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ss-border Urban Networks Based on Manufacturing Global Value Chain:A Stud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Western China
1
作者 MAN Shan YANG Yongchun +1 位作者 zeng tonggang WANG Meim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033-1052,共20页
Cross-border investment is essential for western China’s globalization.Global value chain(GVC)forms cross-border investment networks between industries in western China and overseas cities.Focusing on GVC,this study ... Cross-border investment is essential for western China’s globalization.Global value chain(GVC)forms cross-border investment networks between industries in western China and overseas cities.Focusing on GVC,this study us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entropy method,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and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analysis method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rban network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production,and sal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overseas investments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western China.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investment networks involved multiple industry types and multiple central cities with differentiated diversity and multicentrality.The R&D urban network’s leading sub-industries were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s,medicine and biological products,and metal and nonmetal industries.The destination cities were mostly those home to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s.The production urban network’s leading sub-industries were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instrument,and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ies.The destination cities were mostly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sales urban network’s leading sub-industries were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metal and nonmetal,and petrochemical and plastics industries.The destination cities were numerous and scattered.In addition,the R&D urban network easily formed specialized clusters,core nodes easily controlled the production urban network,and individual nodes did not easily control the sales urban network.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dvantages greatly impacted the three network types.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this study suggests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to narrow the institutional gap,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vestment layout to expand overseas markets,and increasing R&D funds to stimula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overseas investments in we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lobal value chain(GVC) overseas investment cross-border networks western China
下载PDF
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时空格局与性别协调发展特征——基于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 被引量:8
2
作者 曾通刚 赵媛 +1 位作者 杨永春 贺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10-1918,共9页
运用地理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时空特征和性别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指数显著下降,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增趋势,全国层面上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东部地区降幅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带内部差距... 运用地理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时空特征和性别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指数显著下降,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增趋势,全国层面上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东部地区降幅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带内部差距显著;②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以东西差异为主,转变为东西、南北方向上差异并存的空间格局。除新疆外,广大西部地区老年群体脆弱性普遍偏高;③中国老年女性受差异性劣势累积而处于社会边缘地位,是更具脆弱性的亚群体,在空间上表现为高脆弱水平均衡态势。就性别差异来看,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显著;④中国老年群体生存发展条件的性别对比关系发生较大转变,二者趋向于良好协调发展。积极关注老年期妇女群体的脆弱性和不公平待遇,将是实现积极与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老龄化 时空分异 性别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县域高龄人口地域分异特征及环境成因 被引量:11
3
作者 许昕 赵媛 +2 位作者 张新林 曾通刚 夏四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49-1457,共9页
以全国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依据高龄化系数将中国不同区域划分为未高龄化、浅度高龄化、中度高龄化和深度高龄化4个类型区,并探讨其空间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并选取5个自然环境指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 以全国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依据高龄化系数将中国不同区域划分为未高龄化、浅度高龄化、中度高龄化和深度高龄化4个类型区,并探讨其空间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并选取5个自然环境指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高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环境成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县域高龄化水平呈现"西疏东密"分布格局;高龄化系数三级阶梯状分布明显,平原、丘陵、盆地普遍高于山地及高原地区;由"凹"字型向"东西隆升、北端塌缩"格局演变。(2)高龄人口空间集聚不断增强,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3)水文指数、气候指数是影响全国县域高龄人口集聚的主要因素;地形起伏度、空气质量指数对高龄人口分布影响不显著,对不同类型区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指数对高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趋强;社会经济因素对高龄人口分布具有扰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人口 县域尺度 地域分异 环境成因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通刚 杨永春 满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处于较高水平;(2)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区域差异显著。东南沿海及少数西部城市心理融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山...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处于较高水平;(2)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区域差异显著。东南沿海及少数西部城市心理融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山东和川渝等地区心理融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除川渝地区外,热点区集中于北方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地区。(4)拥有房产、雇主身份和较高受教育水平加快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工资收入的增加不利于心理融入,这与相对剥夺感有关;参与"新农合"对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具有约束效应;暂住证/居住证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心理融入的重要途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利于流动人口心理融入。跨省流动存在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家庭规模和本地居留时间的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融入 流动人口 市民化 城市
下载PDF
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满姗 杨永春 +1 位作者 曾通刚 刘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4-683,共10页
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西部上市公司总部–境外子公司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位序-规模分析法探索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呈现出最... 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西部上市公司总部–境外子公司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位序-规模分析法探索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呈现出最大联系极化、联系广度分散化的特征,形成了以成都-香港、重庆-香港、成都-珀斯、西安-香港、成都-新加坡城市对为主要联系路径的层级网络结构。(2)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呈现出多中心结构特征,出度网络中心性较强的城市有明显的行政中心指向、技术创新指向、工业基础指向、资源指向和对外开放指向;入度网络中心性较强的城市有明显的门户指向、技术创新指向、金融中心指向和战略政策指向。(3)网络结构的演变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出度网络和入度网络中首位城市的中心性逐渐增强,且出度网络和入度网络均经历了相对均衡–相对集中–集中的发展过程。(4)所有权优势是上市公司跨境投资的基本前提,结合区位优势共同影响上市公司投资区位选择,内部化优势起到巩固东道国与母国联系强度的作用,三大优势随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城市网络 上市公司 空间结构 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老年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许昕 赵媛 +4 位作者 张新林 曾通刚 夏四友 谢倩倩 孙琪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16-1429,共14页
在中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老龄问题逐渐成为新常态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了2003-2017年国内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关键词共现归纳出中国老年地... 在中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老龄问题逐渐成为新常态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和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了2003-2017年国内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关键词共现归纳出中国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为:(1)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和养老设施空间配置成为近年来老年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大区域小尺度、更深层次驱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老年居民的社会交往、情感归属、社会资源与社区多维度结合,是未来社区建设与养老重点关注的方向;居家养老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尚未形成理论突破并推动政策实践,亟待学者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理论构建。(2)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研究成为新兴研究领域和主导方向,如何由宏观层面关注老年人健康与环境关系到微观层面关注老年个体情感体验、地方依赖,空间化健康与环境关系,选择和量化人文因素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难点。(3)对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有待实现定量和质性研究的互补融合,探索强调个体认知、行为偏好的行为主义地理学与强调时空整体性与制约的时间地理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地理学 研究进展 述评与展望 Citespace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匹配 被引量:36
7
作者 曾通刚 赵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7-1511,共15页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错位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快速增长,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失衡特征不容忽视。东部地区整体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伴有'西部崛起,中部及东北地区塌陷'特征。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化'现象。(2)中国老龄事业基本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空间分布由西南-东北辐射递减模式转变为显著的'中部塌陷'式,形成一条由北向南的低值集聚带,纵贯中国中部,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关系。(3)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正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空间错位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4)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行政导向及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未对老龄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倒逼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老龄事业发展水平 时空演化 空间错位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