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肺结核患者未收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梁瑞英 梁桂烨 +1 位作者 张爱洁 徐伟 《首都公共卫生》 2022年第3期142-146,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肺结核患者未收治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更好地管理结核病患者、防控结核病提供依据。方法整理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朝阳区的肺结核患者3993例的相关数据,对未收治情况进行...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肺结核患者未收治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更好地管理结核病患者、防控结核病提供依据。方法整理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朝阳区的肺结核患者3993例的相关数据,对未收治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朝阳区肺结核患者未收治率为33.16%(1324/3993,95%CI:31.65%~34.5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户籍、职业、疾病类型及是否就诊延迟患者的未收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未收治风险高于女性(OR=1.184,95%CI:1.024~1.370);60岁及以上年龄组未收治风险较高(OR=2.791,95%CI:2.071~3.761);家务待业(OR=2.316,95%CI:1.934~2.774)及离退休(OR=1.990,95%CI:1.492~2.652)人员未收治风险高于在职职工;未痰检(OR=3.422,95%CI:2.862~4.090)、菌阴(OR=1.582,95%CI:1.330~1.881)患者高于菌阳患者。结论加强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强化患者就诊时及首次追访时的宣教,提高轻症患者及男性患者对规律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及依从性;关注家务待业者和老年患者,给予关怀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未收治率 登记治疗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基于HPLC-Q-TOF-MS/MS技术的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化学成分辨识 被引量:14
2
作者 肖娟兰 赵鹿 +4 位作者 张东旭 张爱杰 董世奇 樊慧蓉 包桂花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56-1667,共12页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技术对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分类归属。方法:采用Diamonsil^(ⓒ)C_(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05%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技术对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分类归属。方法:采用Diamonsil^(ⓒ)C_(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05%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化合物的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结合对照品、文献数据的比对进行碎片裂解规律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19个化合物,包括36个有机酸类、22个黄酮及其苷类、8个木脂素类、3个倍半萜内酯类、6个萜类、3个香豆素类、17个酚类、14个氨基酸类、4个醛类和6个其他类。结论:首次对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辨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神补心六味丸 HPLC-Q-TOF-MS/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法的耳聋胶囊化学成分辨识及归属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偲 张东旭 +3 位作者 刘羽康 张爱杰 刘兴超 樊慧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目的基于UPLC⁃Q⁃TOF⁃MS/MS法对耳聋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辨识和归属。方法样品65%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Atlantis T3色谱柱(4.6 mm×10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在... 目的基于UPLC⁃Q⁃TOF⁃MS/MS法对耳聋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辨识和归属。方法样品65%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Atlantis T3色谱柱(4.6 mm×10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高质量数据采集,根据化合物的精确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等信息,结合对照品、HR⁃MS/MS Spectral Library1.1质谱数据库和文献报道进行鉴定和归属。结果共辨识130种化学成分,包括46种黄酮类、30种萜类、10种苯酞类、4种香豆素类、6种苯乙醇苷类、12种有机酸类、13种含氮类及9种其他类。结论该方法可为耳聋胶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胶囊 化学成分 UPLC⁃Q⁃TOF⁃MS/MS
下载PDF
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联合电磁波、常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利玲 徐铮铮 +1 位作者 张爱洁 王少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10-1814,共5页
目的 探讨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联合电磁波、常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电磁波、常规治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疗程3... 目的 探讨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联合电磁波、常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电磁波、常规治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盆腔积液量、炎性包块直径、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TGF-β1、MCP-1、HO-1、血液流变学指标(PV、HCT、ESR)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腔积液量、中医证候评分、MCP-1、HO-1、PV、HCT、ESR、CD8^(+)低于对照组(P<0.05),炎性包块直径更短(P<0.05),TGF-β1、CD4^(+)、CD4^(+)/CD8^(+)更高(P<0.05)。结论 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联合电磁波可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TGF-β1、MCP-1、HO-1水平,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湿汤 保留灌肠 电磁波 常规治疗 慢性盆腔炎
下载PDF
维拉帕米对替芬泰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作用
5
作者 张爱杰 杨帆龙 +4 位作者 赵鹿 李偲 董世奇 刘鉴峰 樊慧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替芬泰及代谢产物M8、M9浓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替芬泰(P-gp底物)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60 mg·kg^(-1)替芬泰,实验组给予60 mg·kg^(-1)...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替芬泰及代谢产物M8、M9浓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替芬泰(P-gp底物)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60 mg·kg^(-1)替芬泰,实验组给予60 mg·kg^(-1)替芬泰联用25 mg·kg^(-1)维拉帕米。采用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替芬泰及代谢物的血药浓度,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替芬泰、M8和M9的LC-MS/MS方法通过了严格的方法学验证。与对照组相比,联用维拉帕米的实验组大鼠体内替芬泰和M9的AUC 0-t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1倍和1.58倍;替芬泰和M9清除率CL降低,约为对照组的60%;M8的AUC 0-t和CL无显著改变。结论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可明显提高替芬泰及代谢物的体内暴露水平,提示临床两者合用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芬泰 代谢产物 维拉帕米 药动学 P-糖蛋白 LC-MS/MS
下载PDF
智能化采煤技术在20 m+特厚煤层的应用与推广
6
作者 朱树来 张爱杰 连全东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1年第4期61-63,共3页
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实现对综采设备的实时动态在线监测,以大唐能投公司龙王沟煤矿61605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适应千万吨综采工作面的智能化采煤理论与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液压支架跟机自动移架控制、采煤机自动截割... 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实现对综采设备的实时动态在线监测,以大唐能投公司龙王沟煤矿61605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适应千万吨综采工作面的智能化采煤理论与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液压支架跟机自动移架控制、采煤机自动截割技术、视频动态监控及远程集中控制等,并依据该方案进行了现场实践,实现了千万吨综采面自动化运行,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吨工作面 跟机自动移架 视频动态监控 智能割煤 集中控制
下载PDF
X射线辐射对埃克替尼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7
作者 王玲梅 杨凡 +5 位作者 梁博涵 张爱杰 王伟占 刘鉴峰 董世奇 樊慧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2-1269,共8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埃克替尼浓度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X射线辐照对埃克替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究其RT-PK(radiotherapy-pharmacokinetics)现象。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射组,辐射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不...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埃克替尼浓度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X射线辐照对埃克替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究其RT-PK(radiotherapy-pharmacokinetics)现象。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射组,辐射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不同次数及不同部位的X射线照射,恢复24 h后和对照组同时灌胃给予15 mg·kg^(-1)埃克替尼,采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用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埃克替尼的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测定大鼠血浆中埃克替尼浓度的LC-MS/MS方法通过了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大鼠灌胃给予埃克替尼后,其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单次照射后随辐射剂量增加,胸腔辐射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连续5 d胸腔照射(RT_(2Gy))后埃克替尼AUC显著下降;单次腹腔照射(RT_(5Gy))后埃克替尼的达峰浓度(C_(max))显著下降,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改变。结论:通过验证的LC-MS/MS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应用于测定大鼠血浆埃克替尼的浓度。药动学吸收实验结果提示单次X射线辐射对埃克替尼药动学影响不显著,多次胸腔照射可能导致该药物血浆暴露量降低,提示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埃克替尼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克替尼 辐射 药动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基层实验室肺结核检测方法的优化组合
8
作者 余琴 刘海灿 +4 位作者 赵爱兰 俞南 张爱洁 徐伟 魏云芳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基层实验室协助诊断肺结核的最佳组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结核病门诊疑似肺结核患者初次就诊时临床资料。统计抗酸染色镜检、痰培养、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检测(Gen...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基层实验室协助诊断肺结核的最佳组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结核病门诊疑似肺结核患者初次就诊时临床资料。统计抗酸染色镜检、痰培养、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检测(Gene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IgM/IgG抗体检测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uberculosis-interfering gamma release assay,TB-IGRA)5种检测方法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性能,分析几种检测方法辅助诊断肺结核的最优组合。结果研究纳入356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经临床诊断1017例为肺结核患者。抗酸染色镜检、痰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IgM/IgG抗体检测和TB-IGR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13.5%、22.8%、16.2%和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灵敏度介于31.9%~80.0%,特异度介于98.9%~99.8%。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病原学检测+IgM/IgG抗体检测+TB-IGRA的组合具有最高的诊断性能,约登指数0.806。结论结核分枝杆菌IgM/IgG抗体检测和TB-IGRA是实验室辅助诊断肺结核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肺结核 病原学 免疫学 抗体 Γ干扰素 利福平
原文传递
基于“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的蒙药暖宫七味丸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晨晨 张东旭 +6 位作者 张玉凤 张爱杰 董世奇 韩峰 邢界红 樊慧蓉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5855-5866,共12页
目的研究蒙药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动学,筛选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综合运用UPLC-Triple-TOF-MS/MS、GC-MS技术结合数据库及对照品对比,鉴别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使用UPLC-Q-TRAP-MS... 目的研究蒙药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动学,筛选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综合运用UPLC-Triple-TOF-MS/MS、GC-MS技术结合数据库及对照品对比,鉴别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使用UPLC-Q-TRAP-MS/MS研究其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采用UPLC-Q-TOF-MS/MS鉴别出暖宫七味丸中的76个化学成分,采用GC-MS鉴别出35个化合物。经大鼠ig给药后鉴别出19个吸收进入血中的原型成分,其中,沉香四醇、绿原酸、科罗索酸表现出良好的可测性,且具有明显的药动学特征。结论沉香四醇、绿原酸、科罗索酸在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可测性和可追溯性,可作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宫七味丸 质量标志物 化学物质组 血中移行成分 药动学 沉香四醇 绿原酸 科罗索酸
原文传递
X射线辐射对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10
作者 董世奇 杨凡 +3 位作者 王玲梅 刘鉴峰 张爱杰 樊慧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92-1597,共6页
目的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分析方法鉴定辐射组和正常组大鼠体内阿帕替尼的代谢产物,探究X射线辐射对阿帕替尼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辐射1组、辐射2组大鼠进行X射线腹腔照射,... 目的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分析方法鉴定辐射组和正常组大鼠体内阿帕替尼的代谢产物,探究X射线辐射对阿帕替尼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辐射1组、辐射2组大鼠进行X射线腹腔照射,照射剂量为2 Gy,正常1组和正常2组大鼠不照射,照射完成后24 h,4组大鼠均灌胃给予45 mg·kg^(-1)阿帕替尼。采集大鼠给药前和给药后的血浆、尿样和粪样。生物样品经固相萃取法处理后进行UPLC-Q-TOF-MS/MS分析,用Peakview和Metabolitepilot软件鉴定阿帕替尼的代谢产物。结果在正常组大鼠体内检测到53个代谢产物,包括46个Ⅰ相代谢产物和7个Ⅱ相代谢产物。在辐射组大鼠体内发现64个代谢产物,包括54个Ⅰ相代谢产物和10个Ⅱ相代谢产物。在正常1组和辐射1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无差异;与正常2组相比,辐射2组大鼠尿中增加了5个代谢产物,粪中增加了9个代谢产物。阿帕替尼在正常组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氧化、N-脱烷基化、水解、脱氢化、氢化、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与正常组相比,X射线辐射增加了部分脱氢化代谢产物,新增了甲氧基化代谢产物和S-半胱氨酸结合代谢产物。结论X射线辐射影响了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增加了尿和粪中代谢产物种类,这可能是产生“放疗调节药代动力学”现象的直接原因。本研究为临床放化疗中阿帕替尼的剂量调整和合理用药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X射线辐射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代谢
原文传递
SYHA 136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1
作者 丁水平 张爱杰 +3 位作者 张瑞兴 祁欢欢 刘雅静 代霄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044-2048,共5页
目的:建立灵敏、准确、高效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比格犬血浆中SYHA 136的浓度,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新药SYHA136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为其临床试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血浆样品以蛋白直接沉淀法进行预处理,内标为... 目的:建立灵敏、准确、高效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比格犬血浆中SYHA 136的浓度,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新药SYHA136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为其临床试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血浆样品以蛋白直接沉淀法进行预处理,内标为阿哌沙班,色谱柱为UPLC BEH C18(50 mm×2.1 mm,1.7μm),流动相由水相A(1 mmol·L^-1甲酸铵-5%乙腈)和有机相B(乙腈)组成,采用二元泵进行梯度洗脱,洗脱程序如下:0~2 min:20%B→90%B,2~3.5 min:90%B,3.5~5 min:20%B,柱温设置为50℃,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多反应扫描模式(MRM),SYHA136及其内标离子监测通道为m/z 488.0→471.0和m/z 460.0→443.0。比格犬单次灌胃(ig)给予1,3,10 mg·kg^-1 SYHA136,并设置3 mg·kg^-1 SYHA136多次(连续7 d)灌胃给药组,所有给药组按照设定的时间点收集不同时间点全血样品(1 mL),分离得到血浆,进行LC-MS/MS定量分析,获得各个血浆样品中SYHA136的浓度数据,应用WinNonlin 6.3药代软件,选择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法计算药代参数。结果:SYHA136线性范围为0.005~5μg·mL^-1,灵敏度、选择性良好,无残留,日内与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9.88%。结论:该LC-MS/MS检测方法快速、精确、简便,可用于比格犬血浆中的SYHA136浓度的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SYHA136在比格犬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且多次给药不会产生蓄积,药动学行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HA13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比格犬 药动学
原文传递
甘草苷体内暴露特征及体外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爱杰 李偲 +6 位作者 刘羽康 张英华 谷伟玲 董世奇 樊慧蓉 谷元 司端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53-2061,共9页
目的总甘草素是甘草苷在体内的主要暴露形式,对两者在大鼠体内暴露特征及体外跨膜转运机制进行研究,为以甘草苷单体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中的总甘草素浓度,并应用WinN... 目的总甘草素是甘草苷在体内的主要暴露形式,对两者在大鼠体内暴露特征及体外跨膜转运机制进行研究,为以甘草苷单体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中的总甘草素浓度,并应用WinNonlin.6.3软件采用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法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测定大鼠ig给药后组织匀浆中的浓度,考察不同类型甘草素在各组织中的暴露特征;应用体外MDCK-MDR1细胞模型,研究甘草苷、甘草素的跨膜转运能力及其机制。结果 ig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甘草苷不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血浆和大部分组织中主要以甘草素的II相结合产物存在,肝、子宫、卵巢、胃和肠组织中主要为游离甘草素;总甘草素暴露量排序为肠>血浆>肝>肾>肺>胃>子宫>卵巢>脂肪>心>脾>肌肉>睾丸,且不易产生组织蓄积现象;甘草素跨膜转运能力较甘草苷良好,且均不是P-gp转运体的底物。结论甘草苷不呈线性动力学吸收特征;甘草素在组织中暴露特征表现为不同组织中甘草素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程度差异较大,总甘草素不易产生组织蓄积现象;两者均为被动扩散跨膜转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苷 甘草素 暴露特征 吸收动力学 组织分布 跨膜转运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扎冲十三味丸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董世奇 赵鹿 +4 位作者 张东旭 杨帆龙 张爱杰 肖娟兰 樊慧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6-1557,共12页
扎冲十三味丸由13味中药组成,用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风湿和关节疼痛等疾病,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前尚未报道。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 扎冲十三味丸由13味中药组成,用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风湿和关节疼痛等疾病,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前尚未报道。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采用Shim-pack GIST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进行分离,以甲醇和0.05%乙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质谱检测,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以及结合对照品、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进行化合物解析,并对各成分的来源进行归属,利用Peakview 2.2/Masterview 1.3软件,和Natural products HR-MS/MS Spectral Library 1.1数据库所含化合物和对照品的二级谱图裂解规律比对分析,共鉴定出98个化合物,包括19个有机酸类化合物、36个黄酮类化合物、13个挥发油类化合物、8个鞣质类化合物、5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5个氨基酸类化合物、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生物碱化合物、2个其他类化合物。该实验首次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表征,为其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冲十三味丸 UPLC-Q-TOF-MS/MS 化学成分分析 质量评价 药效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abolites of five major constituents from Berberis amurensis in normal and pseudo germ-free rats 被引量:3
14
作者 LIAO Cui-Ping LIU Xing-Chao +7 位作者 DONG Shi-Qi AN Ming ZHAO Lu zhang ai-jie LIU Jian-Feng HOU Wen-Bin FAN Hui-Rong LIU Chang-Xiao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758-771,共14页
Berberis amurensis(Berberidaceae)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often used to treat hypertension,inflammation,dysentery and enteritis.It contains alkaloids,mainly including berberine,berbamine,magnoflorine... Berberis amurensis(Berberidaceae)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often used to treat hypertension,inflammation,dysentery and enteritis.It contains alkaloids,mainly including berberine,berbamine,magnoflorine,jatrorrhizine and palmatine.Berberis amurensis extracts(BAEs)is often orally taken.Oral herbs might be metabolized by intestinal bacteria in the small intestine.Howev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erb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s still unknown.In the current study,UPLC/Q-TOFMS/MS combined with Metabolitepilot and Peakview softwar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metabolites of BAEs in anti-biotic cocktail induced pseudo germ-free rats and normal rats.As a result,a total of 46 metabolites in normal rats were detected and its main metabolic pathways include demethylation,dehydrogenation,methylation,hydroxylation,sulfation and glucuronidation.Only 29 metabolites existed in pseudo germ-free rats.Dehydrogenated metabolites(M29,M30,M34 and M36),methylated metabolites(M33,M41 and M46)and other metabolites were not detected in pseudo germ-free rats.The result implied that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metabolism of BAEs.Furthermore,this investigation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bolism of BAEs,and further promo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beris amurensis BERBERIDACEAE Pseudo germ-free rat Intestinal flora UPLC/Q-TOF-MS/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