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DF+3TC+EFV和AZT+3TC+EFV方案治疗96周对初治HIV感染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建军 刘莉 +9 位作者 沈银忠 张仁芳 官丽倩 王江蓉 齐唐凯 王珍燕 汤阳 宋炜 陈军 卢洪洲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我国首选抗 HIV 治疗方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及备选方案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3TC+EFV 对初治 HIV 感染者肾功能的影... 目的探讨应用我国首选抗 HIV 治疗方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及备选方案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3TC+EFV 对初治 HIV 感染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 月—2014 年 5 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门诊使用上述 2 种方案抗病毒治疗并随访的初治 HIV 感染者 1045 例,其中应用 TDF+3TC+EFV 方案(TDF 组) 455 例,AZT+3TC+EFV 方案(AZT 组)590 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治疗数据,分析 2 组治疗过程中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DF 组的基线、治疗 48 周、96 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 ltration rate, eGFR)分别是 113.1 ml/(min·1.73 m^2),114.0 ml/(min·1.73 m^2)和 112.2 ml/(min·1.73 m^2);AZT 组的基线、治疗 48 周、96 周 eGFR 分别是 112.9 ml/(min·1.73 m^2),116.2 ml/(min·1.73 m^2)和 118.1 ml/(min·1.73 m^2)。与治疗前相比,TDF 组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有稍微升高,而在治疗 96 周时又回落至基线水平。而 AZT 组,治疗 48 周及 96 周的 eGFR 水平与基线 eGFR 水平相比均有升高。TDF 组中基线 eGFR < 90 ml/(min·1.73 m^2)者,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较基线有上升;AZT 组中基线 eGFR < 90 ml/(min·1.73 m^2)者治疗 48 周 eGFR 水平较基线有所升高。结论我国初治 HIV 感染者中应用 TDF+3TC+EFV 方案治疗者,开始治疗的 2 年内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减低;对于 60 ml/(min·1.73 m^2)< eGFR < 90 ml/(min·1.73 m2)的初治 HIV 感染者,TDF 组治疗后 eGFR 亦保持稳定。关于 TDF 组远期治疗后肾功能变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齐多夫定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HIV感染合并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转归的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琳 温子禄 +4 位作者 陈辉 朱益军 张仁芳 沈银忠 宋言峥 《临床肺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观察HIV感染合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特征、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为HIV感染合并NSCLC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处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5月上... 目的观察HIV感染合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特征、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为HIV感染合并NSCLC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处理方案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5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外科18例HIV感染合并NSCLCⅠ-Ⅲa期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根据18例患者术前HIV病毒载量、肺癌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进行术前评价,选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同时、和早期积极的根治手术治疗方案,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日、术后(1月)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随访术后生存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18例手术患者中11例明确诊断前接受过HAART治疗,7例未接受HAART治疗,术后给予积极的HAART治疗。术前病毒载量>40comy/mL组平均胸腔引流量较病毒载量≤40comy/mL组明显增多(P=0.0085),术后肺部感染与患者术前病毒载量呈负相关(P=0.023),近期疗效较明显,患者生存期还需进一步观察。结论 HIV感染合并NSCLC患者伴随采取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同时,在身体条件耐受手术的情况下,积极的根治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临床疗效 手术治疗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艾滋病患者肾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乐晓琴 张仁芳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150-152,共3页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自从美国首例患者被发现以来,已有30余年的历史。199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创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自从美国首例患者被发现以来,已有30余年的历史。199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首创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使得患者预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HAART的经典方案为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RTI)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或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 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属于NRTI,为替诺福韦(tenofovir,TFV)的前药,可有效抑制特定病毒复制,自2001年起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HIV感染^[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患者 替诺福韦 富马酸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肾脏毒性 反转录酶抑制剂 TENOFOVIR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下载PDF
中国HIV-1患者使用利匹韦林为基础抗病毒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及耐受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宏伟 蔡卫平 +6 位作者 何浩岚 卢洪洲 张仁芳 李兴旺 吴焱 黄晓婕 吴昊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评估利匹韦林(rilpivirine,RPV)联合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对中国HIV-1型感染者的长期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RPV开放多中心Ⅲ期延长研究TMC278-Ti DP6-C222的中国亚组分析,入组患者在既往RPVⅡb和Ⅲ期研究... 目的:评估利匹韦林(rilpivirine,RPV)联合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对中国HIV-1型感染者的长期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RPV开放多中心Ⅲ期延长研究TMC278-Ti DP6-C222的中国亚组分析,入组患者在既往RPVⅡb和Ⅲ期研究结束后签署知情同意自愿纳入延长研究,继续接受RPV 25 mg(qd)联合2 N[t]RTLs.RPV治疗的获益通过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2011年2月25日起来自RPVⅡb和Ⅲ期研究共26例中国HIV-1型感染者进入C222延长研究,数据收录截止日期为2018年2月8日,平均随访6.07年。随访期间大部分不良反应为1或2级,只有2例(7.7%)患者报告出现3或4级不良反应,没有RPV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告。随访期间只有1例(3.8%)患者在96~120周出现一过性低病毒血症(242 copies·m L^(-1)),并在后面随访中恢复病毒载量(VL)<50 copies·m L^(-1)。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至少有一次CD4>500 cell·mL^(-1),除了192~240周之间短暂下降,整体CD4细胞计数持续缓慢增加到336周。结论:使用RPV 25 mg(qd)联合2 N(t) RTIs治疗,对于中国HIV-1型感染者有效,整体来讲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匹韦林 长期疗效 耐受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Sixty-two severe and critical patients with 2009 influenza A (H1N1) in Shanghai,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LIU Li zhang ren-fang +5 位作者 LU Hong-zhou LU Shui-hua HUANG Qin XIONG Yan-ying XI Xiu-hong zhang Zhi-y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1662-1666,共5页
Background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emerged rapidly in China in May 2009. Preliminary comparisons with seasonal influenza suggest that pandemic 2009 influenza A (HIN1)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s younger ages an... Background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emerged rapidly in China in May 2009. Preliminary comparisons with seasonal influenza suggest that pandemic 2009 influenza A (HIN1)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s younger ages and causes generally mild disease. To characterize disease progress, comorbiditie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among consecutive severe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hospital served as a reference center for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HIN1 in Shanghai, China.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62 severe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2009 influenza A (H1N1) was conducted in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Demographic data, symptoms, comorbidities, disease progression, treatmen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uenza A virus H1N1 subtype critical cases PNEUMON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