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复位复合阻尼耗能支撑滞回性能研究
1
作者 徐龙河 杨智博 谢行思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9-36,共8页
为解决自复位支撑耗能能力不足且来源单一、耗能材料成本高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复合阻尼耗能支撑。支撑由金属屈服阻尼装置、黏弹阻尼装置并联预压碟簧自复位装置组成。对其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通过精细化模拟研究了... 为解决自复位支撑耗能能力不足且来源单一、耗能材料成本高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复合阻尼耗能支撑。支撑由金属屈服阻尼装置、黏弹阻尼装置并联预压碟簧自复位装置组成。对其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通过精细化模拟研究了支撑的耗能、复位、承载和变形能力。结果表明,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支撑的滞回响应具有稳定饱满的旗形特征,拉压对称、无残余变形,能够兼顾不同加载频率下的性能需求。揭示了支撑加载制度和设计参数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载频率从0.3 Hz增加到2.0 Hz,黏弹阻尼装置提供的阻尼力增大,支撑耗能量由8.32 kJ增加到11.93 kJ;随着碟簧预压力的增加,支撑激活力从378.98 kN增加到562.67 kN,复位性能始终得到充分发挥;支撑耗能能力主要受三角形钢板个数和黏弹材料剪切面面积影响,增加4个三角形钢板或将黏弹材料剪切面面积从140 mm×140 mm增加到300 mm×140 mm,支撑的等效黏滞阻尼比分别同比增长39.93%和1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支撑 黏弹阻尼 金属屈服阻尼 碟形弹簧 滞回性能 残余变形
下载PDF
MBRNet:融合残差连接的多分支手写字符识别网络
2
作者 李钢 陈太兵 +2 位作者 杨之博 范屹 张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49-157,共9页
脱机手写中文字符识别(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HCCR)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比传统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通过训练大量数据在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差异化的效果,但识别效果依旧处于发展过程中。基... 脱机手写中文字符识别(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HCCR)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比传统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通过训练大量数据在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差异化的效果,但识别效果依旧处于发展过程中。基于此,结合DW卷积和残差连接设计了一种多分支残差模块,该模块通过DW卷积以较小的内存和参数量为代价来加深网络深度,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再通过残差连接抑制网络梯度问题和退化问题;另外,提出了一种多分支权重算法,来改善多分支残差模块中各分支的权重分配问题;并将六个以多分支残差模块为主的结构线性连接,组成HCCR识别网络。该模型在CASIA-HWDB1.0、CASIA-HWDB1.1、ICDAR2013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7.77%、97.30%、97.64%,表现出高精度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写中文字符识别(HCCR) 多分支残差模块 DW卷积 残差连接 多分支权重
下载PDF
基于熵变匹配追踪的叶端定时数据缺失识别方法研究
3
作者 杨志勃 吴淑明 +2 位作者 乔百杰 王亚南 陈雪峰 《计测技术》 2024年第2期32-39,共8页
为解决叶端定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提出基于熵变匹配追踪的叶端定时数据缺失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相关熵诱导度量基于高斯核函数度量样本的权重。不同于正交匹配追踪对所有观测数据赋予相同权重,熵变匹配追踪基于相关... 为解决叶端定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提出基于熵变匹配追踪的叶端定时数据缺失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相关熵诱导度量基于高斯核函数度量样本的权重。不同于正交匹配追踪对所有观测数据赋予相同权重,熵变匹配追踪基于相关熵诱导度量变化,对观测数据赋予不同范数类型的权重,使得其对异常值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验对该方法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采用的熵变权重因子为数据缺失位置分配了接近于零的权重,有效降低了数据缺失对特征提取结果的影响,证明了该方法的鲁棒性。基于熵变匹配追踪的叶端定时数据缺失识别方法为叶端定时系统的装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技术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端定时 数据缺失 特征识别 熵变匹配追踪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芷调控自噬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意 王畅 +5 位作者 杨志波 黄盼 罗美俊子 周蓉 周奇志 田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白芷有效成分靶基因及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分析白芷有效活性成分的靶基因;从综合数据库GeneCards中获取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靶基因,从芯片GSE114445中筛选色素沉着性疾病相...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白芷有效成分靶基因及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分析白芷有效活性成分的靶基因;从综合数据库GeneCards中获取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靶基因,从芯片GSE114445中筛选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后获得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的基因;从自噬数据库筛选自噬相关基因,与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和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得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通过Metascape在线分析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富集通路。结果获得5342个白芷药靶基因,其中有152个和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基因,9个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RAS)通路。结论筛选出的9个白芷药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主要在PI3K-Akt、MAPK、RAS通路富集。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白芷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白芷促进黑色素降解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白芷 色素沉着性疾病 自噬
下载PDF
白云石晶体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响应:以扬子地台晚埃迪卡拉纪灯影组白云岩为例
5
作者 杨志波 季汉成 +3 位作者 鲍志东 史燕青 赵雅静 向鹏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9,共12页
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在白云石形成过程中,其晶体结构与地球化学记录着相应的环境信息。本文以扬子地台晚埃迪卡拉纪灯影组杨坝剖面为例,通过系统采样研究了白云石的晶体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明晰了基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灯影组沉积环... 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在白云石形成过程中,其晶体结构与地球化学记录着相应的环境信息。本文以扬子地台晚埃迪卡拉纪灯影组杨坝剖面为例,通过系统采样研究了白云石的晶体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明晰了基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灯影组沉积环境演化,归纳出了白云石晶体结构、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杨坝剖面灯影组主要发育叠层石、核形石、泡沫棉石及凝块石等4种微生物白云岩和少量的晶粒、颗粒及角砾白云岩,垂向发育多期的微生物白云岩叠置韵律层,主要为局限台地潮坪相颗粒滩相。(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灯影组沉积演化过程为:一段主要为干旱气候、较高盐度的较浅水体,发育泥、粉晶白云岩沉积;二段下部水体加深、潮湿、低盐度,微生物白云岩最为发育;二段中上部水体总体相对较浅,湿度降低,盐度略增高;四段时水体先加深后迅速变浅,湿度逐渐降低,盐度亦逐渐增大。(3)研究区白云石晶体结构特征突显出典型的高Mg/Ca环境下流体参与形成,在干旱、高盐度的环境下,a/c值负偏,潮湿、低盐度的环境会导致晶胞参数a/c值正偏。有序度分布表明,随有序度的增加,a/c值逐渐靠近理想白云石。该结果不仅阐明准同生白云石晶体结构与形成环境关联,还揭示元古宇灯影组古海水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扬子地台 灯影组
下载PDF
超声手术刀声学系统设计和实验
6
作者 韩道成 杨志波 +1 位作者 郭强 肖国庆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2,共7页
为兼顾阶梯型变幅杆的高放大系数以及曲线过渡变幅杆突变截面处的高疲劳强度,提出了一种最速曲线过渡段的复合变幅杆,并对装配有该变幅杆的超声刀声学系统进行一系列实验。首先,基于等效电路法,设计了夹心式压电换能器和最速曲线型变幅... 为兼顾阶梯型变幅杆的高放大系数以及曲线过渡变幅杆突变截面处的高疲劳强度,提出了一种最速曲线过渡段的复合变幅杆,并对装配有该变幅杆的超声刀声学系统进行一系列实验。首先,基于等效电路法,设计了夹心式压电换能器和最速曲线型变幅杆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超声刀的工作条件和材料特性,对换能器-变幅杆基本结构进行精确设计。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和实验法获取了换能器纵振频率以及频率响应曲线,证明了该文所设计换能器的有效性。最后,对所设计的换能器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应用最速曲线的超声刀换能器谐振频率与输出端振幅与设计目标、仿真结果相吻合,连接负载后凝血,切割效果良好,满足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换能器 等效电路 有限元法 谐振频率
下载PDF
转子叶片低介入叶端定时测量技术
7
作者 曹佳辉 陈雪峰 +1 位作者 杨志勃 田绍华 《测控技术》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转子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关键但易损的零件,叶端定时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振动测量技术,被认为是发动机叶片监测的有效手段。叶端定时测量需在机匣上安装叶端定时传感器,受增重、安全、安装等因素制约,必须以安装最少数量传感器为前... 转子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关键但易损的零件,叶端定时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振动测量技术,被认为是发动机叶片监测的有效手段。叶端定时测量需在机匣上安装叶端定时传感器,受增重、安全、安装等因素制约,必须以安装最少数量传感器为前提条件开展测试。因此,减少传感器数量,开发低介入测量技术对于叶端定时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少传感、低介入需求,提出了基于主动混叠和解混叠的双传感测量方法和基于采样-混叠频率分布的单传感测量方法,以克服少传感测量信号严重欠采样的问题。分别对匀速和变速工况下叶端定时叶尖振动参数(固有频率、激励阶次等)进行辨识。所提出的单/双传感低介入方法均遵循以“混叠利用”代替“混叠抑制”的思想,为以叶端定时在内的欠采样信号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低介入叶端定时测量理论,分析了少传感测量所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仿真分析和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低介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叶片 叶端定时 低介入 欠采样 频率辨识
下载PDF
基于SEIR模型对新发传染病住院患者变化规律的预测研究
8
作者 杨智博 刘珊珊 +2 位作者 王聪 陈正举 蒋艳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求新发传染病发展规律,预测住院患者变化趋势,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医疗人力需求和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EIR模型理论,结合四川省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建立疫情传播过程中预警、暴发和恢复三个阶段的... 目的探求新发传染病发展规律,预测住院患者变化趋势,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医疗人力需求和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EIR模型理论,结合四川省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建立疫情传播过程中预警、暴发和恢复三个阶段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根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新冠疫情实时数据,选取2020年1月21日-3月25日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累计确诊病例数、每日现有疑似病例数、累计出院病例数以及死亡病例数等,运用最小二乘优化问题算法,求解模型参数,输出模型拟合结果,从而评估模型可行性。结果模型拟合曲线与实际参考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预警阶段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30.06%,均方根误差为17.8404;暴发阶段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0.14%,均方根误差为66.8452;恢复阶段的均方根误差为16.5082。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多阶段SEIR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于预测新发传染病住院患者人数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传染病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住院患者 新冠病毒感染
下载PDF
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基复合导电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9
作者 吴帆 梁凤玉 +3 位作者 肖奕葶 杨智博 王文婷 樊威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导电填料的掺杂方式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为基体,银纳米线和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PEDOT:PSS基复合纤维,并采用聚氨酯(PU)对纤维进行封装。利用扫描电... 为探究导电填料的掺杂方式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为基体,银纳米线和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PEDOT:PSS基复合纤维,并采用聚氨酯(PU)对纤维进行封装。利用扫描电镜、电化学工作站、万能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接触角测量仪对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别研究了纺丝液和凝固浴中导电填料对纤维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凝固浴掺杂法易将导电填料附着于纤维表面,所制备复合纤维的电导率为(421.19±75.14)S/cm,相较于纯PEDOT:PSS纤维提高了22.4%;复合纤维表面亲水性强,静态接触角为62.9°;PU封装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弯曲稳定性和耐水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纤维 聚(3 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石墨烯 银纳米线 湿法纺丝 导电性能
下载PDF
鼠尾藻生殖托不同生长阶段的附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10
作者 秦子懿 陈军 +2 位作者 臧宇 杨智博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7,共10页
为探明雌雄异株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生殖组织附生细菌群落结构是否随生殖组织的生长而发生相应变化,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鼠尾藻生殖托不同生长时期的附生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 为探明雌雄异株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生殖组织附生细菌群落结构是否随生殖组织的生长而发生相应变化,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鼠尾藻生殖托不同生长时期的附生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其核心菌门,与其他大型海藻附生细菌的组成类似;α多样性分析显示鼠尾藻生殖托生长初期阶段的附生细菌群落均匀程度更高;β多样性分析显示鼠尾藻生殖托附生细菌群落在不同生长阶段存在显著差异,且性别可能是影响鼠尾藻生殖托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ine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软件分析显示,鼠尾藻生殖托在生长初期、生长中期以及成熟期的附生微生物中分别包含11、15和4个可能与自身发育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鼠尾藻生殖托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今后精细刻画鼠尾藻藻体与其附生微生物之间相关作用的网络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鼠尾藻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株大型海藻 鼠尾藻 生殖托 附生细菌 16S rRNA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HS-SPME-GC-MS技术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杨智博 张子涵 +2 位作者 何依璇 朱成林 胡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03-212,共10页
为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 为探究带皮发酵对猕猴桃果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对去皮发酵和带皮发酵两种前处理工艺下发酵猕猴桃果酒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C-IMS和HS-SPME-GC-MS技术联用在猕猴桃果酒样品中共检测出124种挥发性物质,远高于单一技术所定性出的挥发性物质,表明多技术结合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表征猕猴桃果酒的风味特征。与去皮发酵相比,带皮发酵得到的猕猴桃果酒酯类和醛类的挥发性物质增加了13种,而酸类和酮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减少了4种。其中,癸酸乙酯、正辛醛、己酸异戊酯、2-甲基乙基乙酸酯、戊酸乙酯、戊酸丁酯和左旋玫瑰醚的相对含量在带皮发酵的猕猴桃果酒中显著升高(P<0.05),3-辛醇和2,6-二甲基吡啶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带皮发酵组的猕猴桃果酒整体评分较高,特征香气突出,且在整体平衡性方面优于去皮发酵组。本研究表明带皮发酵前处理工艺可以提升猕猴桃果酒的风味品质,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果酒发酵工艺的优化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酒 带皮发酵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组学
下载PDF
杨志波教授基于肺主皮毛论治秃发性毛囊炎验案1则
12
作者 蒋力 杨志波 王畅 《光明中医》 2024年第9期1867-1870,共4页
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F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FD的发病机制多考虑为葡萄球菌感染和毛囊周围过度的炎症反应。杨志波教授认为脱发类疾患病种各异,中医病机多责之于湿。杨教授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结合临证... 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F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FD的发病机制多考虑为葡萄球菌感染和毛囊周围过度的炎症反应。杨志波教授认为脱发类疾患病种各异,中医病机多责之于湿。杨教授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结合临证治疗脱发经验,辨证此例FD患者为肺胃湿热证,治法取清肺胃热、祛风除湿,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杨教授将多年中医皮肤科治疗脱发的经验应用到此例FD患者中,疗效斐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风 秃发性毛囊炎 肺胃湿热证 枇杷清肺饮 中医药疗法 杨志波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的库布齐沙漠2000—2023年沙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13
作者 姜志伟 杨智博 +4 位作者 杨清 左合君 王召明 王君芳 田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8,共11页
[目的]探究库布齐沙漠2000—2023年沙漠化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特征,采用EVI遥感指数灰度分割,土地沙漠化程度分级、土地利用动态度、多度指数... [目的]探究库布齐沙漠2000—2023年沙漠化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特征,采用EVI遥感指数灰度分割,土地沙漠化程度分级、土地利用动态度、多度指数和重要度指数,研究了库布齐沙漠及其周边地区2000—2023年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库布齐沙漠的沙漠化总面积从2000年的10694.6 km^(2)下降到2023年8837.56 km^(2)。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已由当初的6272.11 km^(2),缩减为1461.15 km^(2),重度沙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1773.97 km^(2),上升到2874.48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1372.16 km^(2)上升到1965.84 km^(2),轻度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由1276.35 km^(2)上升到2535.58 km^(2)。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来看,2000—2023年间极重度沙漠缩减速率为3.33%,重度沙漠化增加速率为2.70%,中度沙漠化增加速率为1.88%,轻度沙漠化缩减速率为4.29%。极重度沙漠土地类型面积从2000年的6272.11 km^(2)下降到2023年的1461.65 km^(2),合计流失面积为4949.72 km^(2)。从空间角度分析,极重度沙漠类型随时间变化由分布分散变为分布集中,在2000—2010年内在沙漠中占据主导地位;重度和中度沙漠化类型的多度指数处于7.69%~16.15%之间,说明重、中度沙漠化类型长期分布较为集中;轻度沙漠化类型随时间变化分散且较为广泛。[结论]2000—2023年库布齐沙漠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未来该区域生态修复重点关注极重度沙漠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Landsat数据 EVI 沙漠化
下载PDF
《五十二病方》和历代医家对“般(瘢)”的认识及当代价值研究
14
作者 周蓉娴 田毅 +1 位作者 杨志波 罗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315-2319,共5页
中医对“瘢”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医书中,就有关于“瘢”的预防和治疗的详细记载,是现存最早介绍“瘢”的预防和治疗的经典著作,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书详细地讨论了外伤性、陈旧性和烧伤... 中医对“瘢”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医书中,就有关于“瘢”的预防和治疗的详细记载,是现存最早介绍“瘢”的预防和治疗的经典著作,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书详细地讨论了外伤性、陈旧性和烧伤性瘢痕,并提出了中草药与其他疗法结合的防治措施,强调内外兼治的治疗方式,对减少瘢痕形成具有显著疗效。后世医家在《五十二病方》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积累,不断完善瘢痕治疗体系,使治疗方法多样化,药物选材精准化。现代医学从《五十二病方》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外伤性、陈旧性及烧伤性瘢痕治疗方面,指导了中医特色瘢痕治疗产品的研发,为当代医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瘢) 毋瘢 不瘢 故瘢 灭瘢 减瘢
下载PDF
青蒿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15
作者 黄虎 杨志波 +5 位作者 万江波 陶侃 郭莉莉 秦紫嫣 何彰华 刘兴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0.5%AN组、1.0%AN组、1.5%AN组、3.0%AN组和5.0%AN组,每组4只... 目的 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0.5%AN组、1.0%AN组、1.5%AN组、3.0%AN组和5.0%AN组,每组4只。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将不同浓度的AN按照相应分组进行喷雾给药,连续干预2周。观察各组小鼠皮损情况并进行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收集各组小鼠皮损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皮损部位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皮损区病理均可见表皮组织增厚,棘突增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或NC比较,各AN干预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损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3.0%及以上AN可缓解银屑病的皮损状况;0.5%AN即可缓解银屑病的炎性反应,其中1.0%、5.0%AN缓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油 银屑病 皮损 炎性反应
下载PDF
青蒿油对小鼠痤疮模型及皮肤微生态的干预作用研究
16
作者 黄虎 杨志波 +5 位作者 常怀龙 陶侃 秦紫嫣 郭莉莉 何彰华 毛必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9期624-629,共6页
目的:评价青蒿油(artemisia naphta oil,AN)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诱导的小鼠痤疮模型的疗效及皮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浓度AN干预组(0.5%、1.0%、1.5%、3.0%、5.0%AN组),每组6只。P.acne... 目的:评价青蒿油(artemisia naphta oil,AN)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诱导的小鼠痤疮模型的疗效及皮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浓度AN干预组(0.5%、1.0%、1.5%、3.0%、5.0%AN组),每组6只。P.acnes注射耳朵皮内构建痤疮模型,小鼠右耳出现红肿后,Base组涂抹Base水对照干预,其余给予不同浓度的AN干预,每次涂抹1 mL,每天1次,17天后观察小鼠耳部厚度,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16S rRNA测序分析皮肤微生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L-6、IL-1β和TNF-α含量和TLR2、TLR4、P65、p-P65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耳部出现红肿、表皮层增厚、真皮层炎症细胞浸润,耳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其中葡萄球菌、粘质沙门氏菌菌群丰度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Atopostipes菌群丰度显著下调;IL-6、IL-1β、TNF-α含量和TLR2、TLR4、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ase组小鼠TLR2、TLR4、p-P65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不同浓度AN处理后的小鼠耳部红肿、病理损伤减轻,耳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葡萄球菌、粘质沙门氏菌显著下调,双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Atopostipes菌群丰度显著上调,且IL-6、IL-1β、TNF-α含量和TLR2、TLR4、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AN可降低促炎因子分泌,减轻皮肤炎症反应,增加皮肤有益菌的丰度,抑制病原菌生长,恢复皮肤微生态平衡,有效改善痤疮炎症样皮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油 痤疮 皮肤微生态 炎症
下载PDF
青蒿油对豚鼠脂溢性皮炎模型的影响
17
作者 黄虎 杨志波 +5 位作者 陶侃 常怀龙 郭莉莉 秦紫嫣 何彰华 毛必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8期555-559,共5页
目的:探究青蒿油(AN)对脂溢性皮炎模型皮肤损伤和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豚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剂量AN干预组(0.5%AN、1.0%AN、1.5%AN、3.0%AN、5.0%AN),每组5只。除正常组外的组别豚鼠麻醉后背部... 目的:探究青蒿油(AN)对脂溢性皮炎模型皮肤损伤和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豚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剂量AN干预组(0.5%AN、1.0%AN、1.5%AN、3.0%AN、5.0%AN),每组5只。除正常组外的组别豚鼠麻醉后背部剃毛,在剃毛区域均匀涂抹脱毛膏,随后使用砂纸进行摩擦,并涂抹植物油混合的马拉色菌,使用不同浓度的AN连续干预7 d。观察豚鼠背部红斑、丘疹、鳞屑的情况及真菌菌落数;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背部出现弥漫性红斑及厚鳞屑,真菌菌落数显著上调,IFN-γ、IL-1β、IL-2、IL-4、IL-8、IL-10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及Base组相比,不同浓度的AN处理后的豚鼠红斑、丘疹、鳞屑均明显改善,真菌菌落数显著下调,血清中IFN-γ、IL-1β、IL-2、IL-4、IL-8、IL-10水平降低,当AN浓度达到1.5%时,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N可通过降低真菌菌落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缓解豚鼠脂溢性皮炎模型的皮肤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油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 炎性
下载PDF
青蒿油对小鼠痤疮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18
作者 黄虎 杨志波 +5 位作者 秦紫嫣 陶侃 常怀龙 郭莉莉 何彰华 毛必瑶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6期374-380,共7页
目的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小鼠痤疮模型皮肤损伤和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基质对照组、不同剂量AN干预组(0.5%AN、1.0%AN、1.5%AN、3.0%AN、5.0%AN),每组6只。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组... 目的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小鼠痤疮模型皮肤损伤和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基质对照组、不同剂量AN干预组(0.5%AN、1.0%AN、1.5%AN、3.0%AN、5.0%AN),每组6只。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组小鼠均通过背部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构建小鼠痤疮模型。当模型构建成功后,模型组正常饲养,基质对照组喷洒1 mL的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喷洒1 mL不同浓度青蒿油,连续干预7 d。观察小鼠背部皮肤情况并测量皮肤痤疮面积,治疗结束后,收集血清和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造模5 d后,除正常组之外,其他组别的小鼠背部均出现小包且发生破裂,基部发红且伴随有发炎红肿症状,而用不同浓度AN处理后的小鼠背部发炎红肿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背部小包也开始愈合,其中当AN的浓度超过1.5%时,小鼠背部痤疮的愈合效果更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背部小包破裂皮肤痤疮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0.5%AN、1.5%AN、3.0%AN和5.0%AN处理后,小鼠背部皮肤痤疮面积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0%AN处理后的小鼠背部皮肤痤疮面积虽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真皮层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皮肤表皮层增厚,皮肤屏障受损,表皮破溃等;而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AN处理后,小鼠背部皮肤受损和发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当AN浓度超过1.5%时,效果较为显著。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不同浓度的AN处理后,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均降低,当AN浓度超过1.5%时,其含量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对小鼠痤疮具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痤疮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有关,但其最适合浓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炎症 青蒿油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中氢能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晶 周浩 +3 位作者 杨志博 周德 刘永超 马志宝 《新能源科技》 2024年第3期33-38,共6页
在当今新型电力体系的构建中,氢能凭借其清洁和高效的特性,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传统能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严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同步增长。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 在当今新型电力体系的构建中,氢能凭借其清洁和高效的特性,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传统能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严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同步增长。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文章综述了当前新型电力体系下氢能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有制氢技术、储氢及运输技术、电氢耦合、氢能储能和调峰方面的优势以及氢能在电力行业的挑战与展望。通过分析表明,氢能在储能和调峰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储运成本以及推广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氢能有潜力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实现能源转型和构建低碳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制氢技术 储氢技术 可再生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
下载PDF
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性能分析与运行策略优化
20
作者 杨智博 魏兵 《节能》 2024年第10期56-59,共4页
为了降低能耗,对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MVR)进行优化研究,利用Matlab软件建立MVR系统的LiBr溶液再生的稳态模型,通过改变蒸发压力、流量和压缩比等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单位质量能耗(SEC)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器换热量是影响该系统SE... 为了降低能耗,对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MVR)进行优化研究,利用Matlab软件建立MVR系统的LiBr溶液再生的稳态模型,通过改变蒸发压力、流量和压缩比等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单位质量能耗(SEC)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器换热量是影响该系统SEC的决定性因素;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确定相应工况下的最小SEC。在再生溶液浓度为10%,蒸发速率为3 kg/s,产出溶液浓度为45%的情况下,SEC降低了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蒸汽再压缩 热力模型 降膜蒸发器 溶液除湿 遗传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