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油气地质特征及下步勘探方向
1
作者 魏浩元 朱宗良 +4 位作者 肖文华 魏军 韦德强 苑伯超 向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0,共12页
酒泉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20年代,先后发现了老君庙、鸭儿峡、单北、白杨河等油田。盆地在中、新生代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为断拗叠置型盆地。断陷期的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为一套纹... 酒泉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20年代,先后发现了老君庙、鸭儿峡、单北、白杨河等油田。盆地在中、新生代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为断拗叠置型盆地。断陷期的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为一套纹层状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藻纹层比较发育,是优质的烃源岩。拗陷期盆地的快速沉降导致烃源岩快速成熟、高效生烃,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同时挤压逆冲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和储层物性的改善起着关键的作用,形成的窟窿山等多个正向构造带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青西凹陷存在低成熟、成熟、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于青西凹陷的下沟组上段至中沟组,成熟原油发生了大规模的运移,形成了柳沟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油田,而深层高成熟原油没有大规模向中浅层运移,青西凹陷具有寻找高成熟原油的资源潜力。希望该研究成果可为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油气勘探提供经验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断拗叠置 藻纹层 烃源岩 挤压 逆冲 运移通道 正向构造 资源潜力
下载PDF
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苑伯超 肖文华 +3 位作者 魏浩元 张楠 邓毅林 张光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0,共10页
为了研究砂砾岩储层特征,以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K_1g)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相关资料分析,探讨了碎屑岩的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沟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 为了研究砂砾岩储层特征,以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K_1g)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相关资料分析,探讨了碎屑岩的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沟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白云石,结构及成分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内)溶孔、残余原生粒间孔及特大孔,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细喉、微细喉特征;碎屑岩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7.68%,渗透率平均为4.92 mD,总体表现为特低孔—低孔、超低渗—特低渗特征;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物性,其中细砂岩及含砾砂岩物性最优,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均是最有利的微相类型,机械压实及胶结作用均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长石、碳酸盐等可溶物的溶蚀及构造作用,共同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下沟组 鸭儿峡地区
下载PDF
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沉积相及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苑伯超 肖文华 +1 位作者 魏浩元 韦德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65,共14页
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沟-3亚段(K_1g_1~3)是酒泉盆地的主要产油层段之一,但对其沉积相、有利储层影响因素与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以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为研究对象,分析岩心、测井及室内测试等资料,探讨其沉积相类... 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沟-3亚段(K_1g_1~3)是酒泉盆地的主要产油层段之一,但对其沉积相、有利储层影响因素与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以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为研究对象,分析岩心、测井及室内测试等资料,探讨其沉积相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鸭儿峡地区下沟组K_1g_1~3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及近岸水下扇—湖泊两大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8种亚相、16种微相;有利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带及溶蚀带展布的双重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沙坝均是主要的有利储层沉积相带,次生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其发育主要受长石含量、岩屑及杂基含量、埋深等因素的控制;叠合优势沉积微相、溶蚀带分布及埋深图等,预测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有利储层分布区东以鸭西1-1—鸭西116井为界,西以鸭西115—柳10井为界,南至鸭西5井,北至鸭西112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溶蚀带 有利储层 白垩系下沟组 鸭儿峡地区
下载PDF
地震属性技术在鸭儿峡白垩系K_1g_1油藏精细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浩元 韦德强 +3 位作者 肖文华 向鑫 苑伯超 高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95-300,19,共7页
鸭儿峡白垩系K_1g_1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储层为溶蚀孔隙型,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预测困难。GeoEast系统用于预测储层的地震属性种类繁多,作用不尽相同,优选相对比较敏感的相干、曲率等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开展构造精细... 鸭儿峡白垩系K_1g_1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储层为溶蚀孔隙型,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预测困难。GeoEast系统用于预测储层的地震属性种类繁多,作用不尽相同,优选相对比较敏感的相干、曲率等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开展构造精细解释、储层预测,落实断裂系统、预测裂缝发育区;利用均方根振幅、高亮体等属性预测砂体平面展布,刻画河道厚砂体;利用流体活动性检测属性预测有效储层展布。实际应用表明,构造与储层预测属性相结合,落实了油藏面积,实施新井钻探,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 曲率 属性 储层预测 鸭儿峡油藏
下载PDF
酒西盆地红柳峡地区下白垩统烃源岩孢粉相与沉积古环境特征
5
作者 马博 吉利明 +3 位作者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3,共12页
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缺乏系统认识,并对其沉积古环境的认识也存在争议。通过对红柳峡地区下沟组烃源岩的孢粉相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生烃潜力及其沉积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柳峡地区下... 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缺乏系统认识,并对其沉积古环境的认识也存在争议。通过对红柳峡地区下沟组烃源岩的孢粉相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生烃潜力及其沉积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发育孢粉相A(植物碎屑—无定形组合),B(无定形组合)和C(植物碎屑组合)3类孢粉相,并且以孢粉相C为主;孢粉有机质整体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植物碎屑为优势成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显示较差的生油潜力,其中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位无定形含量较高,有机质为Ⅱ_(2)型,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下沟组沉积期为半潮湿—潮湿的气候,且具有晚期逐渐变潮湿的趋势,主要为氧化且生产力较低的微咸水—咸水环境,仅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段表现为较深水的贫氧—缺氧沉积环境;红柳峡地区下沟组以近源冲积扇—三角洲和滨浅湖亚相沉积为主,其中早期和晚期沉积期水体稳定,发育部分较好的烃源岩,中期则发育近源氧化的三角洲—滨浅湖亚相沉积和较差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孢粉相 烃源岩 下沟组 红柳峡地区 酒西盆地
下载PDF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马博 吉利明 +3 位作者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76-1387,1395,共13页
酒西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下白垩统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通过对旱峡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进行系统研究,首次识别出木质-丝炭组合(孢粉相A)、无定形组合(孢粉相B)和无定形-木质组合(孢粉相C)3个孢粉相,... 酒西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下白垩统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通过对旱峡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进行系统研究,首次识别出木质-丝炭组合(孢粉相A)、无定形组合(孢粉相B)和无定形-木质组合(孢粉相C)3个孢粉相,分别发育在赤金堡组的下部、中部与顶部、上部。孢粉相A以丰富的木质组织和较多的丝炭为特征,孢粉相B以无定形为主要组分,含较多孢粉体和木质组织,孢粉相C以木质和无定形为主。有机质母质来源自下而上表现出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到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再到显示混源特征,最终又变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演化特征。赤金堡组中部及顶部孢粉相B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而下部和上部孢粉相A段和孢粉相C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生油能力差。孢粉相分析揭示赤金堡组沉积期湖盆经历了断陷形成、强烈扩张、充填收缩和再次凹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依次为近源冲积扇—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深湖相、扇三角洲相和局部半深湖相—深湖相。其中,沉积中期强烈凹陷阶段和末期断陷复活阶段的深水缺氧环境中发育了较好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赤金堡组 烃源岩 孢粉相 母质来源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Efficacy of Bushen Culuan decoction(补肾促卵方)on ovarian follicle and follicular granulosa cells in mice with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induced b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 被引量:1
7
作者 MA Kun yuan yuan +4 位作者 CHEN Yanxia yuan bochao WANG Kaili TIAN Caidie LI Jian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23-29,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Bushen Culuan decoction补肾促卵方,BCD)on ovarian follicle and follicular granulosa cells in mice with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induced by tripterygium wil...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Bushen Culuan decoction补肾促卵方,BCD)on ovarian follicle and follicular granulosa cells in mice with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induced b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and to study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ction.METHODS:Eighty female Bal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n=20 each):blank group,model group,Bushen Culuan decoction intervening group(BCD group)and estradiol valerate intervening group(EV group).In the first 14 model establishing d,mice in model group,BCD group and EV group were under 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TWP)gavage to establish POI models.In the 14-day therapeutic stage,mice in BCD group were taken BCD 18.35 mg·kg^(-1)·d^(-1),mice in EV group were taken EV solution 0.15 mg·kg^(-1)·d^(-1),while mice in blank group and model group were taken normal saline.When the mice accomplished therapy,whole blood was collected for serum hormone including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luteal hormone(LH),estradiol(E2),antimullerian hormone(AMH)level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measurement.Ovarian tissues were harvested for morphologic observation,follicle counting,ovarian follicular graulosa cell apoptosis test and testing BMP-7 and caspase-3 expressions.RESULTS:The body weights of the mice kept growing stably in the process expect in TWP intervening stage.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BCD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ovarian index,serum E_(2),AMH,VEGF,BMP-7 levels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FSH level(P<0.05).Meanwhile the VEGF level in BCD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EV group(P<0.05).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the histopathological damage and GCs apoptosis were mitigated;developing follicle counting,BMP-7 expression were up-regulated,and caspase-3 expression was downregulated in BCD groups(P<0.05).CONCLUSION:BCD treatment could attenuate pathological process in POI ovaries,suppress GC apoptosis,probably through promoting BMP-7 expression and following inhibiting caspase-3 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 TRIPTERYGIUM granulosa cells APOPTOSIS Bushen Culuan deco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