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及预后研究
1
作者 张举林 尹逸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分析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2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收治的10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 目的分析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2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收治的10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采取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09.28±30.17)min、透视次数为(15.23±2.71)次、住院时间为(10.18±2.17)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0、9.156、7.686,P均<0.05);术后3、6、9个月,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指标较优,并且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助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 胫骨骨折 手术时间 疼痛程度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健康成人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及激素水平变化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邢媛 张菊林 +3 位作者 邱雅 张晨晨 李泽慧 哈小琴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1-266,316,共7页
背景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可导致机体多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但既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进一步了解高原环境对健康成人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由甘肃兰州(海拔1500 m)进驻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300 m)1年的健康官兵血液标... 背景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可导致机体多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但既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进一步了解高原环境对健康成人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由甘肃兰州(海拔1500 m)进驻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300 m)1年的健康官兵血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法对醛固酮、皮质醇、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进行测定,同步测定基本生化指标。结果共纳入98例官兵进行分析,男性59例,年龄(31.07±7.50)岁;女性39例,年龄(36.05±5.56)岁。进驻高原1年后,不同性别受试者血中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均未见显著改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显著降低(P<0.05),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everse triiodothyronine,RT3)水平显著升高(P<0.05);男性受试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TT3)水平较进驻高原前显著升高(P<0.05)。此外,驻守高原1年后健康男性体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催乳素(prolactin,PRL)三种激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中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显著降低(P<0.05)。进驻高原女性T水平显著升高(P<0.05),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与进驻高原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其次,高原环境使男性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水平降低(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等条件下,女性受试者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及二者异常率均显著升高(P<0.05),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EA)水平显著升高(P<0.05)。分析生化指标与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发现,男性LH水平与T-BIL(r=0.315,P<0.05)和I-BIL(r=0.336,P<0.05)水平呈正相关,RT3水平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的变化也呈正相关关系(r=0.330,P<0.05),FT3与BUN/CREA呈负相关(r=-0.382,P<0.05);而女性T水平与T-BIL(r=0.490,P<0.05)、D-BIL(r=0.389,P<0.05)和I-BIL(r=0.495,P<0.05)水平均呈正相关,E2水平与T-BIL(r=-0.452,P<0.05)和I-BIL(r=-0.449,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高原驻守1年对健康成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激素水平的改变与机体肝、肾功能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上述改变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平衡以适应高原环境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 醛固酮 皮质醇 甲状腺激素 性激素 生化指标
下载PDF
单边外架配合金属骨针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张举林 尹逸麟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10期33-36,共4页
目的分析单边外架配合金属骨针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5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收治的10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保守复位治疗,观察组实施单边... 目的分析单边外架配合金属骨针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5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收治的10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保守复位治疗,观察组实施单边外架配合金属骨针闭合复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腕关节主动活动度以及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96.30%)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观察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架配合金属骨针闭合复位治疗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提升患者腕关节功能复位优良率,降低骨折再移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的同时还有利于恢复患者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外架 金属骨针 闭合复位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金雀异黄酮对去势大鼠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谢艳芳 游丽娟 +4 位作者 张菊林 胡秦妮 张涛 李娟 高玉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671-2676,共6页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酮(Genistein,GEN)对去势大鼠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切除卵巢模型组(OVX)和GEN治疗组(OVX+GEN)。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大鼠全身骨密度。各组选取3只...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酮(Genistein,GEN)对去势大鼠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切除卵巢模型组(OVX)和GEN治疗组(OVX+GEN)。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大鼠全身骨密度。各组选取3只最接近其骨密度均值的大鼠麻醉后处死,无菌分离培养成骨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化学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RT-PCR检测各组成骨细胞中骨形成相关基因Runx-2、BMP-2的表达情况;钙化结节染色观察钙化结节阳性克隆数并计算钙化面积。结果全身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OVX组全身骨密度显著低于Sham组,而OVX+GEN组全身骨密度显著高于OV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增殖、ALP活性检测、RT-qPCR检测成骨性基因的表达以及钙化结节面积结果均表明,OVX组与Sham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OVX+GEN组与OVX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 GEN提高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成熟矿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异黄酮 骨密度 成骨细胞 骨形成
下载PDF
山桐子内生真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佛生 司文瑾 +5 位作者 张踞林 操小桐 高瑾雯 邓钧文 汪红 熊莉 《实验室科学》 2021年第2期49-54,共6页
以山桐子为材料,对其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进行实验探索。结果表明从山桐子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IA-4),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确定其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通过GC-MS对IA-4发酵液乙酸乙酯相、石油... 以山桐子为材料,对其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进行实验探索。结果表明从山桐子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IA-4),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确定其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通过GC-MS对IA-4发酵液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和水相的分析,分别鉴定出7种、1种和2种化合物,其中包括了氨基硫脲、氟乙酸甲酯等农药生产中间成分,揭示了该内生真菌可能参与了山桐子抗菌和抗虫的过程。该实验项目整合了“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可有效提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研究性,促进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代谢产物 实验教学
下载PDF
Molecular cloning of partial 14-3-3 genes in the marine sponge Hymeniacidon perleve and its role in differentiating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bacteria 被引量:1
6
作者 FU WanTao zhang julin +4 位作者 ZHENG ChangBo LIU Jing AN ZhongFu LIU HongWen zhang 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66-776,共11页
Sponges (phylum Porifera) are the phylogenetically oldest metazoa and highly efficient filter feeders.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they are unconditionally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Understanding the sponge-ba... Sponges (phylum Porifera) are the phylogenetically oldest metazoa and highly efficient filter feeders.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they are unconditionally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Understanding the sponge-bacteria interaction is hence of both eco- logical and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onge Hymeniacidon perleve and the non-infectious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and infectious bacteria, Vibrio spp. by measuring the 14-3-3 mRNA expression of H. perleve. Three partial cDNAs of 14-3-3 proteins and partial 18S RNA in H. perleve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Using Re- verse-transcription real-time PCR, the 14-3-3 mRNA expression of H. perleve was examined when exposed to three common bacteria in aquatic water--E, coli and two Vibrio spp. for different time and dosages. H. perleve could efficiently remove E. coli from the water column without self-infection; however Vibrio at higher dosages infected H. perleve. When H. perleve was ex- posed to E. coli (1.1×10^7 CFU mL^-1), V. anguillarum II (1.2×10^6 CFU mL^-1) and V. alginolyticus (3.6×10^5 CFU mL-1) for 6 h, the 14-3-3 mRNA expression in the V. anguillarum II and V. alginolyticus groups was down-regulated by 2.67- and 2.36-fold, respectively. The 14-3-3 mRNA expression in the E. coli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owever, no clear trend was ob- served on the 14-3-3 transcript levels of H. perleve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doses of V. anguillarum II for different time. The re- 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nfectious bacteria can be discriminated by 14-3-3 mRNA expression of sponge H. perle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ponge Hymeniacidon perleve 14-3-3 mRNA RT-PCR infectious bacter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