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R技术驱动下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革新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少鹏 丛东来 +3 位作者 史传奇 郭红 丁俊男 王晓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25-130,共6页
近年来,我国将推进VR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列为重点任务,VR技术的应用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基于VR技术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现状,提出VR技术驱动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方式拓展、教学关系调整、创... 近年来,我国将推进VR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列为重点任务,VR技术的应用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基于VR技术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现状,提出VR技术驱动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方式拓展、教学关系调整、创新教学模式的闭环研究思路。基于两年研发与教学应用实践,对比常规教学和VR教学在理论、实践、思政、双创教学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特点,提出“五化一结合”为特征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VR互动教学模式:以虚实结合、虚实并重为原则,构建教学资源虚拟化、教学选择多样化、教学过程交互化、教学管理平台化、教学环境集成化的新型VR教学平台,开展旨在培养地理学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深度学习活动。VR技术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为高校地理教学革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技术 高校 地理科学类专业 教学革新
下载PDF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同步降低COD_(Mn)并去除NH^(+)-N、Mn^(2+)的启动过程研究
2
作者 梁雄伟 程修文 +1 位作者 于少鹏 孟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5-270,共6页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并且COD_(Mn)最先达标,生物除锰效果受到NH_(4)^(+)-N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O,-N的影响.净化的沿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净化启动的进行,CODMm的降低率和NHt-N的去除率逐渐提高,稳定阶段CODMn、NH_(4)^(+)-N主要在0~0.4m段去除.净化启动初期Mn的去除主要依靠锰砂的吸附,当吸附饱和后,出水处p(Mn^(2+))逐渐升高;当NO,-N被全部氧化后,Mn的去除率快速提高;稳定阶段,Mn^(2+)主要在0~0.4m段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_(Mn) NH_(4)^(+)-N Mn^(2+) 生物净化滤柱 微污染水源水
下载PDF
北方寒区河流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
3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3 位作者 胡钰 于少鹏 金梁 陈美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7-1523,共7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有机成分,其来源和组成可指示土壤腐殖化程度及与外部环境间的相关关系。为科学地监测与评价湿地土壤环境质量,采集黑龙江省碾子山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同植被条件下的表层(0~20 cm)土壤,应用三维荧...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有机成分,其来源和组成可指示土壤腐殖化程度及与外部环境间的相关关系。为科学地监测与评价湿地土壤环境质量,采集黑龙江省碾子山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同植被条件下的表层(0~20 cm)土壤,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测定DOM荧光光谱,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指标对DOM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包括9种群系)条件下土壤DOM腐殖化指数在2.562~9.052之间,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灌丛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草甸,其次为沼泽,水生植被最低;荧光指数介于1.407~1.586,土壤DOM来源兼具外生源和自生源特征,落叶阔叶林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 Trin. ex Steud.]沼泽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源特征,而水生植被及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 P. Beauv.]沼泽具有明显的自生源特征;生物指数在0.482~0.662范围内,新近自生源贡献率均较低。土壤DOM中识别出3类5种有机组分,类腐殖质(紫外类富里酸和可见类富里酸)相对比重最大,外生源特征明显的土壤样品中含量多;其次为类蛋白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自生源特征较强的土壤样品中含量多;类腐殖酸(胡敏酸)最低,多存在于旱生-中生环境中。土壤含水量、 pH值、总有机碳含量对DOM组成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项理化指标与类蛋白质含量成正相关,与类腐殖质含量成负相关,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与类腐殖酸含量成负相关。总体上看,在该湿地公园内,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土壤偏弱酸性,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低,腐殖化程度高,外生源特征明显,类腐殖质和类腐殖酸含量高,其次为草甸及沼泽植被,而水生植被条件下土壤近中性,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高,腐殖化程度低,自生源特征明显,类蛋白质含量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该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北方寒区永久性河流湿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 湿地土壤 植被
下载PDF
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耦合育人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迪 于少鹏 +1 位作者 郭红 董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对提高区域经济活力、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理信息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构建和地方服务协同育人案例设... 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对提高区域经济活力、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理信息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构建和地方服务协同育人案例设计,提出了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产学研校企耦合可落地、可操作和可复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产学研 耦合育人模式
下载PDF
生物炭对大豆生理指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丁俊男 于少鹏 +1 位作者 李鑫 来永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4-789,共6页
以大豆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各生育期生物量和苗期叶绿素含量、初花期光合生理特性和成熟期农艺性状等指标对生物炭施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处理提高了大豆各生育期的株高,有助于大豆收获期植株各部位生物量的积累;生... 以大豆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各生育期生物量和苗期叶绿素含量、初花期光合生理特性和成熟期农艺性状等指标对生物炭施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处理提高了大豆各生育期的株高,有助于大豆收获期植株各部位生物量的积累;生物炭施用后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不施用生物炭对照,叶绿素b含量增加不明显,叶绿素a+b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不明显;生物炭处理维持了大豆较高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说明生物炭的施用有利于提高大豆光合作用强度;较高施用量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和百粒质量,提高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大豆 叶绿素 光合生理 农艺性状
下载PDF
退耕还湿后不同植物群系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2 位作者 于少鹏 胡宝忠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72-3476,共5页
三维荧光光谱荧光峰位置和荧光强度可表征荧光物质的类型和浓度,被广泛应用于溶解性有机质(DOM)性质的研究中。为探讨退耕还湿后不同植物群系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指导退耕还湿工作,本研究通过采集榆树、松江柳、猪毛蒿、芦苇、灰脉薹草、... 三维荧光光谱荧光峰位置和荧光强度可表征荧光物质的类型和浓度,被广泛应用于溶解性有机质(DOM)性质的研究中。为探讨退耕还湿后不同植物群系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指导退耕还湿工作,本研究通过采集榆树、松江柳、猪毛蒿、芦苇、灰脉薹草、香蒲6种典型植物群系的表层土壤,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测定土壤DOM的荧光光谱,分析6种植物群系土壤中DOM的来源和组成。结合土壤理化指标,进一步分析土壤DOM有机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腐殖化指数(HIX)差异不大,其中湿生芦苇群系土壤腐殖化程度显著高于旱生猪毛蒿群系。土壤DOM的荧光指数(FI(370))均介于陆生源特征值(1.4)和自生源特征值(1.9)之间,说明其来源既由微生物活动产生,也有植物凋落物及根系分泌物的输入。灰脉薹草群系和香蒲群系土壤的FI(370)和生物指数(BIX)相对较高,表明两者具有相对较强的自生源特征,而芦苇群系和猪毛蒿群系的陆生源特征相对较高。6种植物群系土壤DOM中共识别出3个有机组分:类富里酸组分(C1)、类胡敏酸组分(C2)和类蛋白组分(C3)。芦苇群系土壤DOM相对浓度较高,其次为香蒲群系,灰脉薹草群系相对较低。除芦苇群系外, C3组分在各植物群系土壤中均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其次为C1, C2相对较低,反映出表层土壤DOM中小分子物质相对丰富,腐殖化程度不高。不同植物群系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旱生环境具有较高的土壤容重,而湿生环境土壤含水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较高。木本植物群系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总磷、总钾含量均高于草本植物群系。土壤容重、含水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可显著影响土壤DOM有机组分结构。因此,退耕还湿过程中增加湿生草本植物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 植物群系 退耕还湿
下载PDF
超磁致伸缩微位移致动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5
7
作者 于少鹏 王博文 崔鑫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58,共5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电设备越来越趋于微型化。为了在体积不足1 cm^3的空间里达到精确测量,超磁致伸缩材料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以J-A模型和磁-机效应法为依据,建立超磁致伸缩的磁机耦合模型,设计了以圆弧形超磁致伸缩薄片为核心...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电设备越来越趋于微型化。为了在体积不足1 cm^3的空间里达到精确测量,超磁致伸缩材料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以J-A模型和磁-机效应法为依据,建立超磁致伸缩的磁机耦合模型,设计了以圆弧形超磁致伸缩薄片为核心部件的微型位移致动器。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分析了当给予线圈电流密度为10~6A/m^2的驱动电流时,不同厚度的超磁致伸缩薄片模型,得到相应的应力张量图和磁致伸缩曲线。展示0. 35 mm厚度的铁镓合金辅以1 mm厚度硅基底的致动器模型,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0. 8μm输出位移量。将仿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以及执行器结构的可行性。该微位移执行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精度高、便于集成等优点,在振动控制、微定位、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伸缩 微位移致动器 磁机耦合模型 COMSOL仿真
下载PDF
基坑排水对城市内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3 位作者 于少鹏 胡宝忠 王慧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8-504,共7页
工程施工时基坑排水是保障基坑安全的必要措施,排出水进入城市内河,对内河及下游水生态安全产生影响。该研究采集哈尔滨市何家沟欧亚之窗公园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排出水(W1)、排水口上游100 m处(W2)、排水口处(W3)、排水口下游50 m... 工程施工时基坑排水是保障基坑安全的必要措施,排出水进入城市内河,对内河及下游水生态安全产生影响。该研究采集哈尔滨市何家沟欧亚之窗公园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排出水(W1)、排水口上游100 m处(W2)、排水口处(W3)、排水口下游50 m处(W4)、排水口下游100 m处(W5)、排水口下游200 m处(W6)的水体样品,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测定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光谱特征,分析DOM的组成和来源,探究基坑排水对城市内河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河水体腐殖化指数(HIX)在0.337~0.381范围内,腐殖化程度低,W1,W3~W6的HIX差异不显著,均显著低于W2,说明排水进一步降低了内河水体腐殖化程度。荧光指数(FI_(370))介于2.330~2.900范围内,生物指数(BIX)在0.897~1.140范围内,W1和W2的FI_(370)和BIX均显著高于W3~W6,两者具有极强的自生源特征,说明排水使下游水体自生源特征降低。水体样品DOM中共识别出2类4种有机组分:可见类富里酸组分(C1)、类色氨酸组分(C2)、紫外类富里酸组分(C3)和类酪氨酸组分(C4),即类富里酸物质(C1、C3)和类蛋白物质(C2、C4),两者间成负相关关系。FI_(370)与4种有机组分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DOM组成简单。W2具有相对较高的DOM浓度,而排水口下游水体DOM浓度低,基本保持稳定。类蛋白物质在上游水体中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在W4中,4种有机组分相对比重差异不显著,W5和W6类富里酸物质的相对比重有升高趋势,同样说明基坑排水导致内河水体自生源特征降低。除pH值升高外,下游水体样品溶解氧(DO)、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含量均降低,pH值与类富里酸物质呈正相关,与类蛋白物质呈负相关,而DO、化学需氧量及水体养分指标与之相反。水体DOM有机组分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不同,可直接或间接影响DOM组成。因此,工程施工基坑排水可降低城市内河水体DOM浓度,改变了水体DOM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城市内河 排水 溶解性有机质
下载PDF
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酶和根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丁俊男 王慧 +5 位作者 于少鹏 王远航 毕影东 刘明 王玲 刘淼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11-16,共6页
为探寻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对东北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连作(CK1)、大豆连作(CK2)、玉米-大豆-玉米(MSM)和玉米-大豆-大豆(MSS)轮作共4个种植模式,测定分析各处理收获期土壤β-葡糖苷... 为探寻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对东北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连作(CK1)、大豆连作(CK2)、玉米-大豆-玉米(MSM)和玉米-大豆-大豆(MSS)轮作共4个种植模式,测定分析各处理收获期土壤β-葡糖苷酶、纤维素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轮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中β-葡糖苷酶、纤维素酶和脲酶的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较玉米连作提高了42.11%;前茬种植作物类型不同导致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差异显著;MSS轮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香农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均匀度指数和McIntoch指数,说明此模式改善了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利用Biolog技术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出现分异,主要利用碳源为糖类和羧酸类物质。轮作种植体系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利用能力和碳源的利用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Bioremediation of Oil Spills in Cold Environments: A Review 被引量:11
10
作者 YANG Si-Zhong JIN Hui-Jun +4 位作者 WEI Zhi HE Rui-Xia JI Yan-Jun LI Xiu-Mei yu shao-p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Oil spills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cold environments with the ever-increasing resource exploita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accidental leakage of oil. Several techniqu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 Oil spills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cold environments with the ever-increasing resource exploita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accidental leakage of oil. Several techniqu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recover spilled oil from the environment. Bioremediation is a promising option for remediation since it is effective and economic in removing oil with less undue environmental damages. However, it is a relatively slow process in cold regions and the degree of success depends 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properties and fate of oil spilled in cold environments, and the major microbial and environmental limitations of bioremediation. The microbial factors include bioavailability of hydrocarbons, mass transfer through the cell membrane, and metabolic limitations. As for the environmental limitations in the cold regions, the emphasis is on soil temperatures, freeze-thaw processes, oxygen and nutrients availability, toxicity, and electron acceptors.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ases of success in the polar reg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Arctic and sub-Arctic regions. However, the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for bioremediation in cold environments remain l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技术 环境损害 寒冷地区 审查 漏油 石油泄漏 北极地区 碳氢化合物
下载PDF
Galfenol薄片式力传感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
11
作者 于少鹏 王博文 董丽元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3,共4页
为了提高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性能,并解决材料的脆性问题,设计了铁镓合金(Galfenol)薄片复合非磁性基底作为敏感元件。以基于J-A模型和磁-机效应法的动态耦合模型为依据,利用感应线圈采集Galfenol磁致伸缩逆效应的力感知信号,实现外力检测... 为了提高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性能,并解决材料的脆性问题,设计了铁镓合金(Galfenol)薄片复合非磁性基底作为敏感元件。以基于J-A模型和磁-机效应法的动态耦合模型为依据,利用感应线圈采集Galfenol磁致伸缩逆效应的力感知信号,实现外力检测的目的。COMSOL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描述磁化过程的有效性,传感器经信号采集系统放大后的输出电压可达60 mV以上,并与外力保持良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fenol薄片 力传感器 动态耦合模型 磁致伸缩逆效应 信号采集
下载PDF
中药调控HIF-1α抑制肝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元莲 于少朋 +3 位作者 胥亦 刘俊宇 何超 秦旭华 《中药与临床》 2020年第2期65-70,共6页
缺氧是许多实体瘤的常见特征,可引起HIF-1α(缺氧诱导因子-1α)过度表达。HIF-1α是缺氧应答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其累积将导致肿瘤产生一系列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表明,HIF-1α在肝癌中高度表达,通过激活下游基因,使肝癌细胞异常增殖、凋... 缺氧是许多实体瘤的常见特征,可引起HIF-1α(缺氧诱导因子-1α)过度表达。HIF-1α是缺氧应答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其累积将导致肿瘤产生一系列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表明,HIF-1α在肝癌中高度表达,通过激活下游基因,使肝癌细胞异常增殖、凋亡耐受、肿瘤血管生成、能量代谢异常、侵袭和转移,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已被证实具有抗肝癌作用。因而本文总结了以HIF-1α为靶点的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对肝癌的影响,阐述了其主要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肝癌 HIF-1Α 机制
下载PDF
小兴安岭伊洛特河地区中—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体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绍鹏 翟福君 +1 位作者 李永胜 郑常青 《吉林地质》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小兴安岭伊洛特河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中—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体在规模上和岩石化学等方面较有代表性。本文从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等多方面入手,确认了该套岩浆的演化特征和成因类型;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一步厘... 小兴安岭伊洛特河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中—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体在规模上和岩石化学等方面较有代表性。本文从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等多方面入手,确认了该套岩浆的演化特征和成因类型;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一步厘清了该套岩体的形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特河 花岗闪长岩体 地质特征 形成时代
下载PDF
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地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思政设计
14
作者 王晓迪 于少鹏 +3 位作者 丛东来 王昊宁 王晓磊 杜春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8-132,共5页
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环境演变、生态文明及文化传承的实践案例,有效折射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教育同向同行,发挥... 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环境演变、生态文明及文化传承的实践案例,有效折射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地理人才的根本。文章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地理学相关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探讨基于生态文明的地理类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发现融入课程思政和结合翻转课堂环节的SPOC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地理信息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问题总结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课程思政 地理学 线上线下
下载PDF
粗茎秦艽多糖GCP-1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抗炎活性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少朋 曾锐 +4 位作者 韩珍 曾元莲 杨玲 瞿燕 秦旭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5-642,共8页
目的从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中分离纯化多糖,初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浸提粗茎秦艽粗多糖(Gentianacrassicaulispolysaccharide,GCP),再经CelluloseD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100柱进行... 目的从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中分离纯化多糖,初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浸提粗茎秦艽粗多糖(Gentianacrassicaulispolysaccharide,GCP),再经CelluloseD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100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GCP-1。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鉴定纯度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采用红外光谱(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该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的影响;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一氧化碳(NO)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释放量的影响。结果从粗茎秦艽中分离纯化得到GCP-1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6.87×10^(4),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0.07∶3.07∶0.42∶1.98∶1.33∶5.22∶6.76;IR、GC-MS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GCP-1是一种典型的果胶多糖,含有HG和RGI区域及AGI和AGII侧链;质量浓度在10~200μg/m L时,GCP-1能明显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的增殖(P<0.05),并能明显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分泌IL-1β、NO和TNF-α。结论GCP-1为从粗茎秦艽中分离得到的天然来源的均一多糖,其结构和活性初步研究为秦艽多糖成分的开发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茎秦艽 多糖 果胶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表征 抗炎
原文传递
止血镇痛胶囊对子宫内膜增生症大鼠子宫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珂 黄胜 +12 位作者 徐敏 张宁 王张 曾嵘 于少朋 周游 李晓莉 张杨柳 周雪娇 曾雪梅 周磊 胡德明 何明杰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0期2905-2910,共6页
目的研究止血镇痛胶囊对子宫内膜增生症大鼠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去势后,隔天肌肉注射0.1 mg/mL苯甲酸雌二醇1.5 mL/kg,连续14次,制备子宫内膜增生症模型,观察子宫内膜增生症大鼠ig止血镇痛胶囊131.3... 目的研究止血镇痛胶囊对子宫内膜增生症大鼠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去势后,隔天肌肉注射0.1 mg/mL苯甲酸雌二醇1.5 mL/kg,连续14次,制备子宫内膜增生症模型,观察子宫内膜增生症大鼠ig止血镇痛胶囊131.3、262.5、525.0 mg/kg 7 d后对体质量、子宫系数、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影响。结果止血镇痛胶囊可减少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减轻子宫组织的水肿程度,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膜腺管周围组织变性和坏死、子宫内膜腺体减少、子宫肌层纤维组织增生均未有明显的影响。结论止血镇痛胶囊通过减轻子宫内膜增生症大鼠子宫内膜水肿程度,从而使子宫内膜厚度变薄,起到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镇痛胶囊 子宫内膜增生症 子宫内膜厚度 子宫内膜水肿 子宫组织形态学
原文传递
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丁俊男 于少鹏 +1 位作者 史传奇 王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43-3551,共9页
为揭示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塔河固奇谷国家湿地公园内次生林、灌草丛、薹草沼泽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土壤活性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相... 为揭示寒区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塔河固奇谷国家湿地公园内次生林、灌草丛、薹草沼泽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土壤活性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土壤样品pH呈中性或偏碱性,与薹草沼泽土壤相比,次生林、灌草丛和耕地的土壤电导率、含水量、全氮、碱解氮等显著降低;在垂直方向上耕地以0~20 cm土壤深度的速效磷含量最高。薹草沼泽各土层土壤蛋白酶、纤维素酶、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薹草沼泽和灌草丛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薹草沼泽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薹草沼泽和灌草丛各深度土壤中易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次生地和耕地。与薹草沼泽相比,耕地土壤<0.25 mm的小团聚体比例增大;耕地土壤MWD和GMD指标较次生林、灌草丛和薹草沼泽略有降低。综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寒区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的分布,且薹草沼泽土壤具有较好的团聚体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寒区湿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湿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团聚体
原文传递
Permafrost changes in the Nanwenghe Wetlands Reserve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Da Xing'anling‒Yile'huli mountains,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18
作者 HE Rui-Xia JIN Hui-Jun +12 位作者 LUO Dong-Liang LI Xiao-Ying ZHOU Chuan-Fang JIA Ning JIN Xiao-Ying LI Xin-yu CHE Tao YANG Xue WANG Li-Zhong LI Wei-Hai WEI Chang-Lei CHANG Xiao-Li yu shao-pe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696-709,共14页
The Nanwenghe Wetlands Reserve in the Yile'huli Mountains is a representative region of the Xing'an permafrost.The response of permafrost to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clear due to limited field investigations.T... The Nanwenghe Wetlands Reserve in the Yile'huli Mountains is a representative region of the Xing'an permafrost.The response of permafrost to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clear due to limited field investigations.Thus,longer-term responses of the ground thermal state to climate change since 2011 have been monitored at four sites with varie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Carex tato wetland(P1)and shrub-C.tato wetland(P2)with a multi-year average temperatures at the depth of zero annual amplitude(T_(ZAA))of−0.52 and−1.19℃,respectively;Betula platyphylla-Larix gmelinii(Rupr.)Kuzen mixed forest(P3)with T_(ZAA) of 0.17℃,and;the forest of L.gmelinii(Rupr.)Kuzen(P4)with T_(ZAA) of 1.65℃.Continuous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ecosystem-protected Xing'an permafrost experienced a cooling under a warming climate.The 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rose(1.8℃ per decade)but the TZAA declined(−0.14℃ per decade),while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thinned from 0.9 m in 2012 to 0.8 m in 2014 at P1.Both the TTOP and TZAA increased(0.89 and 0.06℃ per decade,respectively),but the ALT thinned from 1.4 m in 2012 to 0.7 m in 2016 at P2.Vertically detached permafrost at P3 disappeared in summer 2012,with warming rates of+0.42 and+0.17℃ per decade for TTOP and T_(ZAA),respectively.However,up to date,the ground thermal state has remained stable at P4.We conclude that the thermal offset is cruc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the Xing'an permafrost at the southern fri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wenghe wetland reserve PERMAFROST Climate chang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Ground thermal state Thermal offset Lo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