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经解新说——兼论经典训释变化与社会时代诉求转变之关系
1
作者 杨宝珠 杨庆存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143,166,共10页
《尚书》既是弥足珍贵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献散文集,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作。开篇《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句历代释义为"百姓在尧政下变得雍和",然而通读上下文,会发现此句释义与前后矛盾龃龉。梳... 《尚书》既是弥足珍贵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献散文集,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作。开篇《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句历代释义为"百姓在尧政下变得雍和",然而通读上下文,会发现此句释义与前后矛盾龃龉。梳理"雍""黎民""变时"等词语的本义与衍生义,并结合上下文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制定历法的内容,可知此句与农耕时令有关,应释义为"百姓在时令变换这件事上不清楚"。此外,在《汉书》保留的一则汉成帝诏书中,今文经学对此句的引用使用语境明显与农耕时令有关。经学释义的变化,反映的是时代诉求的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农耕技术已经不再是困扰人们的第一难题,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塑与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民” “变时” “雍蔽” 《尚书·尧典》 农耕文明
下载PDF
The Artistic State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
作者 yang qingcu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6期640-645,共6页
The “poetry” is the spiritual and artistic creation of human during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ith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strong flavor of life, ... The “poetry” is the spiritual and artistic creation of human during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ith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strong flavor of life, wide range of dissemination, and strong vitality of art. While,“Ci”, as one of the poetry types with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as always been enjoying the same reputation as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TRY CREATION DEVELOPMENT
下载PDF
闻一多《神话与诗》的学术境界与人文思想
3
作者 杨庆存 郑倩茹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3-181,共9页
闻一多是"富有发明力的天才"学者,《神话与诗》是代表当时传统诗歌研究水平的经典著作。著作以诗为核心,深入发掘诗中蕴含的神话元素及其深层文化意韵,揭示诗本义与神话故事生成的内在关联,实质乃是"人的神化";以... 闻一多是"富有发明力的天才"学者,《神话与诗》是代表当时传统诗歌研究水平的经典著作。著作以诗为核心,深入发掘诗中蕴含的神话元素及其深层文化意韵,揭示诗本义与神话故事生成的内在关联,实质乃是"人的神化";以诗歌作品与作家为根基,从人类发展史视野考察中国诗歌发展与民族特色,从中华文化高度探寻诗歌创作艺术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深刻理念与浓郁的家国情怀。《神话与诗》充分体现着中华文化"以人为本"价值观、"天人合一"宇宙观、"尊道贵德"发展观的三大理念,为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神话与诗》 神话 学术境界 人文思想
原文传递
中国经学的守正创新与人文精神
4
作者 杨庆存 郑倩茹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3期100-109,169,共11页
儒学传承在经学。中国经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经学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学术文化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动态知识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古代文化信息库... 儒学传承在经学。中国经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经学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学术文化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动态知识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古代文化信息库,保存了大量珍贵文化史料,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经学以人才培养、人文化成、安邦治国为宗旨,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传承、理论创新和推进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经学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创新的学术演变史、文化发展史和人文教育史。经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关键在于经世致用、人文传承,呈现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特点,体现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学 守正创新 人文精神 经世致用 以人为本
原文传递
论春秋“歌诗必类”与诸侯邦交内涵衍变 被引量:2
5
作者 侯捷飞 杨庆存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15,159,160,共12页
"歌诗"是春秋时代诸侯国邦交活动的重要方式。春秋初期,诸侯国间正常的邦交活动遵循"歌诗必类"的原则;春秋中后期,诸侯国间开展邦交活动时的歌诗"不类"情况增多,使得原本属于文化层面对等互动的外交歌诗... "歌诗"是春秋时代诸侯国邦交活动的重要方式。春秋初期,诸侯国间正常的邦交活动遵循"歌诗必类"的原则;春秋中后期,诸侯国间开展邦交活动时的歌诗"不类"情况增多,使得原本属于文化层面对等互动的外交歌诗活动,表现出向政治话语衍变的趋势。"歌诗"由"必类"到"不类",既反映了春秋时代以诗歌为载体的礼乐文明的蜕化,又透露出"争霸"先于"尊王"的思想倾向与社会秩序趋于混乱的历史动向。是否遵守"歌诗必类"原则,不仅成为当时考察和判断诸侯邦交关系的晴雨表与温度计,而且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先秦时期诗歌与政治间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外交歌诗 歌诗必类 礼乐文明 诸侯邦交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与人文精神——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和平发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郑倩茹 杨庆存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2,共9页
古代丝绸之路策源于中国、绵延于世界,由陆地到海上,相继持续数千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经贸大行动,也是全球众多族群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创造。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和世界和平... 古代丝绸之路策源于中国、绵延于世界,由陆地到海上,相继持续数千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经贸大行动,也是全球众多族群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创造。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实践,充满深刻丰厚的人文精神。丝绸之路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以“和”为魂,以友好、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展开区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丝绸之路有力推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中华民族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和平发展的丰富经验,“和为贵”“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系列思想理念得到推广与实践。古代丝绸之路为目前及未来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人文精神 人类命运 共同体
原文传递
论欧阳修文道观的生成创构与文化实践
7
作者 郑倩茹 杨庆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6-133,208,共9页
文道观是决定创作境界、引领学风建设的关键。欧阳修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不为空言的文道观,引导了宋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推动了"古文运动"健康发展。这既与北宋前期文学环境与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又与个人文化资本与"... 文道观是决定创作境界、引领学风建设的关键。欧阳修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不为空言的文道观,引导了宋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推动了"古文运动"健康发展。这既与北宋前期文学环境与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又与个人文化资本与"斯文自任"使命意识紧密相连。欧阳修多以"回信"方式表达见解,"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的主张,得到士人群体广泛认同。欧阳修正本清源,复兴儒道古风,积极承担社会道义和现实使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文化实践中,欧阳修突破"文各有体"藩篱,破体为文,"以文体为四六",创造了风神独具的"宋四六",化解了骈散之争;又通过知贡举黜落僻涩险怪的太学体,使古文传统重获新生。欧阳修文道观理论与文化创新策略,使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创造性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观 道胜文至 文化实践 破体为文 圣人之道 圣人之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