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供需匹配的厦门岛骑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1
作者 闫水玉 刘雯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与营造出舒适、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近年来,在绿色健康城市理念之下,骑行环境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众多城市重视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与营造出舒适、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近年来,在绿色健康城市理念之下,骑行环境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众多城市重视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民骑行需求的区域分异特征及骑行环境的趋适性是发展骑行交通的基础。然而,目前已建成的骑行环境是否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以及如何科学构建城市骑行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厦门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共享单车大数据与城市用地类型,通过ArcGIS平台,分别测度了居民骑行的现状需求、潜在需求及其空间上存在的差异,同时通过城市建成环境中与骑行相关的十个指标分析了城市骑行环境建设的空间差异。进而通过对城市骑行环境供需的IPA分析,将厦门岛划分为四类骑行区。通过总结四类骑行区的建成环境特征,并进一步将四类骑行区内的现状、潜在骑行需求与表征骑行便捷性、骑行安全性与骑行舒适性的十个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目前岛内的骑行环境建设并没有显著符合骑行需求。基于该研究结果以及各类骑行区的供需匹配关系进一步提出岛内骑行环境优化策略。本文提出了城市骑行需求的一种量化方法与骑行环境建成特征的评估体系,发现骑行需求与骑行环境建设均存在空间差异且二者不完全相关。将两者结合进行供需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确定城市中各地区骑行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为城市骑行环境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行需求 供需匹配 骑行环境 优化策略 厦门岛
下载PDF
包容性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边缘社区更新规划研究——以重庆渝中区白象街社区为例
2
作者 闫水玉 邵治锦 谢卓铭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2期75-78,共4页
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位于中心区边缘的老旧社区面临挑战,其与中心区的物质空间与经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以重庆市渝中区白象街社区现存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其区位、历史、人群结构与需求、物质空间等,明确社区面临功能滞后... 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位于中心区边缘的老旧社区面临挑战,其与中心区的物质空间与经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以重庆市渝中区白象街社区现存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其区位、历史、人群结构与需求、物质空间等,明确社区面临功能滞后、空间断裂和人群隔阂等问题,从包容性视角提出“串渝中、融社区、游建筑”的更新优化策略,制定适合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更新规划方案,以期为城市中心区边缘社区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包容性 城市中心区 边缘社区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低碳更新策略研究
3
作者 闫水玉 唐佳新 《中国名城》 2024年第10期17-22,共6页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新实践中因其具有永续利用的动态特性而面临高碳排放的挑战。在国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须进行低碳化建设,...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新实践中因其具有永续利用的动态特性而面临高碳排放的挑战。在国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须进行低碳化建设,以适应并促进城市整体的绿色低碳转型与发展。从街区总体规划和建筑改造规划两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低碳更新策略,旨在探索一种动态、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历史文化街区 低碳更新策略
下载PDF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协同治理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欣 闫水玉 颜文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123,共7页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治理逻辑、治理结构和实施路径3个方面,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功能协同、社会协作、管理协调3个维度,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践框架。从国家层级、城市群层级和都市圈层级3个层级,探讨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主要目标、定位和策略方向。最后,从优化制度环境、建立社会基础和提升治理时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 跨区域协同治理 国土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供需视角
下载PDF
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闫水玉 唐俊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2期111-118,共8页
韧性作为现代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变化和威胁的新范式,也是维持城市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明确韧性城市的定义内涵、核心机制和评估策略对其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总结韧性的研究缘起、核心机制和认知观点。其次,阐释韧性城市理论... 韧性作为现代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变化和威胁的新范式,也是维持城市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明确韧性城市的定义内涵、核心机制和评估策略对其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总结韧性的研究缘起、核心机制和认知观点。其次,阐释韧性城市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韧性与适应性、可持续性间的关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城市韧性归纳为两种类型:城市"特定韧性"和城市"一般韧性",在此基础上对韧性城市的评估体系和提升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韧性模式的确为城市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有效范式,但仍需要在韧性分类研究和因地制宜的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继续提升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可持续性 适应性 实践途径 评估方法
下载PDF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规划响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闫水玉 朱茜 +1 位作者 刘涛 邓玉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4期54-59,共6页
本文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选取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个要素、30项指标,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健康评价指标转换为城市规划策略指标,构建了一套分层次、分系统的规划响... 本文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选取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个要素、30项指标,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健康评价指标转换为城市规划策略指标,构建了一套分层次、分系统的规划响应策略,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城乡规划实践技术的衔接,为通过规划调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与方法。以新疆库车县为对象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信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规划响应策略 新疆库车
下载PDF
保定古城空间格局的自然适应性及生态智慧探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闫水玉 朱茜 任天漫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10期219-221,共3页
文章以北方平原典型州府治所保定古城为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地图的发掘以及现场调研,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城市肌理、景观营造等方面探索保定古城的地形适应性、水文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认为保定古城巧妙利用地形引水、城市选址实现... 文章以北方平原典型州府治所保定古城为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地图的发掘以及现场调研,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城市肌理、景观营造等方面探索保定古城的地形适应性、水文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认为保定古城巧妙利用地形引水、城市选址实现了趋利避害、空间格局及城市肌理适应气候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适应性表现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智慧、趋利避害的生态选址智慧及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生态技术智慧,值得当今城市规划建设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古城 空间格局 自然适应性 生态智慧
下载PDF
Spirit of Mountain Cities: Recalling Mr.Huang Guangyu's Theories About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ies
8
作者 yan shuiyu yang Liu +2 位作者 Xing Zhong Li Min(译) Mao Qizhi(校)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7年第3期69-75,共7页
This paper reviews Mr. Huang Guangyu's major ideas on the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ies. The primary principle is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 mountain city must adapt to its ec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views Mr. Huang Guangyu's major ideas on the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ies. The primary principle is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 mountain city must adapt to its ec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ry foundation is evaluating the natural eco-environments' suitability of a mountain city and integrating urban development with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non-construction land has to be scientifically planned becaus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a mountain city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urban settlements. The working methodology is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 as well as all-round thinking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se theories have been put into effect in the planning projects by Huang and have had far-reaching impact. In brief,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pirit of mountain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city eco-planning Huang Guangy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