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生烃潜力
1
作者 苑保国 戴鑫 +2 位作者 陈建平 朱华 倪云燕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震旦系陡山沱组作为四川盆地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目前研究程度还较低。虽然已知对震旦系灯影组成藏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暂未针对性地开展生烃潜力评价研究。为此,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发育特... 震旦系陡山沱组作为四川盆地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目前研究程度还较低。虽然已知对震旦系灯影组成藏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暂未针对性地开展生烃潜力评价研究。为此,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开展了陡山沱组烃源岩干酪根历史时期生油量、排油量、生气量等评价计算,并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范围内陡山沱组烃源岩来源的天然气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内陡山沱组烃源岩总体不发育,但存在盆地西北缘、东北缘和南缘等3个烃源岩发育区;②计算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干酪根历史时期的生油量、排油量、生气量分别为5021×10^(8)t、4519×10^(8)t、161×10^(12)m^(3),盆地外围的干酪根生油气量是盆地内的3倍;其中盆内以川西地区生油气量最大,盆缘以东南部地区生油气量最大;③四川盆地范围内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来源的天然气资源量1.09×10^(12)m^(3),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其中川西地区天然气资源量最大,其次为川东和川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陡山沱组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天然气资源量
下载PDF
连铸坯缺陷对棒材成品质量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2
作者 袁保国 任刚 +1 位作者 李金波 贾宇璇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6期62-64,共3页
随着钢铁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用户对棒材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棒材生产工艺线流程较长,其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快速找到影响棒材质量控制因素,是摆在各大炼钢厂面前的一个难题。基于此,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深度和种类的铸坯典型... 随着钢铁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用户对棒材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棒材生产工艺线流程较长,其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快速找到影响棒材质量控制因素,是摆在各大炼钢厂面前的一个难题。基于此,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深度和种类的铸坯典型缺陷,并跟踪轧制过程,摸索出铸坯缺陷与轧后棒材表面缺陷的对应关系,借助微观观察,确定了显微特征与宏观形貌的对应关系,分析了铸坯生产工艺及影响因素,指出了工艺优化方向,为连铸坯表面原始缺陷控制、热轧圆钢表面缺陷控制以及热轧圆钢缺陷判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坯 棒材 划伤 角部横裂纹
下载PDF
炼钢全流程降本增效技术实践
3
作者 袁保国 宋依新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5期177-178,211,共3页
针对特钢生产特点,通过成本分析,提出操作建议:对含有Mo、Ni、Cu等贵重金属元素的特殊废钢进行回收利用,优化连铸头尾坯、提高连铸机的连浇炉数、使用低价合金替代高价合金等技术措施。通过在某厂2号连铸机上的生产实践表明,采取以上降... 针对特钢生产特点,通过成本分析,提出操作建议:对含有Mo、Ni、Cu等贵重金属元素的特殊废钢进行回收利用,优化连铸头尾坯、提高连铸机的连浇炉数、使用低价合金替代高价合金等技术措施。通过在某厂2号连铸机上的生产实践表明,采取以上降本增效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炼钢生产成本,为特钢生产企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钢 低成本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构造与潜在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竹新 王丽宁 +5 位作者 杨光 张本健 应丹琳 苑保国 裴森奇 李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3-667,共15页
应用地质、地震及钻井等资料,对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变形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四川盆地西南(简称川西南)地区深层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川西南冲断带在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特征性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结构,主要包括... 应用地质、地震及钻井等资料,对川西南冲断带深层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变形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四川盆地西南(简称川西南)地区深层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川西南冲断带在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特征性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结构,主要包括前震旦纪多个近南北向的裂谷构造、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台缘构造、晚古生代早期的西部古隆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碳酸盐台地、晚三叠世至白垩纪的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构造以及新生代多期多向再生前陆冲断构造等。现今川西南冲断带整体上表现为受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内盐层和基底拆离层控制的双层冲断变形几何学结构,浅变形层发育构造位移远距离传播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滑脱冲断构造;而深变形层则发育基底卷入的近南北走向的基底褶皱,并改造了上部早期形成的滑脱冲断构造,改造强度南强北弱。川西南冲断带南部地区以晚期基底冲断褶皱构造为特征,而中—北部地区则以浅层滑脱冲断为主。靠近山前的雾中山构造带呈现滑脱推覆结构特征,上盘推覆构造为复杂化的断层转折褶皱核部和前翼,深层则发育稳定的隐伏原地构造。从构造变形结构分析,区域盐滑脱层上、下的构造变形层中都发育了有利的勘探层系和区带,各变形层中多排显性背斜构造带是重点领域。而雾中山构造带深层原地隐伏的震旦系和二叠系、深层隐伏的前震旦纪裂谷层序及相关构造、震旦系灯影组台地-台缘带以及龙泉山构造东侧的印支期古隆起等是川西南冲断带潜在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深层地质构造 褶皱冲断带 构造变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生成环境及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段新国 仙永凯 +4 位作者 苑保国 戴鑫 曹晶晶 刘正元 刘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21,共9页
为探讨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生成环境及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以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岩心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实验观察、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分析和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圆度的统计分析等研究。... 为探讨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生成环境及对页岩储层的影响,以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岩心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实验观察、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分析和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圆度的统计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草莓状黄铁矿最初生长的位置在有机质表面,由于有机质的吸附作用较强,沉积水体中的铁离子在有机质表面不断聚集生长,在缺氧的硫化环境中逐渐演化为草莓状黄铁矿。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形成于缺氧的硫化环境中,对有机质的保存十分有利;草莓状黄铁矿往往与有机质混杂堆积在一起,反映草莓状黄铁矿与有机质相伴生的特点;五峰组页岩的有机碳含量较高,而统计视域内黄铁矿数量较少,但是单个草莓状黄铁矿颗粒往往较大,其颗粒的大小可能与沉积速率有关;黄铁矿颗粒的球形结构特征和抗压强度大,能够对黄铁矿颗粒内部有机质孔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储层 草莓状黄铁矿
下载PDF
四川超级富气盆地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光 朱华 +3 位作者 黄东 李国辉 苑保国 应丹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为何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长久不衰,未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在哪里。为此,在对国内外超级油气盆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盆地地质结构、油气资源规模、类型、储量...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为何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长久不衰,未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在哪里。为此,在对国内外超级油气盆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盆地地质结构、油气资源规模、类型、储量产量、和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对标分析,并指出了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完全符合超级油气盆地的各项条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富气盆地,勘探开发潜力巨大;②四川超级富气盆地其常规与非常规油气领域都是重要的勘探开发对象,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常非并举”,油气储量、产量将不断攀升;③常规天然气领域仍然是围绕德阳—安岳裂陷向北进行风险勘探和评价勘探,层位上重点是震旦系和寒武系;页岩气应重点围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水相和深层叠合区域开展勘探开发;致密气则围绕川中—川西过渡带开展评价和建产;致密油(页岩油)应重点在川中北部的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开展目标优选和先导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级富气盆地 勘探潜力 勘探领域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鹏成 杨光 +4 位作者 陈新伟 苑保国 赵学钦 程晓敢 陈汉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4,共15页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往北东方向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导致沉积环境自西南向北东由单一的海相依次转变为陆相、海陆过渡相至海相沉积。本文讨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及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3种影响作用方式。两个阶段是指中二叠世末期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3种方式是指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地壳抬升对下伏中二叠统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地幔柱核心区(大理—永仁)中二叠世地层发育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旋回对火山岩储层的空间发育的控制作用,发育了火山岩储层;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控制的晚二叠世盆地构造格架对上覆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导致了峨眉山地幔柱外围伸展区(川东北—西北)发育海槽,控制了晚二叠世礁滩相沉积的发育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不仅形成了优质的火山岩储层,同时也影响了沉积岩相的空间分布、改造了下伏碳酸盐岩的孔隙特征,进而控制了四川盆地的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四川盆地 油气储层 控制作用 二叠系
下载PDF
川西北剑阁县猫儿塘二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正元 苑保国 +7 位作者 黄兴 戴鑫 林巍 牟林 郄文昆 段新国 李忠权 李国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7-273,共17页
以川西北地区剑阁县上寺乡猫儿塘二叠系标准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将岩性特征与古生物特征相结合,并对比周边其他二叠系剖面特征,剖析了二叠系主要地层界线及... 以川西北地区剑阁县上寺乡猫儿塘二叠系标准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将岩性特征与古生物特征相结合,并对比周边其他二叠系剖面特征,剖析了二叠系主要地层界线及区域差别,提出了川西北地区二叠系划分标准及地层划分标志。猫儿塘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统梁山组、栖霞组及茅口组,上统吴家坪组及大隆组,与下伏地层上石炭统黄龙组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整合接触。根据有孔虫化石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出3个有孔虫带:StaffellaNankinella带、Neoschwagerina带和Neoschwagerina craticulifera带,分别对应于早二叠世空谷阶下部、空谷阶上部和中二叠世罗德阶、沃德阶。发现了华南二叠纪标准分子Hayasakaia和Ipciphyllum,分别对应于早二叠世空谷阶和中二叠世卡匹敦阶。在大隆组中识别出长兴期2个菊石生物带:Penglaites带及Pleuronodoceras带。认为依据猫儿塘二叠系标准剖面建立各层位划分标准及划分标志是可靠的,与前人及其他剖面具有可比性,仅二叠系底界线及栖霞组-茅口组界线仍需要深入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猫儿塘剖面 二叠系 地层划分 岩石学 古生物
下载PDF
新型咪唑衍生物固化促进剂对环氧/酸酐体系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宝国 刘秀菊 +2 位作者 邵军 张德宾 魏化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27,共5页
采用自制的一种新型含羟基咪唑衍生物固化促进剂(HPID),通过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该固化促进剂对环氧树脂(EP)/酸酐体系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对比分析了无促进剂时及分别加入HPID和常用固化促进剂DMP–30时EP/酸酐体系的固化... 采用自制的一种新型含羟基咪唑衍生物固化促进剂(HPID),通过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该固化促进剂对环氧树脂(EP)/酸酐体系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对比分析了无促进剂时及分别加入HPID和常用固化促进剂DMP–30时EP/酸酐体系的固化特征温度,并应用Kissinger和Crane方程对3种体系固化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HPID用量对体系浇铸体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并与DMP–30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PID明显降低了无促进剂体系的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和固化特征温度,其对EP/酸酐体系固化反应的促进作用与DMP–30相近,随HPID用量增加,浇铸体的Tg下降。当HPID用量为1.5份时,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6.821 kJ/mol,反应级数为0.913 4,反应较为复杂,相应浇铸体的Tg达到181.01℃,比加入DMP–30的浇铸体提高了31.48℃,耐热性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酸酐 固化促进剂 咪唑衍生物 活化能 固化动力学 玻璃化转变温度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紫红色白云岩成因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毅 李文正 +3 位作者 苑保国 姚倩颖 戴鑫 熊绍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1-16,共6页
川西北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是新发现的重要天然气产层。在青川何家梁以及葛底坝等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存在一种特殊紫红色调的白云岩,目前对该白云岩成因及形成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 川西北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是新发现的重要天然气产层。在青川何家梁以及葛底坝等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存在一种特殊紫红色调的白云岩,目前对该白云岩成因及形成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式对该白云岩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类白云岩呈紫红、肉红等色调,单层厚度3~50cm,显微镜下岩石本身呈晶粒结构。对其成因初步分析认为:白云岩中的紫红色、肉红色是一种次生色,是铁元素富集后被氧化的颜色;白云岩存在暴露、岩溶、垮塌现象,指示其形成于古地貌相对较高的局限蒸发环境;只有白云石核心变色,说明其形成时间较早,应为准同生期在相对局限的环境下,颗粒被富含铁元素的水体浸泡侵染所致,随后颗粒外继续形成白云石胶结物将其包裹。紫红色白云岩相对发育的地层往往白云岩的储层厚度大,物性好,岩溶现象发育,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是该地区油气勘探的一种重要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泥盆系 观雾山组 紫红色白云岩 成因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四^(3)亚段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红飞 戴鑫 +5 位作者 孙豪飞 苑保国 李国辉 钟原 明盈 贾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6,共9页
近年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的勘探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结合新钻探井和最新研究成果,从地层、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和成藏等多方面采用烃源对比、埋藏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包裹体测... 近年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的勘探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结合新钻探井和最新研究成果,从地层、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和成藏等多方面采用烃源对比、埋藏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四川盆地雷四^(3)亚段的含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其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以期有助于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天然气以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气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主,属低孔低渗储层;雷四^(3)亚段气藏为2期成藏,烃源岩于中、晚侏罗世进入生烃高峰;雷四^(3)亚段具有构造和构造-岩性地层2种气藏类型,龙门山山前断褶带为构造气藏的有利勘探区,新津-邛崃斜坡带与梓潼-盐亭斜坡带是构造-岩性地层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四^(3)亚段 油气勘探 烃源岩 油气藏类型
下载PDF
四川盆地超级富气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国辉 苑保国 +2 位作者 朱华 杨光 戴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已发现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油气资源,油气产层多,资源丰富,但盆地目前的油气勘探程度仍然较低,油气勘探潜力大,盆地多类型油气藏并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为此,综合研究了烃源岩特征、多类型优质储层...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已发现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油气资源,油气产层多,资源丰富,但盆地目前的油气勘探程度仍然较低,油气勘探潜力大,盆地多类型油气藏并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为此,综合研究了烃源岩特征、多类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古今构造对油气的控制及保存作用,探讨了四川盆地多种类型油气藏并存发育的成因,并提出了该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套广覆式分布的具有多类型有机质、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是四川盆地多类型油气资源并存的基础;②海陆相沉积环境并存、多类型岩溶与裂缝改造、白云石化、火山活动及热液作用等多因素促成多类型优质储层的形成;③古今构造控制了多类型油气的富集和分布;④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多类型油气资源并存的重要条件。结论认为:①四川盆地是一个超级富气盆地,其中常规天然气还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古裂陷边缘及古隆起的周缘是探索大中型气田的重要区带;②3500 m以深的深层/超深层是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下侏罗统湖相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现实有利勘探层,可与页岩油并行勘探;③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目前致密砂岩气的重要勘探方向;④川中和川北地区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页岩油、致密油的有利勘探区;⑤赤水、江津、潼南等地区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则是煤层气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级富气 多类型油气藏 常规天然气藏 非常规油气藏 构造格局
下载PDF
大巴山前缘地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
13
作者 周红飞 戴鑫 +5 位作者 刘冉 杨青 范毅 夏茂龙 苑保国 王文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58-64,共7页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已经取得重大发现,然而大巴山前缘地区龙王庙组尚未取得勘探突破,原因可能是缺少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从烃源岩、沉积相、储层、构造条件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了该区龙王庙组的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1)该区寒...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已经取得重大发现,然而大巴山前缘地区龙王庙组尚未取得勘探突破,原因可能是缺少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从烃源岩、沉积相、储层、构造条件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了该区龙王庙组的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1)该区寒武系发育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烃源条件较好;(2)该区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储层呈现低孔、低渗特征,大巴山前缘地区龙王庙组的储层主要发育在台缘带颗粒滩叠合岩溶发育区城口—奉节—兴山—利川一带;(3)该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好,"筇竹寺组烃源岩+龙王庙组储层+高台组厚层膏盐岩盖层"这套优越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口—巫山地区为大巴山前缘地区龙王庙组的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缘地区 龙王庙组 成藏条件
下载PDF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by gas-phase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of methanol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catalyst I. Catalyst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被引量:2
14
作者 Wang Yanji Zhao Xinqiang +1 位作者 yuan baoguo Zhang Bingchang and Cong Jinsheng(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ebc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00130 Tianjin Parole’s Republic of China)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A01期100-109,共10页
The gas-phase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DMC) from methanol, carbon monoxide and oXygen has here Studied in a flow system at atomspheric Pressure. A series of Catalyst used in this reaCtion have been prepared an... The gas-phase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DMC) from methanol, carbon monoxide and oXygen has here Studied in a flow system at atomspheric Pressure. A series of Catalyst used in this reaCtion have been prepared and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trivared carbon supporters, alkaline metal Promoters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on DMC opthesis reaction has been discuss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30℃, CO/O2=1 .96, SV=3340h-1, the space-time yield (STY) of DMC over PdCl2-CuCl2-CH3COOK/ac. catalyst is 217g/l-cat h,which is higher than what i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so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ETHYL CARBONATE synthesis Solid catalyst METHANOL GAS-PHASE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1
15
作者 CHEN Zhuxin LI Wei +5 位作者 WANG Lining LEI Yongliang YANG Guang ZHANG Benjian YIN Hong yuan baog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413-425,共13页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Several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caused complicate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in the deep-buried layers. During the key tectonic periods, some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an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ere formed, including the step-shaped marginal carbonate platform of Dengying Formation, the western paleo-high at the end of Silurian, and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Late Paleozoic–Middle Triassic. The Meso-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compressional tectonic processes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thrusting structures surrounding and inside the northwestern bas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fold-thrust belt has a footwall in-situ thrust structure,which is controlled by two sets of detachments in the Lower Triassic and Lower Cambrian and presents as a multi-level deform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shallow folds, the middle thin-skin thrusts and the deeper basement-involved folds. The thrust belt in front of the Micangshan Mountain shows a double-layer deformation controlled by the Lower Triassic salt detachment,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upper monocline and deep-buried imbricate thrust structures.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rows of large-scale basement-involved folds with NEE strike di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geology,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reservoirs and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have obvious zo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layers of Dengying Formation of Upper Sini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in which the Jiulongshan structural belt, Zitong syncline and Yanting slope are the most favorable. The Lower Paleozoic was transformed by Caledonian paleo-uplift and late Cenozoic folding, and the midwest area such as the Zitong syncline is a potential area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The favorable part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belt and its frontal area, where the deep-buried thin-skin thrust structures in the footwall are the key exploration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fold-thrust belt multi-level DETACHMENT SINIAN PALEOZOIC platform margin paleohigh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下载PDF
聚苯胺纳米纤维/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宝国 张德宾 +4 位作者 徐国芬 何金迎 夏池 魏化震 范治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3-49,共7页
通过全程超声波辅助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基底,以聚苯胺纳米纤维(PANI nanofibers)为附着层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纤维/还原氧化石墨烯(PANI nanofibers/RGO)复合吸波材料。发现全程超声波辅助和原料加入次序是制备PANI nanofibers/RGO的... 通过全程超声波辅助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基底,以聚苯胺纳米纤维(PANI nanofibers)为附着层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纤维/还原氧化石墨烯(PANI nanofibers/RGO)复合吸波材料。发现全程超声波辅助和原料加入次序是制备PANI nanofibers/RGO的关键。采用FTIR、XRD、TEM和电磁参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ANI nanofibers/RGO的形貌结构、形成过程与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在频率为14.6 GHz时,PANI nanofibers/RGO的反射损耗(RL)为-17.1 dB,在-10.0 dB以下的频率范围为10.0 GHz-16.4 GHz。此外,相比较于PANI nanofibers-RGO(PANI nanofibers与RGO的机械混合),和amorphous PANI/RGO(在RGO表面原位生长无定形的PANI)材料来说,PANI nanofibers/RGO具有吸波频带宽、RL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微波吸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聚苯胺 纳米纤维 吸波性能
下载PD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potenti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fold-thrust belt, SW China
17
作者 CHEN Zhuxin WANG Lining +5 位作者 YANG Guang ZHANG Benjian YING Danlin yuan baoguo PEI Senqi LI 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4期699-713,共15页
Based on the latest geological,seismic,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we studie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and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fold-thrust belt to find out the pote... Based on the latest geological,seismic,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we studie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and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fold-thrust belt to find out 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reas in deep layers.During key tectonic periods,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fold-thrust belt developed some characteristic strata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eatures,including the Pre-Sinian multi-row N-S strike rifts,step-shaped platform-margin structure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the western paleo-uplift in the early stage of Late Paleozoic,the Late Paleozoic–Middle Triassic carbonate platform,foreland slope and forebulge during Late Triassic to Cretaceous,and Cenozoic multi-strike rejuvenated fold-thrusting structures.The fold-thrust belt vertically shows a double-layer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ontrolled by the salt layer in the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 and the base detachment layer at present.The upper deformation layer develops the NE-SW strike thrusts propagating toward basin in long distance,while the deeper deformation layer had near north-south strike basement-involved folds,which deformed the detachment and thrusting structures formed earlier in the upper layer,with the deformation strength high in south part and weak in north part.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fold-thrust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basement-involved fold-thrusts formed late,while the central-northern part is dominated by thin-skin thrusts in the shallow layer.The Wuzhongshan anticlinal belt near piedmont is characterized by over-thrust structure above the salt detachment,where the upper over-thrusting nappe consists of a complicated fold core and front limb of a fault-bend fold,while the deep layer has stable subtle in-situ structures.Favorable exploration strata and areas have been identified both in the upper and deeper deformation layers separated by regional salt detachment,wherein multiple anticlinal structures are targets for exploration.Other potential exploration strata and areas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fold-thrust belt include the deep Sinian and Permian in the Wuzhongshan structure,pre-Sinian rifting sequences and related structures,platform-margin belt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and Indosinian paleo-uplift in the east of the Longquanshan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Tibet Plateau Sichuan Basin deep geological structure fold-thrust bel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etroleum exploration
下载PDF
川东南古蔺铁索桥剖面志留系石牛栏组上段生物-沉积相特征
18
作者 孙豪飞 戴鑫 +9 位作者 周刚 陈骁 明盈 徐唱 苑保国 徐亮 张云峰 屈海洲 张园园 李越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6-226,共11页
川东南古蔺铁索桥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沉积时的古地理位置处于滇黔桂古陆之北的陆表海环境。埃隆阶上部石牛栏组从下段薄层泥状灰岩形成之后,相变为上段的生屑-砂屑灰岩夹含少量粉砂质泥岩,展示海水深度变浅的过程。本文基于该剖面露... 川东南古蔺铁索桥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沉积时的古地理位置处于滇黔桂古陆之北的陆表海环境。埃隆阶上部石牛栏组从下段薄层泥状灰岩形成之后,相变为上段的生屑-砂屑灰岩夹含少量粉砂质泥岩,展示海水深度变浅的过程。本文基于该剖面露头和灰岩薄片鉴定,专述石牛栏组上段生物-沉积类型并分析浅海环境指标。石牛栏组上段粉砂质泥岩中大化石稀少,而灰岩层中底栖型后生动物壳相化石具有中等多样性,少量出现能鉴定属级的大化石密集层,可识别3种不同水动力强度改造的腕足类介壳滩;该段上部赋存珊瑚-层孔海绵原地格架生长建造的小型点礁,标定了该时期最接近滇黔桂古陆的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生态域分布点。石牛栏组上段不同粒度的壳相生屑颗粒与泥状灰岩砂屑构成灰岩的重要组分;海底环境指标,特别是不同水动力强度作用主导了灰岩中颗粒与灰泥含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岩相 石牛栏段灰岩 志留系 古蔺 上扬子区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喜马拉雅期张扭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苏楠 杨威 +7 位作者 苑保国 戴鑫 王小丹 武赛军 马石玉 谢武仁 张光武 裴仰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62-2378,共17页
前人对四川盆地盆缘冲断带及川中高-磨地区断裂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但对于盆地其他区块断裂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及应力背景的认识尚不充分.发现了梓潼-成都-威远-华蓥山-广安地区震旦系-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区域性张扭性断裂,主... 前人对四川盆地盆缘冲断带及川中高-磨地区断裂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但对于盆地其他区块断裂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及应力背景的认识尚不充分.发现了梓潼-成都-威远-华蓥山-广安地区震旦系-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区域性张扭性断裂,主要自震旦系及以下地层向上延伸切穿二叠系地层,多为高陡、小断距正断层,部分形成负花状构造.根据该断裂系统的剖面产状、纵向穿层特征及盆地范围内体现出的分异性,推断该断裂系统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发现该断裂体系应发育于扭张性应力环境中,该断裂体系的发育指示了四川盆地内部新生代存在南西-北东向张应力,可能与四川盆地新生代发生的逆时针旋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张扭性断裂 喜马拉雅期 物理模拟 应力背景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川东地区长兴组台内礁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庆民 胡忠贵 +2 位作者 陈世悦 苑保国 戴鑫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7-863,892,共18页
为了揭示川东地区台内礁滩储层特征,明确形成机制,通过典型野外剖面考察和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岩石薄片鉴定、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物性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礁滩储层具有多期旋回性,横向上无明显连续性,主要发育于层序内部高位体系域中.研... 为了揭示川东地区台内礁滩储层特征,明确形成机制,通过典型野外剖面考察和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岩石薄片鉴定、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物性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礁滩储层具有多期旋回性,横向上无明显连续性,主要发育于层序内部高位体系域中.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储层以礁滩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礁灰(云)岩为主,其中溶孔颗粒云岩与颗粒云岩孔隙度平均达5%以上,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裂缝次之.储层的发育往往受沉积条件、海平面升降、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共同控制,古地貌条件及相对高能相带为储层发育奠定储层发育基础,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礁滩内部结构及储层的旋回变化,白云石化对储层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白云岩发育厚度较大分布区与孔隙度高值区大体一致,优势储层中白云石质量分数为65%~90%,大气淡水淋滤改造和埋藏溶蚀作用更进一步对储层进行改造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长兴组 台内礁滩 储层特征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