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碱泉子沟断裂描述及致密油气控藏分析
1
作者 阴学彬 石楠 +6 位作者 林煜 杨斌 郭翔 孙博 王兵 牟克勋 王梓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6-794,共9页
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识别、判断和对油气藏控制要素的研究分析是当前勘探的热点。文中首次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丘东洼陷中部发现碱泉子沟断裂,为了落实其空间展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进... 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识别、判断和对油气藏控制要素的研究分析是当前勘探的热点。文中首次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丘东洼陷中部发现碱泉子沟断裂,为了落实其空间展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碱泉子沟断裂在露头上水平错动、在剖面上断面陡直且发育“花状构造”、在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并具有“四层构造”特征,走滑特征明显;碱泉子沟断裂是照壁山大断裂的派生次级走滑断裂,沿Sylveser简单剪切模式中的R′剪切面发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推测其形成于晚印支期,早—中燕山期活动强烈,晚燕山期活动减弱;碱泉子沟断裂具有控圈、控储、控运和控藏作用,其空间结构、活动期次和与成藏期次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运聚的流体相态、油气排替顺序和聚集位置,尤其是断裂中下层结构在中燕山期活动,后续静止封闭,这是导致下侏罗统致密油气藏大面积分布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致密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形成机制 控藏作用 丘东洼陷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多信息融合解释技术在复杂构造带成像中的应用
2
作者 孙博 阴学彬 +4 位作者 郭翔 刘洪彦 陆家琦 韦豪 聂志伟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1期74-84,共11页
吐哈盆地火焰山构造带是晚燕山—喜山期造山运动形成的逆冲断裂控制的近东西走向的正向构造带,山体区地表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断层上下盘速度差异大,地下地质结构复杂。这种“双复杂”的地质特征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差、深... 吐哈盆地火焰山构造带是晚燕山—喜山期造山运动形成的逆冲断裂控制的近东西走向的正向构造带,山体区地表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断层上下盘速度差异大,地下地质结构复杂。这种“双复杂”的地质特征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差、深度偏移归位不准确,难以准确落实地下构造形态,严重制约研究区地震勘探和综合地质研究的进程。为提高研究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品质,首先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通过精细的解译地质露头资料,确定研究区的构造样式;其次,对浅表层砾岩进行精细刻画,通过确定火焰山两翼砾岩边界,明确浅层速度异常体发育范围,构建浅表层速度模型;第三,利用钻井及测井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区中深层纵向及横向速度变化规律,建立整体速度模型;第四,利用速度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经过多轮次迭代验证,使得正演剖面与地震剖面达到最大趋同,进而获得最接近真实构造的地震资料。多信息融合解释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火焰山地区地震资料成像品质,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奠定了数据基础,也为具有相似复杂构造特征地区的处理解释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复杂 地质露头 砾岩刻画 速度模型 正演模拟
下载PDF
2008—2018年功能农业的理论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22
3
作者 赵其国 尹雪斌 +3 位作者 孙敏 刘永贤 侯非凡 张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1071,共11页
功能农业作为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调优供给"、"调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性技术,加强功能农业研究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对我... 功能农业作为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调优供给"、"调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性技术,加强功能农业研究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对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农业从2008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本文对有关功能农业的定义、学科的发展、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回顾,对于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高值农业 功能农业 矿物质 植物有益物质
下载PDF
关于山西省“十三五”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尹雪斌 高志强 +1 位作者 孙敏 侯非凡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17,共5页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山西省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提出了山西发展功能农业的优势是自然条件特点突出,具有先天的资源禀赋,初具规模的功能农业产业及已开展的相关科研;劣势是功能农业科研基础薄弱且投入有限,标准...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山西省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提出了山西发展功能农业的优势是自然条件特点突出,具有先天的资源禀赋,初具规模的功能农业产业及已开展的相关科研;劣势是功能农业科研基础薄弱且投入有限,标准制定落后;机遇是国家及省部级政策对功能农业的大力支持;威胁是功能农业产业系统规划不足,品牌建设和相关培训条件有限。结合以上分析内容,梳理出山西省在"十三五"期间发展功能农业的主要思路和九大重点方向,为山西省发展功能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十三五” 功能农业 SWOT分析法
下载PDF
分流型内平动齿轮传动效率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自强 殷学宾 王文中 《机械传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1,共5页
针对分流型内平动齿轮传动装置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对其传动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分流型内平动齿轮传动装置整机传动效率的数学计算模型。以2齿差的内平动齿轮副为例对其啮合效率进行分析,传动比小于100时,啮合效率可达96.7%~98.2%。搭... 针对分流型内平动齿轮传动装置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对其传动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分流型内平动齿轮传动装置整机传动效率的数学计算模型。以2齿差的内平动齿轮副为例对其啮合效率进行分析,传动比小于100时,啮合效率可达96.7%~98.2%。搭建了样机效率测试试验台,编写试验台实时效率监测软件,构建效率实时监测系统。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吻合,效率数学计算模型正确可信,大传动比的分流型内平动齿轮传动具有很高的传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平动齿轮传动 传动效率 齿轮传动试验台 监测系统
下载PDF
解读IEC 61000-3-2:Edition 5.0(2018)标准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付洪英 尹学斌 +4 位作者 陈婉如 徐锴 田禾箐 赵文晖 孙玉萍 《上海计量测试》 2019年第3期52-54,共3页
IEC 61000-3-2 标准是专门用于考核单相交流电压在220 ~ 240 V、三相交流电压在380 ~ 415 V、相电流≤ 16 A 的电子电气产品的电流谐波的国际规范。很多国家或地区(比如欧盟、中国、南非等)会直接引用或等效引用该标准,作为电磁兼容认... IEC 61000-3-2 标准是专门用于考核单相交流电压在220 ~ 240 V、三相交流电压在380 ~ 415 V、相电流≤ 16 A 的电子电气产品的电流谐波的国际规范。很多国家或地区(比如欧盟、中国、南非等)会直接引用或等效引用该标准,作为电磁兼容认证中对电流谐波参数的考核要求。过高的谐波电流会对使用同一电网供电工作的其他电子电气产品,尤其是对电源质量有较高要求的电子电气产品产生危害。IEC 61000-3-2 标准规定了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电流谐波限值,用以保护同一电磁环境中各个电子电气产品的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C 标准 电子电气产品 三相交流电压 解读 电磁兼容认证 相电流 国际规范
下载PDF
影响作物吸收硒的土肥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敏 张瑞瑞 +6 位作者 郑韵英 王日明 杨利琼 刘永贤 袁林喜 尹雪斌 尹艳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0-1104,共5页
硒是人体的必需元素,硒缺乏会造成多种疾病。通过摄入农产品适量补充硒,能保证人体健康。对作物补充适量硒肥,是增加农产品硒含量的有效措施。作物吸收硒与土壤因素及肥料因素关系密切,判断哪个因素是影响作物吸收硒最关键的因素值得探... 硒是人体的必需元素,硒缺乏会造成多种疾病。通过摄入农产品适量补充硒,能保证人体健康。对作物补充适量硒肥,是增加农产品硒含量的有效措施。作物吸收硒与土壤因素及肥料因素关系密切,判断哪个因素是影响作物吸收硒最关键的因素值得探讨。通过对文献系统调研发现,影响作物吸收硒的土肥因素中,土壤本身的硒含量及硒肥量最关键,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为活化土壤硒的间接因素,硒肥种类及施肥方式为配合硒肥量的补充因素。促进作物对硒的吸收要结合土壤性质、硒肥量、施肥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富硒农产品高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土壤性质 施肥量 硒肥种类 施肥方式
下载PDF
我国硒(Se)、锌(Zn)和钙(Ca)生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8
作者 尹雪斌 牛珊珊 +3 位作者 赵其国 宋佳平 陈清清 王张民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第10期1824-1830,共7页
中国农业发展从追求吃饱饭到追求吃好饭,吃的健康。绿色安全且富有营养物质的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量提升。加强功能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康中国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作为功能农业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中国农业发展从追求吃饱饭到追求吃好饭,吃的健康。绿色安全且富有营养物质的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量提升。加强功能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康中国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作为功能农业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具有使农作物定量含有某种或某几种矿物质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我国“隐性饥饿”问题。本文综述了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发展成因及创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发展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改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饥饿 功能农业 矿物质 生物营养强化 展望
下载PDF
硒酸钠对小麦幼苗生长及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尹梦娇 赵立松 +9 位作者 梁月秀 王艳胜 丁鹏程 贾举庆 王爱萍 杨珍平 孙敏 尹雪斌 高志强 张春来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935-941,共7页
外界硫酸盐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转运,且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植物营养状况、健康和产量。试验选取2个小麦品种冬黑1号和洛旱6号在硫充足(+S)和缺硫(-S)营养液中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硒酸钠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硒、钼... 外界硫酸盐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转运,且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植物营养状况、健康和产量。试验选取2个小麦品种冬黑1号和洛旱6号在硫充足(+S)和缺硫(-S)营养液中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硒酸钠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硒、钼、铁、铜和锌元素含量的影响,从中筛选促进小麦幼苗生长的最适硒酸钠浓度。结果表明,小麦根部吸收的硒和钼可以向地上部转运,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叶片硒含量随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缺硫处理下小麦幼苗对硒和钼的吸收积累能力更强;铁、铜和锌多集中在根部,在植物体内迁移转化能力弱,适宜浓度硒酸钠可以提高叶片铁、铜和锌含量,而硫缺乏和硒酸钠处理均会降低根部铁、铜、锌含量;硫充足(+S)和缺硫(-S)条件下促进小麦幼苗生长的最适硒酸钠浓度分别为5、1μmol/L,此时小麦生长状况良好,微量元素积累也较高;缺硫营养液中高浓度硒酸钠(10μmol/L)处理下,小麦叶片中硒含量最高,但对小麦幼苗有毒害作用,根长、叶绿素含量及硒耐受指数均最低,而硫酸盐可以减弱硒的毒害作用。不同营养环境下只有添加适宜浓度硒酸钠才能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同时增加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硒酸钠 硫酸盐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中国硒资源利用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臧华伟 张泽洲 +4 位作者 龙泽东 施文尧 尹雪斌 刘永贤 袁林喜 《生物技术进展》 2021年第4期542-549,共8页
中国是典型缺硒大国,一条马鞍形土壤缺硒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33.34%,但同时也存在点状分布的富硒-高硒地区,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8.69%,成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西宜春等地方农业转... 中国是典型缺硒大国,一条马鞍形土壤缺硒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33.34%,但同时也存在点状分布的富硒-高硒地区,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8.69%,成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西宜春等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得到大力开发利用。伴随着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科学问题被广泛提出,如:硒摄入有何健康效果?天然富硒区人群是否有实证研究数据?硒-镉共生导致天然富硒农产品富硒的同时是否存在镉含量超标问题?硒资源中的硒形态组成有何重要意义?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超积累硒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答。基于对天然硒资源近10年的研究成果,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期为未来高效安全科学地利用硒资源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资源 发硒 血硒 硒-镉共存 硒形态 壶瓶碎米荠
下载PDF
考虑表面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殷学宾 赵自强 王文中 《轴承》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29,共8页
针对机床主轴用角接触球轴承,建立考虑沟道表面缺陷和油膜切向摩擦力影响的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用4阶Runge-Kutta法求解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组,研究沟道表面缺陷的数目、位置和分布对轴承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个缺陷、内沟... 针对机床主轴用角接触球轴承,建立考虑沟道表面缺陷和油膜切向摩擦力影响的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用4阶Runge-Kutta法求解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组,研究沟道表面缺陷的数目、位置和分布对轴承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个缺陷、内沟道缺陷及均匀分布的缺陷都会引起轴承较大的振动,且存在特征频率。研究结果为滚动轴承的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表面缺陷 动力学 运动微分方程
下载PDF
我国硒资源变硒产业的重点、难点和发展实践 被引量:9
12
作者 尹雪斌 刘晓航 +6 位作者 赵其国 王晓虎 罗琴 陈清清 王张民 Prince Ofori Danso 刘乐渝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第10期1816-1823,共8页
从整体来看我国硒资源较为匮乏,约有72%的地区属于缺硒地区,同时我国存在256个富硒地区。部分富硒地区立足自身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硒产业,实现了硒资源向硒产业的转化,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从硒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智慧化、... 从整体来看我国硒资源较为匮乏,约有72%的地区属于缺硒地区,同时我国存在256个富硒地区。部分富硒地区立足自身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硒产业,实现了硒资源向硒产业的转化,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从硒产业发展的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品牌化4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难点问题,指出我国硒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介绍了我国富硒地区硒产业发展实践,最后从加强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及品牌化等“四化”的建设角度,为我国硒资源更好地变为硒产业,提供了有关综合解决方案的系统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资源 硒产业 重点 难点 实践
下载PDF
地震波形相控反演在天草凹陷白垩系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郭翔 李付雷 +2 位作者 张旭峰 阴学彬 王兵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3,共6页
针对银额盆地天草凹陷东部缓坡带白垩系巴音戈壁组油藏含油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常规反演无法有效识别等问题,采用天草地区"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井震结合,运用地震波形的聚类识别方法,对储层横向展布趋势进行合理表征;同时... 针对银额盆地天草凹陷东部缓坡带白垩系巴音戈壁组油藏含油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常规反演无法有效识别等问题,采用天草地区"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井震结合,运用地震波形的聚类识别方法,对储层横向展布趋势进行合理表征;同时,应用频率域曲线重构技术,获得纵向高分辨率储层敏感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波形相控反演方法精细刻画了巴二段薄储层展布特征,预测出自南向北发育的3个湖底扇富砂区,有利砂体与构造叠合面积为37.6km2。该方法准确预测了薄至5m的含油砂体,为低勘探程度区薄储层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相控反演 频率域曲线重构 薄储层预测 天草凹陷 巴音戈壁组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的南太行地区西瓜品种综合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秀启 尹国红 +3 位作者 贾宝华 尹雪斌 郝浩浩 张庆社 《蔬菜》 2022年第5期17-21,共5页
为筛选出适合南太行地区种植的西瓜品种,对秀都、美都、麒麟、中科3号、中科182、美莎特、豫艺甜宝7个品种的物候期、生长指标、果实特征、品质、产量、叶片光合特性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分析。... 为筛选出适合南太行地区种植的西瓜品种,对秀都、美都、麒麟、中科3号、中科182、美莎特、豫艺甜宝7个品种的物候期、生长指标、果实特征、品质、产量、叶片光合特性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西瓜品种生育期基本一致,同属中早熟品种;麒麟生长势强,蔓长为322.6 cm,茎粗为6.4 cm;豫艺甜宝硒富集能力最强,果肉总硒含量为0.30 mg/kg,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秀都、豫艺甜宝、美莎特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11.8%、11.8%、11.4%;中科182的667 m^(2)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4 565.00 kg;美都净光合速率最高,为24.87 μmol/(m^(2)·s),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经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排名,豫艺甜宝总隶属函数值排名第1,为3.88,豫艺甜宝、美莎特、秀都3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该地区西瓜品种引进的首要选择。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各品种表现,可辅助引种者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品种比较 综合评价 南太行地区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外源硒在绿色优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成东梅 尹国红 +9 位作者 赵伟峰 彭涛 王铁良 高燕 于金林 杜空军 段栓成 尹雪斌 郝玲玲 黄莎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9,共10页
[目的]探索叶面喷施外源硒在绿色优质小麦生产中的简化高效应用技术及可行性,为绿色优质富硒或高硒功能小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审优质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单一亚硒酸钠、复配亚硒酸钠2种外源硒为研究对象,在符合绿色生产条件... [目的]探索叶面喷施外源硒在绿色优质小麦生产中的简化高效应用技术及可行性,为绿色优质富硒或高硒功能小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审优质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单一亚硒酸钠、复配亚硒酸钠2种外源硒为研究对象,在符合绿色生产条件的土壤下开展不同喷施时期、喷施量和次数的试验研究。[结果]在小麦抽穗期、始花第5天或始花第15天,叶面喷施1次适量的外源硒可获得籽粒硒含量均值为0.13~0.47 mg·kg^-1的富硒小麦;喷施2次适量的外源硒可获得籽粒硒含量均值多为0.57~0.91 mg·kg^-1的高硒小麦;小麦始花第15天叶面喷施外源硒获得的籽粒硒含量较高,施用复配亚硒酸钠效果显著优于单一亚硒酸钠;富硒和高硒小麦没有改变品种原有的品质特性,其绿色指标合格;籽粒中硒代蛋氨酸占总硒含量的73.68%~96.15%。[结论]叶面喷施适量外源硒可以获得绿色优质富硒或高硒的小麦,发展绿色优质富硒或高硒功能小麦安全且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富硒 高硒 绿色 优质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defluoridation efficiency of calcium phosphate and chitin in the exoskeleton of Antarctic krill 被引量:3
16
作者 WANG Zhangmin yin xuebi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2年第3期149-154,共6页
Calcium (Ca), phosphorus (P), and chitin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exoskeleton of krill. Defluoridation of a solution of sodium fluoride (NaF) using calcium phosphate (Ca3(PO4)2) and chitin as defluorid... Calcium (Ca), phosphorus (P), and chitin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exoskeleton of krill. Defluoridation of a solution of sodium fluoride (NaF) using calcium phosphate (Ca3(PO4)2) and chitin as defluoridation agents was studie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find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defluoridation, to obtain the maximum defluoridation efficiency and fluoride removal capacity of calcium phosphate and chitin. At the same time, a comparison of the capacity of the two defluoridation agents was mad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alcium phosphate has a far greater capability than chitin for the removal of fluoride (F) from water under similar reaction conditions.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Antarctic krill is likely to adsorb fluoride via compounds such as calcium phosphate, hydroxyapatite, and other compounds of Ca and P with the general form (Ca, X)x(PO4, HPO4, Y)y(OH, Z)z, in addition to chit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phosphate CHITIN DEFLUORIDATION KRILL orthogonal design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toxicity of fluorine in Antarctic krill on soft tissues of Wistar rats 被引量:2
17
作者 ZHANG Ling LU Xiaoqi +3 位作者 WANG Zhangmin QIN Liqiang YUAN Linxi yin xuebi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Antarctic krill are a potential food source for humans and animals, but krill are known to contain high levels of fluorine (F).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using Wistar rats. ... Antarctic krill are a potential food source for humans and animals, but krill are known to contain high levels of fluorine (F).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using Wistar rats. There were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fed a basal diet, the krill treatment group were fed the same basal diet mixed with krill powder (150 mg'kg-~ F), and the sodium fluoride (NaF) treatment group were fed the basal diet with added NaF (150 mg.kg1 F). General toxicity indicators including body weight and food intake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After three months the rats were dissected and tissu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iver, kidney, spleen, brain, and testis.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ells of these tissues were assessed using HE stainin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ody weight, the food intake, or the viscera coefficien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In both treatment groups some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all soft tissue samples except the testis, although there were fewer and less sever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krill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NaF treatment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was lower than for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F in NaF, but it was still toxic to rats consuming large quantities of kril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ne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potential F toxicity if krill is to be us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krill FLUORINE animal experiment HE staining pathological change
下载PDF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 Tracing in the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Dongdao Island,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8
作者 LIU Xiaodong SUN Liguang +1 位作者 yin xuebin WANG Yu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02-1014,共13页
The levels and depth distributions of As, Cd, Cu, Zn, Pb, Hg, Fe and Mn in two sediment cores DY2 and DY4 collected from the "Cattle Pond" of Dongdao Island, South China Sea,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ma... The levels and depth distributions of As, Cd, Cu, Zn, Pb, Hg, Fe and Mn in two sediment cores DY2 and DY4 collected from the "Cattle Pond" of Dongdao Island, South China Sea,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main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these elements and evaluate the corresponding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rocesses.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sedimentary parameters such as LOI950℃, CaO, LOI550℃ and TOC indicate that the depth of 96 cm and 87 cm are the critical points for DY2 and DY4 cores, respectively. As, Cd, Cu, Zn, Hg and P are remarkably enriched in the ornithogenic sediments above the critical depth points; their concentration-versus-depth profil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OC and LOI550℃; the ratios of As, Cd, Cu, Zn, Hg over Ca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Ca. Statis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se elements' levels in the ornithogenic sediments of DY2 and DY4 strongly suggest that seabird dropping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these elements. Additionally, for the upper sediment layers of DY2 and DY4 cores, Fe oxide sorption mechanism, like organic matter, ma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undances of heavy metals. Heavy metal Pb h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s, Cd, Cu, Zn, Hg and P, and its isotope composition indicates an origin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from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Thes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rinithogenic sediments of Xisha Islands are compared with the studies in the remot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elemental geochemistry ornithogenic sediments Dongdao Island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biological toxicity of fluorine in Antarctic krill 被引量:1
19
作者 ZHANG Ling LU Xiaoqi +5 位作者 WANG Zhangmin QIN Liqiang LIN Zhiqin YUAN Linxi ZHANG Wen yin xuebi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4年第1期38-45,共8页
Antarctic krill is a potentially nutritious food source for humans, but lfuorine (F) toxicity is a matter of concern.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30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 Antarctic krill is a potentially nutritious food source for humans, but lfuorine (F) toxicity is a matter of concern.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30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dietary regimens:a control group, a krill treatment group (150 mg&#183;kg-1 F), and a sodium lfuoride (NaF) treatment group (150 mg&#183;kg-1 F). After three months, F concentrations in feces, plasma, and bone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degree of dental and skeletal lfuorosis was assessed. The F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and bone from the krill treatment group were 0.167 0&#177;0.020 4 mg.L-1 and 2 709.8&#177;301.9 mg&#183;kg-1,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0.043 8&#177;0.005 5 mg&#183;L-1 and 442.4&#177;60.7 mg&#183;kg-1, respectively, in samples from the control group. Concentrations of F in plasma and bone in the krill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lower than in the NaF treatment group. The degree of dental lfuorosis in the krill treatment group was moderate, compared with severe in the NaF treatment group and normal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egree of skeletal lfuorosis did not change signiifcantly in any group.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was lower than for an equivalent concentration of F in NaF, but it was toxic for rats consuming krill in large quantities. To conclude, we discus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reduced toxicity of F in Antarctic krill.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 direct toxic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Antarctic krill for human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krill fluorine (F) FLUOROSIS rat experiment toxicological effect
下载PDF
火焰山地区浅表层砾岩层成因及分布特征解剖
20
作者 阴学彬 郭翔 +4 位作者 李新宁 孙博 刘洪彦 张旭峰 牟克勋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4期25-30,共6页
吐哈盆地受博格达山和觉罗塔克山所夹持,盆地内广泛发育以周缘山体为物源的冲积扇群,冲积扇群内砾岩层具有横向展布范围广、厚度和速度变化大的特点,严重制约下覆构造的准确落实。因此理清冲积扇结构及砾岩层空间分布和速度变化特征,对... 吐哈盆地受博格达山和觉罗塔克山所夹持,盆地内广泛发育以周缘山体为物源的冲积扇群,冲积扇群内砾岩层具有横向展布范围广、厚度和速度变化大的特点,严重制约下覆构造的准确落实。因此理清冲积扇结构及砾岩层空间分布和速度变化特征,对下覆构造形态和构造高点位置的准确落实尤其重要。研究表明吐哈盆地火焰山南北两翼浅表层砾岩扇群具有纵向低速砾岩层和高速砾岩层叠置,横向受古凸起分割、古水流控制,呈多物源发散状扇群展布特征,此次通过岩性录井、测井、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和属性分析,刻画了砾岩扇体空间展布,用以指导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具有助于浅表层速度模型建立,对于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和准确落实下覆构造形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层 高速砾岩扇体 属性分析 火焰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