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的水稻精准施肥决策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许多 鲁旺平 +4 位作者 许瑞清 张红雨 江洋 游良志 冯在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为构建基于农业时空大数据的管理系统,实现田间养分精细化管理,提出了一种面向精准施肥的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控制与决策方法。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子图匹配方法,将地块待查询图和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中的节点和关系嵌... 为构建基于农业时空大数据的管理系统,实现田间养分精细化管理,提出了一种面向精准施肥的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控制与决策方法。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子图匹配方法,将地块待查询图和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中的节点和关系嵌入表示;利用向量相似度计算获取候选子图,并从存储历史数据信息的子图中获取适合查询地块的施肥模型数据。结果显示,基于实例化后的待施肥地块查询图,在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中可获取与给定地块查询图同构的子图,并从存储历史决策信息的子图中,获得适合当前地块的农业施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农业时空多模态知识图谱的农业模型自动化选择结果可为精准施肥任务提供新思路和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多模态知识图谱 智慧农业 精准施肥 水稻 农业大数据 知识共享
下载PDF
SPAM模型和遥感结合提取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面积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卓 谢苗苗 +6 位作者 范玲玲 陈浩 梁社芳 李正国 游良志 吴文斌 杨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4-134,共11页
[目的]获取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陆地碳氮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应用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M-China模型),在5'×5'栅格尺度上重建了1980—2010年华北地区玉米... [目的]获取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陆地碳氮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应用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M-China模型),在5'×5'栅格尺度上重建了1980—2010年华北地区玉米空间分布信息;然后基于SPOT VEGETATION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获取了该区域的作物熟制信息,并进一步划分出了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类型区;最后,重点分析了2000—2010年间华北地区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区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80—2010期间,华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60万hm2,增加面积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变化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2)2000—2010期间,华北地区春玉米面积增加136万hm2,占该区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17%上升至27%;夏玉米种植面积尽管也增加了87万hm2,但占该区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3)春夏玉米混种区为华北地区玉米主产区,近年来呈现为春玉米增加、夏玉米减少的发展趋势,全区域92%春玉米面积增加和76%夏玉米面积减少均发生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域内,可见该区以春玉米为代表的一熟制正呈现逐步取代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二熟制的变化趋势。[结论]该文基于SPAM模型和遥感结合提取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面积的方法,为大区域、长时间尺度作物种植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作物空间分配模型 种植制度 NDVI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作物营养强化对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影响——文献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廖芬 青平 游良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6,162,163,共11页
作物营养强化是公认的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通过对已有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成本效益和生物有效性,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接受度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主要观点梳理... 作物营养强化是公认的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通过对已有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成本效益和生物有效性,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接受度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主要观点梳理和综合性评述,发现国内关于作物营养强化的研究大多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只考虑单一微量营养素的作用,且缺乏农户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种植意愿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作物营养强化的研究方向: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重点关注多种微量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加强农户种植意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营养强化 经济效益 农村发展 人口营养健康
下载PDF
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许丽灵 游良志 +1 位作者 孙战利 张社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9-1098,共10页
通过对四川省5个县蜂农的问卷调查,基于社会认知模型(MPPACC)分析框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蜂农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较强,适应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较弱,感知... 通过对四川省5个县蜂农的问卷调查,基于社会认知模型(MPPACC)分析框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蜂农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较强,适应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较弱,感知到的适应成本较高;蜂农对免费天气变化信息的获取、获取渠道的多少、与其他蜂农交流的频率以及养蜂人数等均会影响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其中,免费天气信息的获取对蜂农敏感性感知、适应性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以及适应成本感知影响最为显著。最后,从拓宽蜂农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鼓励其加入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增强蜂农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蜂农对天气变化感知能力、增强应对天气变化能力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产业 社会认知模型 天气变化感知
下载PDF
信息沟通类型对功能型农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廖芬 游良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7,161,共10页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作为一种功能型农产品,可以有效减轻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状况。但作物营养强化可能会造成农产品外观、颜色、味道等的改变,消费者对其购买意愿并不高。为了有效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就必须了解不同信息沟通类型对购买意...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作为一种功能型农产品,可以有效减轻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状况。但作物营养强化可能会造成农产品外观、颜色、味道等的改变,消费者对其购买意愿并不高。为了有效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就必须了解不同信息沟通类型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以作物营养强化玉米为例,基于消费者调查数据,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信息沟通类型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沟通类型显著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微量营养素缺乏程度高的消费者面对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沟通时,购买意愿会增强;微量营养素缺乏程度低的消费者暴露于以情绪为中心的信息沟通时,购买意愿会增强。流畅性在信息沟通类型与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型农产品 信息沟通 微量营养素缺乏程度 流畅性 购买意愿
下载PDF
基于遥感识别与DNDC模型的不同稻作模式评价——以潜江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阿依吐拉·买买提祖农 帅艳菊 +7 位作者 魏浩东 何真 肖沁茜 胡琼 徐保东 游良志 曹凑贵 凌霖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1年第3期33-44,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潜江市不同稻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情况,以评价不同稻作模式的绿色发展潜力。【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森林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得了潜江市各稻作模式分布数据,结合气象、土壤、作物管理数据库,利用校正和验...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潜江市不同稻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和固碳情况,以评价不同稻作模式的绿色发展潜力。【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森林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得了潜江市各稻作模式分布数据,结合气象、土壤、作物管理数据库,利用校正和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区域模拟,获得潜江市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两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量(dSOC)。其次,在DNDC模型中设置情景分析,假设目前稻虾模式由不同稻作模式变迁而来,利用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稻虾模式在潜江地区的绿色发展潜力。【结果】各项指标表明,校正后DNDC模型对CH_(4)和N_(2)O模拟效果良好。2019年潜江市每1 km^(2)范围内主要稻作模式CH_(4)和N_(2)O排放量及全年dSOC总量变化区间分别为0.40kg~64043.34 kg,0.002kg~227.08 kg和0.18 kg C~35835.27 kg C。潜江市全年单位面积CH_(4)和N_(2)O排放量均表现为稻虾模式最小,分别为394.50kg·hm^(-2),1.43kg·hm^(-2),单位面积dSOC表现为稻虾模式最大为274.30 kg C·hm^(-2),稻闲模式最小,为204.95 kg C·hm^(-2)。当潜江市稻虾模式转变为其他主要模式后,其周年CH_(4)排放总量增加2.31%~11.25%,N_(2)O排放总量增加11.49%~67.09%,dSOC减少9.95%~22.81%。【结论】本研究中,稻麦模式表现为CH_(4)排放最大,稻油模式的N_(2)O排放最大,两者固碳能力中等;稻闲模式由于只有一季种植,温室气体排放小于稻旱轮作模式,但其固碳能力较差;稻虾模式的减排和固碳能力相较于稻闲与稻旱轮作模式强,具有更高的绿色发展潜力,但其仍具有减排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遥感影像识别 稻虾模式 温室气体 有机碳积累 随机森林 减排
下载PDF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7
作者 青平 曾晶 +1 位作者 李剑 游良志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3-93,共11页
因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作物营养强化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是缓解隐性饥饿经济有效的战略手段。本文总结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 因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作物营养强化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是缓解隐性饥饿经济有效的战略手段。本文总结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作物营养强化在公众认识、技术研发、生产种植、消费与市场、产业化、战略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营养强化 隐性饥饿 现状 问题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基于区域级BPI的中国作物营养强化优先序——以富铁大米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曾晶 青平 +2 位作者 霍军生 李剑 游良志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0,共17页
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中国3亿人面临的隐性饥饿问题经济有效的途径,中国作物营养强化优先序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指导建议。本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数据,以富铁大米为例,构建了中国区域级作物营养强化优先指数,初步判别各省富铁大米干... 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中国3亿人面临的隐性饥饿问题经济有效的途径,中国作物营养强化优先序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指导建议。本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数据,以富铁大米为例,构建了中国区域级作物营养强化优先指数,初步判别各省富铁大米干预的优先顺序,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探讨富铁大米优先序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各省大米的消费与产量比值分析各区域内不同省份改善铁缺乏的差异化干预。结果显示,江西、湖南富铁大米的干预优先序均位于全国前5;基于不同加权BPI,各省富铁大米干预的优先序有差异;富铁大米干预优先序呈现出区域特征,按适宜程度划分为5个区域。最后,本文提出差异化干预、"阶梯式"以及因地制宜地干预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级作物营养强化优先指数 作物营养强化优先指数 优先序 作物营养强化 富铁大米
原文传递
营养扶贫:助力健康扶贫与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被引量:12
9
作者 青平 廖芬 +2 位作者 闵师 裴梦媛 游良志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6,共13页
营养扶贫是改善贫困人群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其健康素质,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但对营养扶贫的深入认识与重视普遍缺乏。本文以营养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营养扶贫的概念、内容、实践经验与政策演变,从... 营养扶贫是改善贫困人群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其健康素质,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但对营养扶贫的深入认识与重视普遍缺乏。本文以营养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营养扶贫的概念、内容、实践经验与政策演变,从而发现了现阶段中国营养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关注,量化营养扶贫效率,营养扶贫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关于营养扶贫的对比分析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营养扶贫的首次系统阐述与分析,本文有助于对营养扶贫的深入理解,推动营养扶贫的实施与开展,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扶贫 健康扶贫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Change analysis of rice area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被引量:16
10
作者 LIU Zhenhuan LI Zhengguo +5 位作者 TANG Pengqin LI Zhipeng WU Wenbin YANG Peng you liangzhi TANG Hua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1005-1018,共14页
Rice'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which are critical for agricultural, environ- mental and food security research, are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socio-eco- nomic developments. Based on multi-sour... Rice'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which are critical for agricultural, environ- mental and food security research, are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socio-eco- nomic development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n effective model named the 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SPAM) which integrates arable land distribution, administrative unit statistics of crop data,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data and crop suitability data, was used to get a seri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ice area and production with 10-km pixels at a national scale -it was applied from the early 1980s onwards and used to analyze the patter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in rice in China during 1980-2010. Overall, more than 50% of the rice area decreased, while nearly 70% of rice production increased in the change region during 1980-2010. Spatially, most of the increased area and production were in Northeast China, especially, in Jilin and Heilongjiang; most of the decreased area and production were located in Southeast China, especially, in regions of rapidly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Fujian and Zhejiang. Thus, the centroid of rice area was moved northeast approximately 230 km since 1980, and rice production about 320 km, which means rice production moved northeastward faster than rice area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rice yield increase in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rice area change had a decisive impact on rice production change. About 54.5% of the increase in rice pro- duction is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sown area, while around 83.2% of the decrease in rice production is due to contraction of rice area. This implies that rice production increase may be due to area expansion and other non-area factors, but reduced rice production could largely be attributed to rice area de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distribution 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China
原文传递
Scenario-based assessment of future food security 被引量:10
11
作者 WU Wenbin TANG Huajun +4 位作者 YANG Peng you liangzhi ZHOU Qingbo CHEN Zhongxin SHIBASAKI Ryosuk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1期3-17,共15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enario-based assessment of global future food security. To do that,the socio-economic an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re defined for the future and were linked to an integrated modeling framewor...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enario-based assessment of global future food security. To do that,the socio-economic an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re defined for the future and were linked to an integrated modeling framework. The crop yields simulated by the GIS-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 (EPIC) model and crop areas simulated by the crop choice decision model were combine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food production and per capita food availability,which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status of food availability and stability. The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simulated by IFPSIM model was used to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food accessibility and affordability. Based on these two indicators,the future food security status was assessed at a global scale over a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20 years,starting from the year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certain regions such as South Asia and most African countries will likely remain hotspots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future as both the per capita food availability and the capacity of being able to import food will decrease between 2000 and 2020. Low food production associated with poverty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to starvation in these regions,and more efforts are needed to combat hunger in terms of future actions. Other regions such as China,most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most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where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per capita food availability or an increase in the capacity to import food between 2000 and 2020 might be able to improve their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ENARIO food security per capita food availability per capita GDP model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between 1980 and 2010 by using 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被引量:13
12
作者 TAN Jieyang YANG Peng +6 位作者 LIU Zhenhuan WU Wenbin ZHANG Li LI Zhipeng you liangzhi TANG Huajun LI Zhenggu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397-410,共14页
Understanding crop patterns and their changes on regional scale is a critical re- quirement for projecting agro-ecosystem dynamics. However, tools and methods for map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 area and yield are st... Understanding crop patterns and their changes on regional scale is a critical re- quirement for projecting agro-ecosystem dynamics. However, tools and methods for mapp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 area and yield are still lacking. Based on the cross-entropy theory, a 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SPA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presenting spa- tio-temporal dynamics of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980-2010.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maize sown area expanded northwards to 48~N before 2000, after that the increased sown area mainly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Northeast China. Meanwhile, maize also expanded eastwards to 127°E and lower elevation (less than 100 m) as well as higher elevation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200 m and 350 m); (2) maize yield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for most plante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espe- cially in the planted zone between 42°N and 48°N, while the yield increase was relatively homogeneous without obvious longitudinal variations for whole region; (3) maize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gradually to a moderately high level over the investigated period, which reflected the trend of aggregation of maize cultivation driven by market dem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maize 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spatio-temporal pattern Northeast China
原文传递
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对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谭晓艳 张晓恒 游良志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93,共1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地区变迁的特点。新疆自1997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植棉省,2017年其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69.41%。本文从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两个视角分析其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基于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地区变迁的特点。新疆自1997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植棉省,2017年其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69.41%。本文从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两个视角分析其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基于197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和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对棉花生产集中度有显著影响。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0.354%;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下降0.010%。增加新疆地区虚拟变量与气候变量的交叉项后,结果显示生长季平均温度对棉花生产规模指数有正向影响,相比其他地区,新疆的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增加1摄氏度,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9.629%,这可能与温度升高导致新疆积雪融化、地下水增加、宜棉范围扩大以及棉花生长期延长有关;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指数将大约上升0.359%。此结果基本验证了棉花喜光照、惧严寒的生长习性和新疆独特的自然优势。此外,不同时期制定的棉花政策也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结论表明自然和政策因素都对中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对新疆棉花发展的支持政策遵循了自然规律,发挥了新疆的自然条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生产布局 自然因素 政策干预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左丽君 吴炳方 +5 位作者 游良志 黄文江 孟冉 董莹莹 潘天石 王亚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5-895,共11页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议题。粮食可持续生产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是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挑战的有效手段。当前,对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监测与评估存在着数据鸿沟,而地球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议题。粮食可持续生产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是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挑战的有效手段。当前,对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监测与评估存在着数据鸿沟,而地球大数据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总结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研究的当前实践,包括对地观测技术在粮食生产系统各要素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在粮食生产系统综合监测及粮食生产可持续性评估中的应用。在上述实践归纳的基础上,依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四大杠杆框架,提出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的2个未来发展方向:多学科模型凝聚地球大数据推动知识发现支撑政府治理;技术创新集成地球大数据搭建产农户智慧生产决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可持续生产 地球大数据 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践 展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