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鱼肠道约氏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胡秀彩 吕爱军 +3 位作者 孙敬锋 yeong yiksung 石洪玥 宋亚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03,共5页
研究草鱼肠道不动杆菌,为鱼类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微生态机制研究积累资料。从草鱼肠道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SW-2,采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W-2菌株为革兰... 研究草鱼肠道不动杆菌,为鱼类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微生态机制研究积累资料。从草鱼肠道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SW-2,采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W-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对葡萄糖、甘露糖、木糖、枸椽酸盐利用等均为阴性;PCR方法扩增SW-2菌株16S rDNA并亚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获得序列长度为1 503 bp,与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7%;进一步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与A.johnsonii亲缘关系最近,自然聚类为一支,从而确定为约氏不动杆菌(A.johns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W-2菌株对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人工回归感染草鱼7 d后未出现发病死亡现象,但是否为条件致病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不动杆菌 16S RDNA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草鱼
下载PDF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全菌蛋白双向电泳与质谱鉴定
2
作者 吕爱军 胡秀彩 +4 位作者 孙敬锋 yeong yiksung 石洪玥 李莉 孔祥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7,共9页
为建立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全菌蛋白图谱并进行质谱分析,利用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28°C培养12 h、三氯醋酸(TC... 为建立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全菌蛋白图谱并进行质谱分析,利用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28°C培养12 h、三氯醋酸(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全菌蛋白、等电聚焦20 000 Vh的2-DE图谱匹配率达81%;采用18 cm、p H 3-10 IPG胶条进行2-DE分析获得146个蛋白点,随机选取部分蛋白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分析,共鉴定23个蛋白点包括膜脂蛋白、分子伴侣、30S核糖体蛋白S1、延伸因子、细胞色素C等,其中发现烯醇化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精氨酸脱亚氨酶、ATP合酶α亚基、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亚基α、氨基甲酸激酶、腺苷酸激酶、尿苷磷酸化酶、硝基还原酶、肽酰脯氨酰异构酶共计11个代谢相关蛋白酶;基于分子功能进行蛋白分类(GO)分析,发现主要为结合(17.1%)、催化(14.3%)和转移酶(11.4%)等生物学过程。建立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全菌蛋白图谱与部分蛋白鉴定,有助于理解嗜水气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及其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斑马鱼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质谱
下载PDF
鲫皮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与部分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3
作者 胡秀彩 沈晓静 +5 位作者 吕爱军 孙敬锋 yeong yiksung 宋亚娇 李莉 孔祥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8-536,共9页
为了建立鱼类皮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及质谱鉴定,以鲫为实验动物,采用蛋白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进行鲫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上样量为800μg,采用18 cm、p H3-... 为了建立鱼类皮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及质谱鉴定,以鲫为实验动物,采用蛋白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进行鲫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上样量为800μg,采用18 cm、p H3-10 IPG胶条,等电聚焦80 000 Vh,2-DE图谱检测为214个皮肤蛋白点,匹配率达88%;对其中31个蛋白点进行MS/MS鉴定为22种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角蛋白、锌指蛋白585B、效应蛋白Rab15、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68、NCK1相关蛋白,肌酸激酶、烯醇化酶、丙酮酸脱氢酶、腺苷酸激酶同工酶等;进行蛋白功能聚类(GO)分析发现12种生物学过程,主要参与代谢、细胞、有机体、免疫应答、生物调节和信号等过程。本研究首次初步揭示鲫皮肤蛋白质组及分子机制,以期为鱼类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质谱
下载PDF
养殖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一泽 孙敬锋 +4 位作者 刘军锋 郭永军 邢克智 吕爱军 yeong yiksung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研究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X)的分布及组织定位。方法取健康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组织进行固定,冰冻切片后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统计... 目的研究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X)的分布及组织定位。方法取健康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组织进行固定,冰冻切片后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ACP活性部位为棕色,主要分布于肝胰小叶间胆管和静脉,中肾肾小体中的肾小球和肾间质的肾小管,头肾和脾中的巨噬细胞以及心肌层中,在鳃中未见有分布;ALP活性部位被染为蓝紫色,主要分布于肝胰的胰腺腺泡内,中肾肾间质的肾小管,鳃的鳃丝血管和上皮细胞,脾静脉的管壁处和椭圆体,心外膜和肌膜上以及头肾的血窦腔内皮;POX活性部位被染为茶褐色,主要分布于肝胰小静脉和肝血窦内的血细胞,中肾肾间质的血细胞,鳃的鳃丝血管、鳃小片血窦和上皮细胞,头肾、脾内的血细胞以及心的心肌层和血细胞中。ACP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肝胰、脾、中肾、头肾;ALP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中肾、鳃、头肾、脾、心、肝胰;POX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脾、头肾、肝胰、中肾、鳃、心。结论 ACP、ALP和POX在半滑舌鳎6种组织中分布特点不同,其活性大小在不同组织中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酶组织化学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金鱼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7
5
作者 康雪微 胡秀彩 +6 位作者 孙金辉 孙敬锋 吕爱军 宋亚娇 yeong yiksung 石洪玥 郭立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53-57,共5页
从患腐皮病金鱼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KL-1,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克隆测序及构建发育树分析等系统鉴定,并进行动物感染试验、药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KL-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发酵葡萄糖产气,氧化酶... 从患腐皮病金鱼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KL-1,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克隆测序及构建发育树分析等系统鉴定,并进行动物感染试验、药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KL-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发酵葡萄糖产气,氧化酶、接触酶、赖氨酸脱羧酶等为阳性;进一步采用PCR方法扩增16S rDNA序列,将其亚克隆至p MD18-T载体中,测序获得长度为1 507 bp,与Aeromonas veronii模式菌株ATCC 35624(X74684)序列相似性为99.66%,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与其聚为一支,鉴定KL-1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es veronii)。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LD50为1.4×107 cfu/m 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氨苄、萘啶酸、恩诺沙星、左氟沙星、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等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 维氏气单胞菌 致病性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毛蚶血细胞分类及吞噬功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卓然 孙敬锋 +5 位作者 刘军锋 郭永军 邢克智 吕爱军 yeong yiksung 尤宏争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50-54,共5页
通过光镜观察毛蚶血细胞形态和结构,对其分类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血细胞吞噬能力,并研究温度对血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鉴定出毛蚶血细胞中有3种类型:(1)大透明细胞,大小为(12.97±1.22)μm,核质比为0.311±0.016,所占比例... 通过光镜观察毛蚶血细胞形态和结构,对其分类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血细胞吞噬能力,并研究温度对血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鉴定出毛蚶血细胞中有3种类型:(1)大透明细胞,大小为(12.97±1.22)μm,核质比为0.311±0.016,所占比例为(46.40±8.73)%;(2)颗粒细胞,大小为(9.98±1.85)μm,核质比0.390±0.058,所占比例为(41.48±8.63)%;(3)小透明细胞,大小为(7.60±1.17)μm,核质比为0.499±0.049,所占比例为(12.12±4.00)%。毛蚶血细胞在血淋巴液中的平均密度为(7.69±0.98)×106 cell/m L。体外吞噬活性试验表明,大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对酵母聚糖的吞噬率显著高于小透明细胞,吞噬率分别为(61.77±3.30)%、(61.32±3.62)%、(16.59±3.88)%。于15、20、25、30、35℃温度下进行毛蚶血细胞的吞噬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血细胞吞噬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30℃条件下,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最强,吞噬率达到(51.49±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血细胞 分类 吞噬功能
下载PDF
鲶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陆梦莹 胡秀彩 +5 位作者 吕爱军 孙敬锋 陈成勋 王晓梅 yeong yiksung 宋亚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3-567,共5页
为探明发病怀头鲶Silurus soldatovi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征,从发病怀头鲶体内分离出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SG-1,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16S r DNA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SG-1菌株葡萄糖产气、... 为探明发病怀头鲶Silurus soldatovi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征,从发病怀头鲶体内分离出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SG-1,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16S r DNA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SG-1菌株葡萄糖产气、氧化酶、硝酸盐还原为阳性,鸟氨酸脱羧酶、硫化氢为阴性;进一步采用PCR方法扩增其16S r DNA序列,测序获得片段大小为1409 bp,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模式菌株ATCC35624序列相似性达99.86%;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分离菌与维氏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最终判定SG-1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鲶S.soldatovi,其死亡率均达100%,病鱼呈现体表出血、肛门红肿、腹水等症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左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等耐药。本研究结果为了解维氏气单胞菌感染鲶的致病机理及其该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16S RDNA 系统发育树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16S rDNA分子鉴定及PCR-SSCP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秀彩 吕爱军 +5 位作者 孙敬锋 石洪玥 yeong yiksung 裴超 张超 李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了解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细菌多样性,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 r D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细菌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从斑马鱼肠道分离纯化出1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f1、Zf2、Zf3、Zf4、Zf5、Zf6、Zf7、Zf8、Zf9、Zf10、... 为了解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细菌多样性,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 r D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细菌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从斑马鱼肠道分离纯化出1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f1、Zf2、Zf3、Zf4、Zf5、Zf6、Zf7、Zf8、Zf9、Zf10、Zf11和Zf12,其中对7株分离菌构建p MD18-T/16S r DNA的阳性克隆测序显示,Zf1、Zf11菌株与Aeromonas veronii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为99%,Zf4、Zf8菌株与Sphingomonas sp.的一致性为99%,Zf5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一致性为99%,Zf7菌株与Aeromonas sp.M10的一致性为99%,Zf10菌株与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GI3-M-5-G01的一致性为92%;16S r DNA分子鉴定表明,Zf1、Zf7和Zf1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Zf4、Zf8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Zf5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Zf10为一种新菌株;采用PCR-SSCP技术对12株细菌16S r DNA基因V3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16S r DNA基因V3区存在多态性,其中Zf1与Zf11菌株带型一致,Zf4与Zf8菌株带型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肠道细菌 分离鉴定 16S RDNA PCR-SSC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