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务器供应链成熟度模型研究
1
作者 王宇 胡宁 +1 位作者 余昭杰 吴琴 《电子质量》 2024年第6期5-8,共4页
当前,全球供应链稳定体系遭受冲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大,供应链韧性和稳定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服务器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其供应链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国内缺乏对于服务器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模型,导致... 当前,全球供应链稳定体系遭受冲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大,供应链韧性和稳定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服务器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其供应链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国内缺乏对于服务器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模型,导致用户不知如何选择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的服务器。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服务器供应链成熟度评估模型,为用户选型提供参考,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供应链风险防范提供数字化手段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器 供应链 成熟度 模型
下载PDF
基于仿真技术的集成电路国产化替代验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鹏南 任艳 +2 位作者 于迪 余昭杰 戴泽林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8年第6期140-145,共6页
以国内某厂研制的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为例,结合其具体应用场景,基于信号完整性仿真、热可靠性仿真、振动仿真技术,在典型航空环境条件下,将其与国外器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从性能及可靠性方面对国产集成电路器件做出替代可行性分析。结... 以国内某厂研制的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为例,结合其具体应用场景,基于信号完整性仿真、热可靠性仿真、振动仿真技术,在典型航空环境条件下,将其与国外器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从性能及可靠性方面对国产集成电路器件做出替代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替代后与国外器件相比,过冲和振铃现象有所加重但取决于外围数字电路阈值,整板和器件温度稍有上升,加速度响应与替换前相当,集成电路随机振动位移变小。结果为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验证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国产化 替代验证 仿真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融合仿真的集成电路国产化替代验证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文杰 徐喆 +1 位作者 余昭杰 高滢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8年第A01期60-62,共3页
以某型机载设备通讯板为例,采用多学科融合仿真技术[1]方法对集成电路国产化替代验证中的板级验证进行虚拟化分析,采用Cadence、Hyper Lynx、ANSYS和calce PWA等设计分析工具对进口集成电路和国产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特性、热学特性、... 以某型机载设备通讯板为例,采用多学科融合仿真技术[1]方法对集成电路国产化替代验证中的板级验证进行虚拟化分析,采用Cadence、Hyper Lynx、ANSYS和calce PWA等设计分析工具对进口集成电路和国产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特性、热学特性、振动特性和寿命特性等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国产集成电路可以替代相应的进口集成电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国产化 仿真 信号完整性 温度特性 振动特性 寿命特性
下载PDF
南海冰期陆架风化与碳循环 被引量:9
4
作者 万世明 秦琳 +12 位作者 杨守业 赵德博 张晋 矫东风 蔡观强 裴文强 龚红梅 徐兆凯 黄杰 于兆杰 靳华龙 李安春 李铁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2-1549,共18页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2浓度周期性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前沿科学问题。迄今研究大多强调大洋深部过程的调控,忽略了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巨大变化所引起的陆架风化的反馈作用。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2浓度周期性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前沿科学问题。迄今研究大多强调大洋深部过程的调控,忽略了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巨大变化所引起的陆架风化的反馈作用。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以来海南岛万泉河口、珠江口、台湾浊水溪口和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4根岩芯沉积物粘土粒级组分的钕同位素和粘土矿物组成的分析,开展了南海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风化和气候记录对比。南海西侧的东亚大陆化学风化强度在全新世明显高于末次冰盛期-冰消期,突显了末次冰期以来大陆风化演变的季风驱动;台湾则呈现较为稳定的化学风化模式,反映了高侵蚀速率条件下受限制的化学风化。台西南盆地的沉积物源持续来自台湾岛,显示出冰期的化学风化强度比全新世增强近1倍。类似记录在南海北部和南部陆坡-海盆,甚至西菲律宾海都有发现,推测为冰期低海平面时期陆架暴露风化增强所致。本研究表明,冰期热带陆架硅酸盐风化是影响冰期-间冰期碳循环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陆架 化学风化 粘土矿物 冰期-间冰期 碳循环
原文传递
白令海IODP U1340井位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强 陈木宏 +3 位作者 刘建国 yu zhaojie 张兰兰 向荣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8-480,共13页
主要对白令海南部IODP U1340井位上新世以来(-4.3 Ma)的粘土矿物组合和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井位中粘土矿物的物质来源及其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U1340井位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占绝对优势(平均含量为70%)... 主要对白令海南部IODP U1340井位上新世以来(-4.3 Ma)的粘土矿物组合和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研究井位中粘土矿物的物质来源及其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U1340井位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占绝对优势(平均含量为70%),蒙脱石和绿泥石次之(平均含量分别为17%和10%),高岭石含量很低(平均含量3%).研究井位中粘土矿物组合及其物源区主要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在温暖气候时期(如9.21 ka以来)主要来自邻近的阿留申岛弧,蒙脱石含量较高;而冷气候时期(如2.74-1.07 Ma)主要源自阿拉斯加大陆,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升高.利用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及伊利石和蒙脱石的结晶学特征较好地揭示了白令海南部的古气候变化历史:白令海南部在4.3-3.94 Ma以暖湿气候为主,3.94-3.6 Ma则主要受到干冷气候的控制,同时阿留申岛弧火山作用在这一时期加强;此后逐渐向冷湿气候转变,至2.74 Ma受北半球冰川作用的影响气候再次呈现干冷的特征;1.95 Ma开始逐渐向冷湿气候过渡,经历1.07-0.8 Ma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之后,白令海南部主要受控于冷湿气候,但在-0.42 Ma(MIS 11),-0.33 Ma(MIS 9)及-0.12 Ma(MIS 5),气候相对温暖,化学风化作用加强;-9.21 ka全新世以来白令海南部以相对的暖湿气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1340井位 粘土矿物 结晶学特征 古气候
原文传递
东阿拉伯海拉克希米盆地浊流沉积序列的粒度变化及其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瑞璇 鹿化煜 +5 位作者 王珧 于兆杰 徐兆凯 冯晗 胡镕 IODP 355航次船上全体科学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0-1129,共10页
阿拉伯海印度沉积扇是世界第二大海底扇,保存着来自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等山系的新生代风化沉积物,是研究印度季风和南亚地区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通过对2015年3~5月完成的IODP 355航次U1456钻孔A段总长345.36 m沉积物(约1.8 Ma以来... 阿拉伯海印度沉积扇是世界第二大海底扇,保存着来自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等山系的新生代风化沉积物,是研究印度季风和南亚地区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通过对2015年3~5月完成的IODP 355航次U1456钻孔A段总长345.36 m沉积物(约1.8 Ma以来)的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其为典型的浊流沉积。通过对757个样品高分辨率的粒度测试,揭示研究区沉积序列在构造时间尺度上的粒度变化主要受到印度季风降水控制,阿拉伯海深海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可作为一个新的季风演化的替代指标。从1.80~1.18 Ma到1.18~0.10 Ma,浊流沉积物的堆积速率降低,粒度变细,揭示了更新世印度季风强度的阶段性减弱。在沉积序列上,砂组分的变化周期从约41 ka向更长周期转化,推测东阿拉伯海U1456A钻孔沉积物序列在中更新世的粒度变化可能是对印度季风气候转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海底扇 印度季风 浊流沉积 粒度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原文传递
基于片上系统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欣荣 杨云 +2 位作者 雷庭 余昭杰 郑丽香 《工业技术创新》 2022年第5期116-122,共7页
随着片上系统(SoC)设计规模的增大和集成度的提高,SoC及其配套设备的可靠性问题被提上议程。以某应用于航空环境的SoC电子设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基于GJB/Z 299C的可靠性预计方法(预计手册方法)和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失效物... 随着片上系统(SoC)设计规模的增大和集成度的提高,SoC及其配套设备的可靠性问题被提上议程。以某应用于航空环境的SoC电子设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基于GJB/Z 299C的可靠性预计方法(预计手册方法)和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失效物理方法),推演其在典型航空环境下的失效寿命等参数。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子设备失效寿命分别为10.08年和12.6年。深入对比分析得知:预计手册方法工程实操性强、操作简单,只要得到所需的支撑数据,即可根据各类别元器件的预计模型分析得到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水平;失效物理方法实施流程繁琐,需要构建产品结构模型,考虑应力剖面、使用材料等因素,但在明确产品的主要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中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上系统 失效物理 失效寿命 应力剖面 失效机理
原文传递
晚第四纪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降水时空演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小洁 于兆杰 万世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1-1009,共19页
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的水汽和热量中心,在多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迄今该区域晚第四纪古降水时空演化仍不清楚,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或不同指标的降水重建结果出现明显不一致、甚至相反的... 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的水汽和热量中心,在多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迄今该区域晚第四纪古降水时空演化仍不清楚,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或不同指标的降水重建结果出现明显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现象。本研究基于印太交汇区已有重建记录,总结了该区域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上古降水演化特征及机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尽管该区域大多数降水记录都主要受到岁差主控的日射量变化影响,但其响应的相位关系却截然不同,推测是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千年时间尺度上,降水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大西洋千年时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导致的热带辐合带(ITCZ)迁移;其次,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以及印度洋偶极子(IOD)的活动也对该地区局部降水有所贡献。另外,苏拉威西等印太交汇区中部区域的降水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印太交汇区古降水记录仍存在重建指标单一、部分区域缺乏高分辨率记录等问题,降水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机制也尚不明朗,需更多的高分辨率古降水重建以及模拟工作的开展去全方面阐明印太交汇区降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交汇区 古降水 轨道时间尺度 千年时间尺度
原文传递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at IODP Site U1340 in the Bering Sea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9
作者 ZHANG Qiang CHEN MuHong +3 位作者 LIU JianGuo yu zhaojie ZHANG LanLan XIANG R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707-717,共11页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crystallinities in sediments from IODP Site 1340 in the Bering Sea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trace sediment sources and reconstruct the paleoclimatic history of the Bering Sea since Plioc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crystallinities in sediments from IODP Site 1340 in the Bering Sea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trace sediment sources and reconstruct the paleoclimatic history of the Bering Sea since Pliocene (the last -4.3 Ma). The re- sults show that clay minerals at Site U1340 are dominated by illite, with a moderate amount of smectite and chlorite, and minor kaolinite. Sediment sourc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their sources in the studied core a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the climate conditions. During the warm periods, clay minerals originated mainly from the adjacent Aleutian Is- lands, and smectite/(illite+chlorite) ratios increased. During the cold periods, clay minerals from the Alaskan region distinctly increased, and smectite/(illite+chlorite) ratios declined. Based on smectite/(illite+chlorite) ratios and clay mineral crystallinitie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paleoclimate was revealed in the Bering Sea. In general, the Bering Sea was characterized by warm and wet climate condition from 4.3 to 3.94 Ma, and then cold and dry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enhanced volcanism from 3.94 to 3.6 Ma. Thereafter, the climate gradually became cold and wet, and then was dominated by a cold and dry condi- tion since 2.74 Ma, probably induced b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 The interval from 1.95 to 1.07 Ma was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climate gradually becoming cold and wet.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1.07 to 0.8 Ma), the Bering Sea was governed mainly by cold and wet climate with several intervals of warm climate at -0.42 Ma (MIS 11), -0.33 Ma (MIS 9) and ~0.12 Ma (MIS 5),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last 9.21 ka (the Holocene), the Bering Sea was characterized primarily by relatively warm and wet climat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ering Sea Site U1340 clay mineral CRYSTALLINITY PALEOCLIM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