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献血者血小板表面ABO血型抗原表达强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凌霞 俞广舒 许先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研究献血者血小板表面ABO血型抗原表达水平。方法取正常ABO血型献血者50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表面ABO抗原。其中30例用于监测血小板保存期ABO抗原表达变化,476例用于献血人群血小板ABO抗原表达差异分析。结果在体外保存的1~... 目的研究献血者血小板表面ABO血型抗原表达水平。方法取正常ABO血型献血者50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表面ABO抗原。其中30例用于监测血小板保存期ABO抗原表达变化,476例用于献血人群血小板ABO抗原表达差异分析。结果在体外保存的1~7 d,血小板表面ABO抗原有轻微波动但相对稳定。根据平均荧光强度MFI可将献血人群分为低、中、高表达3群,平均频率分别为59.6%、35.5%和4.9%。AB型血小板的A和B抗原展示竞争性协同表达模式。结论大部分个体的血小板表面ABO抗原呈低表达,这些低表达个体可作为ABO非同型输注的潜在献血者,有助于改善血小板输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ABO血型 非同型输血
下载PDF
核酸检测技术在脐带血保存产妇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励晓涛 董杰 +2 位作者 俞广舒 祝宏 吴丹霄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1129-1131,共3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与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保存脐带血的产妇血液标本检测结果,评估NAT在产妇血液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脐带血...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与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保存脐带血的产妇血液标本检测结果,评估NAT在产妇血液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送检的47579例保存脐带血的产妇血液标本,对产妇外周血液标本进行HBsAg、HCV抗体、HIV-1/2抗体的ELISA检测,以及HBV DNA、HCV RNA和HIV RNA的NAT检测。结果47579例产妇血液标本共检出ELISA无反应性但NAT阳性血液标本43例(0.09%),经鉴别检测17例(0.04%)为HBV DNA阳性,无HCV RNA阳性和HIV RNA阳性结果;另26例标本NAT联检筛查阳性,鉴别试验均为阴性。2018—2020年NAT单阳性率分别为0.14%、0.05%和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9,P=0.015);2018—2020年HBV鉴别单阳性率分别为0.05%、0.02%和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45,P=0.126)。结论ELISA检测合格的产妇血液仍有传播病原体的风险,NAT可以进一步提高血液病毒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降低因母婴垂直传播导致脐带血输注传播病原体风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核酸检测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杰辉 林焱斌 +3 位作者 余光书 张寿雄 刘友瑛 许宏滨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7期46-50,共5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进展,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而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常见患肢疼痛,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创伤疼痛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对患肢进行安全有效的疼...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进展,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而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常见患肢疼痛,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创伤疼痛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因此,在围手术期对患肢进行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尤为重要。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镇痛方式诸多,临床医生需熟悉不同方式间的优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化镇痛治疗方案,以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围手术期 镇痛 综述
下载PDF
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及Trx2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余光书 林焱斌 +3 位作者 熊国胜 李杰辉 张寿雄 王海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3-757,共5页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及对Trx2、ASK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骨颗粒预防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软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应用膜联蛋白V-FIT...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及对Trx2、ASK1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骨颗粒预防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软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应用膜联蛋白V-FITC/PI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电泳分离蛋白并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Trx2、ASK1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培养15 d左右铺满80%~90%的培养皿,大部分细胞呈梭形。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空白血清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2.80%,明显高于含药血清组(P<0.05),而20%含药血清组(15.91%)与30%含药血清组(17.93%)的细胞凋亡率又明显低于10%含药血清组(21.58%),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含药血清组Trx2的表达量都明显增多,以10%含药血清组的表达量最多;空白组与10%含药血清组的ASK1与Caspase3的表达量比20%与30%含药血清组多。结论补骨颗粒可以通过激活Trx2信号通路而抑制软骨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预防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颗粒 含药血清 软骨细胞 细胞凋亡 Trx2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患肢体位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海洋 林焱斌 +4 位作者 余光书 李杰辉 张寿雄 刘友瑛 许宏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65-1274,共10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的屈曲已被认为是一种减少出血和改善肢体功能的简单且经济的方法,但是最优的肢体管理方式,尤其是膝关节的最佳屈曲度数和最佳屈曲时间,仍然是有争议的。目的:比较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同肢体管理的有效...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的屈曲已被认为是一种减少出血和改善肢体功能的简单且经济的方法,但是最优的肢体管理方式,尤其是膝关节的最佳屈曲度数和最佳屈曲时间,仍然是有争议的。目的:比较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同肢体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以及OVID数据库中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的患肢体位对临床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3月1日。分别依据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膝关节屈曲程度和时间建立亚组。基于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利用数据提取表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0篇研究,包括12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伸直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患侧的膝关节屈曲能够显著降低总失血量(MD=-163.39; 95%CI,-232.74至-94.04;P<0.00001)、隐性失血量(MD=-95.24;95%CI,-153.64至-36.84;P=0.001)以及输血需求(RR=-0.07;95%CI,-0.13至-0.02;P=0.010),明显缩短住院时间(MD=-0.91;95%CI,-1.79至-0.04;P=0.04),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MD=3.50;95%CI,1.31-5.69;P=0.002);然而2组深静脉血栓及伤口相关感染情况接近。此外,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轻度屈曲(≤60°)能够显著降低隐性失血量(MD=-64.70;95%CI,-121.20至-8.21;P=0.02),改善膝关节活动度(MD=3.84;95%CI,0.86-6.82;P=0.01),缩短住院时间(MD=-1.60;95%CI,-2.07至-1.13;P=0.000);膝关节高度屈曲(>60°)能够显著降低输血需求(RR=-0.10;95%CI,-0.17至-0.03;P=0.007);膝关节轻度屈曲组(≤60°)与膝关节高度屈曲组(>60°)的总失血量和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膝关节长期屈曲(>24h)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MD=3.85;95%CI,1.88-5.82;P=0.000 1),显著缩短住院时间(MD=-1.64; 95%CI,-2.06至-1.23;P=0.000);膝关节短期屈曲(≤24 h)能够显著降低输血需求(RR=-0.09;95%CI,-0.17至-0.02;P=0.002);膝关节的屈曲持续时间对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并发症没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屈曲是一种减少术后失血、改善关节活动度的简单且经济的方法。此外,膝关节轻度(≤60°)长期(> 24 h)的屈曲策略可能是改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临床预后的最佳肢体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骨关节炎 膝关节 META分析 组织工程 全膝关节置换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位置 总失血量 隐性失血量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术中自体血回输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余光书 林焱斌 +3 位作者 陈月琴 熊国胜 周家烽 郑伟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0期7-1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为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临床骨科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骨盆骨折术中单纯使用自体血回输或异体血输血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 目的通过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为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临床骨科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骨盆骨折术中单纯使用自体血回输或异体血输血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血常规、ATP酶活性、TNF-α及C3b,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体血回输组与异体血输血组均为20例,其中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为1127.50ml,回输自体血量为464.00ml;异体血输血组术中出血量为745.00ml,异体血输血量为300.00ml。术前自体血回输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Hb:112.80g/L,Hct:32.9%)与异体血输血组(Hb:112.00g/L,Hct:3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0.908,Hct:P=0.510);输血后2h及术后第3天两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比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血输血后发现两组患者在输血后ATP酶活性都有所降低,但是采用自体血回输方法能够抑制ATP酶活性的降低,组间比较发现自体血回输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异体血输血组(P=0.002)。输血后两组TNF-α与C3b值都有所升高,输血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可以提高患者红细胞水平,且与异体血回输相比有更高的ATP酶活性,但并不会明显增加机体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血液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输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扩大内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内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焱斌 叶友友 +3 位作者 余光书 庄研 熊国胜 李仁斌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 探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对胫骨平台内侧及内后髁骨折的手术显露复位及胫骨后内侧阻挡钢板结合前内侧“竹筏”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23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合并伤。采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后前内... 目的 探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对胫骨平台内侧及内后髁骨折的手术显露复位及胫骨后内侧阻挡钢板结合前内侧“竹筏”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23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合并伤。采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后前内侧采用T型3孔排钉固定+后内侧重建板塑形后阻挡固定。通过X线检查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分。 结果 术后X线检查均提示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平台后倾角恢复正常;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4~18分。切口愈合时间12~14d。患者随访5~38月,骨折愈合时间3~6月。KSS膝关节临床功能恢复评价优18例、良5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胫骨平台内后髁骨折采用膝关节扩大后内侧手术入路,创伤小,手术显露好,能直视下进行解剖复位,后侧阻挡钢板支撑保护,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和屈膝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胫骨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补骨颗粒对体内异位成骨影响研究
8
作者 余光书 林焱斌 +1 位作者 庄福毅 吴春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3219-3223,共5页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对体内异位骨形成、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骨颗粒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补骨颗粒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于股四...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对体内异位骨形成、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骨颗粒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补骨颗粒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于股四头肌肌袋中植入灌有VEGF165溶液的缓释泵,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和补骨颗粒组于股四头肌肌袋中植入灌有生理盐水的缓释泵,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补骨颗粒组给予补骨颗粒3.08 g/kg灌胃。3组均于干预2周后取肌袋区域肌肉,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通过组织学观察成骨面积、胶原面积及CD31表达量(血管生成数);取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VEGF与BMP-2含量。结果补骨颗粒组的成骨面积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3组间胶原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补骨颗粒组的血管生成数明显多于空白组及对照组(P均<0.05)。干预2周后,补骨颗粒组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血清BMP-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骨颗粒可通过上调VEGF和BMP-2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而促进体内异位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形成蛋白2 异位成骨 补骨颗粒
下载PDF
自体血回输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乐立盛 余光书 +1 位作者 熊国胜 周家烽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35期14-1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为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临床骨科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9月-2017年9月骨盆骨折术中单纯使用自体血回输或异体血输血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 目的:通过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为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临床骨科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通过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9月-2017年9月骨盆骨折术中单纯使用自体血回输或异体血输血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凝血四项、血常规及输血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共收集到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其中自体血回输组32例,异体血输血组34例。术前自体血回输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与异体血输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4、0.411);输血后2 h两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0.495);术后5 d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保持相对稳定,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0.941)。自体血回输组输血前后的凝血四项比较结果显示凝血活酶时间(APTT)由术前的(29.46±2.39)s,延长为术后的(35.58±3.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纤维蛋白原(Fib)由(3.96±0.99)g/L降为(3.19±1.1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余凝血酶原时间(PT)与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0.094)。异体血回输组的TT由(18.66±2.01)s缩短为(15.15±1.0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组内的PT、AP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0.175、0.174)。结论: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降低骨盆骨折术中的异体输血概率,但是对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可以在术中出血较多时考虑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但需要注意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操作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输 凝血功能 输血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圣仁 余光书 +1 位作者 熊国胜 林焱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评价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公开发表... 目的评价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公开发表自1900年01月01日—2017年6月1日的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与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随机对照中英文文献。严格按照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通过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资料,并使用Rev Man5.1.0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从858篇文献中排除489篇重复文献,并通过浏览摘要及阅读全文后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1篇。根据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有4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3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术前血红蛋白(Hb)(g/d L)行自体输血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12.8—14.0、未行自体输血的为12.7—14.2,2组权重均值(WMD)=-0.05、95%CI为-0.23—0.13;术后d1 Hb(g/d L)自体输血组Hb为9.9—11.6,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6—11.3,2组WMD=0.17、95%CI为-0.09—0.44;术后d3 Hb(g/d L)自体输血组为10.0—11.0,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8—10.8,2组WMD=0.30、95%CI为-0.11—0.70;术后d7 Hb(g/d L)自体输血组为9.6—10.7,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8—10.5,2组WMD=-0.05、95%CI为-0.32—0.23(P〉0.05);但是自体血回输组需要输异体血血概率的相对危险度(RR)=0.39、95%CI为0.28—0.55(P〈0.01),其各种并发症的RR=0.86、95%CI为0.41—1.79(P〉0.05)。结论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输注同种异体血,如果患者术前Hb低于正常值且存在自体输血的条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回收式 全膝关节置换 META分析 血红蛋白 输血并发症
下载PDF
补骨颗粒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后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光书 林焱斌 熊国胜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钉固定术后骨量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将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各29例,对照组行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给予碳酸钙D3片口服,实验组在对...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钉固定术后骨量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将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各29例,对照组行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给予碳酸钙D3片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骨颗粒口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骨密度值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且对照组骨密度低于实验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骨矿含量较治疗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骨矿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血钙水平高于术后3天、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各个时间段血钙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实验组肌酐水平较术后3天明显升高(P <0.05),且高于对照组相同时间段的肌酐水平(P <0.05);但其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的肌酐水平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各个时间段肌酐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治疗。结论:补骨颗粒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骨质疏松安全有效,其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生物化学信号而影响骨小梁,但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量 骨小梁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补骨颗粒
下载PDF
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体外成管实验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余光书 林焱斌 +1 位作者 庄福毅 吴春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7期160-164,共5页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成管实验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骨颗粒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取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 ml/kg灌胃,实验...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成管实验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骨颗粒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取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 ml/kg灌胃,实验组予补骨颗粒水溶液3.08 g/kg灌胃,制备空白血清及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取10周龄的雄性SD大鼠四肢股骨,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EPCs,并进行传代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细胞表面抗原。收集传代培养3代的EPCs,分为补骨颗粒含药血清组及空白血清组,分别予以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干预。于体外基质胶中培养EPCs并观察其成管情况。同时应用Elisa检测方法检测VEGF表达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骨髓中分离出的细胞培养14 d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4^(+)细胞比例为70.03%,CD133^(+)细胞比例为67.99%,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细胞比例为63.96%。成管实验显示补骨颗粒含药血清组于干预72 h后,细胞形态趋于典型,呈毛细血管腔样结构;空白血清组未形成典型的毛细血管腔样结构。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补骨颗粒含药血清组在干预24、48 h时的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血清组(t=3.069、2.939,P=0.037、0.042);但是在干预72 h时补骨颗粒含药血清组与空白血清组VEGF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41,P=0.064)。补骨颗粒含药血清组在干预24、48、72 h时的VEGF表达量无明显变化(F=0.684,P=0.523),而空白血清组在干预24、48、72 h时的VEGF表达量明显升高(F=5.656,P=0.019)。结论: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激活EPCs的活性,促进VEGF表达,从而增强EPCs的血管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颗粒 含药血清 内皮祖细胞 成管实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凋亡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光书 林焱斌 +1 位作者 王松清 吴春玲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HIF-1α/VEGF-A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补骨颗粒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应用Cell Counting Kit-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软...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HIF-1α/VEGF-A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补骨颗粒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应用Cell Counting Kit-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将实验分为正常培养基组及不同浓度补骨颗粒含药血清(浓度为0%,5%,10%,15%,20%,25%,30%)联合10 ng/mL IL-1β培养组。应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凋亡影响情况,用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测量软骨细胞内活性氧的相对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软骨细胞HIF-1α及VEGF-A含量,应用逆转录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IF-1α及VEGF-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浓度为5%,10%,15%补骨颗粒含药血清间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5%含药血清干预后软骨细胞的OD值比20%含药血清干预组(P=0.007)、25%含药血清干预组(P=0.003)及30%含药血清干预组(P<0.00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10 ng/mL IL-1β干预后软骨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培养基组,并且15%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的抑制率和软骨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高于其他浓度含药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表明15%和20%含药血清组HIF-1α和VEGF-A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P=0.057);而15%和20%含药血清组的HIF-1α和VEGF-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培养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著低于0%,5%,10%,25%和30%含药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转录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表明15%含药血清组HIF-1α和VEGF-A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0%,5%和10%含药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5%含药血清组与20%,25%和30%含药血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激活HIF-1α/VEGF-A信号通路而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并且含药血清浓度对软骨细胞的活性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药血清 白细胞介素-1Β 软骨细胞 凋亡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闭合性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内固定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杰辉 林焱斌 +3 位作者 余光书 张寿雄 刘友瑛 许宏滨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为粉碎性骨折伴有明显移位和软组织损伤。由于该部位血液供应较差,并发症多,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目标是恢复下肢力线,达到骨折愈合,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为粉碎性骨折伴有明显移位和软组织损伤。由于该部位血液供应较差,并发症多,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目标是恢复下肢力线,达到骨折愈合,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目前主张在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常见方法为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闭合性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 闭合性 关节外骨折 钢板 髓内钉
原文传递
新构型四枚空心钉固定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林焱斌 余光书 +4 位作者 钟志辉 沈兆庆 郑伟 庄研 许阳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新构型四枚空心钉固定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12个成年防腐人尸体股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为4组(n=3),制作成PauwelsⅢ型合并粉碎性骨折块的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模型。A组标本采用"双轴加压+双...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新构型四枚空心钉固定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12个成年防腐人尸体股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为4组(n=3),制作成PauwelsⅢ型合并粉碎性骨折块的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模型。A组标本采用"双轴加压+双支撑稳定"固定方式,B组标本采用"正三角平行加压+小角度螺钉"固定方式,C组标本采用"倒三角平行加压+小角度螺钉"固定方式,D组标本采用"菱形排列螺钉"固定方式。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先后进行静态压缩测试、循环载荷测试和极限载荷测试。结果A组、B组、C组和D组轴向压缩刚度分别为(995.29±34.16)、(509.89±138.90)、(559.28±111.25)、(610.18±232.35)N/mm,极限载荷分别为(3225.33±461.31)、(2008.67±237.27)、(2705.67±496.39)、(2395.33±403.71)N,以上项目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和D组位移分别为(0.46±0.10)、(1.47±0.72)、(1.14±0.24)、(1.22±0.22)mm,极限测试刚度分别为(1139.28±342.09)、(843.56±408.91)、(585.98±81.60)、(729.96±251.37)N/mm,以上项目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枚空心钉治疗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时,"双轴加压+双支撑稳定"新构型具有生物力学优势,而"正三角平行加压+小角度螺钉"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固定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熊圣仁 林焱斌 +2 位作者 余光书 熊国胜 李仁斌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03-1503,共1页
由于胫骨远端髓腔宽大且软组织覆盖少,交锁髓内钉和钢板是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是这两者固定方式的优劣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述二种不同内固定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关键词 胫骨中下段骨折 生物力学特性 交锁髓内钉 钢板固定 力学研究 固定方式 胫骨远端 软组织
原文传递
Reamed or un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ibial fractures: a meta-analysis
17
作者 yu guangshu Lin Yanbin +1 位作者 Wang yu Xu Zhiqi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29-234,共6页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treat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ramedullary nailing methods on tibial fractures in adults.Methods:Literature report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earlies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treat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ramedullary nailing methods on tibial fractures in adults.Methods:Literature report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earliest available records to October 1,2013) from the PubMed,FMJS,CNKI,Wanfang Data usi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to compare reamed and un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reatment of tibial fractures.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rials was critically assessed,and relevant data were extracted.Statistical software Revman 5.0 was used for data-analysis.Results:A total of 1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omprising 985 patients (475 in the unreamed group and 510 in the reamed group),were eligible for inclusion in this meta-analysis.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the reported outcomes of infection (RR=0.64; 95%CI,0.39 to 1.07;P=0.09),compartment syndrome (RR=1.44; 95%CI,0.8to 2.41; P=0.16),thrombosis (RR=1.29; 95%CI,0.43to 3.87; P=0.64),time to union (WMD=5.01; 95%CI,-1.78 to 11.80; P=0.15),delayed union (nonunion)(RR=1.56; 95%CI,0.97 to 2.49; P=0.06),malunion (RR=1.75; 95%CI,1.00 to 3.08; P=0.05) and knee pain (RR=0.94; 95%CI,0.73 to 1.22; P=0.66).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ixation failure rate in the unreamed group than in the reamed group (RR=4.29; 95%CI,2.58to 7.14; P<0.00001).Conclusion: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med and un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fractures,but our result recommends reamed nails for the treatment of closed tibial fractures for their lower fixation failure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fixation intramedullary Tibial fractures META-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