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辅行诀》中大黄味咸记载的探讨
1
作者 龚宗玉 郭红叶 +1 位作者 张盛敏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8期2095-2099,共5页
从《神农本草经》记载至今,大黄药味为苦味,而敦煌遗书《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记载大黄为火中木,属于咸味药,与历代本草中大黄味苦的定义不同。且从《辅行诀》中收载的“汤液经法图”体系看,味苦泻心清热,味咸泻肺通便,以泻下为主的... 从《神农本草经》记载至今,大黄药味为苦味,而敦煌遗书《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记载大黄为火中木,属于咸味药,与历代本草中大黄味苦的定义不同。且从《辅行诀》中收载的“汤液经法图”体系看,味苦泻心清热,味咸泻肺通便,以泻下为主的大黄似乎更应属于咸味。本文通过查阅有关大黄基源、别名、产地、功效等信息的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中五味的作用特点对大黄的法象药理和功效药理进行匹配分析,并对含有大黄的三黄泻心汤、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进行方解,论证大黄归属为咸味的可能性。旨在为以“汤液经法图”理论为基础、以法象药理与功效药理相结合为途径的中药药味认识及大黄的临床组方配伍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五味 药性 汤液经法图 咸味 辅行诀
下载PDF
超声造影特征联合NLR、TSR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2
作者 马鑫 张盛敏 施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3期27-33,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肿瘤-间质比(TSR)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2024年7月收治的18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7例确诊为腋窝淋巴结转...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特征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肿瘤-间质比(TSR)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2024年7月收治的18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7例确诊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组),99例为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所有患者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并测定NLR和TSR。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超声造影特征、NLR、TSR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血流分级Ⅱ、Ⅲ级,周边声晕,周边汇聚,增强后范围扩大,最大皮质厚度>3 cm,峰值强度,NLR和TSR均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P<0.05),达峰时间短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流分级Ⅱ、Ⅲ级[OR=12.075(95%CI:1.730,84.305)]、周边声晕[OR=26.857(95%CI:2.805,257.147)]、周边汇聚[OR=18.616(95%CI:2.220,156.131)]、增强后范围扩大[OR=10.496(95%CI:1.629,67.652)]、最大皮质厚度>3 cm[OR=32.729(95%CI:3.575,299.671)]、达峰时间短[OR=0.502(95%CI:0.345,0.731)]、峰值强度高[OR=2.866(95%CI:1.527,5.379)]、NLR高[OR=20.495(95%CI:1.194,351.666)]、TSR高[OR=1.255(95%CI:1.093,1.441)]均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超声造影特征、NLR和TSR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2.0%(95%CI:0.841,0.967)、71.3%(95%CI:0.606,0.805)和62.1%(95%CI:0.510,0.723),特异性分别为97.0%(95%CI:0.914,0.994)、71.7%(95%CI:0.618,0.803)和77.8%(95%CI:0.683,0.85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6、0.754和0.731。当超声造影特征、NLR和TSR联合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1%(95%CI:0.856,0.974)和98.0%(95%CI:0.929,0.998),曲线下面积为0.991。结论超声造影特征联合NLR和TSR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乳腺癌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肿瘤-间质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价值以及结节大小对Bethesda分类结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立斌 张盛敏 +3 位作者 许幼峰 姜月茗茗 郭旻华 张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511-2515,2520,共6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术(FNA)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并探讨结节大小对Bethesda分类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因甲状腺结节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FN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按照Bethesda报...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术(FNA)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并探讨结节大小对Bethesda分类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因甲状腺结节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FN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按照Bethesda报告系统分类的细胞病理学结果。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判断甲状腺FNA在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作用,并分析结节大小对Bethesda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43例患者755个结节,结节直径为(10.4±7.1)mm。755个甲状腺结节FNA细胞病理学参考Bethesda报告系统分类:标本不满意81个(10.7%),良性结节342个(45.3%),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AUS)病变80个(10.6%),滤泡性肿瘤3个(0.4%),可疑恶性结节91个(12.1%),恶性结节158个(20.9%),标本满意率为89.3%(674/755)。≤10 mm与>10 mm甲状腺结节标本不满意率、AUS病变率、恶性结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 mm与>5 mm甲状腺结节标本不满意率、AUS病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mm甲状腺结节恶性结节率低于>5 mm甲状腺结节(P<0.001)。在202个获得手术病理结果的结节中,FNA能确定诊断的结节为173个,FNA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150/159)、85.7%(12/14)、93.6%(162/173)、98.7%(150/152)和57.1%(12/21)。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FNA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具有非常高的阳性预测值;结节大小对Bethesda细胞病理学分类无明显影响,标本满意率受熟练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Bethesda病理分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细针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控的实践与效果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盛敏 杨冬梅 张庆莲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1076-1079,1084,共5页
目的评估临床药师参与的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控工作的效果。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制定相关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开展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参与临床查房进行用药指导、加强处方医嘱点评与问题反馈、参与制定管控制度、将中药注射剂被... 目的评估临床药师参与的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控工作的效果。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制定相关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开展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参与临床查房进行用药指导、加强处方医嘱点评与问题反馈、参与制定管控制度、将中药注射剂被纳入临床路径等措施,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管控、考核与监督。比较管控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使用强度及使用不合理情况。结果管控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金额占比、中药注射剂限定日剂量、单药用量排名、不合理用药率均较管控前降低。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控工作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中药注射剂 合理使用 管控 实践 效果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近中阻生大学生第二或三磨牙远中龋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宁宁 刘俊红 +3 位作者 辛世鹏 陈木棠 张圣敏 潘福勤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近中阻生学生第二或三磨牙远中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从沧州市各高校名册随机抽取2500名在校学生,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获取学生基本信息、口腔知识掌握情况和口腔资料。根据阻生智齿牙长轴...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近中阻生学生第二或三磨牙远中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从沧州市各高校名册随机抽取2500名在校学生,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获取学生基本信息、口腔知识掌握情况和口腔资料。根据阻生智齿牙长轴方向和口腔诊断结果,将发生近中阻生智齿且第二、三磨牙远中龋齿,以及未达到诊疗标准的学生分别纳入拔牙组、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微创拔牙手术治疗、拔除第二磨牙移植第三磨牙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分析三组干预方案的预后差异。结果:抽取的2500名大学生中共有2060名大学完成问卷调查并接受口腔检查,问卷有效率为82.40%;下颌智齿检出率为67.84%。近中阻生组发生第二、三磨牙龋齿550例,其中男248例,女302例;完成全程随访的共26名,年龄平均(21±2)岁,其中男生12名,女生14名,男女比为6:7。男生第二、三磨牙龋齿率为12.90%,低于女生的29.47%(P<0.05);不同年龄、学历的学生龋齿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口腔知识学生龋齿率低于不知晓的(P<0.05)。拔牙后症状较拔牙前缓解(χ2=6.138,P<0.05);移植后症状缓解较移植前明显缓解(χ^2=55.881,P<0.01);对照组护牙知识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8,P>0.05)。不同性别学生接受牙移植术后牙位、牙稳固程度、牙周炎症、牙根吸收、叩痛感和牙功能的随访得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女生的术后牙位、牙周炎症、牙根吸收和牙功能改善的幅度均较男生大(P<0.01)。结论:智齿知识和护牙常识知晓率偏低,拔牙法和移植法均能不同程度上解决近中阻生第二或三磨牙远中龋齿问题,其中第二磨牙龋齿应用移植法治疗的学生恢复情况较好,且经济实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 自体移植 大学生 近中阻生 第二磨牙龋齿
下载PDF
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三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辛世鹏 刘俊红 +3 位作者 陈木棠 王宁宁 张圣敏 潘福勤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误诊为术后肿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误诊为术后肿痛的3例病例资料。结果 3例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误诊为术后肿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填充物填塞致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拔牙创关闭不全、干槽症误诊为术后肿痛的3例病例资料。结果 3例青年下颌智齿拔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均出现明显自发性疼痛,均误诊为术后肿痛,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并出现放射痛。后均经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干槽症,给予清创术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患者均痊愈。结论下颌智齿拔除术后干槽症的发生,可能与填充材料致拔牙创关闭不全,未能有效阻断微生物感染途径致牙槽骨壁急性感染有关。干槽症早期易误诊为术后肿痛,早期行病原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槽症 拔牙 误诊 疼痛 手术后
下载PDF
Sr+β-TCP+OCP材料对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宁宁 张圣敏 +5 位作者 刘洪利 宋双荣 曹长红 刘俊红 霍景瑞 李琦 《解剖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究锶/β-磷酸三钙/磷酸八钙(Sr+β-TCP+OCP)材料对大鼠脂肪肪来源干细胞(r ADSCs)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安乐处死,进行r ADSCs原代培养后完成r ADSCs成骨诱导,制备Sr+β-TCP+OCP、β-TCP、OCP材料,随机分为1%Sr+β-T... 目的探究锶/β-磷酸三钙/磷酸八钙(Sr+β-TCP+OCP)材料对大鼠脂肪肪来源干细胞(r ADSCs)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安乐处死,进行r ADSCs原代培养后完成r ADSCs成骨诱导,制备Sr+β-TCP+OCP、β-TCP、OCP材料,随机分为1%Sr+β-TCP+OCP组、3%Sr+β-TCP+OCP组、5%Sr+β-TCP+OCP组、β-TCP组、OCP组、对照组(成骨诱导培养液)。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r ADSCs增殖,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离子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r ADSCs成骨相关蛋白。结果与对照组和3%Sr+β-TCP+OCP组相比,β-TCP组、OCP组、1%及5%Sr+β-TCP+OCP组第1天、3天、6天吸光值(A)均下降(P<0.05)。在d3、d65%Sr+β-TCP+OCP组A值均低于β-TCP组、OCP组、1%Sr-β-TCP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各组A值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β-TCP组、OCP组相比,1%、3%Sr+β-TCP+OCP组ALP活性、钙离子含量升高(P<0.05),5%Sr+β-TCP+OCP组ALP活性、钙离子含量降低(P<0.05);3%Sr+β-TCP+OCP组ALP活性、钙离子含量高于1%、5%Sr+β-TCP+OCP组(P<0.05);1%Sr+β-TCP+OCP组ALP活性、钙离子含量高于5%Sr+β-TCP+OCP组(P<0.05)。与对照组和β-TCP组、OCP组相比,3%Sr+β-TCP+OCP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降低,1%、5%Sr+β-TCP+OCP组Runx2、PCNA升高(P<0.05);3%Sr+β-TCP+OCP组Runx2、PCNA低于1%、5%Sr+β-TCP+OCP组(P<0.05);1%Sr+β-TCP+OCP组Runx2、PCNA低于5%Sr+β-TCP+OCP组(P<0.05)。结论3%Sr+β-TCP+OCP材料能提高r ADSCs生物学活性以及成骨分化能力,可能与调整Runx2/PCNA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β-磷酸三钙/磷酸八钙 脂肪干细胞 成骨分化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达泊西汀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兵 贡永战 +6 位作者 刘凯峰 张胜民 张绍 朱攀焱 王子豪 芦鹏杰 谢子松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5-820,共6页
目的:探讨达泊西汀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TNES)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符合原发性早泄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达泊西汀组(对照组)、达泊西汀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观察组)。每组30例,治疗4周;记录... 目的:探讨达泊西汀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TNES)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符合原发性早泄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达泊西汀组(对照组)、达泊西汀联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观察组)。每组30例,治疗4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早泄诊断量表(PEDT)评分、阴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PSSR)以及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和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评分的相关数据。分析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观察指标变化差异以及两组有效率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ELT和PSSR潜伏期均延长、PEDT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延长IELT和PSSR潜伏期、降低PEDT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抑郁焦虑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达泊西汀联合TNES比单用达泊西汀药物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临床效果更佳,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泊西汀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 原发性早泄
下载PDF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绍 张胜民 +5 位作者 刘凯峰 胡文涛 朱攀焱 徐兵 王子豪 贡永战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1-695,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TNES)疗法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为TNES治疗ED提供临床数据。方法:通过自身配对前后对照方法研究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男科行TNES治疗的ED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25例。所...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TNES)疗法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为TNES治疗ED提供临床数据。方法:通过自身配对前后对照方法研究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男科行TNES治疗的ED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25例。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分别行视听性刺激(AVSS)下RigiScan阴茎硬度检测及填写勃起硬度评分(EHS)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问卷、早泄诊断工具(PEDT)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及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结果:25例ED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前后的评分量表和AVSS下RigiScan阴茎硬度检测,接受了TNES治疗,均未出现治疗部位疼痛、过敏、皮肤灼伤、皮下淤血等不适。治疗前后勃起时间、阴茎头端平均与最大硬度、阴茎根部平均硬度、阴茎头端周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患者勃起时阴茎根部周径变化及根部最大硬度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IIEF-5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IIEF-5评分改善比较,总有效68%。PEDT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心理方面,GAD-7焦虑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PHQ-9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NES疗法无创、安全,可以改善AVSS下RigiScan阴茎硬度检查结果,对ED患者勃起功能及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起功能障碍 视听性刺激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 治疗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效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圣敏 徐东 +1 位作者 姚全杰 李襄生 《湖北植保》 2022年第6期57-58,共2页
小麦是襄州区第一大粮食作物,小麦赤霉病位居影响襄州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病害之首。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田间筛选试验,初步比较了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硫唑·戊唑醇、咪铜·... 小麦是襄州区第一大粮食作物,小麦赤霉病位居影响襄州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病害之首。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田间筛选试验,初步比较了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硫唑·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菌酯·戊唑醇等5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在防治时间、防治次数一致的前提下,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250 g/L丙环唑SC的防效最好,分别为94.9%和93.1%,适宜大面积应急防控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不同药剂 防效
下载PDF
The peroxisomal matrix shuttling receptor Pex5 plays a role in FB1 production and virulence in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11
作者 YU Wen-ying LIN Mei +5 位作者 YAN Hui-juan WANG Jia-jia zhang sheng-min LU Guo-dong WANG Zong-hua Won-Bo SHIM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2957-2972,共16页
The peroxisomal matrix oxidase,catalase and peroxidase are imported peroxisomes through the shuttling receptors,which regulates the cellular oxidative homeostasis and function.Here,we report that PTS1 shuttling recept... The peroxisomal matrix oxidase,catalase and peroxidase are imported peroxisomes through the shuttling receptors,which regulates the cellular oxidative homeostasis and function.Here,we report that PTS1 shuttling receptor FvPex5 is involved in the localization of PTS1,utilization of carbon sources and lipids,elimination ROS,cell wall stress,conidiation,fumonisin B_(1)(FB_(1))production,and virulence in maize pathogen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ignificantly,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TS1-,PTS2-,PEX-and FB_(1)toxin-related genes in wild type andΔFvpex5 mutant were examined by RNA-Seq analyses and confirmed by RT-PCR assay.In addition,different expression of PTS1 and PTS2 genes of theΔFvpex5 mutant were enriched in diverse biochemical pathways,such as carbon metabolism,nitrogen metabolism,lipid metabolism and the oxidation balance by combining GO and KEGG annotations.Overall,we showed that FvPex5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PTS,thereby affecting the oxidation balance,FB_(1)and virulence in F.verticillioides.The results help to clarify the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Pex5 orthologs,and may provide a possible target for controlling F.verticillioides infections and FB_(1)bio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FvPex5 PTS fumonisin B1 VIRULENCE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采样布点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圣民 许明祥 +1 位作者 张志霞 李彬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4-643,共10页
采样设计是土壤有机碳研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进行抽样样本代表性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样点布设效率,结果表明:1)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 km,... 采样设计是土壤有机碳研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进行抽样样本代表性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样点布设效率,结果表明:1)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 km,网格布点法较随机布点法和联合单元布点法效率分别提高64.3%和31.8%;2)平原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2 km,网格布点较随机布点和联合单元布点效率分别提高64.8%和128.8%;3)丘陵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联合单元布点法,样点布设密度为1个/1 314 hm2,联合单元布点较随机布点和网格布点效率分别提高205.8%和2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采样布点方法 样本代表性 布点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