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桃-小麦复合系统土壤碳密度动态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来 高鹏翔 +4 位作者 仲崇高 刘滨 侯琳 张硕新 张远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3,115,共7页
以渭北黄土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不同土层有机碳(SOC)密度的动态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核桃-小麦复合系统0~100cm土层SOC密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第1... 以渭北黄土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不同土层有机碳(SOC)密度的动态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核桃-小麦复合系统0~100cm土层SOC密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第11年时复合系统显著高于小麦单作,但与核桃单作差异不显著。细分各土层,除了20~40cm土层,其他各土层复合系统SOC密度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浅层土壤(0~20cm)复合系统从第3年开始显著低于核桃单作,从第7年开始显著高于小麦单作;在较深土层(40~60、60~100cm)复合系统从第5年和第7年开始分别显著高于核桃和小麦两单作系统。SOC积累速度方面,复合系统0~100cm土层的SOC密度积累速度呈现逐年增加趋势,11a观测期内的平均积累速度为0.071 1kg·m^(-2)·a^(-1),分别是小麦单作和核桃单作的4.90倍和1.06倍。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与小麦单作相比可以同时提高浅层土壤(0~20cm)和较深土层(40~60、60~100cm)的SOC密度,与核桃单作相比最大优势是将SOC积累在较深土层。核桃-小麦复合系统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均有较高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土壤有机碳 间作 核桃 小麦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不同林型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岳坤 庞军柱 +5 位作者 扆凡 彭长辉 张硕新 侯琳 王效科 张红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著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 海拔梯度 秦岭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Effects of gibberellin A_(4/7), 6-benzylaminopurine and chlormequat chloride on the number of male and female strobili and immature cones in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iformis) with foliar sprays 被引量:3
3
作者 ZHAO Peng Keith E. Woeste +4 位作者 zhang shuo-xin YANG Peihua FAN Jun-feng HUANG Zhong-lian MA Zhen-hu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53-359,共7页
Three kind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gibberellinA 4/7 (GA 4/7 ), 6-benzylaminopurine (BA), and chlormequat chloride (CCC),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promote strobilus and cone production in a Chines... Three kind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gibberellinA 4/7 (GA 4/7 ), 6-benzylaminopurine (BA), and chlormequat chloride (CCC),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promote strobilus and cone production in a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iformis Carr.) clonal seed orchard. Treatments (0, 250, 500, or 1000 mg L -1 ) were applied during three periods (June- July, July-August and August-September) in 2005. Of the three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GA 4/7 was the best for promoting flower and cone production. Trees sprayed with GA 4/7 (500 mg L -1 ) from June to September had significantly more female strobili and immature cones than controls and other treatments (p≤0.0001). The best time to apply GA 4/7 was in June. BA at 500 mg L -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emale flower and immature cone production, compared to other treatments and controls (p≤0.0001), while promotion of male strobili was unchanged. Chlormequat chloride at 1000 mg L -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male strobili, compared to the other treatments (p≤0.0001). Spraying CCC at500 mg L -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female strobili, compared to controls (p0.05), but it had no effect on immature cone production (p0.05). Thes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eed production and seed orchard management of Chinese p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er promotion conifer seed production breeding Pinus tabuliformis Carr.
下载PDF
Ta_(1–x)Hf_(x)C和Ta_(1–x)Zr_(x)C固溶体的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硕鑫 刘士余 +4 位作者 严达利 余浅 任海涛 于彬 李德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4-272,共9页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极端的环境要求超高温陶瓷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超高熔点.目前,单金属碳化物的超高温陶瓷材料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大.为了解决过渡金属单碳化物性能不足的问题,我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Ta_(1–x)H...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极端的环境要求超高温陶瓷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超高熔点.目前,单金属碳化物的超高温陶瓷材料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大.为了解决过渡金属单碳化物性能不足的问题,我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Ta_(1–x)Hf_(x)C和Ta_(1–x)Zr_(x)C (0≤x≤1)固溶体的物理性质.通过调节Hf和Zr的浓度来研究它们的结构稳定性、晶格参数、力学性能、熔点和电子结构.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碳化物固溶体的稳定性随Hf/Z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Hf/Zr含量相同时, Ta_(1–x)Zr_(x)C比Ta_(1–x)Hf_(x)C的结构更稳定.我们还发现随着Hf/Zr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晶格常数和体积会膨胀. Ta_(1–x)Hf_(x)C和Ta_(1–x)Zr_(x)C固溶体的体积模量随着Hf/Zr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固溶体的熔点、杨氏模量、剪切模量、维氏硬度和断裂韧性在掺杂含量x=0.2处会出现峰值.而且,添加Hf和Zr可以提高TaC的耐磨性.电子态密度结果显示随着Hf/Zr含量的增加,固溶体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值逐渐降低,这表明固溶体的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碳化物 第一性原理 力学性质 电子结构
下载PDF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森林生态学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庞军柱 张硕新 侯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2期277-279,共3页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和森林保护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森林生态学课程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森林生态学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对师资队伍的优化、课程教材的选择、先进教...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和森林保护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森林生态学课程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森林生态学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对师资队伍的优化、课程教材的选择、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的强化,近年来课程设计注重跟踪学科前沿,将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得森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建设 实践
下载PDF
适宜空间日趋缩小下的森林服务功能变化
6
作者 Anton Fischer 张硕新 +1 位作者 刘光哲 Philipp Benz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本文是中德“森林多功能性”研讨会的成果之一。在研讨了森林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自德国和中国林业和木材领域的20名科学家和“利益相关者”阐述了森林多功能性的内涵:(1)森林多功能性是现代森林经营的要求;(2)森林的整体功能优先... 本文是中德“森林多功能性”研讨会的成果之一。在研讨了森林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自德国和中国林业和木材领域的20名科学家和“利益相关者”阐述了森林多功能性的内涵:(1)森林多功能性是现代森林经营的要求;(2)森林的整体功能优先;(3)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4)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的融合;(5)经济学与生态学知识的结合;(6)通过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7)林业必须在生态、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找到平衡点;(8)应对气候的变化;(9)面对未来的需求和挑战;(10)实现多功能是一个过程。结论认为“多功能”和“可持续性”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性 森林 可持续经营
下载PDF
氮掺杂ZrC和TaC结构和电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
作者 刘尚 刘士余 +5 位作者 张硕鑫 严达利 余浅 任海涛 于彬 李德军 《现代技术陶瓷》 CAS 2020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研究氮(N)掺杂对难熔金属碳化物ZrC和TaC的影响,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超原胞方法(SC)和虚晶近似方法(VCA)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掺杂不同浓度N原子的ZrC1-xNx和TaC1-xNx(0≤x≤1)难熔金属碳氮化物的形成能、晶格常数、体积以及电子态密... 为了研究氮(N)掺杂对难熔金属碳化物ZrC和TaC的影响,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超原胞方法(SC)和虚晶近似方法(VCA)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掺杂不同浓度N原子的ZrC1-xNx和TaC1-xNx(0≤x≤1)难熔金属碳氮化物的形成能、晶格常数、体积以及电子态密度。形成能计算结果表明ZrC1-xNx和TaC1-xNx的稳定性随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晶格常数和体积随氮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结构也越来越稳定;氮掺杂导致的电子态密度在深能级处的新峰随着氮浓度的增大而变高,也表明结构更稳定。此外,比较相同N浓度下的ZrC1-xNx和TaC1-xNx,发现ZrC1-xNx的形成能更低,因此掺杂相同浓度的N时ZrC1-xNx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碳氮化物 第一性原理 杂质形成能 电子结构
下载PDF
Effects of Epigeic Earthworms on Decomposition of Wheat Straw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Agricultural Soils in a Reclaimed Salinity Area:A Microcosm Study 被引量:3
8
作者 PANG Jun-Zhu QIAO Yu-Hui +3 位作者 SUN Zhen-Jun zhang shuo-xin LI Yun-Le zhang Rui-Q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26-735,共10页
Earthworm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croinvertebrat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emperate zones, exert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oil functions. A laboratory microcosm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 Earthworm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croinvertebrat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emperate zones, exert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oil functions. A laboratory microcosm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worm Eisenia fetida on wheat straw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an agricultural soil in a reclaimed salinity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Each microcosm was simulated by thoroughly mixing wheat straw into the soil and incubated for 120 d with earthworms added at 3 different densities as treatments: control with no earthworms, regular density (RD) with two earthworms, and increased density (ID) with six earthwor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eple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arthworms. Basal soil respiration rates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earthworm density during the initial and middle part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In contras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icrobial biomass quotient de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earthworms. Earthworm activity stimulated the transfer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to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could lead to a smaller, but more metabolically active microbial biomass.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nitrogen and NO-3 -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in earthworm density at the end of the incubation (P < 0.05), resulting in a large pool of inorganic nitrogen available for plant uptake. Cumulative net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rates were three times higher in the ID treatment than the R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活动 农业土壤 小麦秸秆 养分循环 秸秆分解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盐度 再生
原文传递
氮掺杂ZrC和TaC结构和电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刘尚 刘士余 +5 位作者 张硕鑫 严达利 余浅 任海涛 于彬 李德军 《现代技术陶瓷》 CAS 2021年第4期248-255,共8页
为了研究氮(N)掺杂对难熔金属碳化物ZrC和TaC的影响,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超原胞方法(SC)和虚晶近似方法(VCA)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掺杂不同浓度N原子的ZrC_(1-x)Nx和TaC_(1-x)N_(x),(0≤X≤1)难熔金属碳氮化物的形成能、晶格常数、体积以... 为了研究氮(N)掺杂对难熔金属碳化物ZrC和TaC的影响,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超原胞方法(SC)和虚晶近似方法(VCA)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掺杂不同浓度N原子的ZrC_(1-x)Nx和TaC_(1-x)N_(x),(0≤X≤1)难熔金属碳氮化物的形成能、晶格常数、体积以及电子态密度。形成能计算结果表明ZrC_(1-x)Nx和TaC_(1-x)N_(x)的稳定性随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晶格常数和体积随氮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结构也越来越稳定;氮掺杂导致的电子态密度在深能级处的新峰随着氮浓度的增大而变高,也表明结构更稳定。此外,比较相同N浓度下的ZrC_(1-x)Nx和TaC_(1-x)N_(x),发现ZrC_(1-x)Nx的形成能更低,因此掺杂相同浓度的N时ZrC_(1-x)Nx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碳氮化物 第g性原理 杂质形成能 电子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