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中地区传统民居夏季自然通风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张兵华 黄永鑫 +1 位作者 杨元传 赵立珍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0期119-127,共9页
【目的】山地传统民居为适应地域气候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建造技艺,挖掘其营造方式与背后复杂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对当下地域建筑的低能耗绿色设计与气候适应性改造有所助益。【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经通村民居群为例,基于现场实测与... 【目的】山地传统民居为适应地域气候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建造技艺,挖掘其营造方式与背后复杂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对当下地域建筑的低能耗绿色设计与气候适应性改造有所助益。【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经通村民居群为例,基于现场实测与气象数据,采用“分步模拟”方法,从组群、单体2个不同层级尺度对民居群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定性、定量地分析其夏季自然通风特征。【结果】研究表明:1)聚落选址基于区域气候,注重宏观山水格局的空间方位关系,遵循空间通风规律;2)组群延续空间单元的优势,山体、朝向、布局与护厝共同影响民居的通风性能;3)单体顺应自然环境,综合考究形制、尺度与高差以寻求整体协调的适宜通风营造方式。【结论】闽中地区传统民居依托不同层级尺度相互呼应与逐级传导,营造出适宜的夏季自然通风条件,这蕴含着地域低能耗气候适应性的营造智慧,系统性、延续性是其适应自然气候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民居 山地型 自然通风特征 气候适应性 经通村
下载PDF
“融侨”文化影响下的福清传统民居形态研究
2
作者 翁旭辉 张兵华 杨元传 《华中建筑》 2023年第9期129-133,共5页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文化 人类学 民居形态 商缘 文缘
下载PDF
中国街区改革的关键--空间尺度和层次体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元传 张玉坤 +1 位作者 郑婕 比森特·瓜利亚尔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8,共10页
我国街区制与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级街区是近年被热议的两种街区改革方向。首先,从概念辨析、历史梳理、规划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改革都以可持续的城市生活为终极目标,并且在策略上并非相反而是互补。进一步比较两种改革的评价... 我国街区制与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级街区是近年被热议的两种街区改革方向。首先,从概念辨析、历史梳理、规划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改革都以可持续的城市生活为终极目标,并且在策略上并非相反而是互补。进一步比较两种改革的评价体系,具体通过路网密度、道路健康、交通效率三个指标诠释如何“以人为本”地重塑街道的生活功能。最后,针对我国街区改革中易被忽视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提出两个关键点:(1)街区应依差异需求确定空间尺度,弱化绝对的大小、开闭和疏密概念;(2)街区应按功能结构建立层次体系,避免形成均质化、碎片化的城市结构。结合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规划方向,为我国街区改革和“未来社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区制 开放街区 超级街区 空间尺度 层次体系
下载PDF
健康城市规划中的社区绿色生产性功能研究
4
作者 杨元传 黄丰宁 黄斯 《景观设计》 2023年第4期14-18,共5页
当下,城市结构和功能存在尺度过大和缺乏弹性等一系列问题,健康城市的建设面临极大挑战,亟须打造有层次体系的分布式网络格局,并制订有绿色生产性功能的系统性规划。首先,以社区尺度为基本规划单元,充分发挥其在卫生保健和防灾减灾方面... 当下,城市结构和功能存在尺度过大和缺乏弹性等一系列问题,健康城市的建设面临极大挑战,亟须打造有层次体系的分布式网络格局,并制订有绿色生产性功能的系统性规划。首先,以社区尺度为基本规划单元,充分发挥其在卫生保健和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其次,分析社区生产性功能的健康潜力,并通过都市农业实践案例,论证其在平时状态和紧急状态下的健康保障能力。最后,提出以系统性思维制订社区健康规划,将绿色生产性系统融入健康城市规划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 弹性规划 社区尺度 绿色生产性功能 系统性思维 都市农业
原文传递
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Green Productive Area of Cities
5
作者 yang yuanchuan ZHANG Yukun +3 位作者 ZHENG Jie HUANG Si ZHAO Man HONG Lo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China’s urban expansion,food security,and energy transition are in a critical situation.One solution is to tap into the green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the built urban environment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save land spac... China’s urban expansion,food security,and energy transition are in a critical situation.One solution is to tap into the green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the built urban environment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save land space and alleviate ecological pressure through food and solar energy production.This paper differs from previou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udies,which mostly focus on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or fis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in that it innovatively establishes 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thin the urban space.In this paper,we propose the"green productive area"of cities as a way to measur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mprovement potential of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logy,and it is based on converting the green resource income of cities into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rea they could sav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First,a typological approach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compensation strategy for green production.Second,a spatial inventory was taken of all elemen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an analysis of their green production potential was carried out.Finally,it wa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unified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the ecological land saving benefits of different green production options,which could be converted into green productive land area indicators.In the case of Xuefu Street in Nankai District,Tianjin,the available rooftops and idle land were used for green production,which supplemente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provided by the natural land occupied by 12%of the buildings in the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green productive area land-saving benefits urban agriculture solar energy potenti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