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与房间交通封堵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建铭 崔春生 +4 位作者 盛晓棠 王琦光 张端珍 李璟昊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559-565,共7页
目的验证对先天性房间交通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期行经导管左心耳和房间交通封堵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LACBES或ACP2左心耳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同期... 目的验证对先天性房间交通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期行经导管左心耳和房间交通封堵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LACBES或ACP2左心耳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同期行房间交通封堵术。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 d、30 d、90 d、180 d的封堵疗效,封堵器形态、位置、并发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共入选18例患者,其中16例应用LACBES、2例应用ACP2左心耳封堵器成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同期15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例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即刻TEE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术期1例术后30 h出现心脏压塞,术后第5天转外科行封堵器移除及心内修补术。1例术后第17天猝死。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新发心脏压塞、脑血管或外周血管栓塞、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40 d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0 d、9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180 d TEE随访结果良好。结论在先天性房间交通伴房颤患者中,同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与房间交通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手术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交通 左心耳 心房颤动 心脏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肖家旺 王琦光 +5 位作者 庚靖松 张端珍 张坡 陈火元 孟立立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PFO)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PFO的46例偏头痛患者,术后常规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头痛发作频...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PFO)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PFO的46例偏头痛患者,术后常规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头痛发作频率问卷、头痛影响测验-6(HIT-6)、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46例患者中男18例(39.1%),年龄42.5(24.0,60.0)岁,偏头痛病程为10(2,40)年,先兆性偏头痛8例(17.4%),无先兆性偏头痛38例(82.6%);发作频率为(8.2±4.4)次/月,术前右心声学造影示10例(43.5%)为中量右向左分流(RLS),36例(56.5%)为大量RLS。与基线水平比较,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头痛发作频率、HIT-6评分、MIDAS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复查右心声学造影仅3例有少量RLS。术后12个月20例(43.5%)患者头痛完全缓解,17例(37.0%)显著缓解,5例(10.9%)缓解,4例(8.7%)无效,而先兆性偏头痛(87.5%)与无先兆偏头痛(92.1%)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围术期及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血栓/空气栓塞、股动静脉瘘、心脏压塞、封堵器移位及脱落、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PFO安全性高,能有效缓解伴大量RLS的PFO患者偏头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经导管封堵术 右心声学造影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忠超 王琦光 +5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张坡 崔春生 盛晓棠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7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4704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组1219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4704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组1219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170例、室间隔缺损(VSD)组948例、卵圆孔未闭(PFO)组103例、肺动脉瓣狭窄(PVS)组240例、主动脉瓣狭窄(AVS)组6例、主动脉缩窄(CoA)组14例及肺动脉狭窄(PS)组4例。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出现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46例,总发生率0.98%(46/4704),死亡率0.02%(1/4704),急诊手术率0.34%(16/4704)。PDA组并发症发生率0.98%(12/1219),ASD组0.55%(12/2170),VSD组2.00%(19/948),PVS组0.42%(1/240),AVS组16.67%(1/6),CoA组7.14%(1/14),PFO及P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VSD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SD组(P<0.001)。上述患者中,16例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包括介入治疗4例、外科手术10例、介入治疗合并外科手术2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但仍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VSD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疾病,应注意提高介入操作技术水平,加强术前及术中评估,术后严密观察,进一步降低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家旺 王琦光 +5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孟立立 庚靖淞 赵明 朱鲜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9期500-505,共6页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情况,选择不...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情况,选择不同类型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随访。结果共纳入21例(男13例,女8例)患者,年龄4~53(27.1±16.8)岁,介入封堵治疗距离首次手术时间为1~40(16±12)年,3例患者为房间隔残余分流,18例患者为室间隔残余分流,其中19例患者成功进行封堵,2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因形状及走行特殊未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0.5%。房、室间隔残余分流各有1例为介入封堵术后,其余均为外科修补术后。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因缺损靠近下腔静脉,在3D打印技术指导下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瓣膜反流,仅2例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有微量分流,但3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9例成功介入封堵患者随访39(19,56)个月,均未发现封堵器移位、瓣膜反流、残余分流、严重心律失常、血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CHD术后房、室间隔残余分流患者安全、有效,介入封堵治疗后中长期随访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治疗 外科修补术 残余分流
下载PDF
介入封堵治疗右位心合并单纯房、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家旺 王琦光 +5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陈火元 孟立立 张坡 朱鲜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右位心合并单纯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6例确诊为右位心合并ASD或VS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介入封堵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 目的探讨右位心合并单纯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6例确诊为右位心合并ASD或VS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介入封堵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封堵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重复左心室造影,均未见明显残余分流。心脏X线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右位心合并单纯性ASD或VSD,行介入封堵虽有其特殊性,但如果熟悉右位心解剖结构,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右位心 右旋心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介入封堵联合电转复治疗疗效观察
6
作者 肖家旺 王琦光 +6 位作者 张端珍 韩秀敏 张坡 陈火元 崔春生 孟立立 朱鲜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192-1195,1197,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先后进行介入封堵及心脏电转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8例PDA合并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先行PDA介入封堵术,术后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先后进行介入封堵及心脏电转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8例PDA合并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先行PDA介入封堵术,术后3个月再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AF。封堵术后1、3、6个月随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复律后1年电话随访AF复发情况及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封堵,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复查主动脉造影显示3例存在微量分流,其余均完全封堵。封堵后24 h及第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3、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出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复律后1年,患者NYHA心功能持续改善。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以及栓塞事件。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AF电复律治疗,成功率100%。术后1年电话随访时,仅有1例左心房内径50 mm患者于复律后8个月再次出现AF,其余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合并持续性AF的PDA患者,先后进行PDA介入封堵及AF电复律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房颤动 介入治疗 电复律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meliorates cardiac function in rabbi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18
7
作者 zhang duan-zhen GAI Lu-yue +3 位作者 LIU Hong-wei JIN Qin-hua HUANG Jian-hua ZHU Xian-y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0-307,共8页
Backgroun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are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cardiomyogenic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ADSCs into myocardial scar may regene... Backgroun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are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cardiomyogenic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ADSCs into myocardial scar may regenerate infracted myocardium and restore cardiac function. Methods ADSC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atty tissue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cultured in Iscove's modified dulbecco's medium. Three weeks after ligation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of rabbits, either a graft of untreated ADSCs (UASCs, n=14), 5-azacytidine-pretreated ADSCs (AASCs, n=13), or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n=13) were injected into the infarct region. Transmural scar size, cardiac fun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performed 5 weeks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ADSCs in culture demonstrated a fibroblast-like appearance and expressed CD29, CD44 and CD105. Five weeks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transmural scar size in AASC-implanted hearts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hearts. Many ADSC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cardiomyocytes. The AASCs in the prescar appeared more myotube-like. AASCs in the middle of the scar and UASCs, in contrast, were poorly differentiated. Some ADSC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endothelial cells and participate in vessel-like structures formation. All the ADSC-implanted hearts had a greater capillary density in the infarct region than did the control hearts. Statistical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 end-diastolic pressure, and peak +dP/dt, in two groups of ADSC-implanted hearts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hearts. AASC-implanted hearts had higher peak -dP/dt values than did control, higher ejection fraction and peak +dP/dt values than did UASC-implanted hearts. Conclusions ADSCs transplanted into the myocardial scar tissue formed cardiac islands and vessel-like structures, induced angiogenesis and improved cardiac function. 5-Azacytidine pretreatment before implantation is desirable for augmenting myogenesis. Transplantation of 5-azacytidine-treated ADSCs into the myocardial scar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of untreated ADSCs in preserv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POSE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OVASCULARIZATION
原文传递
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端珍 张绣文 +1 位作者 陈火元 朱鲜阳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73-1075,1080,共4页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07-2017年收治的107例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波生坦治疗,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各种不良事件、临床恶化事件...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07-2017年收治的107例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波生坦治疗,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各种不良事件、临床恶化事件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107例患者中,失访3例;治疗期间,3例(2.8%)患者因不良事件而停用波生坦,更换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药物。将最终纳入的101例患者分为A、B、C组。A组(n=41)为因严重肺动脉高压已失去手术机会,但无中心性紫绀和杵状指/趾的艾森曼格前期患者;B组(n=35)为存在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因右向左分流而出现紫绀和杵状指/趾的艾森曼格期患者;C组(n=25)为接受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患者均接受0.4~10.0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死亡9例。A组共有6例(14.6%)治疗后经右心导管检查达到关闭缺损标准而行手术治疗;B组无患者达到关闭缺损的手术标准;C组3例(12.0%)治疗后经右心导管检查发现肺动脉压力基本恢复正常而停止靶向治疗。随访期间,A组恶化11例(26.8%),其中,4例死亡;B组恶化14例(37.1%),其中,4例死亡;C组恶化5例(20.0%),其中,1例死亡。3组临床恶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平均无临床恶化事件存活时间分别为(3.30±2.29)年、(3.61±1.96)年、(3.59±2.00)年,组间平均无临床恶化事件存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早期服用波生坦治疗时,其预后与非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波生坦
下载PDF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成年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疗效观察及年龄对预后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佳林 王琦光 +5 位作者 王建铭 朱鲜阳 庚靖淞 张端珍 孟立立 余幸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94-597,600,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成年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3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接受入院常规检查及心电图、心脏...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成年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3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接受入院常规检查及心电图、心脏正侧位X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根据年龄,将患者分入青壮年组(年龄18~44岁,n=20)和中老年组(年龄>44岁,n=23)。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个月行心电图检查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患者的跨肺动脉瓣压差、过肺动脉瓣最大血流速度、右房左右径、右房前后径、右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右室/左室内径比值等。结果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成功率为100.0%(43/43)。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过肺动脉瓣最大血流速度、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过肺动脉瓣最大血流速度、跨肺动脉瓣压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右房左右径、右房前后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右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右室/左室内径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术后右房左右径、右房前后径、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右房左右径、右房前后径、跨肺动脉瓣压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壮年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的右室内径均明显小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成年肺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疗效良好,青壮年和中老年患者的右房均可显著重构逆转,青壮年患者的右室重构逆转能力明显优于中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肺动脉瓣狭窄 心室重构
下载PDF
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坡 朱鲜阳 +2 位作者 王琦光 张端珍 韩秀敏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99-1101,1105,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4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接受封堵治疗的401例老年继发孔AS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A1组(n=219,年龄60~65岁)、A2...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4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接受封堵治疗的401例老年继发孔AS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A1组(n=219,年龄60~65岁)、A2组(n=122,年龄65~70岁)、A3组(n=60,年龄≥70岁)3组。根据缺损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直径<20 mm组(n=194)和直径≥20 mm组(n=207);将直径<20 mm组分为B1组(n=109,缺损直径<15 mm)、B2组(n=85,缺损直径15~20 mm),将直径≥20 mm组患者分为B3组(n=97,缺损直径20~25 mm)、B4组(n=110,缺损直径≥25 mm)。所有患者接受右心导管检查,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缺损直径、心胸比值、肺动脉平均压(mPAP)。结果A3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均高于A1组和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心胸比值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20 mm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均显著高于缺损直径<2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B2组、B3组、B4组mPAP≥25 mmHg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比较,B3组、B4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B2组、B3组、B4组心胸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患者肺动脉压力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损直径和年龄是影响老年ASD肺动脉压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封堵治疗 肺动脉压 右心导管
下载PDF
马西腾坦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坡 朱鲜阳 +2 位作者 张端珍 王琦光 韩秀敏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马西腾坦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5例接受马西腾坦治疗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目的探讨马西腾坦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5例接受马西腾坦治疗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患者用药前、用药期间和用药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在用药12个月时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0个月时,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在用药后6、12个月较用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BIL和TBIL在用药1个月时较用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BIL和TBIL在12、18、24、30个月时下降低于用药前,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西腾坦可以安全地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但需警惕血清铁降低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马西腾坦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