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超级油盆构造演化及其烃源岩发育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功成 佟殿君 +2 位作者 陈凯 刘辉 方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8-1023,共16页
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 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等3大构造体系域的交接地带,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旋回的交替叠加,主要经历5期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建造阶段,即中新元古代大陆裂陷槽、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碳酸盐岩建造、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克拉通内坳陷、中生代陆内走滑-伸展构造和新生代陆内裂陷阶段。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挤压、走滑和伸展构造活动,控制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发育、改造和保存,尤以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及古近系世界级特优质湖相烃源岩最为重要,为超级富油气盆地的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烃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建造 地层分布 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 超级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海域白垩系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形成条件
2
作者 徐长贵 张功成 +2 位作者 黄胜兵 单玄龙 李嘉慧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基于渤海湾盆地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取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2019年以来发现的火山岩高产工业油气井为依据,系统总结渤海海域白垩系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渤海海域中生界大型中酸性熔岩火山机构和中酸性熔岩复合... 基于渤海湾盆地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取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2019年以来发现的火山岩高产工业油气井为依据,系统总结渤海海域白垩系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渤海海域中生界大型中酸性熔岩火山机构和中酸性熔岩复合火山机构是规模性火山岩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火山口-近源相带中发育的溢流相上部亚相和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是规模性储层的有利发育部位。高孔-中低渗型和中孔-中低渗型两种类型有效储层是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条件,高孔-中低渗型储层由中酸性气孔熔岩或隐爆角砾岩叠加强烈溶蚀作用形成,中孔-中低渗型储层由强烈构造作用叠加流体溶蚀形成。风化作用和构造改造是该区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的主要成储机制。源内低位“源-储披覆对接型”是该区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最佳源-储配置关系。渤中凹陷周缘具备有利火山岩相、有效储层和“源-储披覆对接”等有利因素,靠近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大型中酸性熔岩和复合火山机构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白垩系 大中型火山岩油气藏 有效储层 源-储配置 勘探方向
下载PDF
Formation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Cretaceous volcanic reservoirs in the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3
作者 XU Changgui zhang gongcheng +3 位作者 HUANG Shengbing SHAN Xuanlong LIU Tingyu LI Jia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535-547,共13页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of Mesozoic oil-gas exploration in the sea area of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discovered high-yield volcanic oil and gas wells since 2019,this paper methodically summarizes th...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of Mesozoic oil-gas exploration in the sea area of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discovered high-yield volcanic oil and gas wells since 2019,this paper methodically summariz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Cretaceous volcan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Sea.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esozoic large intermediate-felsic lava and intermediate-felsic composite volcanic edifices in the Bohai Sea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volcanic reservoirs.The upper subfacies of effusive facies and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subfacies of volcanic conduit facies of volcanic vent-proximal facies belts are favorable for large-scale volcanic reservoir formation.Two types of efficient reservoirs,characterized by high porosity and medium to low permeability,as well as medium porosity and medium to low permeability,are the core of the formation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volcanic reservoirs.The reservoir with high porosity and medium to low permeability is formed by intermediate-felsic vesicular lava or the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superimposed by intensive dissolution.The reservoir with medium porosity and medium to low permeability is formed by intense tectonism superimposed by fluid dissolution.Weathering and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are main formation mechanisms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 volcanic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The low-source“source-reservoir draping type”is the optimum source-reservoir configuration relationship for large-and medium-sized volcanic reservoirs.There exists favorable volcanic facies,efficient reservoirs and source-reservoir draping configuration relationship on the periphery of Bozhong Sag,and the large intermediate-felsic lava and intermediate-felsic composite volcanic edifices close to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eir branch faults are the main directions of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CRETACEOUS large-and medium-sized volcanic reservoirs effective reservoir source-reservoir configuration exploration direction
下载PDF
Differences of Polygonal Faults with Irregularly Polygonal Geometri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hangchang Sag of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4
作者 LI Yufeng PU Renhai +1 位作者 zhang gongcheng FAN Xiao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9-135,共17页
Polygonal faults(PFs)generally have a classic polygonal geometry in map view.Howev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faults,diapirs,channels,and slopes,the classic polygonal geometry of PFs is not preserved,demonstrat... Polygonal faults(PFs)generally have a classic polygonal geometry in map view.Howev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faults,diapirs,channels,and slopes,the classic polygonal geometry of PFs is not preserved,demonstrating differences(different characters)in map-view 3D seismic data covering an area of 334km^(2) of the Changchang(CC)sag,are used to document the mapview and cross-s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Fs.These data also help investigate the irregularly polygonal geometries of PF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nfluence factors,such as transtensional faults,submarine fans,channels,diapirs/gas chimneys,and the basal slope within the lower-middle Miocene strata.Results show that various irregularly polygonal geometries of PF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enechelon and arcuate PFs,channel-segmenting and-bounding PFs,radial PFs,and rectangular PFs in map-view.En-echelon and arcuate PFs are induced by transtensional faults and exhibit a unique‘flower’structure in NE-and SE-trending cross-sections in the NW area of the study area.This finding is docu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Channel-segmenting PFs occur in the(northwest)low-amplitude muddy channel and are inhibited in the(southeast)high-amplitude sandy channel in the SW area.Radial PFs are radially aligned around a gas chimney/diapir containing some high-amplitude anomalies(HAAs)in the middle area.The presence of intrusive sandstones with HAAs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diapirs restricts the occurrence of PFs.Two high-amplitude submarine fans act as a mechanical barrier to the propagation of PFs.Meanwhile,the(moderate)slope in the NE area induces rectangular PFs.Additionally,the geneses of the PFs in the current study ar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This study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Fs with irregularly polygonal geome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DIAPIR GENESIS influence factor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olygonal fault slope transtensional faults
下载PDF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冯旭亮 张功成 +6 位作者 王万银 赵志刚 邱之云 谢晓军 纪晓琳 鲁宝亮 宋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42-4254,共13页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沉积盆地 重磁震联合解释 新生界厚度
下载PDF
海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分类及组合模式特征:以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3 位作者 张功成 张亚雄 张琴 刘长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2-294,共13页
以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为例,针对海相断陷盆地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复杂、断裂体系发育、地层破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在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资料紧密结合建立研... 以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为例,针对海相断陷盆地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复杂、断裂体系发育、地层破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在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资料紧密结合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地层格架,将目的层划分为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和层序Ⅳ4个三级层序。岩石类型、沉积构造、自生矿物和生物化石4方面证据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为海相沉积。在等时地层格架内,通过沉积学分析、断裂体系解释和不整合面刻画等工作,对每一种地质成因输导体开展单要素分析。从成因角度将研究区目的层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体、断裂和不整合面3种主要类型,并对不同类型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发育特征进行精细刻画。低位体系域的斜坡扇、盆底扇,海侵体系域的扇三角洲、滩坝和滨岸砂,高位体系域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等是储集体输导体系的主要对应沉积相类型。北东向展布的控凹大断裂可以成为油气运移输导的有利通道。根据成因和输导效果将不整合划分为平行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削蚀不整合和超覆削蚀不整合共4大类。层序界面上广泛发育的不整合面可以成为油气运移输导的有利通道,在油气运移输导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分析不同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目的层输导体系模式总结为断层+不整合面(储集体)“T”型输导、断层+不整合面(储集体)梳状型输导、断层+储集体网格型输导、断层+不整合面阶梯型输导、裂隙型输导(裂缝+层理面+孔隙)5种类型,指出不同输导体系模式在盆地内分布的位置和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油气疏导体系模型。结合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等石油地质特征及烃源岩、盖层等成藏要素分析,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区域上有利的勘探区带主要包括崖南凹陷北缘、松西凹陷、松南凹陷北缘、北礁凹陷周缘、陵水南斜坡、长昌凹陷北缘和南缘。4个层序中,层序Ⅰ最有利,层序Ⅲ和层序Ⅳ次之,层序Ⅱ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陵水组 输导体系 地震相 储集体 断裂 不整合面 输导体系模式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泥炭沼泽破坏与重建作用对煤型源岩物质形成的控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增学 刘莹 +5 位作者 李晓静 张功成 孙瑞 王东东 尹露生 刘佳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09-1320,共12页
煤系及煤层是重要的烃源岩类型,已引起广泛重视。以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为例,剖析泥炭沼泽破坏、重建作用与煤及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成因关系,归纳了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与泥炭物质形成和聚集的“源-汇系统”的特点。研究认为风暴事件是异... 煤系及煤层是重要的烃源岩类型,已引起广泛重视。以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为例,剖析泥炭沼泽破坏、重建作用与煤及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成因关系,归纳了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与泥炭物质形成和聚集的“源-汇系统”的特点。研究认为风暴事件是异地煤和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南海边缘海盆地泥炭风暴沉积模式。泥炭沼泽破坏和重建作用与泥炭物质的形成、分散及聚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且具有复杂多变性;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使泥炭物质被大部或全部分解或搬运,而重建作用则是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使泥炭沼泽发育的过程得以恢复;风暴事件是南海新生代盆地泥炭沼泽发生破坏作用以及泥炭物质被远距离搬运并沉积于海相环境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风暴潮强烈地侵蚀和扰动滨岸带泥炭沼泽,导致大量泥炭碎屑物质被掀起而卷入海水中,经由风暴重力流和浊流搬运,最终沉积形成含有陆源海相有机质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破坏作用 煤系“源-汇系统” 风暴事件 近源沉积 陆源海相烃源岩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晓音 黄少鹏 +2 位作者 张功成 杨树春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49-3759,共11页
沉积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勘探难度大、勘探程度低,相对于大陆地区,边缘海盆地比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 沉积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勘探难度大、勘探程度低,相对于大陆地区,边缘海盆地比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在收集整理珠江口盆地及邻区大地热流数据的基础上,补充收录了自2003年以来发表的新数据,绘制了研究区最新版的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基于中美合作双船地震剖面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计算了研究区的壳-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热"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7~28.6mW·m^(-2),地幔热流介于36.9~91.4mW·m^(-2),壳幔热流比值0.23~0.75;由陆架、陆坡至中央海盆,在地壳热流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地表热流逐渐递增,说明地表热流分布主要受深部热作用控制;盆地"热"岩石圈厚度介于34.0~87.2km,平均65.5km,反映出显著拉张减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热流 深部温度 “热”岩石圈厚度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全球5个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功成 冯杨伟 屈红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6,共16页
深水油气是当今世界勘探的三大热点之一。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沿“三竖两横”5个巨型带分布,“三竖”是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两横”是近东西走向的新特... 深水油气是当今世界勘探的三大热点之一。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沿“三竖两横”5个巨型带分布,“三竖”是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两横”是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与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在以上5个盆地带均有巨型—大型油气区发现,共15个。研究发现,巨型—大型油气区形成受三大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发育世界级烃源岩,包括大型湖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类烃源岩,其中湖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南大西洋陆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分布在北大西洋陆缘盆地、东非陆缘盆地等海湾环境,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陆缘盆地和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盆地大型煤系河流三角洲。第二个因素是发育世界级优质储层,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碎屑岩储层主要是受大型河流—三角洲控制发育的浊积扇,碳酸盐岩主要与介壳灰岩等有关。第三个因素是世界级圈闭群发育,包括盐构造圈闭、重力滑脱构造圈闭、巨型逆冲退覆构造圈闭、大型浊积体岩性圈闭等。全球海洋深水盆地勘探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存在战略拓展、战略突破、战略发现和战略准备4个战略领域。战略拓展方向包括已证实巨型—大型油气区已证实的富油气成藏组合,是目前获取储量的主要领域,是投资风险小、见效快的投资方向。战略突破方向主要包括已证实巨型—大型油气区的新成藏组合,是烃源岩条件已证实的领域,实现商业性发现的风险小。战略发现方向是已有油气显示或潜在商业发现的潜在油气区,存在规模性发现的潜力。战略准备方向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但存在大发现可能的区域。总体看,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盆地带 巨型—大型油气区 世界级烃源岩 世界级储层 世界级圈闭群 油气田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基于卫星重磁资料的南海深部构造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桐林 石会彦 +3 位作者 郭志宏 张功成 张镕哲 陈汉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16-4230,共15页
南海深部构造对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海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进行布格校正、海水层校正和沉积层校正,得到布格重力异常,再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分离,利用位场界面反演方法对区域布格异常... 南海深部构造对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海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进行布格校正、海水层校正和沉积层校正,得到布格重力异常,再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分离,利用位场界面反演方法对区域布格异常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研究区域的莫霍面深度分布;采用全变倾角化极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卫星磁异常数据进行化极处理,并进一步对化极磁异常作向上延拓,得到延拓后化极磁异常结果.分析布格重力异常、莫霍面深度及化极磁异常特征,结合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的证据,得到以下结论:推测南海北部陆缘的古俯冲带位置是从118.5°E,24°N沿北东向延伸至109°E,15°N;红河断裂入海后经过莺歌海盆地在海南岛南部转为南北向与越东断裂相接并延伸至万安盆地;推测中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位置是从110°E,2°N到101°E,21°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俯冲带 红河断裂 中特提斯洋 莫霍面
下载PDF
中国深水盆地油气勘探及成藏研究进展——以中国南海北部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屈红军 张功成 +3 位作者 孙晓晗 姚天星 武龙发 张磊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8-1043,共16页
近30年来,全球海洋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亮点,中国在此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总结中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及成藏研究进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中国海域深水含油气盆地主要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 近30年来,全球海洋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亮点,中国在此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总结中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及成藏研究进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中国海域深水含油气盆地主要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及琼东南盆地,已发现了荔湾3-1、陵水17-2、崖城13-1等多个大中型深水气田,深水油气勘探领域从浅水陆架、深水陆坡过渡区到深海区,勘探层系从浅层到深浅层叠合,勘探首选目标由构造圈闭到岩性圈闭。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作用控制了深水盆地宽大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发育了陆缘深水区始新世湖相、渐新世海陆过渡相和渐新世—中新世海相3套烃源岩;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带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分别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及大型中央峡谷水道沉积体系,高变地温控制凹陷烃源岩快速生烃;上述3套烃源岩与多类型储集体之间由断层、泥底辟构造等不同输导系统构成了4种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白云凹陷深水区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断裂成藏模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型轴向峡谷水道底辟油气成藏模式、低凸起披覆成藏模式及古潜山成藏模式。目前,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依然面临一些关键瓶颈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主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尤其是由于深水区高地温引起储层成岩演化程度高,极大地影响了储层的品质。因此,良好的源储匹配、优质储层分布、高效疏导体系与隐蔽圈闭预测是下一步深水区油气勘探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 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勘探进展 油气地质特征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一欣 张靖 +3 位作者 张忠涛 张功成 曾溅辉 余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3-139,共7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具有“内气外油”的分布特点,断裂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依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断裂发育特征,定量评价断裂输导性能,并结合钻探结果探讨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白云凹陷东北部...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具有“内气外油”的分布特点,断裂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依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断裂发育特征,定量评价断裂输导性能,并结合钻探结果探讨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白云凹陷东北部主要发育NWW向和近EW向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铲式和板式形态。根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划分出油源断裂和控圈断裂。油源断裂在成藏期的活动速率达到20~40 m/Ma,在珠江组下段的断层泥比率多大于50%,而且断面正压力超过了泥岩的极限抗压强度,有利于油气沿断裂发生运移。控圈断裂的活动速率一般都小于20 m/Ma,在珠江组下段的断层泥比率都大于95%,而且断面正压力都小于泥岩的极限抗压强度,侧封性能良好。白云凹陷东北部表现出油气差异聚集成藏的特点,远源反向控圈断裂下盘高效封堵聚集原油,而天然气则主要发生近源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控圈断裂 断裂封堵性 油气成藏 白云凹陷
下载PDF
南海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被引量:59
13
作者 张功成 贾庆军 +6 位作者 王万银 王璞珺 赵庆乐 孙晓猛 谢晓军 赵钊 唐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194-4215,共22页
依据重磁资料在南海及其邻区识别出17条深大断裂和10个重磁异常区.据此并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在南海及其邻区划分出7个地质结构不同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南海地区曾形成过统一的基底,新生代时统一的南海基底发生肢解,这一个肢解过程经历了... 依据重磁资料在南海及其邻区识别出17条深大断裂和10个重磁异常区.据此并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在南海及其邻区划分出7个地质结构不同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南海地区曾形成过统一的基底,新生代时统一的南海基底发生肢解,这一个肢解过程经历了两个在时空上接踵发生、交叠作用的构造事件.第一个构造事件为巽他地块与华夏古陆之间古南海的萎缩、闭合和地块碰撞;第二个构造事件为南沙地块裂离华夏古陆并向巽他地块增生,且伴随新南海的持续扩张,直至中中新世.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沉积盆地呈"北三南三、东西两竖"格局分布,进而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断裂 构造地层组合 地块 古地磁 油气 南海
下载PDF
基于重力资料的南海及邻区断裂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罗新刚 王万银 +7 位作者 张功成 赵志刚 刘金兰 谢晓军 邱之云 冯旭亮 纪晓琳 王丁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55-4268,共14页
断裂构造作为重力异常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成果,它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地质界线以断裂为界,有些能源或矿产资源与断裂伴生.本文利用重力异常,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 断裂构造作为重力异常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成果,它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地质界线以断裂为界,有些能源或矿产资源与断裂伴生.本文利用重力异常,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断裂识别方法推断了南海及邻区主要断裂平面分布位置,首次采用重力异常曲率属性方法反演了南海及邻区主要断裂视深度.在南海及邻区推断断裂57条,其中一级断裂14条,二级断裂43条;断裂走向以NE和NW向为主,其次为NEE、NWW和NNE向以及NNW、EW和近SN向;一级断裂长度大部分为600~1400km,二级断裂长度大部分为400~900km;断裂视深度约为2~10km,其中一级断裂视深度大部分为2~10km,二级断裂视深度大部分为2~8km.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海及邻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及邻区 重力异常 断裂平面分布 断裂视深度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域煤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功成 李增学 +8 位作者 王东东 邵磊 杨海长 宋广增 陈莹 贾庆军 刘海燕 郭佳 刘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64-3878,共15页
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岩芯、钻井等揭露的含煤地层信息,尤其是基于地震勘探资料,采用构造与盆地演化、钻井与地震剖面识别相结合、沉积与控制泥炭聚积主控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成煤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晚始新世—中... 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岩芯、钻井等揭露的含煤地层信息,尤其是基于地震勘探资料,采用构造与盆地演化、钻井与地震剖面识别相结合、沉积与控制泥炭聚积主控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成煤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晚始新世—中新世南海各盆地沉积充填与成煤特征,获得了中国南海整体成煤及煤系分布基本认识。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盆地主要发育渐新统含煤地层,而南海南部盆地则相对较为复杂,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含煤地层都有分布;含煤地层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的浅水区域,包括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平原、滨湖平原、潟湖-潮坪等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和西部盆地边缘一般发育河流、滨湖、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南海南部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滨海沉积,这些都是成煤的有利场所。其中,渐新世的成煤强度最大。晚渐新世,南海盆地的海水影响范围扩大,陆相盆地范围缩小,陆相湖盆逐渐向海陆过渡相或海相演化,成煤强度逐渐减弱。中新世,南海盆地大部为海相沉积,仅在盆地边缘地带发育不同规模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分布范围不大,成煤强度较弱。基于中国海域区特别是大南海盆地典型时期的煤系发育与分布情况分析、预测,并综合中国陆域区已有的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资料,完成了海域区与陆域区的煤系分布的整合,初步实现了中国新生代煤系分布及预测图的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海域 煤地质 成煤盆地 含煤地层 成煤特征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地形对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3 位作者 屈红军 张功成 袁超 李斌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丘形反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成因却争议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覆盖整个盆地高测网密度的二维地震、深浅水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中新世北礁凹陷在盆地中的沉积背景和古地形以及古地形对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新世北礁凹陷处于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其古地形为近互相对称的漏斗状(中间窄,两端宽),这样的古地形对底流的流速有加速作用,使晚中新世早期(11.6 Ma)底流流速增大,从而底蚀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形成底流水道和丘(残丘),且古地形(对称漏斗)越窄处底流水道和丘的规模越大。首次在北礁凹陷发现中中新世漏斗状古地形对丘和水道的分布有控制作用,且对具有漏斗状古地形的其他凹陷丘形(状)反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北礁凹陷 底流 古地形 漏斗状 底流水道和丘
下载PDF
番禺低隆起珠海组砂岩碳酸盐胶结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贵超 苏龙 +4 位作者 陈国俊 张功成 丁超 曹青 鲁岳鑫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9,共10页
为了深化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的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碎屑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问题,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该区珠海组储层砂岩开展了系统的成岩作用... 为了深化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的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碎屑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问题,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该区珠海组储层砂岩开展了系统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同生成岩期、早成岩阶段A期及晚成岩阶段A_1期共3期碳酸盐胶结;同生成岩期发育基底式胶结的方解石及铁白云石,与该时期孔隙流体在弱碱性成岩环境中过饱和析出有关;早成岩阶段A期发育孔隙式胶结的方解石、铁白云石及菱铁矿,该期胶结物质来源包括生物化石骨架颗粒溶解、铝硅酸盐矿物水化作用及早期残余孔隙流体等;晚成岩阶段A_1期发育少量孔隙式胶结的方解石及铁白云石,该阶段末期成岩环境逐步转变为弱碱性—碱性,在较大埋深、较高温压条件下,强烈的水-岩反应释放出Ca^(2+),Fe^(2+)及Mg^(2+)等离子并进入孔隙流体,导致末期方解石及铁白云石过饱和析出;碳酸盐胶结是导致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方解石及铁白云石包裹碎屑颗粒,充填粒间孔隙,极大地破坏了储层物性,中期孔隙式胶结的方解石、铁白云石及菱铁矿进一步缩减了孔隙空间,晚期碳酸盐胶结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充填粒间孔隙并交代碎屑颗粒,使砂岩进一步致密化。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有利区带预测及勘探目标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珠海组 番禺低隆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上新统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5 位作者 樊笑微 张功成 赵学钦 鲍晶晶 李雅漠 王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89,共10页
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但研究程度较为薄弱。该文以北礁凹陷上新统(地震反射T20−T30)为研究对象,利用覆盖北礁凹陷局部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均方根属性、相干... 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但研究程度较为薄弱。该文以北礁凹陷上新统(地震反射T20−T30)为研究对象,利用覆盖北礁凹陷局部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均方根属性、相干属性、时间域构造,再结合地震切片等方法,研究北礁凹陷深水区上新统斜交斜坡(走向)的特殊水道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研究发现,该水道沉积体系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发育水道和片状、扇状溢堤沉积,晚期仅发育水道和片状溢堤沉积,其中扇状溢堤沉积仅发育在水道右侧弯曲处,片状溢堤沉积仅分布在水道左侧,水道始终与区域斜坡斜交,水道对称分布且无明显迁移现象。结合该时期北礁凸起发育等深流相关的丘状漂积体和环槽,认为该水道沉积体系特殊的形态主要受控于等深流与浊流交互作用的沉积结果:浊流流经水道,其上覆浊流溢出水道,形成溢岸浊流,在水道左侧,该溢岸浊流与等深流发生相向运动,被等深流“吹拂”到单侧,大面积分布,延伸千米,形成片状溢堤沉积;而在水道弯曲处(右侧),溢岸浊流与等深流发生相对运动,抑制溢岸浊流进一步扩展,形成相对小范围扇状溢堤沉积,该沉积结果与前人水槽实验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礁凹陷 水道沉积体系 溢堤沉积 等深流 浊流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勘探重大突破 被引量:34
19
作者 谢玉洪 张功成 +1 位作者 唐武 赵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共11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历经20年的科技攻关与应用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作用控制了深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在陆缘深水区形成了始新世湖相、渐新世海...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历经20年的科技攻关与应用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作用控制了深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在陆缘深水区形成了始新世湖相、渐新世海陆过渡相和渐新世—中新世海相3套烃源岩;②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带控制了南海北部的古地貌与沉积环境,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形成了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体系和大型中央峡谷沉积体系的优质储层,上述3套烃源岩与多类型储集体之间由不同的输导系统构成了3种油气成藏模式;③针对深水区中深层地震成像差、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难的问题,研发了“犁式”电缆宽频和立体震源采集技术、三维空间高精度重磁震联合反演技术、深水油气勘探海底检波器地震处理和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深水储层物性—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技术;④针对深水钻完井与测试关键技术缺乏等难题,研发了一种深水探井井壁主动强化技术、深水表层集束批钻模式、深水大产能安全高效测试模块化技术。结论认为:①建立了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成藏理论、深水区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和深水安全高效钻完井测试技术,形成了配套的深水油气勘探技术体系,有效地指导和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商业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3000×10^8 m^3,实现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历史性重大突破;②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创新、地球物理和钻采关键瓶颈技术突破,是南海北部深水区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天然气成藏模式 地质理论 “犁式”采集 模块化作业 油气勘探技术系列
下载PDF
Chlorite cement and its effect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sandstones from the Panyu low-uplift,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15
20
作者 Chen Guojun Du Guichao +2 位作者 zhang gongcheng Wang Qi Lv Chengf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3-150,共8页
Based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s, mercury porosimetry measurements, thin section analyses, SEM observation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and granulometric analyses, diagenetic features of reservo... Based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s, mercury porosimetry measurements, thin section analyses, SEM observation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and granulometric analyses, diagenetic features of reservoir sandstones taken from the Zhuhai formation in the Panyu low-uplift of the Pear River Mouth Basin were examin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chlorite cement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agenetic features of reservoir sandstones. The precipitation of chlorite wa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its development occurred early in eo-diagenesis and continued till Stage A of middle diagenesis. The precipitation of chlorite at the early stag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Abundant Fe- and Mg-rich materials were suppli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sediments in the deltaic front setting and mainly in alkaline conditions. With the burial depth increasing, smectite and kaolinite tended to be transformed into chlorite. Smectite cements were completely transformed into chlorite in sandstones of the studied area. Volcanic lithics rich in Fe and Mg materials were dissolved and released Fe2+ and Mg 2+ into the pore water. These cations precipitated as chlorite cements in middle diagenesis in an alkaline diagenetic environment. Chlorite coatings acted a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us helping preserve cements in the chlorite cemented sandstones.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chlorite cemented sandstones is much better than sandstones without chlorite cements. Chlorite ce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rvoir evolution that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preserving intergranular porosity and forming better pore-throat structures of san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ite cement DIAGENESIS reservoir quality Panyu low-uplift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