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与自然两合:及物性系统下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生态话语分析
1
作者 岳好平 文雯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5-122,共8页
文章采用及物性系统标注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中48篇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节气变化、农事活动和气象特征的物质、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在语料中占比较高。同时,以上成分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文章采用及物性系统标注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中48篇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节气变化、农事活动和气象特征的物质、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在语料中占比较高。同时,以上成分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背景信息,包括范围、定位、方式和因果环境成分等。高频词汇在各成分中突出了人类承担生态责任和重视自然的生态地位。通过及物性系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文章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展现了人类了解、顺应、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效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在引导公众正确认知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话语分析 及物性系统 文化报道 二十四节气
下载PDF
生态话语分析之国家生态形象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为例
2
作者 岳好平 文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2期178-183,193,共7页
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备受国际媒体关注,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其象征作用,却缺乏对其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功能性分析。该文以国务院发布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为例,运用经验、人际和语篇意义系统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 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备受国际媒体关注,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其象征作用,却缺乏对其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功能性分析。该文以国务院发布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为例,运用经验、人际和语篇意义系统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包括对白皮书中的经验分享、角色认知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白皮书通过强调经验分享、角色认知和情感表达等手段,成功构建了中国积极传递生态保护信息以及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有积极作为的生态形象。这为深入理解国家生态形象塑造的机制和效果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全面把握国际生态形象的多维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国家形象 环境议题 青藏高原 白皮书
下载PDF
从原型范畴理论探析网络流行语的变异 被引量:9
3
作者 岳好平 黄钰涵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02-104,109,共4页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作为当前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语言体之一,网络流行语有大量的语言变体。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分别从谐音化和单音节化两个方面,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基本范畴的横向意义扩展和下位范畴的纵向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作为当前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语言体之一,网络流行语有大量的语言变体。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分别从谐音化和单音节化两个方面,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基本范畴的横向意义扩展和下位范畴的纵向意义引申探究其语义变异,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网络流行语 变异 语音 语义
下载PDF
意象图式理论下介词in、on、at的空间隐喻拓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岳好平 徐明辉 黄钰涵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26-129,148,共5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而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表现为一种意象图式。In、on、at作为常用的空间介词,最直接地体现了空间动静态关系。意象图式与...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而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表现为一种意象图式。In、on、at作为常用的空间介词,最直接地体现了空间动静态关系。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介词in、on、at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介词in、on、at从空间概念的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的域,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方式域以及其他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图式理论 in on at 空间隐喻
下载PDF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概念隐喻的应用
5
作者 岳好平 徐明辉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6,共6页
在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是用来构建概念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概念隐喻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等语篇中。在认知层面,结合受话者的认知思维、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习近平主席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巧妙地运用概... 在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是用来构建概念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概念隐喻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等语篇中。在认知层面,结合受话者的认知思维、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习近平主席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巧妙地运用概念隐喻,将抽象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形象的具体概念,以帮助受话者更好地认知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外交理念。在交际层面,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习近平主席在海外署名文章中灵活地运用概念隐喻,以加强受话者的情感、心理和文化认同感,更好地传播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 认知 交际
下载PD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MOOC Learning Process
6
作者 SHI Zhuoting yue haoping 《外语教育》 2016年第1期146-151,共6页
MOOC, one of the immense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edagogical innovation in 21th century,is alt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refore,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es are to be the focus in the ... MOOC, one of the immense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edagogical innovation in 21th century,is alt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refore,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es are to be the foc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MOOC’s characters,teaching theories,learning theories to discuss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for massive learn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s that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an improve the MOOC learning effect. Besides,learners possess specific learning aims,initiatively apply to learning strategies, reasonably evaluate learning effect by themselves or with learning companions, promptly monitor learning process and timely propose learning feedback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MOOC learning, which demonstrates MOOC learning is benefit to accelerate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Moreover, MOOC learning entitles fresh conception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First of all, learners must have autonomous discriminability to select some suitable,loveable,helpful courses by themselves when they face all kinds of courses in the MOOC learning platform. Secondly, autonomous participation abil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OOC learning process. You take part in your courses and join in discussion;you complete your learning task and process. MOOC learning endows new meaning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UTONOMOUS PARTICIPATION 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