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Pm21基因的次级易位创制及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蓝月 罗江陶 +9 位作者 范超兰 李亚洲 姜博 陈雪 陈雪姣 袁中伟 甯顺腙 张连全 刘登才 郝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03-2612,共10页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对我国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162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55KSNP芯片数据分析表明,25份含6VS.6AL易位染色体,占15.4%。重组位置和单倍型分析表明,这些材料的6VS.6AL均为着丝...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对我国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162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55KSNP芯片数据分析表明,25份含6VS.6AL易位染色体,占15.4%。重组位置和单倍型分析表明,这些材料的6VS.6AL均为着丝点易位、具有单一来源。根据系谱分析, 92R178为最原始的供体材料。利用由ph1b诱导6VS/6AS部分同源重组形成的,含Pm21基因的初级易位6VS-6AS.6AL和6AS-6VS.6AL为亲本,创制了1个含Pm21基因、6VS片段大幅减小的6AS-6VS-6AS.6AL次级易位。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该次级易位的2个重组位点,分别位于6A染色体53.1~53.8 Mb和90.7~92.2 Mb之间,易位片段大小在36.9~39.1 Mb之间。分子细胞学鉴定表明,ph1b诱导外源易位的同时,小麦自身的内源染色体也发生了大量易位,这影响易位系的遗传稳定和育种利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将ph1b基因突变系以杂合的形式进行长期保存。同时,在利用ph1b诱导小麦-外源易位的过程中,尽量减少ph1b纯合状态下的繁殖世代,以减少小麦内源染色体易位。育种利用时,应尽快消除小麦内源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白粉病 6VS.6AL易位 Pm21基因 小片段易位系
下载PDF
利用远缘杂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创制小麦加倍单倍体
2
作者 刘小娟 柳欣 +6 位作者 张明虎 郝明 甯顺腙 袁中伟 黄林 刘登才 张连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54-3161,共8页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中。本实验使用5份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优良小麦新品系与不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小麦推广品种的F1杂种作母本与3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远缘杂交,共授粉4610朵小花,结实1965粒,经幼胚拯救获得244个幼胚,其中50个幼胚发育正常生长为50个小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小麦单倍体植株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对单倍体植株在相同光周期(18 h光照/6 h黑暗)下进行了不同温度25℃/18℃、25℃/15℃和25℃/10℃处理,结果表明,25℃/18℃和25℃/10℃条件下编号为H31单倍体植株能够结实,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35%和2.41%。该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小麦-白茅杂交实现染色体消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育种 白茅 未减数配子 幼胚拯救
下载PDF
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育种 被引量:11
3
作者 郝明 张连全 +7 位作者 黄林 甯顺腙 袁中伟 姜博 颜泽洪 伍碧华 郑有良 刘登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8,共9页
普通小麦是由四倍体小麦栽培类型与野生二倍体节节麦远缘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保持了四倍体小麦的高产潜力,D基因组的加入丰富了食品加工产品类型、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与二倍体作物不同,普通小麦有3个亚基因组,存在大量重... 普通小麦是由四倍体小麦栽培类型与野生二倍体节节麦远缘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保持了四倍体小麦的高产潜力,D基因组的加入丰富了食品加工产品类型、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与二倍体作物不同,普通小麦有3个亚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基因,基因组缓冲性、可塑性强,单个基因拷贝可能对育种改良的效果有限。小麦3个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是不对称的,其中D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最低。通过模拟普通小麦起源过程人工创制的六倍体小麦为桥梁,可以将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的遗传变异同时导入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相比,人工合成小麦存在大量的优良等位变异、在转录组水平具有新的表达特征,为育种提供了有利遗传基础,在小麦育种中被寄予厚望,但是目前的应用效果还很有限。细胞学不稳定性、综合农艺性状差影响其育种利用效率。优化杂交方法和选择方法将推动人工合成小麦在普通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育种 人工合成小麦 节节麦 育种方法 外源渗入
下载PDF
小麦族的基因组显性及其育种学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登才 张连全 +7 位作者 郝明 黄林 甯顺腙 袁中伟 姜博 颜泽洪 伍碧华 郑有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65-1473,共9页
小麦族包含大量由不同基因组组成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同一个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不同基因组可能对表型性状产生非对称性贡献,例如小麦属多倍体物种的形态分类特性,更像其A基因组供体物种,这种现象称为A基因组显性。由于基因组显性,小麦族形... 小麦族包含大量由不同基因组组成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同一个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不同基因组可能对表型性状产生非对称性贡献,例如小麦属多倍体物种的形态分类特性,更像其A基因组供体物种,这种现象称为A基因组显性。由于基因组显性,小麦族形成了以A、D、U、St为轴心(显性)基因组的异源多倍体物种簇。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显性可能与其进化适应优势的形成有关。在育种方面,基因组显性影响多倍体新作物开发及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非对称 异源多倍体 轴心基因组
下载PDF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庆成 黄磊 +10 位作者 李亚洲 范超兰 谢蝶 赵来宾 张舒洁 陈雪姣 甯顺腙 袁中伟 张连全 刘登才 郝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3-519,共7页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系HM812-41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6。为评价其育种利用潜力,以HM812-41为亲本分别与推广品种蜀麦580、蜀麦830和蜀麦969杂交,杂种F1与中国春进行正反交,研究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系HM812-41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6。为评价其育种利用潜力,以HM812-41为亲本分别与推广品种蜀麦580、蜀麦830和蜀麦969杂交,杂种F1与中国春进行正反交,研究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规律。同时,利用"双顶交"法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结构稳定。6RS/6AL易位染色体可以高频率地通过雌、雄配子传递,其传递率分别为45.05%~53.33%和43.94%~53.04%。初步分析"双顶交"F2分离群体表明, 6RS/6AL易位染色体对主要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小穗数和自交结实率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用"双顶交"法可以快速地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白粉病 6RS/6AL易位 配子传递率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松萝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袁中伟 谷可欣 +4 位作者 张天翼 申翰君 周能华 李超 尹立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9,共8页
【目的】通过探究松萝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膜、细胞壁、蛋白质、乳酸脱氢酶(LDH)和生物被膜的影响,探讨松萝酸对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平板菌落记... 【目的】通过探究松萝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膜、细胞壁、蛋白质、乳酸脱氢酶(LDH)和生物被膜的影响,探讨松萝酸对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平板菌落记数法和比浊法分别测定松萝酸对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通过测定外渗DNA量确定松萝酸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SDS-PAGE和ELISA法分别检测松萝酸对可溶性蛋白代谢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经松萝酸处理后菌株的超微结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松萝酸对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松萝酸对USA300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为128μg/mL,MBC为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2MIC松萝酸作用菌体1 h后,DNA外渗量增加(46.73±3.32) ng/μL,作用6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13.36±3.11)%.松萝酸能改变USA300菌体的固有形态.经64μg/mL松萝酸处理后,USA300生物被膜总量比对照组减少(85.85±2.19)%.【结论】松萝酸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其蛋白质代谢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破坏其固有形态,在亚抑菌浓度能够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松萝酸 抑菌机制
下载PDF
Integrating the physical and genetic map of bread wheat facilitates the detection of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被引量:1
7
作者 ZHAO Lai-bin XIE Die +10 位作者 HUANG Lei ZHANG Shu-jie LUO Jiang-tao JIANG Bo NING Shun-zong ZHANG Lian-quan yuan zhong-wei WANG Ji-rui ZHENG You-liang LIU Deng-cai HAO M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333-2342,共10页
The bread wheat genome harbors a high content of repetitive DNA,which is amenable to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karyotyping.An integrated genetic map was derived from ... The bread wheat genome harbors a high content of repetitive DNA,which is amenable to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karyotyping.An integrated genetic map was derived from a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br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and a commercial Chinese bread wheat cultivar,based on 28 variable FISH sites and>150000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loci.The majority(20/28)of the variable FISH sites were physically located within a chromosomal region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tic location inferred from that of their co-segregating SNP loci.The eight exceptions reflected the presence of either a translocation(1 R/1 B,1 A/7 A)or a presumptive intra-chromosomal inversion(4 A).For eight out of the nine FISH sites detected on the Chinese Spring(CS)karyotype,there was a good match with the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indicating that the most recent assembly has dealt well with the problem of placing tandem repeats.The integrated genetic map produced for wheat is informative as to the location of blocks of tandemly repeated DNA and can aid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genome sequence assembly in regions surrounding these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EAE Triticum turgidum repetitive DNA sequence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wheat genome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下载PDF
香芹酚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被引量:22
8
作者 戴雨芸 李超 +3 位作者 袁中伟 李欣越 何泾正 尹立子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820,共8页
【背景】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可以增强细菌对药物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力,引起细菌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探究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生物被膜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背景】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可以增强细菌对药物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力,引起细菌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探究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生物被膜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香芹酚对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和对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使用刚果红平板法探究香芹酚对供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胞间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合成的作用;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香芹酚对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分泌的抑制作用;利用RT-PCR技术检测香芹酚对供试菌株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A、cidA和sar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香芹酚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和生物被膜的清除均有较强作用效果。256μg/mL香芹酚抑制PIA合成和eDNA释放的效果显著。香芹酚可通过抑制相关基因转录从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当64μg/mL的香芹酚作用后,sarA的转录水平降低了60.44%±2.91%,cidA的转录水平降低了76.48%±1.67%,icaA的转录水平降低了70.00%±1.94%。【结论】香芹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icaA、sarA和cidA基因转录水平抑制PIA的合成和eDNA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 香芹酚 细胞间多糖黏附素 胞外DNA
原文传递
百里香酚联合苯唑西林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严一舟 袁中伟 +3 位作者 何泾正 戴雨芸 范维 尹立子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205-4218,共14页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从而产生多重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通过研究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能以生物被膜的状态存在,从而产生多重耐药性和持续性感染。【目的】通过研究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探究联合用药对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为临床联合应用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苯唑西林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菌落计数法评估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单用和联用对USA300生物被膜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结果】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在亚抑菌浓度下对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下,百里香酚对其24 h和72 h形成的生物被膜有良好的清除作用,而苯唑西林无清除作用。两药联用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进一步增强,在较低浓度下有较好的抑制和清除效果。【结论】百里香酚和苯唑西林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对USA300的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增强,两药联合有协同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联合用药 生物被膜 百里香酚 苯唑西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