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几丁质酶研究进展及其在N-乙酰氨基葡萄糖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玉玲 蒋思婧 +1 位作者 贺妮莎 张桂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92-2204,共13页
几丁质是自然界含量丰富的多糖,难溶于水,常被作为废弃物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然而,其水解产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氨糖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及护肤品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将几丁质转换... 几丁质是自然界含量丰富的多糖,难溶于水,常被作为废弃物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然而,其水解产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氨糖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及护肤品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将几丁质转换为高附加值的GlcNAc具有重要意义。几丁质酶可专一性水解几丁质产生GlcNAc,用于GlcNAc的酶法制备,从而替代化学加工方法,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本文介绍了微生物来源几丁质酶的特点与分类,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来源的几丁质内切酶、几丁二糖外切酶及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几丁质降解生产GlcNAc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和产率,这将为酶法生产GlcNAc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几丁质酶 酶法制备 N-乙酰氨基葡萄糖生产
原文传递
凝结芽孢杆菌耐热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大肠杆菌的分泌表达及其在制备Glc NAc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丛娜 姜顺 +3 位作者 杜超 周玉玲 蒋思婧 张桂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8-227,共10页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体,可作用于几丁质或壳聚糖等天然底物,从末端水解产生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GlcNAc)单体,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有较广泛的用途。文中克隆了耐热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DMS1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体,可作用于几丁质或壳聚糖等天然底物,从末端水解产生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GlcNAc)单体,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有较广泛的用途。文中克隆了耐热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DMS1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BcNagZ),并成功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进行了分泌表达,蛋白表达量达到0.76 mg/mL。纯化后的BcNagZ分子量为61.3 kDa,测得的比活力为5.918 U/mg;进一步对该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酶的最适反应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75℃,在65℃处理30 min后还有85%的残余酶活力,表明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该酶的米氏常数Km为0.23 mmol/L,Vmax为0.0431 mmol/(L·min)。重组BcNagZ可以水解胶体几丁质得到微量的GlcNAc,可以将二糖水解为单糖;偶联已报道的外切几丁质酶AMcase,可以有效地将胶体几丁质水解为GlcNAc,得率达到86.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分泌表达 重组酶酶学性质 N-乙酰氨基葡萄糖
原文传递
一种来源于兼性嗜碱菌Bacillus pseudofirmus 703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被引量:2
3
作者 姜顺 郝少华 +4 位作者 向腊 宋俐 周玉玲 蒋思婧 张桂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80,共12页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作用于肽聚糖或几丁质,从其非还原末端水解产生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体,该酶在细胞壁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目的】克隆表达来源于兼性嗜碱菌Bacillus pseudofirmus 703的...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作用于肽聚糖或几丁质,从其非还原末端水解产生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体,该酶在细胞壁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目的】克隆表达来源于兼性嗜碱菌Bacillus pseudofirmus 703的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Z703,为获得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体奠定基础。【方法】以B.pseudofirmus703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得到了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NagZ703,通过构建pET28a-nagZ703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NagZ703,利用镍柱纯化得到NagZ703纯蛋白,并对其酶学和生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NagZ703与其同源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NagZ703属于糖苷水解酶3家族(GH3),由2个结构域构成,催化活性中心由位于N端结构域的Arg232-His234-Arg318组成,和研究最多的Bacillussubtilis168来源的BsNagZ氨基酸的序列相似性为37%。酶学性质分析表明,以对硝基酚-β-乙酰氨基葡萄糖苷(pNP-β-GlcNAc)为底物,NagZ703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60°C和pH 6.5,比酶活为10.79 U/mg,其Km和Vmax分别为0.276 mmol/L和0.612 mmol/(mg·min)。该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50°C处理30 min,或在pH 6.0–10.5条件下,4°C保存12 h后,仍保留80%以上的酶活力。EDTA不影响该酶的活性,推测其为非金属依赖酶,且Hg2+可完全抑制酶活性。【结论】本研究将兼性嗜碱菌Bacillus pseudofirmus 703来源的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Z703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和纯化,并分析了其酶学性质;NagZ703的最适pH为6.5,没有表现出耐盐嗜碱的特征;NagZ703能水解胶体几丁质产生GlcNAc,为酶解生产GlcNAc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多序列比对 异源表达 酶学性质分析 乙酰氨基葡萄糖
原文传递
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顺意 于秋香 +2 位作者 向腊 周玉玲 张桂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9-500,共12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及衍生物是一类主要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非甾体雌激素类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饲料及其副产品中,严重危害牲畜及人类健康,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对ZEN进行降解脱毒。传统的物...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及衍生物是一类主要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非甾体雌激素类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饲料及其副产品中,严重危害牲畜及人类健康,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对ZEN进行降解脱毒。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不能有效去除谷物中的毒素,并会破坏谷物的营养成分,影响食物口感,甚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ZEN及其衍生物进行脱毒是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ZEN及衍生物和降解ZEN的微生物种类、降解特性,然后详细介绍了目前研究的ZEN降解酶种类、解析唯一的蛋白结构及其异源表达和应用情况,以期为通过分子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降低ZEN降解酶的成本提供指导,从而提高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 异源表达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Enhancing the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Bi2S3: A promising earth-abundant thermoelectric material 被引量:1
5
作者 Ye Chen Dongyang Wang +5 位作者 yuling zhou Qiantao Pang Jianwei Shao Guangtao Wang Jinfeng Wang Li-Dong Zhao 《Frontiers of physics》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Recently, bismuth sulfide (Bi2S3)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thermoelectric community owing to its abundance, low cost, and advanced properties. However, its poor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have prevente... Recently, bismuth sulfide (Bi2S3)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thermoelectric community owing to its abundance, low cost, and advanced properties. However, its poor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have prevented Bi2S3 devices from realizing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this work, our motivation is to decrease the larg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origin of the low ZT value in undoped Bi2S3. We combined melt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in a continuous fabrication process to produce Bi2S3–xSex (x = 0, 0.09, 0.15, 0.21) and Bi2S2.85–ySe0.15Cly (y = 0.0015, 0.0045, 0.0075, 0.015, 0.03) sampl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e alloying at S sites can narrow the band gap and activate intrinsic electron conduction, leading to a high power factor of ~2.0 μW·cm–1·K–2 at room temperature in Bi2S2.85S0.15, about 10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undoped Bi2S3. Moreover, our further introduction of Cl atoms into the S sites resulted in a second-stage optimization of carrier concentr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reduced th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which contributed to a high ZT value of ~0.6 at 723 K for Bi2S2.835Se0.15Cl0.015.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could be realized in Bi2S3 with earth-abundant and low-cost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ELECTRIC BI2S3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