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芸香化学成分及其促黑色素生成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帕孜莱提·艾尼瓦尔 李作鹏 +3 位作者 玛伊热·努尔艾合麦提 臧登 蒋岚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1718-1726,共9页
为研究芸香(Ruta graveolens L.)化学成分其促进黑色素生成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芸香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层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为布卢门... 为研究芸香(Ruta graveolens L.)化学成分其促进黑色素生成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芸香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层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为布卢门醇C葡糖苷(1)、玫瑰花糖苷(2)、8-hydroxysmyrindiol(3)、cidioside B(4)、繸状芸香苷酯(5)、异芸香呋喃香豆醇葡萄糖苷(6)、芸香扔(7)、没食子酸(8)、对羟基苯甲酸(9)、cis-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10)、2-苯乙基6-O-没食子酸基-β-D-葡萄糖苷(11)、原儿茶酸(12)、6-羧乙基-5-羟基-苯并呋喃-5-O-β-D-吡喃葡萄糖苷(13)、picraquassioside A(14)、桑色素-3-O-α-L-鼠李糖苷(15)、山奈酚-3-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苷(16)、山奈酚(17)、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8)、槲皮素(19)、槲皮素-3-O-β-D-木糖苷(20)、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1)、槲皮素-3-O-(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22)、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23)。其中1~5、10、11、13、15、16、18、19、21~23首次从芸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处理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以细胞内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其促进黑色素生成活性,经过结果分析: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化合物处理组并未表现出显著促进黑色素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 化学成分 B16黑色素瘤细胞 酪氨酸酶活性
下载PDF
糖肾灌肠方经肠道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冯程程 藏登 +1 位作者 陈茜 马丽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年第4期75-79,I0006-I0009,共9页
目的观察中药经肠道干预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方法将72只小鼠建立DKD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模型组、糖肾灌肠方组、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糖肾灌肠方组和预防组,每组15只,另取12只小鼠做正常组,各组小鼠给予相应的28天治... 目的观察中药经肠道干预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方法将72只小鼠建立DKD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模型组、糖肾灌肠方组、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糖肾灌肠方组和预防组,每组15只,另取12只小鼠做正常组,各组小鼠给予相应的28天治疗后收集新鲜粪便,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结果通过Alpha多样性中Simpson指数整体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糖肾灌肠方组和替米沙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糖肾灌肠方组和预防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大于5%的门包括:Firmicutes(厚壁菌门,43.9%),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41.0%),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6.0%)。这三个菌门总共占到总体菌落的90.9%。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厚壁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从属水平上,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27.0%),Clostridiales(梭菌目属,7.1%),Akkermansia(阿克曼菌属,5.3%),Prevotella(普氏菌属,4.1%),Allobaculum(3.2%),Bacteroides(拟杆菌属,3.1%)占总体的72%。通过QIIME软件,结果显示经药物干预后,乳酸菌属、梭菌目属、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明显上升。结论糖肾灌肠方可能通过增加DK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结构,从而对DKD小鼠模型的肾脏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肾灌肠方 肠道菌群 糖尿病肾病 Illumina MiSeq测序
下载PDF
金洪元教授肾系疾病证治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静 岳薇薇 +2 位作者 藏登 马丽 王先敏 《新疆中医药》 2021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金洪元教授治疗肾系疾病临床用药规律,为学习和继承金洪元教授诊治肾病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金洪元教授有关肾系疾病的论述及诊疗文献整理,结合临床收集病例,创建数据仓库,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 目的探讨金洪元教授治疗肾系疾病临床用药规律,为学习和继承金洪元教授诊治肾病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金洪元教授有关肾系疾病的论述及诊疗文献整理,结合临床收集病例,创建数据仓库,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挖掘金洪元教授诊治肾系疾病用药的规律。结果利用频次统计分析,对筛选出129例患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在治疗肾系疾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肾两虚最多(75次),其次为湿热下注(43次)、血瘀湿阻(33次);用药范围结果表明,最多为补虚药(394次),其次为清热药(307次)、止血药(304次)、利水渗湿药(264次);药物按功效归类,使用最多的是凉血(587次),其次为清热(534次)、解毒(484次)、补肾(346次)等。结论金洪元教授在肾系病的治疗中以滋肾解毒,益气健脾为法则,将中医客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有机结合,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老中医 数据挖掘 肾系疾病 学术继承
下载PDF
糖肾灌肠方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调节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尹 余辉 +5 位作者 徐利娟 藏登 王冲 牛丽娜 王晶 马丽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炎症反应在DKD中起着关键作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体内实验、临床试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糖肾灌肠方治...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炎症反应在DKD中起着关键作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体内实验、临床试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卡格列净0.013 g/kg组、糖肾灌肠方52 g/kg组。高糖高脂饲养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形成DKD模型。造模成功小鼠给予糖肾灌肠方组灌肠,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药物,连续28 d。HE染色观察DKD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通过RT-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i3k、Akt、Nfkb、Tnfa、Il6的mRNA及蛋白表达。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另纳入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糖肾灌肠方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 w后,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蛋白/肌酐(UACR)、巨噬细胞M1水平、TNF-α、IL-6含量;以糖肾灌肠方中药物的名称及“糖尿病肾病”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数据库进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E染色显示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重,肾组织中Pi3k、Akt、Nfkb、Tnfa、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糖肾灌肠方52 g/kg组小鼠HE染色显示肾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肾组织中Pi3k、Akt、Nfkb、Tnfa、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临床研究显示,经治疗,观察组相较于基础治疗组mALB、UACR含量、巨噬细胞M1水平、TNF-α、IL-6含量下降更为明显(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灌肠方筛选出活性成分118个,主要包括芦荟大黄素、水黄皮素等,发现核心靶点TNF-α、IL-6等,GO富集在BP中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等;MF主要包括蛋白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CC主要包括细胞外空间等;KEGG富集发现PI3K/AKT等信号通路能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中起关键作用。结论:糖肾灌肠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及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干预DKD炎症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肾灌肠方 糖尿病肾病 炎症 临床研究 网络药理学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ovel Furocoumarin Derivatives as Stimulators of Melanogenesis and Tyrosinase in B16 Cells
5
作者 NIU Chao zang deng Haji Akber AISA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08-414,共7页
Sixteen novel and four known(4a, 4d, 4e, 4h) amine derivatives of furocoumarin were synthesized, then submitted to evaluation as stimulators of melanogenesis and tyrosinase in B16 murine cells. Among them, five comp... Sixteen novel and four known(4a, 4d, 4e, 4h) amine derivatives of furocoumarin were synthesized, then submitted to evaluation as stimulators of melanogenesis and tyrosinase in B16 murine cells. Among them, five compounds(4g, 4j-4m) showed potent activating effect on both melanogenesis and tyrosinase in vitro compared with positive control(8-MOP), the most widely used drugs for vitiligo in clinic. Noticeably, compotmds 4h and 4j, which contain morpholine and piperazine, were recogniz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stimnlator of melanogenesis and tyrosianse in B16 cells separately. These derivatives may serve as lead compounds for further drug discov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OCOUMARIN AMINE Melanin synthesis TYROSINASE VITILIG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