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皇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位及其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石伟杰 李莉 +4 位作者 张永丰 王全颖 赵倩倩 张建乐 姚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0-679,共10页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掌握秦皇岛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于2017年8月和2021年8月对该海域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掌握秦皇岛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于2017年8月和2021年8月对该海域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和2021年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和60种,其中优势种有6种和12种。两次调查生态位宽度值范围分别为0.69~2.31和0.64~2.19。2017年和2021年底栖动物优势种中广生态位种均为2种,分别为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和经氏壳蛞蝓(Philine kinglipini)。2017年和2021年均仅有1种窄生态位种,分别为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和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其余均为中生态位种。2017年和2021年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49和0.00~0.91,其中2017年没有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6的种对;2021年有3对大于0.6,占总对数的4.5%,其中,日本臭海蛹(Travisia japonica)和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ohgi tsingtauense)重叠值最高(0.91)。冗余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水温、叶绿素a、无机磷和pH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021年水深、盐度、温度、叶绿素a和无机氮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底栖动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空间生态位 被引量:1
2
作者 石伟杰 李莉 +6 位作者 张永丰 张建乐 王全颖 赵倩倩 张浩男 傅圆圆 姚远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68,共8页
2016年8月(夏季),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设22个站位,应用Levins公式和Petrailis公式测定夏季浮游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影响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 2016年8月(夏季),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设22个站位,应用Levins公式和Petrailis公式测定夏季浮游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影响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2种,其中浮游幼虫、节肢动物和腔肠动物为最主要的组成类群。浮游动物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048~0.704,其中,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生态位宽度大于0.6,为广生态位种类;中生态位种类有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和多毛类幼虫(Polychaeta larva);其余为窄生态位种类。浮游动物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为0.002~0.990,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6种对有18对,占总对数的19.8%。其中,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重叠值最高为0.990。RDA结果分析表明,叶绿素a、盐度、透明度、无机磷和温度为影响夏季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滦河口-北戴河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燕 张勇 +3 位作者 李莉 张彦龙 张建乐 马继成 《河北渔业》 2019年第9期35-38,56,共5页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略高,各季节综合污染指数比较稳定,海水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戴河口以北的近岸海域,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Pb>Zn,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海域 重金属 分布 生态风险
下载PDF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江娜 史东梅 +3 位作者 曾小英 叶青 张健乐 李辉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紫色土坡耕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明确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及障碍因素变化特征,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调控和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价值。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侵蚀程度(0、5... 紫色土坡耕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明确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及障碍因素变化特征,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调控和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价值。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侵蚀程度(0、5、10、15、20 cm)的原位控制试验。从土壤属性角度出发,选取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有机质、全氮、全磷、pH、阳离子交换量等10个耕层质量指标,计算耕层质量指数(Cultivated-layer quality index,CLQI)及障碍度(Obstacle degree,Mij),定量评价不同侵蚀程度下耕层质量和障碍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导致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指标恶化。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抗剪强度、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随着侵蚀程度增加而减小,容重、土壤紧实度则随着侵蚀程度增加而增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指标障碍度排序依次为土壤紧实度(17.04%)>饱和导水率(15.83%)>全氮(11.49%)>有机质(11.47%)>全磷(10.73%),耕层质量主要障碍因素为土壤紧实度、饱和导水率、全氮、有机质、全磷。(3)土壤侵蚀对土壤紧实度的障碍度影响效果极显著(P<0.01);管理措施对土壤紧实度的障碍度影响效果显著(P<0.05),对有机质、饱和导水率的障碍度影响效果极显著(P<0.01);土壤侵蚀与管理措施的交互作用对饱和导水率、有机质的障碍度影响效果显著(P<0.05)。紫色土坡耕地耕层主要障碍类型分为土壤养分贫瘠型和土壤酸化型。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质量 障碍因素 土壤侵蚀 耕层障碍类型 紫色土坡耕地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重庆坡耕地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辉丹 史东梅 +3 位作者 夏蕊 倪书辉 张健乐 王荣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0-290,共11页
坡耕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有益于为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持提供参考。基于2000—2018年坡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 坡耕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有益于为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持提供参考。基于2000—2018年坡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LISA)、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等方法,从坡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坡耕地冷热点格局和坡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开展,揭示重庆坡耕地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18年重庆坡耕地面积减少2.40%,坡耕地2.23万km2,占耕地59.35%。6个区县(渝中、江北、江津、南岸、大渡口、石柱)年均坡耕地变化动态度大于1%,不同区县坡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近18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建设用地等地类发生显著转移,转出、转入总体较均衡,其中坡耕地退为林地主要集中位于秦巴和武陵山区的石柱、武隆、丰都、云阳等区县,在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减少趋势。3)坡耕地局部空间自相关异质性较显著,大多数区域坡耕地面积呈高-高和低-低聚集状态,热点区集中在渝东北区,冷点区分布在渝西区和主城区。4)林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乡村从业人员、农林水支出等经济、社会及政策因素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其中解释力较大的交互驱动因子为粮食产量/坡度(2005年,0.9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常住人口(2018年,0.910),海拔、降雨等自然因素对坡耕地变化有一定影响,但经济发展、政策调控、农民收入、城市扩张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坡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重庆以及西南山地丘陵区坡耕地资源保护与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坡耕地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 重庆
下载PDF
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健乐 史东梅 +2 位作者 刘义 任予恒 蒲超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167,174,共7页
土壤抗剪强度既可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也是反映耕层土壤耕作性能的重要参数。不同剪切方式下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重塑土三轴及直剪试验方法,研究容重和含水率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 土壤抗剪强度既可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也是反映耕层土壤耕作性能的重要参数。不同剪切方式下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重塑土三轴及直剪试验方法,研究容重和含水率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2种试验方法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黏聚力(c)总体随容重(ρd)增大而增加,随含水率(w)增加而减小,三轴及直剪试验条件下黏聚力最大值均出现在容重1.4 g/cm^3、含水率10%水平下,分别为32.33,21.78 kPa。耕层土壤内摩擦角(φ)随容重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三轴及直剪试验条件下内摩擦角最大值均出现在容重1.4 g/cm^3、含水率10%水平下,分别为22.67°,29.11°。(2)在同一围压下,耕层土壤最大主应力差随容重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容重和含水率水平下,耕层土壤的最大主应力差随着围压升高而增大。(3)耕层土壤容重、含水率的交互作用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显著(P<0.05),对坡耕地耕层土壤抗剪强度抵抗侵蚀作用的最优土壤容重-含水率条件为1.4 g/cm^3—10%。(4)不同剪切方式影响了土体抗剪强度指标,耕层土壤黏聚力在三轴试验条件下大于或接近直剪试验结果,而土壤内摩擦角则明显小于直剪试验结果,这主要与两种剪切试验原理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剪强度 耕层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率 坡耕地 紫色土
下载PDF
农地生态草沟调控氮磷及削减径流污染物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袭培栋 何丙辉 +2 位作者 冯梦蝶 张健乐 王震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7,共6页
为研究生态草沟对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益,探究在西南地区农地内运用生态草沟来辅助地块排水和控制面源污染的可行性。试验着眼于地块单元,与农地地块内传统的土质沟道(CK)相对照,借助对模拟生态草沟的冲刷试验,根据不同试验要求调整模拟... 为研究生态草沟对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益,探究在西南地区农地内运用生态草沟来辅助地块排水和控制面源污染的可行性。试验着眼于地块单元,与农地地块内传统的土质沟道(CK)相对照,借助对模拟生态草沟的冲刷试验,根据不同试验要求调整模拟污水的成分,通过与清水冲刷对比,以研究生态草沟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1)5°农地生态草沟对污水径流中COD负荷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其削减COD污染负荷比例在8.86%~14.00%,但当生态草沟坡度比降为10°时反而增加了径流中的COD污染负荷,增加比例达到了20.38%~33.02%。(2)分析不同坡度和不同设计冲刷流量下农地生态草沟对污水径流中总氮的去除效率,发现大部分试验组农地生态草沟相比传统的土质沟道能部分去除径流中的总氮负荷,去除比例为2.46%~33.39%。(3)分析不同坡度和不同设计冲刷流量下农地生态草沟对污水径流中总磷的去除效率,设计冲刷流量为4.5L/min时农地生态草沟中磷素流失量大于设计径流(3L/min)时,二者磷素流失量相差0.005 9~0.037 7g/m^2,相差比例为4.71%~25.02%。沟道坡度比降为5°时,沟道流失的磷素随径流流失的比例更大,平均达到63.32%;当沟道坡度比降上升为10°时,沟道流失的磷素随泥沙流失的比例更大,平均为70.95%,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草沟 模拟冲刷 COD 氮素 磷素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pico/nanophytoplankton blooms along the Qinhuangdao Coast 被引量:2
8
作者 CAO Xihua YU Zhiming +7 位作者 WU Zaixing CHENG Fangjin HE Liyan YUAN Yongquan SONG Xiuxian zhang jianle zhang Yongfeng zhang Wanle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Abstract Blooms of some pico/nanophytoplankton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along the Qinhuangdao coast since 2009,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ducing them. In this study, variatio... Abstract Blooms of some pico/nanophytoplankton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along the Qinhuangdao coast since 2009,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ducing them. In this study, variations in the physical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water were analyzed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blooms in 2013.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China, and the Long Island estuaries in the USA, which are also prone to blooms of special algal species. In Qinhuangdao the local water temperature varied seasonally and rose above 15~C in 2013 early summer, coincident with the water discoloration. The salinity was more than 28 with a variation range of 〈3 throughout the yea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 Qinhuangdao coastal area were suitable for the explosive proliferation of certain pico/nanophytoplankton, e.g.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 The water supporting the bloom was not in a condition of serious eutrophication, but there were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reduced nitrogen (especially ammonium), which acted as an important nitrogen source for the pico/nanophytoplankton bloom. There was also a large gap between total nitrogen (TN)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lthough the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was relatively low,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phosphorus limitation to the growth of pico/ nanophytoplankton during bloom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o/nanophytoplankton harmful algae blooms EUTROPHICATION physical conditions Qinhuangdao coastal area
下载PDF
深井高地应力动压巷道变形特征及切顶护巷技术研究
9
作者 张建乐 张广杰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10期86-90,共5页
基于大埋深、高地应力条件下大煤柱巷道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以15110工作面为工程地质背景,理论分析了动压巷道破坏特征,提出采用切顶卸压的方法进行治理,并应运在现场。研究表明:围岩强度弱、地应力大、强动压回采以及煤柱宽度不合理是... 基于大埋深、高地应力条件下大煤柱巷道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以15110工作面为工程地质背景,理论分析了动压巷道破坏特征,提出采用切顶卸压的方法进行治理,并应运在现场。研究表明:围岩强度弱、地应力大、强动压回采以及煤柱宽度不合理是造成巷道破坏的关键因素。于是提出以切断基本顶为目标层位的定向预裂爆破技术。现场实施后15112进风顺槽顶板下沉及两帮变形均不明显,底鼓量平均达700 mm。与以往大煤柱巷道相比,巷道变形得以有效控制,巷道返修工程量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巷道 切顶卸压 围岩变形 基本顶 定向预裂爆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