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脱氮及产电效能
1
作者 夏大朋 袁林江 +3 位作者 陈雪娇 刘妍 王景华 马炎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14-6121,共8页
研究了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无机废水脱氮及产电效能,并探究了生物阴极优势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外接1000Ω电阻,进水40mg/L硝氮的条件下单室电池的内阻仅为224.1Ω,并且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82W/m^(3),总氮去除率为40%.降低外电阻和硝... 研究了铁阳极生物阴极单室电池无机废水脱氮及产电效能,并探究了生物阴极优势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外接1000Ω电阻,进水40mg/L硝氮的条件下单室电池的内阻仅为224.1Ω,并且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82W/m^(3),总氮去除率为40%.降低外电阻和硝氮负荷后,电池在外接200Ω电阻情况下可以稳定运行与处理硝氮负荷为20mg/L的无机废水,在2d内总氮去除率达到95.8%,最大去除负荷为0.0102kgNO_(3)^(-)-N/(m^(3)·d),硝氮去除负荷提升了1倍,说明单室铁阳极生物阴极电池具有良好的去除无机废水中低浓度硝氮的能力.生物阴极群落分析表明,与接种污泥相比,生物阴极群落多样性降低,绝对优势菌属为Thiobacillus,相对丰度为40.8%,为阴极电自养反硝化主要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 生物阴极 自养反硝化 低碳氮比废水 铁阳极
下载PDF
有机废水中硫酸盐和氨的厌氧转化机制研究
2
作者 任红丽 袁林江 陈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26-3934,共9页
采用逐步提升进水n(NH_(4)^(+)-N)/n(SO_(4)^(2-))比的方式,在厌氧有机条件下(ORP=(-334.3±18.2)mV,DO=(0.10±0.5)mg/L)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实现了硫酸盐还原-氨氧化(SRAO),研究了不同COD对氮硫脱除性能的影响,... 采用逐步提升进水n(NH_(4)^(+)-N)/n(SO_(4)^(2-))比的方式,在厌氧有机条件下(ORP=(-334.3±18.2)mV,DO=(0.10±0.5)mg/L)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实现了硫酸盐还原-氨氧化(SRAO),研究了不同COD对氮硫脱除性能的影响,通过对SRAO反应产物、不同阶段运行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微生物菌群变化规律探讨了其转化机制.结果表明,SRAO反应是SO_(4)^(2-)将NH_(4)^(+)-N氧化为NO_(2)^(-)-N并生成S积累在污泥相,中间产物NO_(2)^(-)-N被自养/异养反硝化菌还原,一部分SO_(4)^(2-)被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为S^(2-),各微生物之间协同代谢实现了系统内氮硫的同步去除.提高进水N/S比可以使NH_(4)^(+)-N更多的转化为NO_(2)^(-)-N被反硝化菌利用,但当N/S比提升至4时,硫自养反硝化作用强烈会影响SO_(4)^(2-)的脱除,反应器内硫自养反硝化菌属(Thiobacillus)的丰度在这一阶段增加了3.36%.在不含有机物的无机条件下,未发生NH_(4)^(+)-N与SO_(4)^(2-)的同步去除.提高进水COD至150mg/L,促进了SRAO反应与反硝化作用的耦合,提高了系统的脱氮除硫性能,反应器内SRB菌属(Desulfococcus、Desulfatiglans)和多种反硝化菌属(Methyloversatilis、Longilinea、Simplicispira、Bdellovibrio、Azospira等)的总丰度分别增加了1.584%和6.081%.当COD=250mg/L时,硫酸盐还原反应增强产生较多S^(2-)则会抑制SRAO反应活性,影响系统内NH_(4)^(+)-N的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除硫 硫酸盐还原 反硝化 硫自养反硝化
下载PDF
废水中有机物对铁盐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治国 袁林江 +3 位作者 王骞 赵杰 刘梦瑜 王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8-293,共6页
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不同有机物对铁盐化学除磷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物对铁盐化学除磷的不利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柠檬酸、黄腐酸、聚山梨酯-80、牛血清蛋白、葡萄糖、淀粉,柠檬酸的影响程度为其他五种有机物的5~20倍.较之含羟基有机物,含... 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不同有机物对铁盐化学除磷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物对铁盐化学除磷的不利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柠檬酸、黄腐酸、聚山梨酯-80、牛血清蛋白、葡萄糖、淀粉,柠檬酸的影响程度为其他五种有机物的5~20倍.较之含羟基有机物,含羧基有机物对铁盐除磷的不利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铁盐化学除磷的实质是通过形成铁羟基氧化物(HFO)来除磷.含羧基有机物,如柠檬酸,可与磷酸根竞争HFO,有机物“抢占”HFO表面结合位点导致磷酸盐与HFO结合减少,从而使铁盐除磷效果下降.在所试柠檬酸浓度范围内,铁盐除磷率最高下降了9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化学除磷 羟基氧化物 羧基
下载PDF
水平搅拌下低高径比SBR中好氧活性污泥的颗粒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曲新月 范文雯 +2 位作者 袁林江 张瑞环 魏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58-3366,共9页
在设有水平机械搅拌、高径比(H/D)为1.2的圆柱形鼓风曝气SBR中,考察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情况,对成熟颗粒污泥表面所受水力剪切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水平搅拌在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水平搅拌存在下污泥逐渐颗粒化,形成了... 在设有水平机械搅拌、高径比(H/D)为1.2的圆柱形鼓风曝气SBR中,考察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情况,对成熟颗粒污泥表面所受水力剪切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水平搅拌在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水平搅拌存在下污泥逐渐颗粒化,形成了均值粒径为1.12mm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沉降速度为21.41m/h;计算结果表明污泥表面所受的平均剪切速率为27.25s^(-1),剪切应力为3.38×10-2N/m^2;污泥表面所受平均剪切速率与机械搅拌速率和表观气速均呈正相关关系;实验条件下机械搅拌对剪切速率的贡献要远大于表观气速的贡献,前者指数约为后者的37.48倍.研究认为水平搅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具有足够剪切强度的旋涡二次流是促使低高径比反应器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关键水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低高径比 水平机械搅拌 水力剪切
下载PDF
两株产电菌电子介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机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牛雨薇 袁林江 +1 位作者 刘冰茵 王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11-4918,共8页
构建了Klebsiella oxytoca d7和Shewanella sp.F12种纯菌燃料电池,探究了产电菌在产电过程中电子介体传递电子机制.结果表明:K.oxytoca d7只有作产电呼吸时,才会产生电子介体,而Shewanella.sp.F1在好氧呼吸、厌氧呼吸、产电呼吸下均能... 构建了Klebsiella oxytoca d7和Shewanella sp.F12种纯菌燃料电池,探究了产电菌在产电过程中电子介体传递电子机制.结果表明:K.oxytoca d7只有作产电呼吸时,才会产生电子介体,而Shewanella.sp.F1在好氧呼吸、厌氧呼吸、产电呼吸下均能产生介电体,说明电子介体的产生与产电菌种类有关.两种菌介电体氧化还原电位相当(-250,210mV),且介于呼吸链NADH和辅酶Q之间.其介电体在胞内呼吸链上截获的电子均源于NADH,说明电子“逸出”位点只取决于介电体本身.K.oxytoca d7在碳源充足和不足时,电子介体产电量分别占总电量的60%和41%;Shewanella.sp.F1分别是57%和50%,说明在碳源充足时,2种菌的产电呼吸都以电子介体机制为主.介电体传递电子过程直接影响了阳极底物的转化和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电呼吸 电子介体 产电菌 微生物燃料电池
下载PDF
投加填料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对水质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崇 袁林江 +1 位作者 牛晚霞 孟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7-213,共7页
通过向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投加悬浮填料形成了MBBR工艺,该工艺实现了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的优点叠加,是污水处理厂的一种廉价、高效的提标改造方式.对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改造前后不同季节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 通过向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投加悬浮填料形成了MBBR工艺,该工艺实现了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的优点叠加,是污水处理厂的一种廉价、高效的提标改造方式.对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改造前后不同季节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对提标前后污水处理工艺中脱氮相关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标改造后生物池出水水质达到了一级A标准,其中氨氮浓度下降了0.44~1.29mg/L,总氮浓度下降了4.93~5.60mg/L,COD去除率达到了92%以上;经过高通量分析,系统脱氮相关的微生物丰富度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系统中有Phaeodactylibacter、Comamonas、Nitrospira、Terrimonas、Dokdonella、Thermomonas、Ignavibacterium等十余种与脱氮相关的优势菌属,Nitrospira在MBBR工艺中大量富集达到4.9%,脱氮相关菌属占比达到了19.29%,有效的促进了系统的脱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BR工艺 悬浮填料 脱氮 高通量测序 菌群分析
下载PDF
进水亚硝氮限制下Anammox去除氨氮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牛晚霞 袁林江 +1 位作者 有小龙 牛泽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12-3220,共9页
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降低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和停供亚硝氮条件下研究了Anammox体系运行特性.发现随着进水亚硝氮减少,亚硝氮与氨氮去除摩尔比减小,发生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即使进水无亚硝氮时也可去除氨氮.当R为1:2时,氨氮超量去除量... 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降低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和停供亚硝氮条件下研究了Anammox体系运行特性.发现随着进水亚硝氮减少,亚硝氮与氨氮去除摩尔比减小,发生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即使进水无亚硝氮时也可去除氨氮.当R为1:2时,氨氮超量去除量达最大,均值为57.2mg/L;长期停供亚硝氮条件下氨氮能够稳定去除,平均去除量为45.6mg/L.停供亚硝氮后Anammox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AnAOB、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均增加.其中AnAOB相对丰度从9.44%增长到13.26%;氨氧化菌相对丰度从3.29%增长到7.3%;反硝化菌相对丰度由0.54%增加到3.14%.研究表明,溶解氧是氨氮超量去除量的限制性因素,氨氮超量去除的途径包括:好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与部分内碳源反硝化.在微量溶解氧作用下,主要是氨氧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协同实现了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氨氮超量去除 氨氧化 内碳源反硝化
下载PDF
侧流污泥返送到缺氧池对A^2/O系统效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申童童 袁林江 +2 位作者 温丹丹 任绵绵 薛欢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35-3342,共8页
为了探究侧流化学磷回收后生物污泥返送对主流系统的影响,连续85d对A^2/O系统厌氧池混合液中的磷进行侧流化学回收,并将侧流生物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考察了系统整体的磷、氮、有机物的去除,及生物除磷途径与污泥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刚开... 为了探究侧流化学磷回收后生物污泥返送对主流系统的影响,连续85d对A^2/O系统厌氧池混合液中的磷进行侧流化学回收,并将侧流生物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考察了系统整体的磷、氮、有机物的去除,及生物除磷途径与污泥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刚开始系统除磷效果有所提高,出水PO_4^(3-)浓度为(0.07±0.04)mg/L;20d后污泥沉降性能开始变差,除磷性能恶化,但对氮和有机物去除一直无显著影响;厌氧释磷速率和好氧吸磷速率下降,但缺氧吸磷速率却增加,缺氧反硝化聚磷和好氧聚磷的除磷比例由43.20%上升为53.38%,反硝化聚磷除磷得到了加强;污泥微生物胞内PHA和糖原的代谢模式无变化,但厌氧段合成的PHA量逐步下降;侧流磷最大回收量占进水磷量的24.75%,能够实现可观的磷回收效果;系统发生崩溃后,停止侧流化学磷回收,系统各功能就会逐渐得到恢复,可实现系统连续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流磷回收 脱氮除磷 聚磷菌 反硝化除磷 代谢
下载PDF
“环境污染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茹 袁林江 南亚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10期57-60,共4页
为提升环境类本科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践行工程教育认证的OBA教学理念,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实际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对"环境污染生态学"课程进行了双语化教学改革试验。文章从教改的意义、教改存在的问题及对教改的建议等三方面... 为提升环境类本科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践行工程教育认证的OBA教学理念,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实际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对"环境污染生态学"课程进行了双语化教学改革试验。文章从教改的意义、教改存在的问题及对教改的建议等三方面着手,阐述了"环境污染生态学"课程双语教改的经验,为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生态学 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一氧化氮还原酶的提取和测定优化
10
作者 杨睿 袁林江 +4 位作者 王刚 袁林杰 有小龙 牛晚霞 于丽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169-5176,共8页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破碎法和低温高压破碎法提取一氧化氮还原酶(nitric oxide reductase,nor)的活性,分析了超声强度和次数,破碎压力和次数,裂解液的添加量等因素对于胞内可溶性蛋白和核酸(DNA)的释放与提取nor活性的影响.根据活...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破碎法和低温高压破碎法提取一氧化氮还原酶(nitric oxide reductase,nor)的活性,分析了超声强度和次数,破碎压力和次数,裂解液的添加量等因素对于胞内可溶性蛋白和核酸(DNA)的释放与提取nor活性的影响.根据活性污泥中酶的催化特性以及其他实验条件,完善了nor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超声法提取nor的参数应设定为,超声次数为100次,超声强度为500W,裂解液的添加量为0.1mL.低温高压破碎法提取nor的参数应设定为破碎次数为4次,破碎压力为50MPa,裂解液的添加量为0.1mL.低温高压破碎法下的胞内可溶性蛋白和DNA的释放量与nor的最大催化活性要高于超声破碎法.此外,在nor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中,nor活性测定终点时间应为1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污泥膨胀 一氧化氮还原酶 提取 测定
下载PDF
两种生物除磷系统活性污泥中除磷菌的甄别——淀粉-缺氧/好氧交替与乙酸盐-厌氧/好氧交替系统
11
作者 周旭红 袁林江 +5 位作者 陈希 杨睿 朱淼 南亚萍 贺向峰 陈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166-4173,共8页
为了直接识别出污泥中的聚磷细菌和其种属,本研究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FACS)对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缺氧/好氧序批式活性污泥(SBR)系统(R1)的缺氧末期和好氧末期以及以乙酸盐为唯一碳源的厌氧... 为了直接识别出污泥中的聚磷细菌和其种属,本研究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FACS)对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缺氧/好氧序批式活性污泥(SBR)系统(R1)的缺氧末期和好氧末期以及以乙酸盐为唯一碳源的厌氧/好氧SBR系统(R2)的好氧末期污泥的聚磷细菌进行了原位分选,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了分选后细菌的种属.结果表明,在R1中,缺氧期和好氧期均进行生物除磷,且缺氧期吸磷量大于好氧期.R2中发生着厌氧期释磷、好氧期大量吸磷的传统生物除磷.利用FACS在R1和R2污泥中均分选得到106个相对纯度为85%的具有聚磷颗粒的细菌.测序结果表明,在R1系统中,缺氧段优势的聚磷菌属为Halomonas(37.75%)、unclassified Brucellaceae(14.15%)、Pseudomonas(6.49%)、unclassified Chlamydiales(0.027%)和Sphingopyxis(0.007%);好氧段优势聚磷菌属为Halomonas(19.72%)、unclassified Brucellaceae(14.62%)、Pseudomonas(14.28%)、unclassified Comamonadaceae(0.046%)、unclassified Acidobacteria Gp3(0.036%)和Ferruginibacter(0.026%).R1系统中unclassified Chlamydiales和Sphingopyxis仅仅在缺氧条件下具有聚磷功能,而unclassified Comamonadaceae、unclassified Acidobacteria Gp3和Ferruginibacter仅在好氧条件下才具有聚磷功能.在R2系统中,优势聚磷菌群为Dechloromonas(11.06%)、unclassified Anaerolineaceae(9.29%)、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7.44%)、unclassified Gammaproteobacteria(7.34%)以及Acinetobacter(0.31%).这意味着在新型的除磷系统(R1)中,参与除磷过程的细菌包括好氧,缺氧和兼性缺氧聚磷细菌,而在传统的除磷系统(R2)中,参与除磷过程的细菌仅为好氧聚磷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 SBR 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UASB系统对氨氮的超量去除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袁林杰 袁林江 +5 位作者 陈希 杨睿 于丽萍 王刚 贺向峰 杨江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686-4694,共9页
采用UASB反应器在改变NO_(2)^(-)-N/NH_(4)^(+)-N比条件下,考察厌氧氨氧化系统对NH_(4)^(+)-N的超量去除特征、相关酶的催化活性以及污泥菌群结构.结果表明,随着进水NO_(2)^(-)-N浓度降低,反应器对NH_(4)^(+)-N的去除量相比理论较大,在... 采用UASB反应器在改变NO_(2)^(-)-N/NH_(4)^(+)-N比条件下,考察厌氧氨氧化系统对NH_(4)^(+)-N的超量去除特征、相关酶的催化活性以及污泥菌群结构.结果表明,随着进水NO_(2)^(-)-N浓度降低,反应器对NH_(4)^(+)-N的去除量相比理论较大,在停供NO_(2)^(-)-N情况下,反应器内NH_(4)^(+)-N去除可达55 mg/L.反应器内NH_(4)^(+)-N的去除并不是是来自进水中SO_(4)^(2-)和Fe^(3+)/EDTA络合物,而是存在NH_(4)^(+)-N的好氧硝化.过氧化氢酶测定联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显示,好氧硝化的所需氧量分别来自进水和过氧化氢酶产氧.反应器底部污泥层的氨氧化菌(AOB)、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优于上部污泥层,相反,上部污泥层的异养反硝化菌(HDB)活性优于底部污泥层,二者协同将NH_(4)^(+)-N转化为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氮超量去除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升流式污泥床对无机废水中氮硫转化及相互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淼 袁林江 +3 位作者 牛泽栋 周旭红 贺向峰 钟冰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174-4182,共9页
采用无机含氨和硫酸盐(SO_(4)^(2-))废水作为升流式污泥床(USB)反应器进水,研究了其对铵(NH_(4)^(+))和SO_(4)^(2-)的去除以及不同高度污泥层含氮、硫元素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水口处由于进水自含氧(外源性氧)和兼性厌氧菌受... 采用无机含氨和硫酸盐(SO_(4)^(2-))废水作为升流式污泥床(USB)反应器进水,研究了其对铵(NH_(4)^(+))和SO_(4)^(2-)的去除以及不同高度污泥层含氮、硫元素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水口处由于进水自含氧(外源性氧)和兼性厌氧菌受到氧化应激产生过氧化氢(内源性氧),两种“氧”共同存在下,反应器内生物脱氨量(以氮计)最高达40mg/L左右,且在USB反应器不同高度污泥层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的转化途径不同.在反应器底部污泥层,颗粒污泥表面氨氧化菌利用O_(2)将氨(NH_(4)^(+))氧化成亚硝酸盐(NO_(2)^(-)),在颗粒污泥内部厌氧氨氧化菌利用NH_(4)^(+)和NO_(2)^(-)生成氮气(N_(2))和硝酸盐(NO_(3)^(-));同时,O_(2)的存在使得反应器底部污泥层部分厌氧颗粒污泥裂解,产生少量有机物,在颗粒污泥内部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物将SO_(4)^(2-)还原生成硫离子(S_(2)^(-));硫自养反硝化菌利用NO_(2)^(-)/NO_(3)_(-)将S^(2-)重新氧化为SO_(4)^(2-).在反应器上部污泥层,由于只有少量内源性氧的存在,硫自养反硝化菌只能利用少量NO_(2)^(-)/NO_(3)^(-)将S^(2-)氧化为硫单质(S0);在USB反应器底部污泥层实现NH_(4)^(+)的去除和SO_(4)^(2-)的循环,在上部污泥层实现了SO^(4)^(2-)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流式污泥床 厌氧氨氧化 硫自养反硝化 脱氮除硫
下载PDF
Ca2+、Mg2+对剩余污泥自培养产酶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婧 南亚萍 +2 位作者 袁林江 邹建旻 王龄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63-2368,2373,共7页
为提高剩余污泥投加复合菌后产水解酶效果,探讨了添加Ca^2+、Mg^2+对剩余污泥自培养产酶中污泥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Ca^2+、Mg^2+的空白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呈现第1d上升至最大值,后持续降低的趋势。添加0.03mol/L Ca^2+组的... 为提高剩余污泥投加复合菌后产水解酶效果,探讨了添加Ca^2+、Mg^2+对剩余污泥自培养产酶中污泥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Ca^2+、Mg^2+的空白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呈现第1d上升至最大值,后持续降低的趋势。添加0.03mol/L Ca^2+组的蛋白酶活力第1d快速升至246.14U/mL,后持续上升,并在第7d酶活力达最大值340.07U/mL,蛋白酶活力最大值较空白组增加了53.94%;淀粉酶活力在第1d快速升至351.02U/mL后快速下降,第7d酶活力为70.79U/mL,淀粉酶活力最大值较空白组增加了51.93%,表明添加0.03mol/L Ca^2+可以提高灭菌污泥自培养产酶效果。而添加0.06mol/L Ca^2+组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表明高浓度Ca^2+对产酶有抑制作用。添加0.03mol/L或0.06mol/L Mg^2+,不能提高产酶效果,但能维持酶活力稳定。添加合适浓度Ca^2+、Mg^2+能强化剩余污泥产酶过程中污泥水解效果,促进污泥上清液中有机物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 淀粉酶 金属离子 污泥水解 自培养
下载PDF
鼓泡和鼓泡-搅拌SBR好氧污泥颗粒化能耗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文雯 袁林江 +1 位作者 马远征 黄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29-3237,共9页
在高径比20的鼓泡SBR和高径比1.2的鼓泡-搅拌SBR反应器中,考察了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粒径、分形维数、微生物特性的变化.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鼓泡和鼓泡-搅拌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后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从水力学角度分析... 在高径比20的鼓泡SBR和高径比1.2的鼓泡-搅拌SBR反应器中,考察了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粒径、分形维数、微生物特性的变化.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鼓泡和鼓泡-搅拌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后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从水力学角度分析2个反应器污泥特性出现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鼓泡反应器内在表观气速2.0cm/s条件下形成了均值粒径0.604mm,平均沉降速度(24±5.8)m/h,SVI 36.33mL/g,MLSS维持在4500mg/L左右,表面光滑的好氧颗粒污泥.鼓泡-搅拌反应器在搅拌速度300r/min、表观气速1.05cm/s的条件下,成功培养以丝状菌为骨架的好氧颗粒污泥,均值粒径可达1.123mm,污泥的平均沉降速度为(19.6±5.1)m/h,SVI为41.33mL/g,MLSS维持在3300mg/L左右.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后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鼓泡-搅拌反应器因搅拌桨的加入,获得的湍动能远大于鼓泡反应器,约为100倍左右;而好氧颗粒形成之后,鼓泡反应器中上部位置的湍动能明显增加,且湍动能的大小大于鼓泡-搅拌反应器.相比较而言,鼓泡反应器相对节约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SBR 能耗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A^(2)/O回流污泥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刚 袁林江 +3 位作者 王茹 陈希 袁林杰 有小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共9页
在接种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回流污泥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采用逐渐提高进水基质浓度并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策略快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对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及启动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 在接种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回流污泥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采用逐渐提高进水基质浓度并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策略快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对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及启动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nammox启动成功仅耗时40 d,氨氮和亚硝态氮去除率均维持在90%以上,最大总氮去除负荷为0.99 kg(/m^(3)·d),ΔNH_(4)^(+)-N∶ΔNO_(2)^(-)-N∶ΔNO_(3)^(-)-N=1∶1.28∶0.26,启动过程中反硝化作用对总氮去除的贡献由原来的83%逐渐降至12%,活性迟滞期末厌氧氨氧化菌的细胞产量达到了(1.37~13.75)×10^(10)个/d;在启动成功初期,厌氧氨氧化菌主要为Candidatus Brocadia(25.14%)和Candidats Jettenia(2.92%),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Candidats Jettenia的丰度逐渐增至12.67%并成为优势菌属。通过构建动力学模型发现,改进的Stover-Kincannon基质去除模型(R^(2)=0.9833)和Grau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28)适合预测Anammox的脱氮性能和基质去除效率,而Monod模型拟合的R^(2)仅为0.8206,不适合描述不同HRT下UASB-Anammox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接种污泥 快速启动 微生物群落 动力学特征
原文传递
蒸馏法浓缩分离叶酸生产废水效能及参数优化
17
作者 孟元 袁林江 +4 位作者 牛雨薇 王骞 魏萍 王茹 杨睿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09-115,共7页
采用蒸馏法对叶酸生产废水进行浓缩与分离,并优化了工艺参数,比较了蒸馏前后水质的变化,以及pH、温度、压强对冷凝液水质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工艺成本。结果表明,COD为10 386 mg/L、氨氮为345 mg/L、总溶解性固体(TDS)为50 000 mg/L的废... 采用蒸馏法对叶酸生产废水进行浓缩与分离,并优化了工艺参数,比较了蒸馏前后水质的变化,以及pH、温度、压强对冷凝液水质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工艺成本。结果表明,COD为10 386 mg/L、氨氮为345 mg/L、总溶解性固体(TDS)为50 000 mg/L的废水在常压、105℃条件下蒸馏后,可以回收得到约95%原液体积的冷凝液,其中污染物主要是少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冷凝液的COD和氨氮浓度仅分别为119和219 mg/L, TDS<10 mg/L。蒸发过程中,叶酸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部分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事先调节废水pH至6.0,然后在0.07 MPa下进行减压蒸馏,蒸馏体系的温度可以降低至91℃,当水的回收率为95%时,总氮和COD浓度分别降低了17.7%和22.7%。原水经滤膜过滤后调节pH至4.5,在0.04 MPa、转速为0条件下蒸馏处理效果最佳,处理后废水的水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规定的市政管网接管标准,工艺运行成本约为26.85元/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废水 氨氮 COD 高盐分 减压蒸馏 参数优化
原文传递
3种不同工艺切换下活性污泥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温丹丹 袁林江 +3 位作者 陈希 王洋 申童童 刘小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44-4652,共9页
均以乙酸钠为碳源,考察了AAO脱氮除磷(Ⅰ阶段)、AO脱氮(Ⅱ阶段)、好氧除碳(Ⅲ阶段)这3种工艺下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追踪了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监测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及组分变化,分析运行方式对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影响.结... 均以乙酸钠为碳源,考察了AAO脱氮除磷(Ⅰ阶段)、AO脱氮(Ⅱ阶段)、好氧除碳(Ⅲ阶段)这3种工艺下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追踪了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监测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及组分变化,分析运行方式对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Ⅰ阶段沉降性能最佳,其次为Ⅲ、Ⅱ阶段.运行条件的不同,系统优势菌及菌群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Thiothrix的相对数量是影响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主导细菌.在接种污泥和Ⅰ阶段Thiothrix的丰度仅为0.08%和1.51%,Ⅱ阶段上升至9.41%,Ⅲ阶段降至4.29%.Ⅰ阶段的厌氧区对该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Ⅱ阶段的缺氧区却刺激其优势生长.同时对比了3个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Ⅰ阶段最高,其次为Ⅱ、Ⅲ阶段.缺氧区和厌氧区的引入导致系统功能与环境的复杂度增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所升高.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各组分含量及三维荧光测定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对EPS的组分及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加剧,污泥沉降性能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PS,LB-EPS)中蛋白质/多糖的比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处理 污泥沉降性能 菌群结构 胞外聚合物 荧光特性
原文传递
Anammox的硫酸盐利用特性及脱氮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丽萍 袁林江 +1 位作者 王茹 袁林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7,共7页
以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为种泥,进水中用SO_(4)^(2-)全部替代NO_(2)^(-)-N作为电子受体来驯化污泥去氧化NH_(4)^(+)-N。反应器运行180 d后,NH_(4)^(+)-N去除量变化情况与Anammox菌活性变化情况相近,系统整体NH_(4)^(+)-N去除量在40 m... 以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为种泥,进水中用SO_(4)^(2-)全部替代NO_(2)^(-)-N作为电子受体来驯化污泥去氧化NH_(4)^(+)-N。反应器运行180 d后,NH_(4)^(+)-N去除量变化情况与Anammox菌活性变化情况相近,系统整体NH_(4)^(+)-N去除量在40 mg/L以上,但SO_(4)^(2-)并未去除,因此认为SO_(4)^(2-)不能作为电子受体来氧化NH_(4)^(+)-N,推测NH_(4)^(+)-N的去除可能存在其他电子受体;向反应器中添加5 mmol/L的羟氨能促进NH_(4)^(+)-N的去除,说明NH_(4)^(+)-N的去除与Anammox菌活性有关。反应器中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Jettenia丰度由2.40%增至15.63%,Nitrosomonas属丰度由0.03%增至6.32%,Nitrobacter属丰度由0.12%增至1.54%,AOB活性大于NOB。菌群数量变化说明反应器中NH_(4)^(+)-N的去除与AOB、NOB以及Anammox活性有关。在批次实验中,向反应瓶中注入微量氧气后,氨氮的去除与AOB、NOB的硝化作用以及Anammox菌活性呈现显著相关,推测反应器中NH_(4)^(+)-N的去除与内部溶解氧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MMOX 硫酸盐 脱氮性能 AOB NOB
原文传递
生物除磷系统启动及运行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亚超 南亚萍 +1 位作者 袁林江 成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04-109,共6页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手段探究了SBR生物除磷系统启动及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根据测序结果,共获得20个门、150个属级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系统中的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手段探究了SBR生物除磷系统启动及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根据测序结果,共获得20个门、150个属级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系统中的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绿菌门(Chlorob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这8个菌门占微生物总数的95%以上。属级微生物中的优势菌属为索氏菌属(Thauer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90%和5.20%。系统中的聚磷微生物有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噬纤维菌科(Cytophagaceae)、浮霉菌属(Planctomyc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脱氯单胞菌属等,其中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为主要除磷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除磷 高通量测序 生物多样性 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