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1
作者 yao tandong Huang Wenjuan 《China's Tibet》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often referred to as the"roof of the world",the"Asian water tower,"and the"third pole of the earth"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
关键词 ROOF PLATEAU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CH_(4)源汇及其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逸凡 高晶 +4 位作者 胡迈 姚檀栋 牛晓伟 赵爱斌 申子恒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甲烷(CH_(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随着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整个高原将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准确地认识青藏高原大气CH_(4)... 甲烷(CH_(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随着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整个高原将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准确地认识青藏高原大气CH_(4)的源汇特征、时空变化过程及机理,对预测及应对变暖,帮助政府做出科学的节能减排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气CH_(4)的观测方法、源和汇、CH_(4)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3个方面总结了青藏高原已有大气CH_(4)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目前,青藏高原大气CH_(4)观测主要有地基观测和卫星遥感,缺少空基观测,在卫星产品中,AIRS的CH_(4)浓度数据质量最好;青藏高原大气CH_(4)以自然来源为主,可以确定的主要来源有湿地、湖泊和畜牧业,地质活动、植被和多年冻土是否是CH_(4)的主要源还存在争议;吸收汇主要是对流层的OH自由基和高山草甸;青藏高原CH_(4)浓度的季节分布呈单峰特征,夏季最高,CH_(4)浓度的增减与亚洲夏季风的进退同步;青藏高原CH_(4)浓度年均增长约为5~8 ng·g^(-1),大于周边地区;青藏高原近地面的CH_(4)高值出现在中部,从地面到对流层顶CH_(4)浓度逐渐减小,但高原东部和北部减小幅度大于西南部。未来应加强大气CH_(4)三维连续观测,改进卫星反演算法和源汇解析模型,准确量化青藏高原大气CH_(4)时空变化过程,揭示其变化机理,以期为未来高效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H_(4)的时空分布 CH_(4)的源和汇 大气CH_(4)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进展综述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春宏 郑春苗 +9 位作者 王光谦 张建云 王超 姚檀栋 王焰新 赖明勇 倪广恒 王雨春 张弛 田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7-359,共23页
西南河流源区是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区,但其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不明,为厘清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开展适应性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5年启动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本文对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 西南河流源区是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区,但其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不明,为厘清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开展适应性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5年启动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本文对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情况和主要进展进行综述。重大研究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西南河流源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西南河流源区的监测能力;创新了高原寒区径流水源组成的多元综合解析方法,揭示了高原寒区典型径流水源的形成机理及气候驱动下流域下垫面与水文系统的协同变化机理;创建了综合冰雪冻土寒区水文过程和示踪过程的分布式同位素水文模型,揭示了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河流全物质通量概念,开展了大量取样检测,揭示了高原河流生源物质循环及生物响应规律,量化了澜沧江梯级水库运行的环境累积效应;发展了多目标互馈系统理论,从水量、水能、水质3个方面创新了梯级水库适应性利用技术,为西南水电消纳、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适应性利用 生源物质循环 西南河流源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江河源区水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姚檀栋 徐柏青 +1 位作者 谭德宝 严登华 《青海科技》 2022年第5期4-11,21,共9页
通过系统梳理(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发现近60年来的持续变暖加剧了冰川、冻土、积雪的融化,增加了源区径流量,调整了径流的季节配置;冻土退化和近期湖泊扩张与植被覆盖的改善,陆地水储量增加的同时,陆面蒸散发作用加强。这... 通过系统梳理(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发现近60年来的持续变暖加剧了冰川、冻土、积雪的融化,增加了源区径流量,调整了径流的季节配置;冻土退化和近期湖泊扩张与植被覆盖的改善,陆地水储量增加的同时,陆面蒸散发作用加强。这些变化特征显示江河源区的水循环速率加快,并对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态整体趋好的背景下,江河源区因冰川退缩、冻土退化等引起的沙漠化加剧、土壤侵蚀作用增强、河流输沙量提高和局部生态退化同时发生,江河源尤其是黄河源水源涵养整体功能尚未得到有效修复,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依然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江河源 水循环 生态修复 水资源
下载PDF
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胡文涛 姚檀栋 +2 位作者 余武生 杨威 高杨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1152,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新常态。特别是在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事件严重威胁"亚洲水塔"的命运和"第三极"的生态安全。因此,研究冰崩灾害事件对于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新常态。特别是在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事件严重威胁"亚洲水塔"的命运和"第三极"的生态安全。因此,研究冰崩灾害事件对于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保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历史上有记录的几次冰崩灾害事件,系统介绍冰崩的发生过程;再从冰崩体的物质组成、冰崩体的运动特征、冰崩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冰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冰崩的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冰崩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当前冰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从冰崩研究方法等角度展望了未来冰崩灾害事件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崩 冰川动力学 遥感影像 模型 灾害评估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冰冻圈科学 被引量:18
6
作者 秦大河 姚檀栋 +1 位作者 丁永建 任贾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冻圈科学发展快速。在梳理国际冰冻圈相关研究态势、分析中国相关研究动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冰冻圈科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介绍了冰冻圈科学的基本框架。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冰冻圈... 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冻圈科学发展快速。在梳理国际冰冻圈相关研究态势、分析中国相关研究动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冰冻圈科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介绍了冰冻圈科学的基本框架。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冰冻圈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国际社会以推出气候与冰冻圈(WCRP-CliC)计划和成立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IACS)为标志,并在深化冰冻圈自身机理、过程认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与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冰冻圈效应,表明冰冻圈研究趋向变化-影响-适应这一主线发展,在一定程度显现出了"冰冻圈科学"的核心特征。中国冰冻圈研究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发展迅猛,沿着冰冻圈科学的主体思路,在冰冻圈变化,冰冻圈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地表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对冰冻圈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分析国际冰冻圈科学孕育和发展背景和简要总结中国冰冻圈研究近况基础上,对冰冻圈科学学科框架体系从科学内涵和外延、研究构架和学科组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冰冻圈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广泛、过程机理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的全新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冰冻圈科学 冰冻圈变化 影响与适应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芯记录的近100 a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丹丹 姚檀栋 +2 位作者 邬光剑 朱美林 德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以2017年9月钻取自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崩区长度55.29m的阿汝冰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冰芯δ18O记录与Nye模型重建了冰芯上部17.87m的时间序列是1917—2016年。结合冰芯邻近的改则、狮泉河气象站1973—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数据,通过相关性分... 以2017年9月钻取自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崩区长度55.29m的阿汝冰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冰芯δ18O记录与Nye模型重建了冰芯上部17.87m的时间序列是1917—2016年。结合冰芯邻近的改则、狮泉河气象站1973—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发现冰芯与气象站记录的过去44年气温显著升高;根据M-K突变检验得出,20世纪80年代是气温变化由高—低—高的转折时期,且阿汝冰芯记录的突变年份1981年前后气温上升约1.97℃。同样地,采用线性回归法、M-K检验分析阿汝冰芯与邻近的古里雅冰芯共同记录的1917—1991年气温变化情况,发现两支冰芯记录的75年间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M-K突变检验得出,升温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并于50年代达到显著升温的趋势,且阿汝冰芯记录的突变年份1949年前后气温上升了约1.1℃。阿汝冰芯与气象站和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温变化具有一致的升温趋势,但阿汝冰芯记录的增温幅度比气象站记录高,同时比古里雅冰芯记录的增温幅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阿汝冰芯 稳定氧同位素(δ18O) 气温变化 Mann-Kendall检验法 古里雅冰芯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被引量:7
8
作者 LIU Zhongfang TIAN Lide +3 位作者 yao tandong GONG Tongliang YIN Changliang YU Wus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 Nugesha, Yangcu...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 Nugesha, Yangcun and Nuxia)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δ^18O of precipitation has distinct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The higher value of δ^18O occurs in spring prior to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d the lower value occur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s, with the altitude-effect and rainout process during moisture transport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δ^18O of precipitation is gradually depleted. Thus, δ^18O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to the upstream, and the lapse rate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approximately 0.34‰/100m and 0.7%J‰/100km for the two reason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spatial variation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amount effect in the large scale synoptic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Δ^18O PRECIPI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下载PDF
Preliminary Results on Hydrological and Hydrochemical Features of Kartamak Glacier Area in Mt. Muztag Ata 被引量:5
9
作者 ZHAO Huabiao yao tandong XU Bai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77-85,共9页
The variations of the meltwater runoff draining from Kartamak Glacier in Mt. Muztag Ata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from 1 June to 25 August 2003. The meltwater runoff is mainly affec... The variations of the meltwater runoff draining from Kartamak Glacier in Mt. Muztag Ata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from 1 June to 25 August 2003. The meltwater runoff is mainly affected by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Meltwater and precipitati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0 to 23 August 2003. Their pH, EC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the major ions (Na^+, K^+, Ca^(2+), Mg^(2+), Cl^-, NO_3^-, SO_~4^(2-)) were determined. pH value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 values for all samples. Meltwater samples were slightly alkaline. Sulfate and calcium were the dominant anion and cation in the measured ions, respectively. All the ion concentrations had inverse relationships with runoff or water level.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origins of dissolved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glacial meltwater,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rock interaction determined the ion components of the melt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峰 卡尔塔马克冰川区 水文特征 水化学特征 融水径流
下载PDF
Glaciochemical records from Naimona’Nyi ice core in the Himalayas 被引量:1
10
作者 LIU Yongqin yao tandong +2 位作者 TIAN Lide XU Baiqin WU Guangj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465-471,共7页
A 6-m ice core was recovered in 2004 from the Naimona'Nyi Glacier, the middle Himalayas.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on the major ion reveals that EOF1 represents the variations of majority of ions... A 6-m ice core was recovered in 2004 from the Naimona'Nyi Glacier, the middle Himalayas.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on the major ion reveals that EOF1 represents the variations of majority of ions which may be originated from crustal aerosols. Comparing the calcium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Naimona'Nyi with these from Dasuopu, East Rongbuk and Guliya ice cores, it is observed that calcium,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input of crustal aerosol in snow, concentrates mostly in the Guliya ice core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Himalay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S ice core Naimona'Nyi ion concentration crustal aerosol
下载PDF
Atmospheric Methane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from a Sub-tropical Ice Core, Central Himalayas
11
作者 LI Jiule XU Baiqing +2 位作者 yao tandong WANG Ninglian Ken MacClun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1-14,共14页
A high-resolution 2000-year methane record has been constructed from an ice core recovered at 7200 m a.s.l. on the Dasuopu Glacier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This sub-tropical methane record reveals an increasing trend... A high-resolution 2000-year methane record has been constructed from an ice core recovered at 7200 m a.s.l. on the Dasuopu Glacier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This sub-tropical methane record reveal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during the industrial era that is similar to observations from polar regions. However, we also observ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tmospheric methane mixing ratio between this monsoon record and those from polar regions during pre-industrial times. In the time interval 0-1850 A.D., the average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the Dasuopu ice core was 782±40 ppbv and the maximum temporal variation exceeded 200 ppbv. The difference gradient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Dasuopu ice core with Greenland and Antarctica cores are 66±40 ppbv and 107±40 ppbv, respectively.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ropical latitudes might have acted as a major global methane source in pre- industrial times. In addition, the temporal fluctuation of the pre-industrial methane records suggests that monsoon evolution incorporated with high methane emission from south Asia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vely high methane concentration observed in the Dasuopu ice core around A.D. 800 and A.D. 1600.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ropical methane source to the global methane budget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methane and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索普冰芯 大气甲烷 喜马拉雅山 亚热带 达索普冰川 甲烷浓度 北极地区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气候变化科技应对战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檀栋 黄建平 +6 位作者 徐柏青 王艳芬 陈曦 刘俊国 段青云 邬光剑 王伟财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4-1272,共9页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对于构建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其沿线地区面临着气候异常变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分配不均等自然过程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管理粗放、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对于构建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其沿线地区面临着气候异常变暖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分配不均等自然过程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管理粗放、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碳汇潜力利用缺失等管理过程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沿线地区气候变化应对的科技合作,提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质量。在战略层面上,我国需要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生态变化规律与协同管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与碳交易机制、绿色能源发展、第三极和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应对战略研究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在政策层面上,应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生态屏障建设,创新保护—开发—利用全链条水资源长期战略,建立系统的监测-研究-预警-服务平台,推动和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丝绸之路 气候变化 水资源 碳汇 第三极 泛第三极环境
原文传递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趋势及影响 被引量:55
13
作者 王宁练 姚檀栋 +2 位作者 徐柏青 陈安安 王伟财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0-1232,共13页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喀喇昆仑异常”现象在昆仑山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分布在这些区域以外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山地冰川近期大多处于加速消融状态;同时,阐明了近50年来以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指出,要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的调查与观测,建立气候-冰川-水文过程耦合模型,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的冰川水资源状况及其影响,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水塔 干旱区 冰川融水径流 全球变暖 水资源
原文传递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 被引量:90
14
作者 姚檀栋 邬光剑 +3 位作者 徐柏青 王伟财 高晶 安宝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3-1209,共7页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包括面积约1×10^5 km^2的冰川、总面积约5×10^4 km^2的湖泊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包括面积约1×10^5 km^2的冰川、总面积约5×10^4 km^2的湖泊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多条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亚洲水塔”变化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一带一路”地区众多国家的水安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水塔”正在发生以失衡为特征的剧烈变化。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整体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等过程都和“亚洲水塔”失衡密切相关。“亚洲水塔”的失衡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和水灾害风险增加,出现了冰崩等新型灾害。这些变化也可以通过大气圈和水圈产生广域效应,进而和南极、北极变化协同联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于过去50年来“亚洲水塔”动态变化及其影响,与“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实施一道,为我国资源环境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应对“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科学对策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以服务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水塔 失衡变化 灾害效应 广域影响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 被引量:51
15
作者 邬光剑 姚檀栋 +7 位作者 王伟财 赵华标 杨威 张国庆 李生海 余武生 类延斌 胡文涛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5-1292,共8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两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冰川整体处于快速退缩状态,这不仅影响水资源储备,而且伴生了相应的冰川灾害,如冰崩、冰川跃动、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这些冰川灾...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两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冰川整体处于快速退缩状态,这不仅影响水资源储备,而且伴生了相应的冰川灾害,如冰崩、冰川跃动、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这些冰川灾害的发生具有各自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机理和灾害过程。总体上,气候变暖、变湿导致冰川不稳定性增加,进而导致冰川灾害风险的发生。从统计结果来看,近期气候变暖使得这些灾害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极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都出现了冰崩灾害,可能表明青藏高原的冰川在整体上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随着气候变暖的持续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灾害的风险程度也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气候变暖 冰川灾害 灾害风险
原文传递
1949-2017年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程 被引量:12
16
作者 姚檀栋 王伟财 +2 位作者 安宝晟 朴世龙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86-1602,共17页
被誉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1949—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中国科学家在青藏... 被誉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1949—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科学考察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区域专题科学考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该阶段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后的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2)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阶段(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1973—1992年),该阶段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完成了面积约260万km2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影响;(3)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包括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为特征的科学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里程碑式转变;(4)建制化和团队攻坚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03—2017年),这一阶段以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为标志,队伍规模化组建,野外台站体系化建成,实验室建设形成规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汇集了全国和全球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青藏高原研究走进世界地学研究的第一方阵,为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科考历程 第一次青藏科考 青藏科考成果
原文传递
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从科学到政策 被引量:9
17
作者 姚檀栋 秦大河 +2 位作者 王宁练 刘勇勤 徐柏青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6-474,共9页
冰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着重阐述了三极(南极、北极和第三极)冰芯研究在揭示过去气候变化、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冰芯研究对相关环境政策制定(如含铅汽油... 冰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着重阐述了三极(南极、北极和第三极)冰芯研究在揭示过去气候变化、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冰芯研究对相关环境政策制定(如含铅汽油禁用政策、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推动作用。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冰芯档案储藏库,以拯救冰芯资源,为后世科学研究与国家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记录 三极环境 气候变化 环境政策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8
作者 秦大河 姚檀栋 +1 位作者 丁永建 任贾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3-406,共14页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其存在和变化对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地球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冰冻圈形成和变化机理与过程,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其存在和变化对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地球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冰冻圈形成和变化机理与过程,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到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区域和全球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等的集成,发展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冰冻圈科学。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与“未来地球”“地球委员会”等倡导的方向相一致,具有国际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科学 气候系统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7
19
作者 yao tandong LIU Xiaodong +1 位作者 WANG Ninglian SHI Ya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3期1236-1243,共8页
On the basis of ice cor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Q-l) Plateau,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ensitivity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limate... On the basis of ice cor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Q-l) Plateau,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ensitivity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limate in high-altitude reg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Q-T Plateau. The features of 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f the past 100 ka, 2 000 a and recent years indicate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ese changes in the Q-T Plateau wa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in low-altitude regions. The scope of temperature change above 6 000 m in the Q-T Plateau between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stages could reach over 10C℃, but only about 4℃ in low-elevation regions close to sea level. During the last 2 000 a, the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changes at Guliya (over 6 000 m a.s.l.) in the Q-T Plateau reached 7℃, in comparison with 2℃ in eastern China at low altitude. In the present age, apparent differences of climatic warming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Q-T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warming in high-elevation regions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high ELEVATION region ABRUPT CLIMATIC CHANGE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 CLIMATIC sensitivity.
原文传递
Glacial distribution and mass balance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lakes 被引量:34
20
作者 yao tandong LI ZhiGuo +5 位作者 YANG Wei GUO XueJun ZHU LiPing KANG ShiChang WU YanHong YU Wu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0期2072-2078,共7页
Glacier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witness severe glacial retreat nowadays,which give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ke processes in the region.We have studied glacial distribution,glacial mass balance and found large de... Glacier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witness severe glacial retreat nowadays,which give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ke processes in the region.We have studied glacial distribution,glacial mass balance and found large deficit in glacial mass and its impact in the region.Our study also integrated the variation in glacial-fed lakes of the Nam Co and Ranwu Lake,and presented an initi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glacial mass balance on lakes.The study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glacial melting to recent lake expansion and lake level ri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物质平衡 冰川分布 雅鲁藏布江 湖泊变化 冰川退缩 冰川融化 纳木错 上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