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肩星天牛成虫光行为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霍启发 罗兴成 +2 位作者 杨柳 严善春 孙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成虫光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利用灯光诱捕监控其种群的可能性。在室内暗光周期下,以高压氙灯和不同光波的发光二极管(LED)红光灯为光源,配合滤光片和中性衰减片,测试光肩星雌雄两性对不同光强度、... 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成虫光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利用灯光诱捕监控其种群的可能性。在室内暗光周期下,以高压氙灯和不同光波的发光二极管(LED)红光灯为光源,配合滤光片和中性衰减片,测试光肩星雌雄两性对不同光强度、不同波长光源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当相对光强度为100%时,可以引起距离光源2.0 m雌雄两性的飞行趋光行为,其中雄性的起飞率高于雌性;随着光强度的降低,雌雄两性的趋光活性随之减弱;相对光强度为100%和50%时,雌雄两性的都表现出明显的避光行为,雄性的避光距离大于雌性;随着光强度的降低,雌雄两性的避光活性随之减弱,当相对光强度降为25%时,雌雄两性均无避光反应。雌雄两性对370 nm的紫外光和600~700 nm的红光趋向性最强,其次是400~500 nm蓝紫光,对500~600 nm黄绿光趋向性最弱;对620~630、640~650及655~665 nm波段的LED红光行为反应没有差别。高强度的光源能引起光肩星天牛远距离趋光行为,但也会引起明显的避光反应,这个行为特性表明灯光诱捕不适合用于监控该天牛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趋光行为 避光行为 光强度 波长
下载PDF
落叶松球蚜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春文 孟昭军 +1 位作者 严善春 迟德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0-218,240,共10页
落叶松球蚜属于半翅目球蚜科,是一种以刺吸方式为害云杉和落叶松顶芽和枝梢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首先概述了落叶松球蚜2个亚种的地理分布、寄主树种、生活史,以及各世代形态特征和生活代史等生物学特性;其次,对其空间分布型、生态位分布... 落叶松球蚜属于半翅目球蚜科,是一种以刺吸方式为害云杉和落叶松顶芽和枝梢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首先概述了落叶松球蚜2个亚种的地理分布、寄主树种、生活史,以及各世代形态特征和生活代史等生物学特性;其次,对其空间分布型、生态位分布及各种生态因子对个体发育、种群发生和分布等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总结。在综述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未来4个主要研究方向:深入研究落叶松球蚜及与其基因型相同的球蚜物种间不同的地理种群遗传机制;深入研究落叶松球蚜与寄主植物、天敌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落叶松球蚜种群的遥感监测及长期的预测预报体系;再次强调多树种混交林对实现落叶松球蚜绿色防控的重要性。研究旨在为落叶松球蚜的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球蚜 球蚜科 全周期型 寄主交替 云杉 落叶松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胁迫声及种内空间运动行为
3
作者 罗兴成 霍启发 +3 位作者 杨柳 王银臣 严善春 孙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2,共4页
为了利用行为调制手段防治害虫,以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对光肩星天牛雌雄两性胁迫声进行录制和分析,分别在光周期和暗周期对光肩星天牛进行行为生测,分析胁迫声对光肩星天牛空间运动行为的影响。... 为了利用行为调制手段防治害虫,以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对光肩星天牛雌雄两性胁迫声进行录制和分析,分别在光周期和暗周期对光肩星天牛进行行为生测,分析胁迫声对光肩星天牛空间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雄性胁迫声音组持续时间短于雌性、频率明显高于雌性,但雌雄胁迫声对空间运动行为的影响没有差异。在光周期,胁迫声对天牛向上爬行及水平运动均没有影响;对雄性起飞行为有抑制作用,但对雌性起飞行为没有影响。在暗周期,胁迫声对雌雄两性水平爬行有驱离作用,降低了天牛趋光爬行的活性;对雄性起飞行为没有影响,但对雌性起飞行为有促进作用。光肩星天牛胁迫声对种内个体具有警戒信号作用,这种作用与光周期相关并对雌雄两性的行为影响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胁迫声 空间运动 光周期
下载PDF
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及嗅觉行为反应
4
作者 乌恩泰 严善春 +1 位作者 张郁泉 王琪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3-137,144,共6页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杉梢斑螟 挥发物 微胶囊悬浮剂 嗅觉行为 触角电位反应
下载PDF
ANEPⅢ毒蛋白的表达调控及其抗虫效果的生物测定
5
作者 王占斌 李勍 +1 位作者 严善春 冯连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0-487,共8页
蝎体内产生一系列毒素蛋白,ANEPⅢ是其中一种。试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K-ANEPⅢ,将质粒pNJUTRXA-ANEPⅢ转化大肠杆菌BL21,通过IPTG诱导目标蛋白ANEPⅢ,并用Tricine-SDS-PAGE电泳进行定性分析,检测得到8000 kD目的蛋白。通过电转化的... 蝎体内产生一系列毒素蛋白,ANEPⅢ是其中一种。试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K-ANEPⅢ,将质粒pNJUTRXA-ANEPⅢ转化大肠杆菌BL21,通过IPTG诱导目标蛋白ANEPⅢ,并用Tricine-SDS-PAGE电泳进行定性分析,检测得到8000 kD目的蛋白。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将pPIC9K-ANEPⅢ转入毕赤酵母宿主菌GS115中,筛选得到一株耐受2.0 mg/mL G418表型为His^+Mut^+的菌株。经0.5%的甲醇诱导,取不同诱导时间的表达上清液进行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确认7800 kD毒性目的蛋白已经获得分泌表达,在诱导72 h时表达量最高。对ANEPⅢ基因的原核与真核表达产物进行提取、初步纯化后进行了抗虫试验。结果表明,原核表达产物没有显示出生物活性,真核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浓度为1 mg/mL的真核表达产物,喂食舞毒蛾2龄幼虫5 d后,校正死亡率达37.9%,幼虫食叶量下降50%。黄粉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喂食1 mg/mL的真核表达产物5 d后,黄粉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神经兴奋肽 载体构建 蛋白表达 生物测定
下载PDF
黄野螟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资聪 刘磊 +2 位作者 杨斌 严善春 王桂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8,共15页
昆虫的化学感受系统在昆虫的取食、交配等多种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一种寡食性害虫,幼虫具有聚集性、暴食性等特点,对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危害严重。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野螟成虫触角和口... 昆虫的化学感受系统在昆虫的取食、交配等多种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一种寡食性害虫,幼虫具有聚集性、暴食性等特点,对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危害严重。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野螟成虫触角和口器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共鉴定到124个化学感受基因,包括50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19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基因,17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基因,19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17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基因和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基因。通过系统进化和差异表达分析,对黄野螟化学感受基因的分化,以及不同性别、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气味受体为例,HvitOR42、HvitOR43和HvitOR48聚在传统的性信息素受体(pheromone receptor,PR)分支,其中HvitOR42和HvitOR43在雄性成虫触角中特异性高表达,这3个气味受体可能参与识别黄野螟雌性成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此外,HvitOR20在雌性成虫触角中特异性高表达,可能与雌性成虫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黄野螟的化学感受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为开发以化学生态学为基础的黄野螟绿色害虫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野螟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化学感受基因
下载PDF
两种梢斑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牛豪杰 王琪 +1 位作者 严善春 陈刘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107,共5页
为了研究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和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实地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应用7个聚集指标以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2种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 为了研究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和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实地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应用7个聚集指标以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2种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在结实量较高的样地,球果被害率和每株虫口密度,冷杉梢斑螟显著高于结实量较低的样地,赤松梢斑螟则差异不显著。2种梢斑螟的7个聚集度指标均显示为聚集分布,且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冷杉梢斑螟个体间相互排斥,赤松梢斑螟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均数λ>2,表明聚集分布是由2种梢斑螟各自的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通过Iwao的m*-m回归法的2个分布参数α和β值计算出了在不同结实量下2种梢斑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据表及序贯抽样数据表,可在生产调查防治中查阅使用。综上所述,2种梢斑螟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但二者的个体间关系不同;不同的害虫种类有不同的防治指标,在野外调查害虫发生情况时,依据抽样数据表判断害虫发生趋势,确定并采取适当的管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梢斑螟 空间分布 聚集因素 抽样技术
下载PDF
笔墨在当代
8
作者 严善錞 《当代美术家》 2005年第1期4-6,共3页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是一个仅次于"气韵"的重要美学概念。自六朝谢赫在其画之"六法"中以"骨法"来诠释"用笔"后,"用笔"、或者说"笔法"就成了画家和批评家们...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是一个仅次于"气韵"的重要美学概念。自六朝谢赫在其画之"六法"中以"骨法"来诠释"用笔"后,"用笔"、或者说"笔法"就成了画家和批评家们不断讨论的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笔墨"与"丹青"对举,批评当时的一些画家"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骨法 美学概念 笔墨 中国画 用笔 笔法
下载PDF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
9
作者 方静 张书曼 +3 位作者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目的】为研究青山杨叶部害虫生物防控新途径,探索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Populus pseudo-cathayana×P.deltoides)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对1年生青山杨扦插苗进行根... 【目的】为研究青山杨叶部害虫生物防控新途径,探索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Populus pseudo-cathayana×P.deltoides)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对1年生青山杨扦插苗进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单一及复合接种(M)处理,以不接种处理为对照(CK),测定对青山杨叶片次生代谢物质、防御酶和蛋白酶抑制剂方面等化学防御能力的影响,并以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为生物测定对象判断青山杨的抗虫效果。【结果】在120 d内M组的菌根侵染率、丛枝着生率和根内泡囊数均高于FM和RI组,同时,M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山杨叶片的化学防御能力,其中叶片总生物碱、纤维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脂氧合酶(LOX)、多酚氧化酶(PPO)、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显著高于RI、FM和CK组(P<0.05)。取食M组叶片的3龄美国白蛾幼虫取食量、排粪量、纤维素酶活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显著低于取食FM、RI和CK组的(P<0.05),3龄幼虫体长、食物利用率、胰蛋白酶活性、羧酸酯酶(CarE)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显著高于取食RI和FM组的(P<0.05),3龄幼虫食物消耗率和α-淀粉酶活性与RI组差异不显著,其体质量与取食FM组的差异不显著;取食M组叶片的4龄幼虫体质量、取食量、食物消耗率、纤维素酶活性、GSTs活性、CarE活性、AchE活性、MFO活性显著低于取食FM、RI和CK组的(P<0.05),4龄幼虫排粪量显著低于取食RI和CK组的(P<0.05),4龄幼虫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4龄幼虫的体长和食物利用率与取食RI组的差异不显著,4龄幼虫α-淀粉酶活性与取食FM和RI组的差异均不显著;取食M组叶片的5龄幼虫体长、体质量、取食量、排粪量、食物利用率、α-淀粉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GSTs活性、CarE活性和MFO活性显著低于取食FM、RI和CK组的(P<0.05),5龄幼虫食物消耗率显著低于取食FM和RI组的(P<0.05),5龄幼虫AchE活性显著低于取食FM组的(P<0.05),5龄幼虫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将RI与FM复合接种能够诱导青山杨叶片在次生代谢物质、防御酶和蛋白酶抑制剂方面的化学防御性能,RI和FM复合接种对青山杨的抗虫性表现优于RI、FM单一接种和无AM真菌接种,并且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实际应用时可优先考虑RI和FM复合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内根孢囊霉 摩西斗管囊霉 复合接种 青山杨 美国白蛾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pinosad on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of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10
作者 Liu Dan yan shanchun +1 位作者 Cao Chuanwang Liao Yuezhi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第3期49-50,共2页
To study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mechanism of spinosad,we assayed bioactivity of spinosad by leaf membrane metho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in Malacosoma ne... To study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mechanism of spinosad,we assayed bioactivity of spinosad by leaf membrane metho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in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larvae by spectrophotomet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inosad had an extremely high toxicity against the 4th and 5th instar larvae.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 (GST) activity in 4th and 5th instar larvae was firstly inhibited,then induced,and finally inhibited,while the mixed-functional oxidase(MFO) activity was inhibited and then enhanced.The induced effect on carboxylesterase(CarE),the induced and inhibited effect on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and peroxidase(POD),and the complicated effects o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Catalase(CAT) were determined in 4th instar larvae with spinosad treatment.However,the obvious inhibition effects were found on the activities of CarE,AchE,SOD and POD in the 5th instar larvae whereas the catalase(CAT) activity was inhibited, then increased,and inhibited finally.Therefore, spinosad could effectively disrupt and interfere not only the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but also normal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M.neustria testacea and show extremely high toxicity against this p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OSAD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DETOXIFICATION ENZYMES protective ENZYM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