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27
1
作者 施忠民 陈城 +30 位作者 马燕红 姜迎萍 郭秦炜 华英汇 魏世隽 桂鉴超 朱永展 杨云峰 王旭 张晖 陈凯 洪建军 曾宪铁 史冬泉 黄崇侠 刘国辉 陶旭 高鹏 苏佳灿 洪劲松 江少华 徐海林 武勇 马昕 胡跃林 王正义 徐向阳 张建中 俞光荣 唐康来 姜保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747-753,共7页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专家共识,供全国骨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护理人员等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宣教、软组织肿胀处理、疼痛管理、支具保护和负重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觉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基本功能恢复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出院随访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康复 术后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 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足踝外科学会 +24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部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足踝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基础研究与矫形学组 王正义 俞光荣 张建中 徐向阳 李开南 唐康来 马昕 胡勇 陈兆军 梁晓军 苗旭东 王旭 宋卫东 张奉琪 徐海林 武勇 张晖 高鹏 曾参军 曾宪铁 钱敏 祁印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9期641-651,共11页
腓骨肌萎缩症在我国已确定为罕见病。由于该病较为罕见,国内骨科界对其认识参差不齐,外科治疗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意见,欠缺规范化。为更好地认识与治疗该病,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获得更好的疗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 腓骨肌萎缩症在我国已确定为罕见病。由于该病较为罕见,国内骨科界对其认识参差不齐,外科治疗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意见,欠缺规范化。为更好地认识与治疗该病,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获得更好的疗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足踝外科学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足踝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基础研究与矫形学组联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探讨了该病的病理特点、病程发展规律、检查流程与诊断标准,提出外科治疗的策略与方法,最终形成本共识,以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腓骨肌萎缩症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共识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足踝部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段连杰 潘华伟 +3 位作者 温石磊 陈晨 曾宪铁 赵嘉国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足踝部骨折患者术前血栓发生率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足踝外科二病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足踝部骨折患者344例,男237例,女107例,男女比例2.2∶1,年龄16~80岁,平均43岁。... 目的探讨分析足踝部骨折患者术前血栓发生率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足踝外科二病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足踝部骨折患者344例,男237例,女107例,男女比例2.2∶1,年龄16~80岁,平均43岁。收集整理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类型、D-二聚体检查结果等,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査确诊DVT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本组344例患者中,经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确诊下肢DVT形成47例,发生率为13.66%。其中肌间静脉血栓24例(51.06%),腓静脉血栓7例(14.89%),胫后静脉血栓13例(27.66%),腘静脉血栓2例(4.26%),股静脉血栓1例(2.13%)。Pilon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是25.64%(10/39),踝关节骨折发生率是11.05%(21/190),跟骨骨折13.01%(16/115)。年龄和D-二聚体水平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OR=3.56(95%CI:1.503~8.437),即40岁以上足踝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40岁以下患者的3.561倍;D-二聚体水平的OR=3.299(95%CI:1.646~6.6123),即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足踝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D-二聚体水平300 ng/ml以下患者的3.299倍。而性别、生活习惯、相关内科疾病及骨折类型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踝部骨折患者术前血栓多发生于肌间、胫后、腓静脉,较少发生于下肢大静脉如腘静脉;年龄>40岁、D-二聚体检测值>300 ng/ml是足踝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二元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嘉国 郭文煊 +1 位作者 曾宪铁 阚世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2-386,共5页
目的总结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主要包括早期屈伸活动、早期负重、早期负... 目的总结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主要包括早期屈伸活动、早期负重、早期负重联合屈伸活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屈伸活动、早期负重或者两者联合,患者恢复效果与早期固定相似或优于早期固定。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跟腱功能恢复,并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不会增加术后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结论急性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在支具保护下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但早期活动和负重的方式和最佳时机尚无统一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跟腱断裂 手术治疗 早期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Haglund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杰 曾宪铁 马信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8-523,共6页
目的对跟骨Haglund综合征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总结。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Haglund综合征的文献,对Haglund综合征的病因、解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aglund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局部摩擦、... 目的对跟骨Haglund综合征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总结。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Haglund综合征的文献,对Haglund综合征的病因、解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aglund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局部摩擦、腓肠肌张力较高有关,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跟骨后方局部解剖较为复杂,邻近组织结构较多。Haglund畸形可引起跟骨后方滑囊和跟腱止点的撞击,导致跟骨后滑囊及跟腱止点的磨损,从而出现疼痛症状。X线片上FPA(Fowler-Philipp angle)、CPA(calcaneal pith angle)、PPL(parallel pitch lines)、CLA(Chauveaux-Liet angle)和X/Y比值(跟骨总长度与跟骨大结节长度的比值)可用于Haglund畸形的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开放Haglund骨突切除术、跟骨截骨术和关节镜下Haglund骨突切除术)。结论开放或关节镜下Haglund骨突切除术以及跟骨截骨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微创治疗是目前发展趋势。手术中需注意跟腱止点钙化的处理以及跟腱止点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glund综合征 Haglund畸形 影像测量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Sources and transport of organic carbon from the Dongjiang River to the Humen outlet of the Pearl River,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8
6
作者 FU Yingchun TANG Congguo +3 位作者 LI Jun ZHAO Yaolong ZHONG Wei zeng xiant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143-158,共16页
Transport of organic carbon via rivers to estuary is a significant geochemical proc- es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is paper presents bulk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from the Dongjiang catchment to the adjacent H... Transport of organic carbon via rivers to estuary is a significant geochemical proc- es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is paper presents bulk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from the Dongjiang catchment to the adjacent Humen outlet,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613C and ratio of carbon to nitrogen (C/N) as indicators for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winter. An elevated trend of TOC occurred along the river to the Humen outlet in both surveys, and the highest mean values of dissolved and particular organic carbon (DOC-279 μmol L-1 and POC-163μmol L-1) were observed in the urban deltaic region in summer flood flow. Winter samples had a wide range of b'13C and C/N (5-3C -24.6%o to -30.0%o, C/N 4-13), and summer ones varied slightly (8-3C -24.2%o to -27.6%0, C/N 6-18). As results suggest that POC in the three zones of upstream-delta-outlet dominantly came from riverbank soil, phytoplankton and agricultural C3 plants in winter, whereas main sources were from the riverbank and mangrove soil in summer. Moreover, anthropogenic sewage inputs had 11% and 7% contribution to POC in the deltaic and outlet. Transport accompanied with seasonal freshwater variation,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and degradation, and removal be- havior caused variation of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also discovered that TOC export bulk in Dongjiang was approximately one quarter of Humen flux in the dry flow,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y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river export con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jiang River Humen outlet total organic carbon FLUX δ13C C/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