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某磷石膏浮选提纯试验研究
1
作者 张革利 葛英勇 +1 位作者 陆泽通 姜振胜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65,70,共4页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湖北某磷石膏进行了浮选提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强酸性条件下,以T-609为捕收剂,采用一粗一扫两精浮选工艺,最终精矿产品中二水硫酸钙品位达到99%以上,200℃白度可达到75%,该工艺流程简单、磷石膏分选效率高...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湖北某磷石膏进行了浮选提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强酸性条件下,以T-609为捕收剂,采用一粗一扫两精浮选工艺,最终精矿产品中二水硫酸钙品位达到99%以上,200℃白度可达到75%,该工艺流程简单、磷石膏分选效率高、药剂用量少,所得产品杂质含量低,达到了国家石膏特级标准,可用来制备高端建材产品和石膏晶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磷石膏 浮选 提纯 除杂
下载PDF
LACE风险模型下延伸护理对冠心病行PCI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2
作者 张茜 张革利 +3 位作者 郑芸辉 孙文珂 张庆 杨省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3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LACE风险模型下延伸护理在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60例冠心病行PCI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后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院后护理... 目的探讨LACE风险模型下延伸护理在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60例冠心病行PCI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后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院后护理+LACE风险模型下延伸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评分及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均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ACE风险模型下延伸护理在冠心病行PCI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E风险模型 延伸护理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凤县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三位一体”成矿特征与找矿预测模型
3
作者 王欣 李晓晨 +2 位作者 任军喜 张革利 王晓伟 《矿产勘查》 2024年第5期775-783,共9页
陕西省凤太矿集区是南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已发现并探明了数量众多的铅锌矿床。如今找矿工作已经转入到深部找矿阶段,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进行典型矿床研究,建立典型矿床“三位一体”地质模型和找... 陕西省凤太矿集区是南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已发现并探明了数量众多的铅锌矿床。如今找矿工作已经转入到深部找矿阶段,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进行典型矿床研究,建立典型矿床“三位一体”地质模型和找矿预测模型,对深部找矿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区内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总结研究,论述了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体为深部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为背斜与断裂复合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为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岩性接触界面(硅钙面),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矿床类型是层控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建立了典型矿床“三位一体”地质模型和找矿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太矿集区 勘查区找矿预测 典型矿床 找矿预测模型
下载PDF
江苏某原生金红石矿选矿试验研究
4
作者 张革利 李洪强 +1 位作者 陈迎新 姜振胜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江苏东海某金红石原矿TiO_(2)品位为4.01%,通过浮选试验研究了其获得合格金红石精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原矿的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 mm质量分数占47.36%,最佳脱泥时间为1 min。粗选正交试验显示氟硅酸钠用量是影响精矿TiO_(2)品位和... 江苏东海某金红石原矿TiO_(2)品位为4.01%,通过浮选试验研究了其获得合格金红石精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原矿的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 mm质量分数占47.36%,最佳脱泥时间为1 min。粗选正交试验显示氟硅酸钠用量是影响精矿TiO_(2)品位和回收率的显著因素,粗选较优的药剂制度为硝酸铅用量300 g/t、氟硅酸钠用量800 g/t、SPA用量600 g/t、水玻璃用量200 g/t。在此条件下,采用一粗一扫两精的开路浮选工艺流程处理金红石原矿,对所得浮选精矿在50 A磁选电流下进行磁选,可以得到金红石精矿TiO_(2)品位为84.68%、回收率为65.27%的优异指标;同时,磁选尾矿为钛铁矿,其TiO_(2)品位为47.59%,亦达到了我国对钛铁矿中钛品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 浮选 正交试验 磁选 脱泥
下载PDF
陕西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床成矿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协鲁 王义天 +5 位作者 胡乔青 王瑞廷 彭洛宏 张革利 刘敏 欧阳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柴蚂金矿床位于陕西凤太矿集区的西北部,矿体产于长沟-八卦庙向斜和长沟-打柴沟背斜核部和两翼的NWW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中,赋矿地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金矿化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2种。成矿过程划... 柴蚂金矿床位于陕西凤太矿集区的西北部,矿体产于长沟-八卦庙向斜和长沟-打柴沟背斜核部和两翼的NWW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中,赋矿地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金矿化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2种。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期石英-碳酸盐阶段、主成矿期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石英脉阶段。对主成矿阶段热液蚀变形成的绢云母开展40Ar/39Ar测年研究,获得坪年龄为(219.0±2.0)Ma,指示其成矿作用始于219 Ma左右,即晚三叠世。前期工作获得该阶段碳酸盐矿物的Sm-Nd同位素年龄为(203.0±1.6)Ma,2个年龄值可能限定了成矿作用的上限与下限。结合前人有关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柴蚂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其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与剪切带长期演化过程中的构造递进变形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液蚀变 绢云母 氩-氩测年 柴蚂金矿床 风太矿集区
下载PDF
凤太矿集区东塘子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革利 田涛 +2 位作者 王瑞廷 高卫宏 常宗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2-484,共13页
东塘子铅锌矿床是秦岭成矿带中典型的铅锌矿床之一,前人对东塘子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较多,但受限于测试手段及认识的局限性,多年来对其物质来源的认识仍未统一。本文在充分研究东塘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样品的S、Pb... 东塘子铅锌矿床是秦岭成矿带中典型的铅锌矿床之一,前人对东塘子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较多,但受限于测试手段及认识的局限性,多年来对其物质来源的认识仍未统一。本文在充分研究东塘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样品的S、Pb同位素分析,分析对象包括了不同类型的铅锌矿石,讨论了该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区内岩浆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等。研究表明:东塘子铅锌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1.8‰~12.5‰,平均7.50‰,计算获得成矿流体中总硫δ34S∑S为7.7‰,显示海水硫酸盐(蒸发膏岩)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铅源主要来自富U-Th-Pb的上地壳与深部,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东塘子铅锌矿床的成矿过程与南秦岭印支期大规模多阶段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密切相关,为下一阶段区内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机制 东塘子铅锌矿床 矿产勘查工程 凤太矿集区 陕西
下载PDF
西藏某银铅多金属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侯俊富 赵志强 +5 位作者 付强 吴连方 张革利 冯军 袁华山 李力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6,共7页
通过化学分析、化学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鉴定,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西藏某银铅多金属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银、铅、锌为有回收价值的元素,铜和金单独回收难度较大。银矿物主要为... 通过化学分析、化学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鉴定,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西藏某银铅多金属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银、铅、锌为有回收价值的元素,铜和金单独回收难度较大。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银黝铜矿;铅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铅矾和铅铁矾;锌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黝铜矿及铜蓝等。其它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石英、绿泥石等。选择-0.074 mm 60%作为较佳磨矿细度可以保证载银矿物方铅矿的单体解离,而其它矿物充分解离则需进一步磨细。辉银矿粒度很细,单独选出银精矿的可能性较小,与载体矿物方铅矿、黝铜矿在浮选过程中将随载体矿物一起进入到相应的选矿产品中。该研究对于选别银铅锌铜多金属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铅多金属矿 工艺矿物学 西藏
下载PDF
陕西凤太矿集区沈家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革利 李伟 《黄金》 CAS 2018年第8期22-27,共6页
沈家湾金矿床位于凤太矿集区西南部。结合以往资料,在总结沈家湾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矿床成因,并对矿床深部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热水喷流形成的矿源层、NWW向剪切构造带叠加NE向断裂的构造样式,以及广泛发... 沈家湾金矿床位于凤太矿集区西南部。结合以往资料,在总结沈家湾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矿床成因,并对矿床深部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热水喷流形成的矿源层、NWW向剪切构造带叠加NE向断裂的构造样式,以及广泛发育的中酸性岩脉共同控制了金矿体的形成与就位;矿床成因属于与热水沉积有关的、受构造与岩浆改造的蚀变岩型金矿床,改造阶段为主成矿期。矿区化探异常、多期岩浆活动指示矿床深部有较大成矿潜力,并具有热液接触交代型金矿床的形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矿床成因 成矿预测 沈家湾金矿床 凤太矿集区
下载PDF
凤太矿集区中部西坝岩体地球化学与演化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雷 田涛 +4 位作者 李伟 张斌 张革利 王飞 郑淑新 《黄金》 CAS 2021年第9期25-30,共6页
西坝岩体是南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凤太矿集区内重要的岩浆活动产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矿产勘查成果表明,该矿集区内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以西坝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 西坝岩体是南秦岭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凤太矿集区内重要的岩浆活动产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矿产勘查成果表明,该矿集区内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以西坝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相似的岩浆来源,是不同期次侵位形成的,岩浆主要来源于深部下地壳中基性变火成岩部分熔融,后期偏中酸性岩浆岩是西坝岩体周围金矿形成的重要地质体,为凤太矿集区金矿勘查工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花岗岩 西坝岩体 岩浆来源 凤太矿集区
下载PDF
1980—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变化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强 张戈丽 +4 位作者 朱道林 邸媛媛 杨彤 刘若琪 董金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700,共14页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1)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2)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3)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时空格局 总产量 播种面积 单产 贡献率 中国
原文传递
Responses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to climatic variations on different temporal scales in Hulun Buir Grassland in the past 30 years 被引量:20
11
作者 zhang geli XU Xingliang +2 位作者 ZHOU Caiping zhang Hongbin OUYANG 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634-650,共17页
Global warming has led to significant vegetation change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20 years. Hulun Buir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prairies, is undergoing a process of prominent warming and dr... Global warming has led to significant vegetation change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20 years. Hulun Buir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prairies, is undergoing a process of prominent warming and drying. 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vegetation dynamic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ic change.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reflec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growth,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biomass,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monitor vegetation changes. GIMMS NDVI from 1981 to 2006 and MODIS NDVI from 2000 to 2009 were adopted and integrated in this study to extract the time series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hanges in Hulun Buir Grassland. The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to climatic change on the yearly, seasonal and monthly scales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seven meteorological sites. In the past 30 years,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more correlated with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 correlations were dependent on the time scales. On an inter-annual scale, vegetation change was better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suggesting that rainfall was the main factor for driving vegetation changes. On a seasonal-interannual scale, correla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and climatic factors showe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growth to the aqueous and thermal condition changes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growth to temperature in summers was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seasons, while its sensitivity to rainfall in both summers and autumns was higher, especially in summers. On a monthly-interannual scale, correla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and climatic factors during growth seasons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changes to temperature in both April and May was stronge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temperature effect occu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vegetation growth. Correla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growth and precipitation of the month before the current month, were better from May to August, showing a hysteresis response of vegetation growth to rainfall. Grasses get green and begin to grow in April, and the impacts of temperature on grass growth are obvious. The increase of NDVI in April may be due to climatic warming that leads to an advanced growth season. In summ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nthly-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climatic factors represent the temporal rhythm control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grass growth larg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variation vegetation change NDVI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Hulun Buir Grasssland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