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邓远 陈轩 +5 位作者 覃建华 李映艳 何吉祥 陶鑫 尹太举 高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依据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预测了其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一段发育丰富的粒序层理、块状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及植物碎片,频繁出现的对偶粒序... 依据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预测了其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一段发育丰富的粒序层理、块状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及植物碎片,频繁出现的对偶粒序及内部侵蚀面沉积构造为湖泊异重流成因,进一步识别出水道、水下天然堤、朵叶体及侧缘4种微相类型,其中水道和朵叶体为有利储集微相。②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吉木萨尔凹陷古地貌整体呈“南低北高、中部低东西高”的沉积格局,低部位发育古沟槽、古低凸起及古低洼3类微古地貌单元。古沟槽内水道储层为加积叠置、厚层状充填,古低洼区内朵叶体为进积—侧积叠置、薄层席状披覆,古低凸起分割异重流沉积;古斜坡区异重流欠发育。③吉木萨尔凹陷南部发育3个异重流供给水道区。异重流水道向北进积,主水流线分散成多支,在水道末端形成多个连片叠置的朵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页岩油 异重流 朵叶体 水道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基于地震沉积学和沉积物理模拟的河流决口扇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以渤海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2
作者 胡晓红 尹太举 任大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6,共13页
为厘清渤海海域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分布特征,为下一步的目标优选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优选的地层属性地震切片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过程,设计了沉积物理模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平均负振幅属性最能反映该地区沉... 为厘清渤海海域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分布特征,为下一步的目标优选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优选的地层属性地震切片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过程,设计了沉积物理模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平均负振幅属性最能反映该地区沉积特征且该属性特征与测井曲线特征结合最好,确立5种地震属性相分别对应于强水动力下的决口扇沉积、弱水动力下的决口扇沉积、曲流河沉积、分支河道沉积、洪漫沉积;②渤海K油田主要发育河流决口扇沉积,分为前期的洪漫沉积与决口扇沉积、中期的扇上下切河道沉积及分支河道沉积、末期的曲流河道沉积3个部分,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沉积模拟实验共分为洼地填充期、扇体改造期、支流发育期、汇聚摆动期,与渤海K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演化有较好的对应,很好地验证并再现了河流决口体系演化过程。以上认识明确了明下段在K油田地区的沉积演化特征,有利于该地区的勘探评价,物理模拟验证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决口扇 沉积过程 渤海海域 明化镇组 地震沉积学 沉积物理模拟
下载PDF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昌民 张祥辉 +4 位作者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HARTLEY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5,共15页
通过文献调研和地质分析,系统总结了分支河流体系(DFS)理论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DFS理论研究的五大重点分别是通过实例分析挖掘其科学内涵,探讨应用价值,解决概念争论;明确DFS是一个多种河道共生的沉... 通过文献调研和地质分析,系统总结了分支河流体系(DFS)理论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DFS理论研究的五大重点分别是通过实例分析挖掘其科学内涵,探讨应用价值,解决概念争论;明确DFS是一个多种河道共生的沉积体系,不能理解为一种新的河道类型;河道网络和河型转换是DFS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DFS的沉积模式;建立DFS储层预测模型。(2)开展DFS研究对促进陆相盆地沉积储层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挖掘陆相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当前DFS研究主攻方向是建立沉积储层数据库,构建沉积模式和识别标志,形成河网体系和河型演变定量预测模型,实现不同建模方法的融合归一;未来DFS研究应当将沉积学与地貌学、地理学、现代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沉积体系的定量表征和储层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河流体系 研究进展 沉积模式 储层预测模型 储层沉积学 油气勘探与开发 陆相盆地
下载PDF
分支河流体系分类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昌民 张祥辉 +4 位作者 Adrian J.Hartley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朱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共15页
通过综述国内外分支河流体系(DFS)的研究进展,总结了DFS的地貌特征和主要类型,并探讨了DFS形成和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DFS不是新的或者特殊的河道类型,而是多种河道有规律的集合,地貌特征表现为水系网络从一点呈放射状展布... 通过综述国内外分支河流体系(DFS)的研究进展,总结了DFS的地貌特征和主要类型,并探讨了DFS形成和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DFS不是新的或者特殊的河道类型,而是多种河道有规律的集合,地貌特征表现为水系网络从一点呈放射状展布,多种河型共同发育,河道几何形态变化大,沉积环境包括河道和河道间区域,沉积体系复杂;主要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扇和巨型扇。(2)以DFS半径为关键指标,面积和坡度为辅助指标将DFS分为小型(冲积扇)、大型(河流扇)和巨型(巨型扇),小型DFS扇体半径小于30 km,面积小于100 km2,坡度大于1.0°;大型DFS半径为30~100 km,面积为100~1 000 km2,坡度小于1.0°;巨型DFS扇体半径大于100 km,面积大于1 000 km2,坡度小于0.5°,3种类型的分布范围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复,还需结合DFS的沉积水动力过程和沉积特征进行判别。(3)构造背景和气候是控制DFS形成与分布的最根本因素;流域面积、母岩性质直接影响DFS中沉积物供给总量、供给速率及成分和结构;地形坡度作为间接因素,与河流流量、流速等自生因素相结合,控制河道形态以及河道的分汊和决口,进而控制了DFS表面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河流体系 冲积扇 河流扇 巨型扇 辫状河 曲流河 扇体半径
下载PDF
井震结合分析页岩油“甜点”沉积特征及分布——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下甜点”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映艳 陈轩 +6 位作者 高阳 邓远 彭寿昌 张方 雷祥辉 尹太举 陶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页岩油“甜点”储层多与暗色泥岩薄互层产出,对其沉积形态认识及分布刻画难度大。基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甜点”沉积相类型,井震结合对比分析“甜点”空间形态及分布。研究表明:1)页岩... 页岩油“甜点”储层多与暗色泥岩薄互层产出,对其沉积形态认识及分布刻画难度大。基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甜点”沉积相类型,井震结合对比分析“甜点”空间形态及分布。研究表明:1)页岩油“甜点”为湖泊深水扇相成因。其中:中扇亚相主要为细—粉砂岩,发育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及爬升波纹层理等;单层厚度在1.30~3.80 m,平均为2.20 m;核磁孔隙度为6.0%~12.3%,平均为9.0%。外扇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发育爬升波纹层理及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单层厚度在0.50~1.40 m,平均为0.92 m;核磁孔隙度为3.5%~7.8%,平均为5.2%。2)在平行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见低角度前积地震反射,前积体被沉积坡折带分隔,分别解释为中扇与外扇亚相;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中扇为弱振幅充填地震相,外扇为中振幅亚平行披覆地震相。3)朵叶体从南部J40井区向北推进,发生侧向迁移,在沉积坡折带之下形成多个外扇分支朵叶体,中扇与外扇朵叶体长宽相近,其沉积规模可以超过10 km。研究认为,井震结合分析能够有效指导页岩油“甜点”刻画,提出的“甜点”储层沉积形态及分布对芦草沟组页岩油高效开发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甜点” 深水扇 沉积形态 地震相 芦草沟组
下载PDF
玛纳斯湖滨岸带盐类和风成砂混合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6
作者 刘怡婷 尹太举 +2 位作者 唐勇 黄立良 邹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20,共8页
基于对玛纳斯湖现代沉积观察所获得的湖泊内砂岩为风成沉积的初步认识,在滨岸带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基本特征表述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再现了风成砂与盐类的混合沉积形成过程,进一步对不同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沉... 基于对玛纳斯湖现代沉积观察所获得的湖泊内砂岩为风成沉积的初步认识,在滨岸带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基本特征表述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再现了风成砂与盐类的混合沉积形成过程,进一步对不同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差异进行探讨,揭示了盐类与风成砂的混合沉积形式能够反映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影响盐类与风成砂混合沉积形式:①层状混合沉积:持续低温条件下(0~7℃),盐类晶体较粗厚度较大,与风成砂形成明显的韵律性层状混合沉积;②差异混合沉积:温度的连续变化(0~13℃)引起频繁的盐类在水面形成的薄膜状晶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风成砂分布不均与盐类差异混合沉积。该认识为研究盐湖背景下混合沉积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 混合沉积 温度差异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大型浅水扇三角洲发育的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唐勇 尹太举 +1 位作者 覃建华 王冬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263,共11页
新疆油田环玛湖地区勘探成果显著,发现了数亿吨的地质储量,揭示了这一地区良好的油气潜力。勘探实践表明,这一地区的沉积体系不同于早年发现的冲积扇沉积体系,而是一种具有浅水、缓坡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深入认识这种沉积体系的沉积... 新疆油田环玛湖地区勘探成果显著,发现了数亿吨的地质储量,揭示了这一地区良好的油气潜力。勘探实践表明,这一地区的沉积体系不同于早年发现的冲积扇沉积体系,而是一种具有浅水、缓坡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深入认识这种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及其形成机制,采用长江大学水槽模拟实验装置,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模拟实验设计了3级坡折和3期主要的湖平面变化,分别对应于百一段、百二段和百三段3个沉积时期,采用重力流和牵引流相间隔的方式模拟扇体的形成过程。模拟结果表明,3个阶段由于湖平面的上升,造成一种退积层序,不同层序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上超现象。而对于储集层的内部结构考察表明,其在扇三角洲平原区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层状结构的重力流和河流交互沉积,其在前缘部位可能更多的是前积作用所形成的牵引流沉积和次生重力流沉积。不同时期的重力流和前积所形成的扇体边界不清晰,比较难于区分。而在沉积过程中,湖平面的位置、坡折、沉积能量(古地形高程)和沉积物的构成对扇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扇三角洲 沉积体系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余烨 蔡灵慧 +3 位作者 尹太举 王莉 张兴强 徐吉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共10页
为了明确下刚果盆地盐下重点勘探层系,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测井数据和分析测试结果等资料,对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Pointe I... 为了明确下刚果盆地盐下重点勘探层系,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测井数据和分析测试结果等资料,对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Pointe Indienne组大型浊积扇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该浊积岩形成于深湖相沉积环境,其叠置砂体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发育典型的鲍玛序列及特征沉积构造;该浊积砂岩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杂砂岩,其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差,表现为快速堆积的重力流沉积特征;该浊积砂岩内部识别出了多套完整和不完整的鲍玛序列,显示了厚层块状浊积岩和薄层或微层浊积岩的组合形式,指示了浊积扇内扇、中扇、外扇的沉积特征;该浊积砂岩为中孔低渗储层,与Pointe Indienne组上段和下段发育的厚层优质烃源岩接触,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下刚果盆地盐下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深湖相 Pointe Indienne组 早白垩世 下刚果盆地
下载PDF
湖相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下刚果盆地A区块白垩系Pointe Indienne组为例
9
作者 余烨 蔡灵慧 +4 位作者 尹太举 张兴强 许泓 黄俨然 曹涛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6,共13页
应用深水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钻测井资料分析及平面沉积相编图,对下刚果盆地A区块白垩系Pointe Indienne组深水重力流的类型、沉积特征、垂向沉积组合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地区发育砂质碎屑流... 应用深水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钻测井资料分析及平面沉积相编图,对下刚果盆地A区块白垩系Pointe Indienne组深水重力流的类型、沉积特征、垂向沉积组合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地区发育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及与重力流形成过程相关的滑动—滑塌沉积,并总结了该深水重力流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层理细砂岩为主,含大型漂浮泥砾和泥岩撕裂屑;泥质碎屑流沉积以泥级碎屑为主,含有少量的暗色泥岩碎屑和砂质团块,见"泥包砾"结构;浊流沉积以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特征;滑动—滑塌沉积具有明显的剪切滑移面,可见旋转火焰构造、砂岩扭曲杂乱分布及褶皱变形层;纵向上可识别出4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垂向组合,以多期砂质碎屑流沉积叠置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叠置最为常见;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可分为上部扇、中部扇和外部扇3部分,上部扇以主水道沉积为主;中部扇以辫状水道和溢岸沉积为主,砂体厚度较大;外部扇以朵叶体沉积和薄层浊积岩为主,砂体厚度相对较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沉积模式 Pointe Indienne组 白垩系 下刚果盆地
下载PDF
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伟强 尹太举 +2 位作者 赵伦 李峰 陈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0,共10页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层等结构要素,弄清各级次、各期次结构要素的接触关系,完成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基于内部结构表征成果,结合不同时期水淹层测井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恢复不同开发调整时期的水淹特征,动态表征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水淹过程,并依据小井距密闭取芯井精细水洗结果验证,总结不同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整体以高含水为主,水淹呈不均匀立体式、随机式特征,不具有分段水淹的特点,未水淹部位分布非常零散,局部物性变差部位、落淤层和低渗屏障遮挡部位直接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建筑结构 水淹特征 剩余油 大庆油田
下载PDF
叠覆式浅水三角洲储层结构分析——以东濮凹陷文79南断块沙二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兴强 尹太举 +3 位作者 宋亚开 李中超 罗波波 汪舒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5-560,共6页
采用传统的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难以表征文79南断块局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砂体。文中以叠覆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三维地震、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结合现代沉积调查和沉积数值模拟,综合应用层次分析和建... 采用传统的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难以表征文79南断块局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砂体。文中以叠覆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三维地震、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结合现代沉积调查和沉积数值模拟,综合应用层次分析和建筑结构要素法,对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将储层内部结构划分为叠覆复合朵体、单期复合朵体、复合朵体内部单朵体3个主要的层次格架;识别出叠覆复合砂体、单个复合砂体、复合朵体内部单砂体和薄层砂等4种结构要素及朵体主体和主体侧缘2种岩相。根据目的层大量的解剖实例,提出了紧密叠覆型和分离叠覆型朵体2种储层构型发育模式,初步建立了叠覆式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朵体 储层结构 构型 叠覆式 浅水三角洲 文79南断块
下载PDF
分支河流体系在东海西湖凹陷南部的运用及其对油气潜力的指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苗 秦兰芝 +3 位作者 尹太举 刘勇 王建宁 冯文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0-831,共12页
本文以西湖凹陷南部地区为例,首次将分支河流体系(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研究思路应用到东海盆地沉积体系的研究中来。通过总结大型分支河流体系形成条件,与国外案例类比认为西湖凹陷南部近物源,构造稳定,存在大型盆山体系,具备... 本文以西湖凹陷南部地区为例,首次将分支河流体系(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研究思路应用到东海盆地沉积体系的研究中来。通过总结大型分支河流体系形成条件,与国外案例类比认为西湖凹陷南部近物源,构造稳定,存在大型盆山体系,具备发育大型分支河流体系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花港组岩心、古生物特征对分支河道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分支河道类型以陆上环境下的分汊状辫状河道和单辫状河道为主,不同类型的河道均具备发育厚层砂体的潜能;结合古地形和沉积体系平面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展布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花港组时期发育两套分支河流体系,展布型式为自西斜坡分别至东北、东南向发散,分支河流体系末梢属于"轴向终止"型,且西湖凹陷轴向限制型河流与南部"分支河流体系"汇聚地带具有油气藏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河流体系 河流 沉积展布 花港组 油气勘查工程 西湖凹陷 东海
下载PDF
杏北油田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构型特征和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伟强 穆龙新 +3 位作者 尹太举 赵伦 李峰 谢鹏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以杏北油田密井网区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基于储层构型理论沉积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按复合河道、单河道、点坝、点坝内部侧积体四个层次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并在基于密闭取心井和水淹层测井解释的"静态剩余油分析"与... 以杏北油田密井网区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基于储层构型理论沉积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按复合河道、单河道、点坝、点坝内部侧积体四个层次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并在基于密闭取心井和水淹层测井解释的"静态剩余油分析"与基于三维构型模型油藏数值模拟的"动态剩余油分析"的相互验证下,总结高弯度分流河道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上部;在河道外,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和废弃河道遮挡的部位、注采系统不完善的溢岸砂体末端和孤立溢岸砂体内以及动用程度较差的薄层溢岸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弯度分流河道 储层构型 密井网 三维构型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基于岩石元素含量确定岩石矿物组分的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吉丰 尹太举 +4 位作者 韩雅坤 钱文蹈 张娟 杜晓峰 官大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485,共9页
岩石中矿物组分和含量对岩性划分、沉积环境判断及物源方向分析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岩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与矿物组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确定元素含量与矿物含量之间的转换系数,依托转换系数这一桥梁,可以将元素含量转换... 岩石中矿物组分和含量对岩性划分、沉积环境判断及物源方向分析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岩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与矿物组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确定元素含量与矿物含量之间的转换系数,依托转换系数这一桥梁,可以将元素含量转换成矿物含量。文章结合岩芯元素含量结果及全岩测试数据资料,通过对比“逐级分离”法计算结果与全岩计算结果,其结果表明:①转换系数具有一定的专一性;②该方法与多元回归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依据较少的数据确定该地区的转换系数;③利用“逐级分离”法获得的计算结果,较符合该地区的转换系数,可以应用于岩性识别与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元素含量 矿物含量 转换系数 矿物组分特征
下载PDF
渤海海域稀井网条件下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冰娥 尹太举 王杨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曲流河发育,为了精确和高效挖潜剩余油,需要精细刻画储层构型。在海域稀井网条件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及水平井资料,采用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对曲流河储层复合曲流带S砂体进行解释追踪,然后进行单一曲...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曲流河发育,为了精确和高效挖潜剩余油,需要精细刻画储层构型。在海域稀井网条件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及水平井资料,采用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对曲流河储层复合曲流带S砂体进行解释追踪,然后进行单一曲流带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解剖河道内部点坝,对侧积体进行定量表征。研究认为:S砂体发育4条单一曲流带,单河道宽度为200~1000 m,点坝跨度为180~770 m;侧积层倾向为废弃河道方向,侧积层倾角为4~14°,侧积体水平间距为40~70 m,侧积体水平宽度为50~110 m,侧积层水平宽度为2~14 m,侧积层厚度为0.1~0.9 m。用实钻水平井资料对表征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此次研究结果较前人的经验公式计算更为精准,可为后期油田高效开发剩余油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储层构型 点坝 水平井 稀井网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分支河道型三角洲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亚开 尹太举 +1 位作者 张昌民 刘志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0,共9页
分支河道型三角洲的沉积周期长、过程复杂,实际的物理实验难以满足对其沉积机理和控制因素研究的需要。数值模拟技术具有实验条件可控、实验过程抗干扰性强、实验结果相对精确的优点,在单因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河流入口流量、... 分支河道型三角洲的沉积周期长、过程复杂,实际的物理实验难以满足对其沉积机理和控制因素研究的需要。数值模拟技术具有实验条件可控、实验过程抗干扰性强、实验结果相对精确的优点,在单因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河流入口流量、沉积物总量、河道坡度、河道宽度、出口水位等实验条件,对泥沙质量比为1∶7、2∶6、3∶5和5∶3的4组分支河道型三角洲模型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地貌、沉积厚度、流场3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组分的差异是控制沉积体形态的主要地质因素,随着供给物中泥质组分的增加,沉积主体由河口坝沉积演变为长条型的河道沉积,沉积形态由分流砂坝型三角洲演变为分支河道型三角洲;分支河道型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浅水环境,河道越发育的部位砂体越发育;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废弃河道以及支流间湾等区域。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沉积物供给比例的分支河道型三角洲沉积形态进行模拟,可对少井甚至无井地区开展储层预测,对井网密集区域进行沉积体形态、分布与控制因素模拟,为储层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分支河道型三角洲 数值模拟 单因素分析 泥沙质量比 沉积演化
下载PDF
江苏北部条子泥潮滩波痕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国伟 张志垚 +5 位作者 陈哲 张昌民 尹太举 冯文杰 张金亮 徐发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7期9-14,M0002,共7页
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分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能够重建其沉积水动力方式和水动力条件,有效判断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对江苏北部东台县弶港镇条子泥潮滩的沉积构造进行了现场观察,识别了梳状波痕、平行波痕、不连续波痕、干涉波痕、... 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分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能够重建其沉积水动力方式和水动力条件,有效判断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对江苏北部东台县弶港镇条子泥潮滩的沉积构造进行了现场观察,识别了梳状波痕、平行波痕、不连续波痕、干涉波痕、平顶波痕和流水波痕等6种不同类型的波痕。选取不同波痕和波痕不同部位的1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的潮滩沉积物主要为极细砂和粉砂,10个样品的粒度频率曲线皆呈不对称单峰型,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表现为两段式,表明沉积物总体分选较好。不同样品粒度参数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选性不仅与潮滩环境的水动力条件有关,也受局部水动力强度、水动力作用时间影响。该研究丰富了对条子泥潮滩沉积的地质认识,也为类似的地下潮汐成因砂体研究提供了可供对比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子泥潮滩 波痕 潮汐沉积 粒度 江苏北部
下载PDF
岑巩页岩气区块高精度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钱文蹈 尹太举 李学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9-458,共10页
中国南方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碳酸盐地层发育,高阻碳酸盐岩地层阻挡了地震弹性波向下穿透,难以获取构造、层位,尤其是深部可靠信息,导致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受到限制。文章基于野外高精度磁法勘探,采用数据校正、空间变换、导数转换、平滑滤... 中国南方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碳酸盐地层发育,高阻碳酸盐岩地层阻挡了地震弹性波向下穿透,难以获取构造、层位,尤其是深部可靠信息,导致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受到限制。文章基于野外高精度磁法勘探,采用数据校正、空间变换、导数转换、平滑滤波和正则化滤波等数据处理技术,分析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对研究区磁性基底埋深进行反演计算。研究结果获得的磁性基底为与中元古界顶界相当的变质岩磁性界面,深度在2~4 km,反映了盆地内变质结晶基底的构造形态和起伏特征。另外,文章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引起磁正负异常地质要素,指出磁负异常与上扬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富集区具有很好空间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页岩气 牛蹄塘组 磁法勘探 磁异常 基底
下载PDF
Forming Condition and Geology Prediction Techniques of Deep Clastic Reservoirs 被引量:2
19
作者 QIAN Wendao yin taiju +4 位作者 ZHANG Changmin HOU Guowei HE Miao Xia Min Wang 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255-256,共2页
1 Introduction As new exploration domain for oil and gas,reservoirs with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have become a hotspot in recent years(Li Daopin,1997).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low porosity and low
关键词 LI Forming Condition and Geology Prediction Techniques of Deep Clastic Reservoirs
下载PDF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Salite Strata 被引量:1
20
作者 WANG Hao yin taiju WANG S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138-139,共2页
1 Introduc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work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s the premise of developing fine reservoir desc... 1 Introduc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work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s the premise of developing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and it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Division of the Salite Strata ROC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