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基于流入地与户籍地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祁琪 马瑞光 +1 位作者 殷江滨 王紫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究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究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①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总体贡献率达44.1%,是影响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两地贡献率大致相当。②地方环境因素与回流意愿间的非线性与线性关系并存。其中,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空气污染状况等因素对回流意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而经济增长、气温条件则以线性影响为主。研究揭示了中国国内城-乡人口回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新时期人口迁移研究,并为地方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回流 地方环境 非线性效应 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
下载PDF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与障碍因子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昌龙 殷江滨 +1 位作者 王紫璇 南瑜睿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6,共13页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结构,选取15座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生态环境三维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和障碍因子模型定量评估了...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结构,选取15座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生态环境三维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和障碍因子模型定量评估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规划期内15座城市的转型绩效,解析了影响城市转型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转型绩效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空间上,15座城市整体绩效普遍不及全国和省份均值,且转型前后地域差异明显,早期西部和东北地区较高,期末中东部地区较高;时间上,整体绩效呈缓慢增长趋势,但经济发展维度普遍负增长,而社会福利与生态环境维度普遍正增长。2)转型过程可分为经济主导型、均衡发展型、社会福利主导型和生态环境主导型4类。3)4类城市转型的障碍因子各有异同,六大显著障碍因子均覆盖三大维度,生态环境是转型发展的最大痛点。研究表明,《规划》取得显著成效,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仍需后续政策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转型 绩效评价 障碍因子
下载PDF
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路改改 殷江滨 黄晓燕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5期1-7,共7页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公共卫生、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成年人,就建成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足。通过使用多层模型探究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轻度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公共卫生、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成年人,就建成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足。通过使用多层模型探究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轻度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同时考虑周内和周末的差异性,发现感知和客观建成环境对儿童轻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强度、周内和周末体力活动的感知建成环境因素存在影响差异。良好的人行道、自行车基础设施可有效促进轻度体力活动,社区安全性与邻里友好性则对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有重要作用。周内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主要受社区安全性的影响;而在周末,邻里友好性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在客观建成环境中,社区公园可达性与轻度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显著正相关,家到学校的距离对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均产生显著负效应。研究结论可为改善儿童住所建成环境、促进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提供政策制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体力活动 儿童 西安市
下载PDF
秦巴山区非农就业增长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尚谦 殷江滨 +1 位作者 李继园 付小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6,共9页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秦巴山区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中极具代表性。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从县域尺度入手,研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秦巴山区非农就业增长的时空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非农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秦巴山区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中极具代表性。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从县域尺度入手,研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秦巴山区非农就业增长的时空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非农就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秦巴山区非农就业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片区总体就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县区间增长趋势差异较大,豫陕鄂交界区域为就业增量的热点区。(2)秦巴山区县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邻近县的非农就业增长对本县非农就业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3)初始就业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地理与区位因素共同影响秦巴山区的非农就业增长。初始非农就业规模抑制非农就业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医疗卫生水平、到城市的可达性以及平坦的地形条件显著促进非农就业增长。最后,从促进贫困地区非农就业增长角度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时空格局 空间计量 秦巴山区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质量提升:基于创新技术特征的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瑞光 朱倍其 殷江滨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82,共18页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有重要影响,然而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效果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前向专利引证体现了企业创新质量的技术特征,为打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质量影响的“黑箱”提供新视角。基于2009—2019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向...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有重要影响,然而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效果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前向专利引证体现了企业创新质量的技术特征,为打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质量影响的“黑箱”提供新视角。基于2009—2019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及其技术连续性。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企业人力资本升级、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效率以及采取专业化分工的渠道,提升创新质量及其技术连续性。同时,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关注度越高、市场化水平越高以及行业集中度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研究结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新质量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为数字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创新质量 前向专利引证 技术连续性
原文传递
中国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推拉机制——基于交叉分类多层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紫璇 候媛 +1 位作者 殷江滨 黄晓燕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63-2676,共14页
外出人口回流正在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现象,对其影响机制的解析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在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将地区环境纳入回流动因的讨论中,通过构建包含户籍地和流入地地区环境、流动人口个体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全... 外出人口回流正在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现象,对其影响机制的解析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在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将地区环境纳入回流动因的讨论中,通过构建包含户籍地和流入地地区环境、流动人口个体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交叉分类多层模型方法,揭示了不同地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推拉机制。研究表明:户籍地和流入地地区环境是解释人口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流入地的重要性略大于户籍地。但两地环境因素的具体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户籍地经济环境和基础教育的改善,以及靠近大城市的区位条件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而在流入地,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繁荣以及靠近大城市的区位条件则抑制了回流意愿,但基础教育资源的影响不显著。与低学历流动人口相比,高学历群体的回流意愿受家乡经济水平、靠近大城市的区位条件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受流入地产业结构及区位条件的抑制作用也更加显著。研究拓展了地理学的人口迁移研究,并为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回流 地区环境 学历差异 交叉分类多层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机动车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及空间分异——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
7
作者 黄晓燕 李禹 +2 位作者 康晨晨 殷江滨 于泽航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7-1340,共14页
机动车限行政策被视为交通需求管理的即时有效措施,已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广泛实施,但对于该政策的长期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为科学评估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论文以中国2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2009—201... 机动车限行政策被视为交通需求管理的即时有效措施,已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广泛实施,但对于该政策的长期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为科学评估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论文以中国2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2009—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类型限行政策和不同区位城市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①限行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刺激了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无论是一般限行还是特殊限行政策,都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产生显著正效应,但与特殊限行政策相比,一般限行政策的影响更大。②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具有时间动态效应,政策实施后的第一至第三年促使了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政策实施第四年后,作用基本消失。③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对于东部地区的城市而言,限行政策促进了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却并不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交通需求精细化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限行政策 小汽车保有量 政策效果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倾向得分匹配
原文传递
城市轨道交通和建成环境对居民步行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黄晓燕 曹小曙 +1 位作者 殷江滨 马瑞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6-1271,共16页
步行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方式和日常体力活动形式,其与公共交通使用和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和公共健康研究的热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对步行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不足,且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对于自选择问题的控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基... 步行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方式和日常体力活动形式,其与公共交通使用和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和公共健康研究的热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对步行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不足,且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对于自选择问题的控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基于2014年西安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出行行为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匹配对照的准实验研究设计,通过自选择效应的控制,本文探究并区分了城市轨道交通及建成环境对交通和休闲步行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出行态度和偏好等自选择因素对个人步行频率具有重要影响。②控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自选择因素后,受访者对建成环境的感知极大地影响了步行频率。③客观建成环境变量对于步行频率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无论交通步行还是休闲步行频率模型中,均未发现密度的显著影响。客观建成环境变量中周边购物及餐饮设施数量和常规公交站点数量对交通步行频率产生显著正效应,但对休闲步行并不产生显著影响。④地铁对交通步行频率具有显著的独立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市居民步行出行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为通过优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引导城市居民绿色和健康出行的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建成环境 自选择 步行行为
原文传递
多维距离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影响及群体异质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殷江滨 张倩倩 +3 位作者 武文杰 黄晓燕 翟婧彤 祁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6-3161,共16页
人口回流正成为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趋势,并将深刻影响中西部及沿海地区的发展前景。本文从地理学的“距离”视角切入,在传统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将两个非经济因素的距离维度,即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引入人口回流研究,构建了多维距离影... 人口回流正成为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趋势,并将深刻影响中西部及沿海地区的发展前景。本文从地理学的“距离”视角切入,在传统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将两个非经济因素的距离维度,即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引入人口回流研究,构建了多维距离影响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全国层面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理论预测一致,流入地与户籍地间的多维距离对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经济距离抑制了流动人口的回流,而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均对人口回流产生促进作用。在考虑了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后,这一发现依然稳健。此外,多维距离对回流意愿的影响因流动人口个体及所在城市特征的差异而不同。个体异质性方面,随着流动人口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距离对回流意愿的影响不断增强,而地理距离的影响则逐渐减弱。城市异质性方面,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制度距离对回流意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则弱化了地理距离对回流意愿的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回流 回流意愿 多维距离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就业增长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殷江滨 李尚谦 +3 位作者 姜磊 程哲 黄晓燕 路改改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1-1488,共18页
中国的贫困治理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增加贫困地区的非农就业机会,保障贫困人口充分有效就业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基于2013—2017年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 中国的贫困治理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增加贫困地区的非农就业机会,保障贫困人口充分有效就业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基于2013—2017年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解析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贫困地区非农就业的空间增长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并区分了不同人口规模条件下非农就业增长机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就业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②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就业的增长趋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并呈现出收敛趋势;③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间非农就业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地方性因素和地理结构因素共同影响了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农就业增长。初始就业水平对非农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地区经济总量、金融资本可获得性、产业结构、基础教育水平、邻近省会或特大城市的市场区位条件、平坦湿润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显著促进了就业增长;④不同规模县域非农就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可以为促进贫困地区非农就业增长,推动新时期贫困治理与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非农就业 空间增长 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回流创业研究进展及基于空间嵌入的研究框架 被引量:9
11
作者 殷江滨 黄晓燕 李尚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56-2870,共15页
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回流人口及其创业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回流人口创业的空间格局与过程、创业发生与成长机制对于满足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推进地理学的创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人口回流、创业决... 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回流人口及其创业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回流人口创业的空间格局与过程、创业发生与成长机制对于满足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推进地理学的创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人口回流、创业决策及其驱动机制等相关文献,发现回流创业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规律研究较为薄弱,不同尺度的空间环境如何与回流个体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差异化的创业结果未得到充分探讨。针对回流人口社会经济关系和资本积累的空间多重性特征,在嵌入理论基础上,运用地理学的“多尺度空间嵌入”分析工具,构建回流人口创业的研究框架,并遵循“格局-过程-机制-模式”的研究路线,提出未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探讨回流创业的空间格局与创业过程的耦合关系,揭示回流创业的发生与成长机制,探索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空间中回流创业的一般特征与规律。以期为人口流动新背景下地理学的创业研究、回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构建地区创业支持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回流 创业 空间嵌入 影响机制 研究框架
原文传递
资本禀赋、城市环境对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殷江滨 张倩倩 +2 位作者 林赛南 黄晓燕 祁琪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33-1845,共13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的发生机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论文通过关注个体资本禀赋和城市环境2个层面因素,对比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3类不同范围的流动群体,剖析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的发生机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论文通过关注个体资本禀赋和城市环境2个层面因素,对比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3类不同范围的流动群体,剖析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总体机会型创业率较低,但跨省流动人口的创业率高于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流动人口;(2)不同资本禀赋对3类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产生了差异化影响。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随着流动范围的扩大,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的影响不断增强,经济资本的影响则逐渐减弱;(3)城市环境解释了10%~20%的流动人口机会型创业决策变异,流动范围越大,流动人口对外在环境的变化越敏感,尤其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显著影响了跨省流动人口的创业决策。此外,个体资本禀赋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同时存在着负向和正向2种效应。针对不同流动范围人口机会型创业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为完善城市创业支持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机会型创业 流动范围 多层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formerly destitute areas of China
13
作者 yin jiangbin LI Shangqian +2 位作者 ZHOU Liang JIANG Lei MA W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829-852,共24页
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 in formerly destitute areas and narrowing the economic gap with other regions are essential task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fter 2020.In this study,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 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 in formerly destitute areas and narrowing the economic gap with other regions are essential task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fter 2020.In this study,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rowth in 14 formerly destitute areas of China were identified.Moreover,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analyzed using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The economic level of the formerly destitute areas was low,but their economies grew rapidly after 2011,with annual per capita GDP growth of 10.54%until 2018,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9.14%.Western and southern counties grew faster economically than central and northern counties.(2)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ounties exhibited clear spatial heterogeneity.The influences of secondary industry growth and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were mainly positive,whereas the effects of initial economic level and market location were mainly negative.(3)Six economic growth driving mod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14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among which the secondary industry-driven mode was the most common.The study can serve a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differentiating regional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erly destitute areas economic growth spatial variation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