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链物流用木基纤维保温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攀登 余广荣 +4 位作者 蒋晨光 郭佳琪 刘子畅 寇金宝 石岩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3,共6页
目的制备木基纤维保温包装材料,并提高它的保温性能。方法以轻质天然木材为原料,通过化学脱木素制备木材纳米纤维多孔材料,再对木材纳米纤维多孔材料表面闭孔处理,制备出木基纤维保温材料。结果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当纤维同向平行放置时... 目的制备木基纤维保温包装材料,并提高它的保温性能。方法以轻质天然木材为原料,通过化学脱木素制备木材纳米纤维多孔材料,再对木材纳米纤维多孔材料表面闭孔处理,制备出木基纤维保温材料。结果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当纤维同向平行放置时,木基纤维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19 W/(m·K);当纤维异向交叉放置时,木基纤维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23 W/(m·K),表明开发的这种材料有较好的保温性能。此外根据该种保温材料的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可知,当最大静应力σ_(m)=0.63 MPa时,沿纤维同向平行叠放时,木基纤维保温材料的最小缓冲系数C=3.5;沿纤维异向交叉叠放时,木基纤维保温材料的最小缓冲系数C=4.2,可见保温材料的缓冲性能均与发泡聚苯乙烯(EPS)、发泡聚乙烯(EPE)的缓冲性能相近。结论制备的轻质木基纤维保温材料兼具较好的保温和缓冲性能,有望用于冷链物流代替塑料保温包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纤维 多孔材料 保温材料 缓冲性能 包装材料
下载PDF
可视化鲜奶储存温度识别包装技术与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余广荣 王攀登 +3 位作者 蒋晨光 杨应龙 杨钰淳 石岩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6-162,共7页
目的让消费者通过鲜奶包装上的可视化鲜奶储存温度标识识别鲜奶是否按规定的温度储存,降低时间温度指示标签技术的成本,使其更易应用于鲜奶包装。方法通过设计3种不同类型的时间温度指示标签,帮助消费者识别鲜奶的存放温度是否合适。结... 目的让消费者通过鲜奶包装上的可视化鲜奶储存温度标识识别鲜奶是否按规定的温度储存,降低时间温度指示标签技术的成本,使其更易应用于鲜奶包装。方法通过设计3种不同类型的时间温度指示标签,帮助消费者识别鲜奶的存放温度是否合适。结果油墨消色型和油墨显色型时间温度指示标签适合瓶装鲜奶的储存温度识别,扩散型时间温度指示标签适合利乐包装鲜奶的储存温度识别。结论可视化储存温度识别包装技术可确保鲜奶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同时也提升了奶制品企业品牌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奶 时间温度指示标签 智能包装
下载PDF
碳限额与交易约束下的企业再制造生产决策研究——低碳排放经济的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康 于光荣 李颖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17,共7页
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碳排放受到了约束,在碳限额与碳交易约束下,制造商面临着通过再制造或低碳减排技术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建立二元生产决策模型,在碳价交易政策下,基于再制造成本节约和每个再制造产品的碳排放节约... 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碳排放受到了约束,在碳限额与碳交易约束下,制造商面临着通过再制造或低碳减排技术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建立二元生产决策模型,在碳价交易政策下,基于再制造成本节约和每个再制造产品的碳排放节约,同时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配额买卖,对于不同的产品,存在合理的再制造生产策略;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低碳排放技术投资降低碳排放,并选择生产决策,抵消负面经济影响。此外,政府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碳价来刺激制造商对碳排放减少技术和再制造同时进行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碳价 碳配额 再制造
下载PDF
胸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椎管内骨折块间接复位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裴小龙 朱睿 +3 位作者 曾至立 王建杰 俞光荣 程黎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建立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模拟椎管内骨折块在不同占位比例下,比较牵伸与非牵伸椎体组后纵韧带回缩力,探索骨折块的间接复位机制。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胸腰椎区域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获得三维几何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 目的建立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模拟椎管内骨折块在不同占位比例下,比较牵伸与非牵伸椎体组后纵韧带回缩力,探索骨折块的间接复位机制。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胸腰椎区域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获得三维几何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正常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和L1骨折块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分为牵伸T12椎体2mm组和非牵伸组(以下简称牵伸组和非牵伸组),分别设置50%、40%、30%、20%、10%的骨折块椎管内矢状直径占位比(sagittal canal diameter occupying ratio,SCDOR),比较两组后纵韧带的弹性回缩力。结果建立了有效的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当SCDOR为50%、40%时,牵伸组与非牵伸组韧带回缩力分别为92.14N、95.25N和82.33N、84.99N,两组差异较小;当SCDOR小于30%时,牵伸组回缩力明显高于非牵伸组。结论建立了有效的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可用于有限元分析。当SCDOR在40%以上时,牵伸椎体对增加后纵韧带回缩力的作用有限。SCDOR在30%以下时,牵伸椎体可明显增加后纵韧带回缩力,有利于骨折块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纵韧带 有限元 骨折块 间接复位
下载PDF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效果 被引量:6
5
作者 于广荣 刘素珍 朱丽娜 《系统医学》 2018年第3期173-174,177,共3页
目的讨论在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方法从该院2016年4—12月接收的老年急诊患者中选8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一组患者采用比较平常的护理,而对另一组采取优质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情况差异... 目的讨论在急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方法从该院2016年4—12月接收的老年急诊患者中选8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一组患者采用比较平常的护理,而对另一组采取优质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情况差异,主要包括患者护理情况、患者评价情况、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于患者护理情况的效果,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为82.50%;观察组患者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护理方法的评价情况的好评率为95.00%,观察组的好评率为80.00%;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方面,观察组发生的概率为10.00%,对照组发生的概率为27.50%,前者比后者发生的概率更小。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的患者得到的护理情况更好(P<0.05)。结论采用优质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患者对这种方法的评价更好,急诊科可以加大对优质护理方式的应用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急诊科 护理效果
下载PDF
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治疗陈旧跟骨骨折
6
作者 王振 杨生民 +5 位作者 李西要 俞光荣 冯彦江 刘青 郑福增 曲波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例伤后5~16周陈旧跟骨关节面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跟骨外侧壁切除、跟骨截骨... 目的探讨采用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例伤后5~16周陈旧跟骨关节面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跟骨外侧壁切除、跟骨截骨寻找关节面、矫形复位关节面、锁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本组21例均手术经过顺利,手术时间平均65(50~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0(50~100)ml。所有骨折均复位,直视下见关节面恢复平整,Bohler角平均33°(22°~35°)。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10~12周。末次随访患足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优13足,良7足,可1足,优良率为95.24%。1例患者出现跟骨伤口转角处皮肤坏死,经换药后伤口一期愈合。结论采用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跟骨关节面压缩骨折可重建跟骨关节面,保留距下关节活动度,恢复距下关节匹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截骨术 保留距下关节 关节面压缩 复位
下载PDF
两种联合截骨组合矫正[母]外翻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曹广超 周吉 +2 位作者 王岩岩 俞光荣 石荣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374-1378,共5页
[目的]比较Scarf联合Akin截骨术(Akin osteotomy, SA)与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Chevron osteotomy, CA)治疗[母]外翻(hallur valgus, HV)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对49例中重度HV行手术矫正。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 [目的]比较Scarf联合Akin截骨术(Akin osteotomy, SA)与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Chevron osteotomy, CA)治疗[母]外翻(hallur valgus, HV)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对49例中重度HV行手术矫正。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SA联合截骨术,25例采用CA不联合截骨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SA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A组[(41.31±6.52) min vs (30.41±4.31) min,P<0.05];SA组术后有3例局部感觉不适,1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CA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活动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SA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CA组[(2.43±0.24) vs(1.74±2.13),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VA、IMA和DMAA均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SA组的IMA显著小于CA组[(6.11±0.31)°vs (8.21±1.43)°,P<0.05]。[结论]两种联合截骨组合均可有效治疗于中重度HV,相比之下,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手术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外翻 Scarf截骨术 Chevron截骨术 Akin截骨术
原文传递
微型T形接骨板跨跟骰关节反向内固定治疗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彦江 杨生民 +3 位作者 李西要 王振 俞光荣 王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0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型T形接骨板跨跟骰关节反向内固定治疗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2诊治的11例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采用微型T形接骨板跨跟骰关节反向内固定重建骰骨近端关节面及恢复外侧柱长度。术... 目的探讨微型T形接骨板跨跟骰关节反向内固定治疗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2诊治的11例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采用微型T形接骨板跨跟骰关节反向内固定重建骰骨近端关节面及恢复外侧柱长度。术后通过复查X线片与CT评估骨折复位情况,观察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负重行走时疼痛情况。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12~25)个月。术后影像学结果显示9例解剖复位,1例矢状位关节面分离约1 mm,1例关节面移位约1 mm。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4(8~14)周。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平均90.5(76~98)分,其中优8例,良3例;疼痛VAS评分平均0.8(0~4)分。结论采用微型T形接骨板跨跟骰关节反向内固定治疗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可有效维持外侧柱长度及复位后的关节面,骨折复位不易丢失,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骰骨近端关节面压缩骨折 微型T形接骨板 跨关节 内固定 反向固定
原文传递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pelvic reconstruction using fibular transplantation fixed with four different rod-screw systems after type I resection 被引量:15
9
作者 Jim Yong-wei CHENG Li-ming +4 位作者 yu guang-rong DU Cheng-fei YANG Zhi-yong yu Yan DING Zu-qu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21-326,共6页
Background The pelvis often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after bone tumor resection. A major challenge here for the orthopedic surgeons is to choose a method that gives the best performance which depends upon its biomech... Background The pelvis often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after bone tumor resection. A major challenge here for the orthopedic surgeons is to choose a method that gives the best performance which depends upon its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a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onstructed pelvis using fibula transplant fixed by four commonly used rod-screw systems. Methods A total pelvic finite-element model including the lumbar-sacral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geometry of CT image from a healthy volunteer.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different implants including fibula, rod and screw were simulated using ways of solid modeling. Then various reconstructed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assembled with different finite element implant model and type Ⅰ resected pelvic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load of 500 N was imposed vertically onto the superior surface of L3 vertebral body, and the pelvis was fixed in bilateral leg standing positions. FEA was performed to account for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n the bones and implants. The pelvis displacement of the different rod-screw fixation methods and the maximum equivalent stress (max EQV) on all nodes and element were figured out to evalu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reconstructive methods.Results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fibula transplant was extremely high in the reconstructed pelvis, but could be substantially decreased by internal fixation, which partially transferred the stress from the fibula to the rod-screw systems. High stress concentration was also found in the implants, especially in the connection sites between screw arid rod. Among the four methods of fixation, a double rod system with L5-S1 pedicle and ilium screws (L5-S1 HR) produced the best performance: least stress concentrations and least total displacement.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stability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the method of L5-S1 HR fixation combined with fibula transplantation is better than other fixation methods in pelvic reconstruction after type Ⅰ re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S bone tumor RECONSTRUCTION fibular transplanta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原文传递
分柱显露复位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振 杨生民 +5 位作者 李西要 俞光荣 姚太顺 刘青 冯彦江 郑福增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8期796-79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四柱理论分柱显露复位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8-09诊治的20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术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基于四柱理论分柱显露、分柱复... 目的探讨基于四柱理论分柱显露复位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8-09诊治的20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术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基于四柱理论分柱显露、分柱复位、分柱固定骨折块。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8~1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疼痛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2分。末次随访时踝-后足AOFAS评分为72~93分,平均82分;其中17例AOFAS评分>78分。结论通过制定个体化方案,基于四柱理论采用分柱显露、分柱复位、分柱固定手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骨折复位固定满意,骨折愈合相对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 四柱理论 分柱显露 分柱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