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DNA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
1
作者 韩叶 吴重阳 +5 位作者 宋颖 金祺祺 蒋皓云 柴晔 曾鹏云 岳玲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54-1560,共7页
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PD-L2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患者对该治疗反应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非常规反应(假性进展、超进展及解离反应... 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PD-L2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患者对该治疗反应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非常规反应(假性进展、超进展及解离反应等),如何早期鉴别假性进展和超进展在临床中非常必要。循环肿瘤DNA(ctDNA)因其源于凋亡和/或坏死后的肿瘤细胞而成为肿瘤早期检测的有力指标。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ctDNA减少和增加可分别见于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患者,给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假性进展和超进展的定义、机制及ctDNA在鉴别假性进展和超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进展 超进展 CTDNA 免疫疗法
下载PDF
IL-1β及TNF-α促进大鼠肠平滑肌细胞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并抑制其受体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慧玲 韩悌云 +6 位作者 高丽萍 熊彬 李小丽 齐国卿 曾鹏云 柴晔 张德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SD大鼠肠平滑肌细胞(ISMC)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Ret)和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表达的影响。方法改良酶消化法分离SD大鼠ISMC,免疫...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SD大鼠肠平滑肌细胞(ISMC)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Ret)和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表达的影响。方法改良酶消化法分离SD大鼠ISM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观察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结蛋白(desmin)的表达;单独或联合使用IL-1β和TNF-α处理ISMC 48 h,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GDNF、Ret及GFRα1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利用改良酶消化法获得了高纯度的大鼠ISMC,其α-SMA及desmin阳性率均大于9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NF-α能促进ISMC表达GDNF,抑制其表达GFRα1,而对Ret的表达无明显影响,IL-1β能抑制ISMC表达Ret,对GDNF及GFRα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IL-1β联合TNF-α能显著促进ISMC表达GDNF,抑制其表达Ret及GFRα1。结论IL-1β联合TNF-α能促进ISMC表达GDNF,抑制其表达GDNF受体Ret及GFR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肠平滑肌细胞(ISMC)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受体酪氨酸激酶(Ret) 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
下载PDF
基于半解析法的一维圆锥形声学黑洞梁能量聚集效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曾鹏云 郑玲 +1 位作者 左益芳 邓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A01期210-214,共5页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ABH)效应是弯曲波在楔形结构中传播时波速逐渐减小至零从而不发生反射的现象。由于弯曲波在理想黑洞结构中不发生反射,这就意味着能量被集中在楔形结构的尖端部分,这一现象使得黑洞结构在减振降噪,能量回...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ABH)效应是弯曲波在楔形结构中传播时波速逐渐减小至零从而不发生反射的现象。由于弯曲波在理想黑洞结构中不发生反射,这就意味着能量被集中在楔形结构的尖端部分,这一现象使得黑洞结构在减振降噪,能量回收等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了对截面呈幂率变化的杆结构进行动力学分析,首先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然后利用小波函数拟合杆振动时的挠度曲线并结合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对其进行求解得到系统的振动响应。分析计算结果可知,相较于均匀杆结构,截面呈幂律变化的杆结构能够有效的抑制其振动;进一步比较楔形梁和圆杆的振动响应表明,黑洞结构对两者振动响应的抑制效果相似,但锥形杆的尖端聚能效果要优于楔形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声学黑洞 锥形梁 半解析法 小波函数 动力响应
下载PDF
声学黑洞梁的振动能量分布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邓杰 郑玲 +2 位作者 左益芳 曾鹏云 吴行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A01期66-70,共5页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ABH)效应通过幂指数律剪裁厚度或者材料参数梯度变化等方式,来减小弯曲波速度并在末端实现能量聚集和吸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能量角度出发,基于半解析建模方法,建立一维声学黑洞梁的解析模型...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ABH)效应通过幂指数律剪裁厚度或者材料参数梯度变化等方式,来减小弯曲波速度并在末端实现能量聚集和吸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能量角度出发,基于半解析建模方法,建立一维声学黑洞梁的解析模型,选取Morlet小波为振型函数,对解析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能量密度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黑洞段的能量密度远大于均匀段能量密度,尖端部分对声学黑洞效应起到关键作用。理论分析结果对梁结构的振动控制和能量回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声学黑洞 振动 弯曲波 半解析法 能量吸收
下载PDF
伴BCR::ABL1 e6a2融合基因慢性髓性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李静静 岳玲玲 +2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陈慧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02,共4页
e6a2转录本类型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临床上非常罕见,通常与疾病的侵袭有关,其临床特点及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以全身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并胃肠道、淋巴结等多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e... e6a2转录本类型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临床上非常罕见,通常与疾病的侵袭有关,其临床特点及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以全身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并胃肠道、淋巴结等多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e6a2融合基因阳性C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该患者Ph染色体阳性,伴+8染色体,CML常见BCR::ABL1转录本均阴性,但通过RT-PCR检测出e6a2转录本阳性表达,予以达沙替尼100 mg/d治疗,3个月后复查达到了完全血液学反应、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及分子学反应4.0。e6a2转录本在临床上非常罕见,需研究更多e6a2转录本的病例以明确其临床特点,并改善这些罕见病例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例 慢性髓性白血病 达沙替尼 溶骨性骨质破坏 临床特点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融合基因 阳性表达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并发利什曼病1例
6
作者 陈慧玲 曾鹏云 柴晔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64,共1页
患儿,女,3岁,因"发热十余天"于2017年3月1日首次入院。血常规:WBC 17.7×10^(9)/L,中性粒细胞占0.24,淋巴细胞占0.60,RBC 3.64×10^(12)/L,HGB 89 g/L,PLT 69×10^(9)/L。骨髓象: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78,糖原染... 患儿,女,3岁,因"发热十余天"于2017年3月1日首次入院。血常规:WBC 17.7×10^(9)/L,中性粒细胞占0.24,淋巴细胞占0.60,RBC 3.64×10^(12)/L,HGB 89 g/L,PLT 69×10^(9)/L。骨髓象: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78,糖原染色(PAS)阳性。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0.765,主要表达HLA-DR、CD10、CD15、CD19、CD2、CD38、cCD79和TdT。染色体核型正常。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TCF3-PBX1阳性,余阴性。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细胞,中危)。根据CCLG-ALL 2008方案先后予以泼尼松预激、VDL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地塞米松)诱导缓解、CAM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早期强化、大剂量甲氨蝶呤巩固、VDLD+CAM方案延迟强化Ⅰ、维持治疗及VDLD方案延迟强化Ⅱ治疗。化疗期间规律行腰椎穿刺及三联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规律复查骨髓象及微小残留病(MRD),均呈完全缓解(CR)状态。2018年1月25日,患儿因"确诊ALL 10个月余,发热6 d"再次入院,最高体温41℃,伴有寒战、气促,偶有咳嗽,无明显咳痰,无腹痛、腹泻、胸闷等症状,家属入院前自行给予"阿奇霉素、抗病毒口服液"治疗4 d,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患儿无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常规预防接种,无手术外伤及食物药物过敏史,前期治疗中共输注红细胞8 U,血小板3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利什曼病 腰椎穿刺 诱导缓解 传染病史 抗病毒口服液 骨髓象 柔红霉素
原文传递
CALR基因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韩叶 宋颖 +4 位作者 王茵 柴晔 曾鹏云 岳玲玲 吴重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2-872,共1页
患者,男,34岁,2018年1月因左前臂意外受伤后,局部出血不易止住,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检查发现PLT明显增高(1833×109/L),遂入住我院血管外科。血常规:WBC 12.96×109/L,中性粒细胞占0.64,淋巴细胞占0.20,单核细胞占0.06,嗜酸性粒... 患者,男,34岁,2018年1月因左前臂意外受伤后,局部出血不易止住,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检查发现PLT明显增高(1833×109/L),遂入住我院血管外科。血常规:WBC 12.96×109/L,中性粒细胞占0.64,淋巴细胞占0.20,单核细胞占0.06,嗜酸性粒细胞占0.03,嗜碱性粒细胞占0.04,RBC 5.46×1012/L,HGB 153 g/L,PLT 1845×109/L;出凝血指标:PT 14.5 s,APTT 33.7 s,TT 18.3 s,纤维蛋白原3.30 g/L,D-二聚体0.19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20μg/ml。予以"上肢血管切开探查术",辅以吸氧、补液、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左前臂受伤部位好转,但多次复查血常规示WBC、PLT异常,为明确PLT升高的原因于2018年1月29日以"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收住我科。入院后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苍白、黄染,全身未见瘀点瘀斑,左前臂可见一长约8 cm手术瘢痕,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余查体均阴性。血常规示:WBC 10.41×109/L,中性粒细胞占0.82,淋巴细胞占0.13,单核细胞占0.03,嗜酸性粒细胞占0.01,嗜碱性粒细胞0.02;RBC 5.23×1012/L,HGB 149 g/L;PLT 1802×109/L。骨髓象:粒系占0.730(中性中幼粒细胞占0.190,中性晚幼粒细胞占0.180,嗜酸性粒细胞占0.040);红系占0.22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全片共见巨核细胞38个,血小板大片成堆;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示: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8.40%,单核细胞约占2.03%,免疫表型均未见明显异常。中性粒细胞约占63.19%,表达CD13、CD33、CD15、CD64、CD11b、CD11c、CD16、CD10,符合粒细胞各阶段的免疫表型特征,CD16、CD13、CD11b发育模式未见明显异常。CD34+原始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碱性粒细胞 晚幼红细胞 左前臂 血管外科 CD64 嗜酸性粒细胞 瘀点 血常规检查
原文传递
芦可替尼治疗PCM1-JAK2融合基因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
8
作者 宋颖 张育榕 +6 位作者 韩叶 王茵 李艳青 柴晔 曾鹏云 岳玲玲 吴重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0-690,共1页
患者,男,47岁,因"耳鸣2年,加重伴乏力、头晕2个月"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37.6×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03%,单核细胞0.037%,HGB 74 g/L,PLT 72×10^(9)/L,予以输血治疗,症状无缓解。于2020年12... 患者,男,47岁,因"耳鸣2年,加重伴乏力、头晕2个月"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37.6×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03%,单核细胞0.037%,HGB 74 g/L,PLT 72×10^(9)/L,予以输血治疗,症状无缓解。于2020年12月27日就诊于我院,以"白血病"收住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JAK2 输血治疗 中性粒细胞 白血病 淋巴细胞 融合基因
原文传递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蒋皓云 金祺祺 +6 位作者 韩叶 宋颖 王茵 柴晔 曾鹏云 岳玲玲 吴重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2年第7期423-426,共4页
目的提高对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的ETP-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腹股沟淋巴... 目的提高对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的ETP-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及病理检查,并在外院会诊均诊断为"PTCL-NOS",按照该诊断化疗2个疗程(CHOPE方案、GLD方案,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后疗效欠佳,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因流式细胞术发现骨髓中有原始细胞,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ETP-ALL,积极采用Hyper-CVAD及EA方案交替化疗,3个疗程后疾病进展,第4、5个疗程加用西达本胺,疾病仍有进展,后随访患者死亡,病程约12个月。结论ETP-ALL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常规诱导治疗缓解率低,且复发率高、预后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及时加用新药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流式细胞术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Structured road-oriented motion planning and tracking framework for ac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of autonomous vehicles
10
作者 ZHANG ZiWei ZHENG Ling +2 位作者 LI YiNong zeng pengyun LIANG YiXia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2427-2440,共14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otion planning and tracking framework based on 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s(APFs) and a lane chang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s of...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otion planning and tracking framework based on 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s(APFs) and a lane chang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on structured roads. First, an improved APF-based hazard evaluation module, which is inspired by discrete optimization, 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driving hazards in the Frenet-Serret coordinate. Next, a strategy for changing lane is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ient descent method(GDM). On the basis of the potential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target obstacle and road boundaries, GDM is utilized to generate the path for changing lane.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afety threats of traffic participants, the effects of other obstacles on safety are taken as additional safety constraints when the lane-changing speed profile for ego vehicles is designed. Then, after being mapped into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the feasible trajectory is sent to the tracking layer, where a proportional-integral control an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PI-MPC) based coordinated controller is applied. Lastly, several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road geometrics and obstacles are test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chieve ac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in complex traffic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ous vehicles motion planning structured roa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s collision avoid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