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脓毒症:两类药物间高水平药代和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坚 Olajide EOlaleye +11 位作者 余玄 贾伟伟 杨军令 吕闯 刘松桥 于晶晶 段小娜 王亚亚 董凯 贺容容 程晨 李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61-363,共3页
联合用药既需要药物间药效协同互补,也需要药物间能够“药代和谐”(pharmacokinetic compatibility,PKC;不发生会影响药物有效性或安全性的药代性质药物相互作用)。当今世界天然产物制品与化药一同使用既大量存在,又充满争议。一方面,... 联合用药既需要药物间药效协同互补,也需要药物间能够“药代和谐”(pharmacokinetic compatibility,PKC;不发生会影响药物有效性或安全性的药代性质药物相互作用)。当今世界天然产物制品与化药一同使用既大量存在,又充满争议。一方面,服用葡萄柚汁、圣约翰草制剂等能严重干扰同时进行的化药治疗,这使人们对天然产物制品与化药合用充满戒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严格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中药联合化药能更好地应对多因素疾病。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机体反应失调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治疗 天然产物 联合用药 注射液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巨噬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起始和维持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风雨(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03,共1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巨噬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1)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SNI)。(2)Fas诱导巨噬细胞凋亡(MAFIA)小鼠模型:MAFIA小鼠连续3天腹腔给予AP20187(AP,该药不通过血脑屏障),停药后第...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巨噬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1)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SNI)。(2)Fas诱导巨噬细胞凋亡(MAFIA)小鼠模型:MAFIA小鼠连续3天腹腔给予AP20187(AP,该药不通过血脑屏障),停药后第1天DRG巨噬细胞减少至20%,停药后第4天DRG巨噬细胞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MAFIA小鼠腹腔注射AP,可以选择性杀死DRG巨噬细胞。(3)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FACS):可以分选出DRG中CX3CR1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结果:(1)SNI术后4天(POD4),术侧DRG巨噬细胞增加至约2.9倍,并且持续到术后28天(POD28)。进一步分析发现,Ki67+CX3CR1+细胞在POD4明显增加,提示外周神经损伤后DRG巨噬细胞增殖加快。(2)MAFIA小鼠先连续3天腹腔给予AP或溶剂(VEH),然后建立SNI模型,以研究DRG巨噬细胞是否参与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与VEH组术侧DRG相比,术后4天(POD4)AP组巨噬细胞明显降低,术后9天(POD9)AP组巨噬细胞恢复至VEH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腹腔注射 神经病理性疼痛 巨噬细胞 外周神经损伤 CX3CR1 KI67 背根神经节 血脑屏障
下载PDF
骨桥蛋白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根尖周炎的骨质破坏 被引量:14
3
作者 Dong M yu x +1 位作者 Chen W 赵泽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32-532,共1页
Dong M,Yu X,Chen W,et a1.Osteopontinpromotes bone destruction in periapieal periodontitisby activating the NF—κB pathway.Cell PhysiolBiochem,2018,49:3.目的:根尖周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牙槽骨破坏和牙脱落。骨桥蛋白(OPN... Dong M,Yu X,Chen W,et a1.Osteopontinpromotes bone destruction in periapieal periodontitisby activating the NF—κB pathway.Cell PhysiolBiochem,2018,49:3.目的:根尖周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牙槽骨破坏和牙脱落。骨桥蛋白(OPN)是一种磷酸化糖蛋白.参与骨代谢。方法:对3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和10例因正畸切除健康牙体组织(对照)的患者进行研究.建立小鼠根尖周炎动物模型进行体内实验.分析OPN与根尖周炎中骨质破坏的关系。在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并用脂多糖处理。NF—κB的抑制剂用于预处理转染的细胞。结果:OPN增加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但减少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OPN在根尖周炎期间激活NF—KB通路.加速P65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和磷酸化。结论:OPN在根尖周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根尖周炎期间骨关节代谢中起双重作用.将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联系起来。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NF—κB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根尖周炎 骨质破坏 骨桥蛋白 NF 通路 激活 成骨细胞增殖 破骨细胞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早白垩世金成矿事件:来自马鞍桥金矿床榍石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3
4
作者 何重果 李建威 +9 位作者 Daniel JKONTAK 靳晓野 吴亚飞 胡浩 俎波 玉雪玲 赵少瑞 杜世广 朱云龙 陶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0-318,共19页
西秦岭造山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已探明金矿床数十个,黄金储量超过2000t.该造山带内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250~195Ma之间,矿床成因与秦岭造山带三叠纪造山作用有关.文章报道西秦岭造山带北缘马鞍桥金矿床的热液榍石U-Pb年龄,揭示... 西秦岭造山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已探明金矿床数十个,黄金储量超过2000t.该造山带内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250~195Ma之间,矿床成因与秦岭造山带三叠纪造山作用有关.文章报道西秦岭造山带北缘马鞍桥金矿床的热液榍石U-Pb年龄,揭示其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可能是不同构造体制下成矿作用的产物.马鞍桥金矿床赋存于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罗汉寺群低绿片岩相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受马鞍桥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化由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脉和蚀变围岩中的浸染状硫化物(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组成,二者皆被晚阶段的钾长石-方解石-绿泥石±黄铁矿脉穿插.热液榍石广泛发育于浸染状硫化物矿石和晚阶段的钾长石-方解石-绿泥石±黄铁矿脉中,为通过榍石U-Pb定年限定成矿作用时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三个浸染状硫化物矿石样品中榍石的Th和U平均含量分别为27.46和39.31ppm(1ppm=1μg g^(-1)),在Tera-Wasserburg图解中给出的下交点年龄介于(121.1±3.1)~(120.7±3.5)Ma(2σ).另外三个晚阶段钾长石-方解石-绿泥石脉样品中的榍石具有较低的Th和U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74和16.21ppm),在Tera-Wasserburg图解中的下交点年龄为(120.8±3.2)~(120.3±5.8)Ma(2σ).榍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马鞍桥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西秦岭造山带其他大多数金矿床的成矿时间截然不同,而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时间一致,可能受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及相关地质过程的控制.晚中生代时期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在北秦岭地体和西秦岭造山带北缘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进而使西秦岭北缘古生界和新元古界沉积岩系发生进变质作用和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热液沿商丹缝合带及其次级断裂构造运移上升至马鞍桥韧性剪切带中沉淀成矿.早白垩世马鞍桥金矿床的厘定表明,北秦岭地体内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及构造活化地区是寻找晚中生代金矿床的有利区域.此外,文章研究结果表明榍石U-Pb定年可为显生宙造山带赋存于变质沉积岩中的造山型金矿床提供可靠的成矿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榍石U-Pb定年 早白垩世 造山型金矿床 马鞍桥 西秦岭造山带
原文传递
干旱事件对全球干旱区生态系统胁迫作用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晓晶 张丽霞 +1 位作者 周天军 张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66,共16页
干旱事件是干旱区频发、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水循环过程的极端事件之一.当前有关气候增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对干旱区生态系统胁迫作用长期变化的研究尚不充分.鉴于此,我们基于多种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阐释了1982~2015年全球干旱区干... 干旱事件是干旱区频发、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水循环过程的极端事件之一.当前有关气候增暖背景下干旱事件对干旱区生态系统胁迫作用长期变化的研究尚不充分.鉴于此,我们基于多种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阐释了1982~2015年全球干旱区干旱事件及其对生态系统胁迫作用的长期变化,并揭示出干旱事件中关键干湿要素和生态胁迫配置类型的转变.(1)气候平均而言,全球干旱区不同程度干旱事件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和烈度的空间分布一致.重度干旱发生时降水量偏少(干旱区平均为-12.4mm mon-1)、温度偏高(0.6℃)、水分收支亏缺(-19.0mm mon-1)、大气干燥度偏高(0.06kPa)、土壤湿度偏干(-0.03m3m-3),植被生长受限、固碳能力减弱(-0.13gC m-2d-1).(2)从长期趋势来看,全球干旱区的干旱事件发生风险增加,表现为轻度至重度干旱事件的影响面积、频率、持续时间和烈度总体显著增加.干旱事件发生时各要素的匹配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降水偏少的状况明显缓解(趋势为3.7~9.6mm mon-1(30a)-1),温度和大气干燥度偏高的特征则持续加剧(0.71~0.87℃(30a)-1和39~47Pa (30a)-1),地表水分收支和土壤湿度的匮乏程度略有缓解(1.7~5.1mm mon-1(30a)-1和4.1×10-3~7.4×10-3m3m-3(30a)-1),植被生长的受限程度总体减小(0.98×10-2~1.2×10-2(30a)-1).干旱事件发生时约50%面积的干旱区植被生长向好趋势在2000年前后发生明显转折.(3) 2000年前后干旱发生时气象因子和生态胁迫因子的配置已发生明显转变.降水主导型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减少近2/3(约20%),温度主导型增加超过1倍(约26%),土壤湿度主导型胁迫作用发生概率减少约10%,大气干燥度主导型增加近1倍(约15%).可见,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区大气干燥度主导的干旱胁迫作用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干旱区 干旱事件 生态系统胁迫 气候增暖
原文传递
Relative frequency and survival of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8 patients 被引量:3
6
作者 Liu J Liu YH +5 位作者 Jin HZ Ma DL Qu T Wang T S un QN yu x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45-650,共6页
Backgrou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WHOEORTC) classification in 2005 promoted the comparisons of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 (PCL) subtypes betwe... Backgrou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WHOEORTC) classification in 2005 promoted the comparisons of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 (PCL) subtyp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PCL varied according to geography.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frequency and survival of PCLs in China and to compare the data with the published results from other countries.Methods We analyzed 98 patients with PCLs over a 6-year period and reclassified them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WHO-EORTC classification (2005).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rate and curv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subtypes such as mycosis fungoides,lymphomatoid papulosis,and primary cutaneous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 was also calculated.Results The relative rate of PCL in China was distinct from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Our study showed a higher frequency of cutaneous T-and NK-cell lymphomas (CTCLs) (94%),and a lower frequency of cutaneous B-cell lymphomas (CBCLs) (6%).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the total PCLs was 8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P 〉0.05 by Log-rank test) between CTCL (80%) and CBCL (100%).Conclusions The higher percentage of CTCL in China may provide a clue to further study the etiological factors of PCLs.Racial variations in factors such as HLA determinant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T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 mycosis fungoides FREQUENCY survival rate WHO-EORTC class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