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白延年汤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迪炯 许亚梅 +6 位作者 王敬毅 王兴丽 李建英 夏永明 俞庆宏 叶宝东 沈一平 《北京中医药》 2021年第10期1115-1121,共7页
目的观察抗白延年汤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竞争入组的模式,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全国6家医院的AML患者。按照是否给予中药一次分组,继而根据给予的化疗方案(... 目的观察抗白延年汤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竞争入组的模式,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全国6家医院的AML患者。按照是否给予中药一次分组,继而根据给予的化疗方案(小剂量HAA或DA方案)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系统评估中药联合化疗在化疗通过率、疾病缓解率、总生存期、免疫指标、化疗并发症、患者临床证候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小剂量化疗联合中药较单纯小剂量化疗组能显著提高患者第一次诱导化疗的通过率(85.7%Vs 62.2%)。无论是否联合中药,小剂量HA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在疾病完全缓解率(CR率)、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小剂量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早期死亡率低于小剂量DA方案,联合中药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单纯小剂量化疗的总有效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化疗后,单纯小剂量化疗组与联合中药组在CR率上无显著差异(24.3%Vs 25.7%,P>0.05),但在总有效率上,联合中药组更高(71.4%Vs 48.6%,P<0.05)。联合中药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缩短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14 d Vs 16.7 d),降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单纯HAA组比较,HAA+中药组的RBC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小剂量化疗联合抗白延年汤能有效提高老年AML患者的化疗通过率,并提高首次诱导化疗的有效率,继而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抗白延年汤 化疗 小剂量 老年人
下载PDF
STAT3基因突变阳性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临床特征及结局研究
2
作者 王纬 刘晓庆 +8 位作者 陈小玉 张婷 宫跃敏 叶宝东 吴雪梅 孙京男 陈曦 宋玉华 龙启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索STAT3基因突变阳性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相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临床特征和结局。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81例LGLL相关PRCA患者临床资料(登记于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进行分析。对LGLL相关PRCA患者进行STAT3基因... 目的探索STAT3基因突变阳性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相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临床特征和结局。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81例LGLL相关PRCA患者临床资料(登记于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进行分析。对LGLL相关PRCA患者进行STAT3基因突变筛选,分析STAT3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及预后生存。结果21例STAT3突变阳性的LGLL相关PRCA患者,15例(71%)exon 21突变阳性,4例(19%)exon 20突变阳性,1例exon 20和21双突变阳性,1例exon13突变阳性。Y640F为高频突变位点(42.9%)。STAT3突变患者接受环孢素(CsA)治疗的完全反应率(CRR)和总反应率(ORR)分别为31.3%和56.3%,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CP)方案在STAT3突变组中的CRR及ORR均高于CsA(53.8%比31.3%,P=0.274;84.6%比56.3%,P=0.130);且复发率更低(77.8%比18.2%,P=0.022)。结论STAT3基因高频突变位于exon 21,最常见位点为Y640F,CP方案疗效较CsA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3基因突变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环孢素 环磷酰胺 疗效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on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被引量:6
3
作者 ZHANG Yu QIAN Li-li +5 位作者 SHEN Jian-ping CHEN Jun-fa GAO Yan-ting XIANG Jing-jing ye bao-dong ZHOU Yu-hong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69-473,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reatment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pattem identification on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of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MDS were randomly a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reatment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pattem identification on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of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MD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a randomized digital table. Thirty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cluded 3 risk levels (low, moderate and high risks) with each level 10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which was also u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Zuogui Pill (左归丸) and Yougui Pill (右归丸) for low risk patients; Qingwen Baidu Decoction (清瘟败毒饮) and Bazhen Decoction (八珍汤) for moderate risk patients; Gexia 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 and Qinghao Biejia Decoction (青蒿鳖甲汤) combined with Shiquan Dabu Decoction (十全大补汤 ) for high risk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of overatl response rate and immunophenotype (CD13, CD14, CD15, CD33 and CD34) of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low risk and moderate risk patients (P=0.029),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overall response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high risk patients (P=0.089). The expressions of CD13, CD14, CD33 and CD34 in all three risk level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while CD15 in all three risk level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or P〈0.01).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 values of CD13 and CD33 in low risk level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D33 and CD34 in moderate risk level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s well as CD34 and CD15 in high risk level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ll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he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It show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if the MDS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Since the treatment may inhibit the malignant clones and improve the dysmaturity of granulocyte differentiation, it is a feasible op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IMMUNOPHENOTYPE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宝东 李杭超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1-555,共5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存在感染和出血风险,威胁生命。西医治疗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免疫抑制治疗(IST)和促造血治疗为主,中医上主张从肾论治。当前中西医结合治...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存在感染和出血风险,威胁生命。西医治疗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免疫抑制治疗(IST)和促造血治疗为主,中医上主张从肾论治。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AA具备增效减毒等优势,是中国治疗AA的特色。文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AA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抑制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原文传递
芪胶升白胶囊治疗气血两虚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玲 叶宝东 +6 位作者 曾清 李柳 赵琳 陈信义 田劭丹 吕丽媛 侯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0-1335,共6页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中央随机、多中心入组,非劣效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7例),进行28天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安多霖胶囊及芪胶升白...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治疗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中央随机、多中心入组,非劣效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7例),进行28天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安多霖胶囊及芪胶升白胶囊模拟剂口服,治疗组给予芪胶升白胶囊及安多霖胶囊模拟剂口服。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减少程度为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症状与体征积分为次要疗效指标,以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ea)、尿素(BUN)、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为安全性指标。结果共入组112例,脱落21例,总脱落率为18.75%。其中治疗组55例,对照组57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级别,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未观察到两组有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两组AST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气血两虚证)疗效不劣于安多霖胶囊,并能够降低AST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 粒细胞缺乏症 芪胶升白胶囊 中药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一线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强化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为0暴发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利强 黄丽芳 +10 位作者 杨慧 叶宝东 沈建平 俞庆宏 庄海峰 杨岩 贾晋松 张东华 林圣云 何广胜 李建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3-876,共4页
目的比较一线使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或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治疗中性粒细胞为0的暴发型再生障碍性贫血(FAA)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各医院60例一线接受HID-HSCT或IST的中性粒细胞... 目的比较一线使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或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治疗中性粒细胞为0的暴发型再生障碍性贫血(FAA)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各医院60例一线接受HID-HSCT或IST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0的FAA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结果分别有25例、35例FAA患者接受HID-HSCT或IST治疗。HID-HSCT组和IST组相较:中位起效时间、6个月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CR)均占显著优势:12.0(11.0,15.0)d比87.0(65.0,95.0)d,P<0.001;84.0%比40.0%,P=0.001;80.0%比17.1%,P=0.001。中位随访18.5(4.3,30.8)个月,HID-HSCT组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均优于IST组(78.3%比20.0%,P=0.000;80.0%比57.1%,P=0.049)。结论HID-HSCT治疗FAA造血重建快,长期生存好,值得探索做为FAA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暴发 中性粒细胞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组蛋白修饰异常在伴MLL重排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俞繁华 洪耀南 +2 位作者 叶宝东 周郁鸿 吴迪炯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9-495,共7页
MLL基因重排(MLL rearrangement,MLL-r)是导致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age leukemia,MLL)发生的关键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急性白血病的不良预后标志。由于MLL-r白血病具有较低的存活率和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该恶性肿瘤的... MLL基因重排(MLL rearrangement,MLL-r)是导致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age leukemia,MLL)发生的关键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急性白血病的不良预后标志。由于MLL-r白血病具有较低的存活率和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该恶性肿瘤的广泛研究。大量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能够调控由MLL融合蛋白介导的异常基因表达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MLL-r白血病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组蛋白修饰异常在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遗传变化相反,组蛋白修饰通常是可逆的,这种特有的可逆性为利用组蛋白修饰酶特定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途径。该文将对组蛋白修饰在MLL-r白血病发病机制及组蛋白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MLL重排白血病 组蛋白修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