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多年免耕与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海燕 袁汉民 +9 位作者 赵万伏 董立国 张维军 何进尚 袁海静 李晓慧 王帆 崔保国 杨睿青 马迪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研究保护性农业技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展麦—稻水旱轮作双免耕(以下简称麦稻轮作免耕)11年定位试验,采用常规土壤养分测定方法,对连续多年麦稻轮作免耕下土壤养分、质地、pH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连续多年麦稻轮... 为研究保护性农业技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展麦—稻水旱轮作双免耕(以下简称麦稻轮作免耕)11年定位试验,采用常规土壤养分测定方法,对连续多年麦稻轮作免耕下土壤养分、质地、pH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连续多年麦稻轮作免耕和常规耕作(CK)0~20 cm土层土壤质地差异不明显。与CK相比,连续7年麦稻轮作免耕后,0~10 cm,尤其是0~5 cm表层土壤养分有显著的提高,而且这种增加趋势在深层土壤中也有所体现。此后连续4年冬小麦单作免耕(共计11年免耕)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质量比呈现随时间推移下降的趋势;全钾、速效钾质量比低于CK;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质量比呈下降趋势,有效铁质量比却呈略上升的趋势;全磷、速效磷质量比高于CK,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免耕与合理轮作是保护性农业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轮作 土壤养分 保护性农业
下载PDF
土壤氮气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志君 秦树平 +2 位作者 袁海静 张玉铭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89,共8页
自20世纪初人类发明并掌握工业合成氨的技术以来,氮肥施用量迅速增长。在一部分国家或地区,氮肥的施入量已经超过作物对氮素的需求,导致大量氮素损失到环境中,造成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环境问题。土壤在微生物的作... 自20世纪初人类发明并掌握工业合成氨的技术以来,氮肥施用量迅速增长。在一部分国家或地区,氮肥的施入量已经超过作物对氮素的需求,导致大量氮素损失到环境中,造成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环境问题。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通过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过程将活性氮素转化为惰性氮气,达到清除过多活性氮的目的。由于大气中氮气背景浓度太高,因此很难直接准确测定土壤的氮气排放速率,导致土壤氮气排放通量、过程与调控机制研究远远落后于土壤氮循环的其他方面。本文综述了土壤氮气排放主要途径(反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共反硝化)及其对土壤氮气排放的贡献;测定土壤氮气排放速率的方法(乙炔抑制法、氮同位素示踪法、N2/Ar比率-膜进样质谱法、氦环境法与N2O同位素自然丰度法)及其优缺点;调控土壤氮气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氧气、可溶性有机碳、硝酸盐、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等)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最后指出研发新的测定原位无扰动土壤氮气通量的方法是推进本领域相关研究的关键;定量典型生态系统(如旱地农田、稻田、森林、草地与湿地)土壤氮气排放通量,阐明其中的微生物学机制,模拟并预测土壤氮气排放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气排放 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氧化亚氮排放 氮损失
下载PDF
生物炭的老化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袁海静 邓桂森 +1 位作者 周顺桂 秦树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07-1914,共8页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后产生的多孔富碳物质,其被广泛施加到土壤中改良土壤性质,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炭施入土壤后,长期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作用导致生物炭性质发生缓慢改变,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炭的老...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后产生的多孔富碳物质,其被广泛施加到土壤中改良土壤性质,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炭施入土壤后,长期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作用导致生物炭性质发生缓慢改变,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炭的老化。文章综述了原位生物炭自然老化和实验室模拟老化的方法以及老化后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从理化性质变化的角度论述了生物炭老化过程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这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初步解释生物炭老化过程对增加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机制。主要内容如下:生物炭老化方法可以分为自然老化和人工模拟老化,模拟老化方法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老化。生物炭发生老化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SSA)和孔容根据老化强度而有不同变化,自然或人工模拟的温和老化方法使生物炭表面上有新的纳米微孔生成,生物炭SSA增加,而使用强酸或强氧化剂的强烈老化方式可破坏生物炭孔隙结构,导致SSA和孔容下降。从化学性质方面来讲,生物炭C/N比随老化过程而降低,但是O/C比却随老化过程而升高;此外,当生物炭老化时,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例如羧基、羰基和酚基等,这些含氧基团可以和阳离子结合形成羧酸盐和酚盐,同时释放H^+,导致老化生物炭的pH值降低。基于有限的研究报道,老化生物炭仍然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这得益于土壤通气状态的改善和甲烷氧化菌氧化CH4潜力提升。相反,由于生物炭极性增强和pH值降低,生物炭老化过程有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增加CO2和N2O排放的趋势。然而为了辅正这一论断,准确评估生物炭老化的环境效应,长期原位生物炭老化并同时设置新鲜生物炭对照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以探明生物炭老化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为生物炭生产和合理施用提供科学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老化方式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下载PDF
考虑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自由空间光网络路由研究
4
作者 远海静 王政 白向伟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2-187,共6页
为提升自由空间光网络通信传输时的数据可靠性,提出了考虑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自由空间光网络路由方法。分析在大气环境的通信损耗,构建可靠性模型,通过可靠性模型对比直传链路与中继链路的可靠性,并按照距离阈值选取最佳通信链路,采用绿... 为提升自由空间光网络通信传输时的数据可靠性,提出了考虑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自由空间光网络路由方法。分析在大气环境的通信损耗,构建可靠性模型,通过可靠性模型对比直传链路与中继链路的可靠性,并按照距离阈值选取最佳通信链路,采用绿色路由算法,以能耗作为权重,降低路由的链路选择能耗,实现光网络通信传输节能优化。经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光网络能耗小于0.16 J,最大传输数据时延小于12 s下,数据传播范围250 m,链路传输数据的可靠性高,工作节点与死亡节点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传输 可靠性 自由空间 光网络路由 直传链路 中继链路
下载PDF
国产CCF300碳纤维及CCF300/EH503R3复合材料湿热性能研究
5
作者 曾秋云 丛庆 +2 位作者 张俊强 袁海静 李丰选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采用SEM、AFM、XPS和FTIR对CCF300碳纤维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特性及碳纤维上浆剂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并对CCF300/EH503R3复合材料湿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特性对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界面结合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国... 采用SEM、AFM、XPS和FTIR对CCF300碳纤维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特性及碳纤维上浆剂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并对CCF300/EH503R3复合材料湿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特性对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界面结合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国产CCF300碳纤维表面粗糙,有明显沟槽,有利于表面机械啮合作用。132℃湿态环境下,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0°压缩强度和开孔压缩强度的保持率分别为51.6%、50.1%和55.5%。试验证明,CCF300碳纤维与EH503R3树脂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性,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湿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F300碳纤维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湿热处理
下载PDF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肖敬 袁海静 侯芳慧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7期144-147,共4页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尿失禁情况.结果两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尿失禁<Ⅱ级比率为87.50%,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提高盆腔肌肉肌力,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 压力性尿失禁 康复护理 盆底肌力 效果
下载PDF
Denitrification Rat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Accumulated Nitrate in the Deep Subsoil of Intensive Farmlands: 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5
7
作者 yuan haijing QIN Shuping +3 位作者 DONG Wenxu HU Chunsheng Kiril MANEVSKI LI Xiaox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16-526,共11页
Denitrification in subsoil(to a depth of 12 m)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reduce nitrate(NO3^-) leaching into groundwater.However, regulating mechanisms of subsoil denitrification,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deep subso... Denitrification in subsoil(to a depth of 12 m)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reduce nitrate(NO3^-) leaching into groundwater.However, regulating mechanisms of subsoil denitrification,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deep subsoil beneath the crop root zone,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In this study, soil columns of 0–12 m depth were collected from intensively farmed field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fields had received long-term nitrogen(N) fertilizer inputs at 0(N0), 200(N200) and 600(N600) kg N ha^-1 year^-1. Main soil properties related to denitrification, i.e., soil water content, NO3^-,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soil organic carbon(SOC),pH, denitrifying enzyme activity(DEA), and anaerobic denitrification rate(ADR), were determined.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among the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3^- was more heavily accumulated in the entire soil profile of the N600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N0 and N200 treatments. The SOC, DOC, and ADR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in all treatments,whereas considerable DEA was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subsoil. The long-term fertilizer rates affected ADR only in the upper 4 m soil layers. The ADRs in the N200 and N600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O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DOC rather than DEA was the key factor regulating denitrification beneath the root zone. Additional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if carbon addition into subsoil can be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enhance NO3^- denitrification in the subsoil and consequently to mitigate groundwater NO3^- contamination in the intensive farm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trifying enzyme activit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NITRATE leach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UBSOIL DENITRIFICATION
原文传递
杭州湾鹭科鸟类集群栖息区表层土壤的磷饱和度和磷流失风险
8
作者 赵亦欢 邵学新 +2 位作者 余敏芬 苑海静 吴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了评估杭州湾鹭科(Ardeidae)鸟类栖息地土壤中磷元素的流失风险,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中,选择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地、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林地和无鹭科鸟类栖息的水杉林地、女贞林地(对照林... 为了评估杭州湾鹭科(Ardeidae)鸟类栖息地土壤中磷元素的流失风险,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中,选择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地、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林地和无鹭科鸟类栖息的水杉林地、女贞林地(对照林地)布设采样地,分别于2018年11月(鹭科鸟类迁出后)、2019年5月(集群栖息且繁殖期)、2020年1月(鹭科鸟类迁入前),采集0~10 cm深度和1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效磷含量、pH和电导率;采用Mehlich-3浸提法和草酸铵提取法,估算土壤磷饱和度;以土壤的磷饱和度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土壤中磷的流失风险的评估指标,评估表层土壤中磷的流失风险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杭州湾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和女贞林地,0~1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电导率都显著大于10~20 cm深度土壤,而其0~10 cm深度土壤pH却小于10~20 cm深度土壤;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0~20 cm深度土壤的全磷含量和水溶性磷含量都大于无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女贞林地0~20 cm深度土壤的水溶性磷含量大于无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女贞林地;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0~20 cm深度土壤的磷饱和度和有效磷含量都大于无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女贞林地0~10 cm深度土壤的磷饱和度和有效磷含量都大于无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女贞林地;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0~20 cm深度土壤的磷饱和度和有效磷含量都明显大于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女贞林地;采用草酸铵提取法得到的土壤磷饱和度和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可以作为杭州湾鹭科鸟类集群栖息地土壤中磷的流失风险评估指标;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0~20 cm深度土壤中磷的流失风险大于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女贞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饱和度 磷元素流失风险 鹭科鸟类 栖息地 杭州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