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掺杂量和退火温度对W-VO_(2)物相结构及相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恒辉 雷心瑜 +3 位作者 袁新强 蒋鹏 张伟 张立斋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钨掺杂M相二氧化钒(W-VO_(2)(M))有效降低了VO_(2)金属相(低温单斜相,M)到绝缘体相(高温四方金红石相,R)的可逆相转变温度(T_(c)),显著提高了VO_(2)在智能窗领域的应用价值。然而,W-VO_(2)(M)所表现出的较宽热滞回线宽度(ΔT_(c)>10... 钨掺杂M相二氧化钒(W-VO_(2)(M))有效降低了VO_(2)金属相(低温单斜相,M)到绝缘体相(高温四方金红石相,R)的可逆相转变温度(T_(c)),显著提高了VO_(2)在智能窗领域的应用价值。然而,W-VO_(2)(M)所表现出的较宽热滞回线宽度(ΔT_(c)>10℃)对其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降低W-VO_(2)(M)的ΔT_(c)为目标,研究了W掺杂量与退火温度对W-VO_(2)物相结构及相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掺杂量的增加,W-VO_(2)粉体的T_(c)降低,并且ΔT_(c)较窄;退火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W-VO_(2)粉体的结晶度和分散度,但温度过高,会加速VO_(2)晶体结构的破坏,使其在恢复到室温后无法从R相转变为M相;当W掺杂量为6.0 at%,退火温度为700℃时,采用水热-退火两步法制备得到的W-VO_(2)(M)粉体表现出接近室温使用的T_(c)(T_(c)=36.83℃),同时具有较窄的ΔT_(c)(ΔT_(c)=6.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掺杂 水热-退火两步法 W-VO_(2)(M) 智能窗 相变性能
下载PDF
不饱和聚酯/PMMA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新强 邓志峰 +3 位作者 郝晓丽 蒋鹏 梅晶 张堃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1,共5页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稀释剂合成制得的不饱和聚酯为原料,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原位本体聚合制备透明的不饱和聚酯/PMMA复合材料。研究不饱和聚酯用量对不饱和聚酯/PMMA复合材料可见光(380~800nm)透光率、力学性能和热学性...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稀释剂合成制得的不饱和聚酯为原料,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原位本体聚合制备透明的不饱和聚酯/PMMA复合材料。研究不饱和聚酯用量对不饱和聚酯/PMMA复合材料可见光(380~800nm)透光率、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研究发现,随着不饱和聚酯用量增加,不饱和聚酯/PMMA复合材料在可见光(380~800nm)范围内的透光率略微有所下降,但平均透过率均超过91.33%,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硬度有所降低,热分解温度呈上升趋势。当不饱和聚酯用量15%时,不饱和聚酯/PMMA透明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好,为探索有机玻璃代替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聚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机玻璃 原位本体聚合 复合材料
下载PDF
半酯改性环氧E-44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童婷 袁新强 +4 位作者 李培友 李雷权 包维维 李亚鹏 丁镠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16-121,共6页
目的研究半酯质量分数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获得较佳参数,制备性能优良的半酯改性环氧树脂。方法采用半酯法合成半酯改性环氧树脂,通过酸值计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和热重分析研究酯化规律及改性树脂的疏水性和热力学性能等... 目的研究半酯质量分数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获得较佳参数,制备性能优良的半酯改性环氧树脂。方法采用半酯法合成半酯改性环氧树脂,通过酸值计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和热重分析研究酯化规律及改性树脂的疏水性和热力学性能等。结果酸值随时间的变化基本符合指数函数。随着半酯含量的增加,接触角虽然整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在半酯质量分数为50%时,接触角较大;半酯与环氧树脂充分反应,热稳定性较好。结论成功合成了半酯改性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树脂 环氧树脂 半酯法
下载PDF
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教学现状与课程考核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新强 郝晓丽 +2 位作者 包维维 邓志峰 蒋鹏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4期149-151,共3页
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偏高分子化工方向,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教”与“学”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本文基于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组的教学实践初探了三个方面... 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偏高分子化工方向,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教”与“学”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本文基于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组的教学实践初探了三个方面的原因。在课程组提出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组织基础上,再提出三个教学建议以及匹配“235”的课程考核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 教学现状 课程考核
下载PDF
不同结构磷酸酯对PMMA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梅晶 袁新强 +4 位作者 王丹 张堃 邓志峰 刘杰 段旭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2,127,共7页
在磷酸酯分子结构中,酯基的结构、数量和取代基类型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性能影响不同,本研究以磷酸三乙酯(TEP)、磷酸二苯酯(RDP)和卤代磷酸酯(TCEP)为原料,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结构磷酸酯/PMMA透明复合材料。详细研究了不同... 在磷酸酯分子结构中,酯基的结构、数量和取代基类型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性能影响不同,本研究以磷酸三乙酯(TEP)、磷酸二苯酯(RDP)和卤代磷酸酯(TCEP)为原料,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结构磷酸酯/PMMA透明复合材料。详细研究了不同结构磷酸酯对PMMA可见光透过性能、热学性能、阻燃性能和吸水性能影响。研究发现,磷酸酯/PMMA复合材料可见光(380~780 nm)透光率都在85%以上;TEP或TCEP质量分数达到20%时,PMMA达到UL94 V-0级阻燃性能,而RDP质量分数达到25%,并未通过V-0级阻燃评判;TCEP/PMM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最优,RDP可以显著降低PMMA的吸水性,RDP/PMMA和TCEP/PMMA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较TEP/PMMA复合材料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酯 本体聚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透明阻燃 复合材料
下载PDF
通孔式钛合金层强韧化Ti2AlC/TiAl基叠层复合板材
6
作者 牛群飞 艾桃桃 +6 位作者 刘洁 邓志峰 冯小明 李文虎 袁新强 包维维 董洪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836,共8页
以通孔式结构TC4钛合金箔为增韧层,以TiC-Ti-Al混合粉末为反应体系,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TC4/Ti2AlC-TiAl基叠层结构复合板材。借助XRD、SEM等分析相组成和组织结构,并测量室温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叠层结构复合板... 以通孔式结构TC4钛合金箔为增韧层,以TiC-Ti-Al混合粉末为反应体系,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TC4/Ti2AlC-TiAl基叠层结构复合板材。借助XRD、SEM等分析相组成和组织结构,并测量室温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叠层结构复合板材的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当Ti2AlC含量(质量分数)为15%时,断裂韧性在加载方向垂直于叠层方向时达到最大值18.81 MPa·m1/2,远高于无Ti2AlC的复合板材的断裂韧性。通孔叠层结构设计以及复合化手段构建了复杂的裂纹扩展路径,且钛合金韧化层可以吸收断裂能,对改善韧性具有重要作用,为金属复合板材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复合板材 金属间化合物 结构设计 力学性能
下载PDF
POSS改性有机玻璃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丹 梅晶 +2 位作者 张堃 袁新强 刘杰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42-149,共8页
目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聚合物复合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把具有特殊笼型结构的新型有机-无机纳米粒子POSS用于改性有机玻璃(PMMA),可以提高PMMA的热学、力学和阻燃等性能,从而提升PMMA的使用效能,拓宽其应用... 目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聚合物复合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把具有特殊笼型结构的新型有机-无机纳米粒子POSS用于改性有机玻璃(PMMA),可以提高PMMA的热学、力学和阻燃等性能,从而提升PMMA的使用效能,拓宽其应用领域。方法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阐明POSS的合成方法、特性和应用,并全面综述POSS改性PMMA的应用研究进展。结论分析了目前POSS改性PMMA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POSS改性PMMA拓展代替钢化玻璃应用于高层建筑和传统透明材料应用包装领域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有机玻璃 复合材料 杂化材料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磷酸酯透明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8
8
作者 梅晶 袁新强 +3 位作者 王丹 张堃 蒋鹏 艾桃桃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共5页
以聚磷酸酯(PPE)、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原料,原位本体聚合制备PMMA/PPE透明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PPE用量对PMMA/PPE透明复合材料可见光透过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PPE用量增加,... 以聚磷酸酯(PPE)、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原料,原位本体聚合制备PMMA/PPE透明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PPE用量对PMMA/PPE透明复合材料可见光透过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燃烧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PPE用量增加,PMMA/PPE透明复合材料的在380~800 nm范围内的透光率有所下降,但均高于90%;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表面硬度均呈降低趋势,而冲击强度呈升高趋势,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逐渐转变为韧性断裂,其界面相容性良好;热稳定性能随PPE用量的添加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当PPE用量20%时,PMMA/PPE透明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原位本体聚合 透明复合材料 阻燃
原文传递
SEEPAGE ABILITY OF HIGH-PRESSURE HOT COMPOSITE FOAM IN POROUS MEDIA 被引量:4
9
作者 WANG Ke-liang LIANGShou-cheng +1 位作者 yuan xin-qiang CHEN Jin-feng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90-95,共6页
The technology of hot composite foam displacement refers to the injection of high-temperature flue gas and foaming and stabilizing agent into wells with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and after meeting the formation water, ... The technology of hot composite foam displacement refers to the injection of high-temperature flue gas and foaming and stabilizing agent into wells with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and after meeting the formation water, a composite foam system is formed in the reservoir. This foam displacement technology involves thermal function and so is related to nitrogen, carbon dioxide and foam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fter analyzing seepage flow law of hot composite foam system, seepage flow experiment of composite foam under high pressure was conducted, and seepage flow ability of hot composite foam in porous media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experiment, surfactant HY-3 was chosen as the foaming agent and hot flue gas was chosen as the foaming gas, and high-pressure hot foaming apparatus was employed in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tant HY-3 could form stable foam in porous media, and the foam has strong ability of plugg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foam is improved with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and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with incresing injection rate and foam strength. After foam injection, s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terogeneous cor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homogeneous cores. The foam pressure has a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in porous media. In this proc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volume, pressure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increases gradually, which indicates that stable foam has been formed inside the 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foam surfactant HY-3 seepage flow under high pressure porous med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