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砂带磨削单磨粒材料去除影响因素
1
作者 巩亚东 赵显力 +1 位作者 张伟健 唐本甲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5-1291,共7页
为了研究机器人砂带磨削单磨粒材料去除的影响,基于机器人砂带磨削进行了单磨粒划擦实验.研究了高温合金的机器人砂带磨削去除行为,分析了划擦长度、切除深度、堆积比随磨削速度、设定磨削深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磨削速度的增... 为了研究机器人砂带磨削单磨粒材料去除的影响,基于机器人砂带磨削进行了单磨粒划擦实验.研究了高温合金的机器人砂带磨削去除行为,分析了划擦长度、切除深度、堆积比随磨削速度、设定磨削深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磨削速度的增加,划擦长度与切除深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当磨削速度达到10.99 m/s时会出现局部增大;堆积比在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在10.99 m/s时出现局部减小.随设定磨削深度的增加,划擦长度与切除深度都在增加,但并非线性增加;堆积比总体上呈现先减小后增加趋势.研究结果为机器人砂带磨削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砂带磨削 材料去除 单磨粒 划擦实验
下载PDF
三元乙丙橡胶/二元乙丙橡胶共混胶的硫化动力学及性能
2
作者 张为健 刘旭 +2 位作者 高振良 刘莉 张保岗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3-407,共5页
采用Isayev模型和Piloyan模型拟合得到不同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二元乙丙橡胶(EPR)质量比的EPDM/EPR共混胶硫化动力学参数和反应活化能,考察了EPDM与EPR质量比对共混胶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sayev模型和... 采用Isayev模型和Piloyan模型拟合得到不同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二元乙丙橡胶(EPR)质量比的EPDM/EPR共混胶硫化动力学参数和反应活化能,考察了EPDM与EPR质量比对共混胶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sayev模型和Piloyan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EPDM/EPR共混胶的硫化反应过程,但Piloyan模型无法描述共混胶的焦烧期反应;随着EPR用量的增加,共混胶硫化反应活化能升高,硫化速率减慢;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下降,耐老化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 二元乙丙橡胶 硫化反应动力学 Isayev模型 Piloyan模型 耐老化性能
下载PDF
IL-34介导的NF-кB信号通路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增殖、迁移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武峻捷 朱永娜 +4 位作者 姜丽娜 武庆华 张伟健 石昕 刘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24-1029,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4(IL-34)能否通过调控核因子-кB(NF-кB)影响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增殖、迁移。方法:取小鼠中切牙根尖牙乳头组织,酶消化法传代培养SCAPs;流式细胞术鉴定SCAPs表面CD44、CD45、CD90以及CSF-1R的表达;将SCAPs分...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4(IL-34)能否通过调控核因子-кB(NF-кB)影响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增殖、迁移。方法:取小鼠中切牙根尖牙乳头组织,酶消化法传代培养SCAPs;流式细胞术鉴定SCAPs表面CD44、CD45、CD90以及CSF-1R的表达;将SCAPs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IL-34组(100 ng/mL IL-34)、CSF-1R组(100 ng/mL IL-34+25 ng/mL anti-CSF-1R)和NF-кB组(100 ng/mL IL-34+1μmol/L BMS-345541);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中,30、60、120 min时SCAPs细胞质、细胞核中p-IкBα、IкBα、p-P65及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ranswell实验分析各组SCAPs迁移能力;将每组IL-34更换为50 ng/mL,CCK-8分析各组SCAPs增殖变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SCAPs表达CD44、CD90阳性,CD45阴性;SCAPs表面表达CSF-1R;与对照组SCAPs相比,IL-34处理后的SCAPs细胞质、细胞核内p-IкBα、p-P65与细胞质、细胞核中p-P65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SCAPs增殖、迁移能力增强。与IL-34组相比CSF-1R组、NF-кB组内SCAPs增殖、迁移能力降低,SCAPs细胞质、细胞核中p-IкBα、p-P65与胞核中p-P65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IL-34可调节SCAPs中NF-кB信号通路,并通过NF-кB信号通路调节IL-34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34 增殖 迁移 核因子-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被引量:16
4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5 位作者 臧华栋 钱欣 胡跃高 宋振伟 张卫建 曾昭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4,共8页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下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作用,因而,燕麦‖花生间作是东北农区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氮素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花生间作 根瘤固氮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15N同位素标记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综合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卫建 陈长青 +2 位作者 江瑜 张俊 钱浩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5-811,共7页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将上升1.5℃以上。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全国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探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潜在影响意义重大。作者依据多年的田间增温试验及长期观...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将上升1.5℃以上。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全国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探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潜在影响意义重大。作者依据多年的田间增温试验及长期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阐明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气候变暖的基本态势,总结发现温度升高1.5℃对我国水稻生产的潜在影响正负参半,并取决于具体的稻作季节和地区。但是,随着水稻种植制度调整,尤其是南方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温度升高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负面影响将逐步递增。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气候智慧型稻作技术创新建议,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 温度升高 水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宏 生书晶 +5 位作者 李沛波 张伟健 陈滔彬 彭维 姚宏亮 苏薇薇 《中南药学》 CAS 2019年第10期1617-1621,共5页
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及炎症抑制的作用,并揭示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诱导DIC大鼠模型,考察药物处理对模型大鼠体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 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及炎症抑制的作用,并揭示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诱导DIC大鼠模型,考察药物处理对模型大鼠体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浓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处理对模型大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的影响,研究其与炎症相关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结果 DIC模型大鼠体内NO、ET-1浓度均显著提高,NO/ET-1比值显著降低,即LPS导致了血管内皮损伤。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模型大鼠体内NO/ET-1,其机制与抑制i NOS活力相关;能够显著抑制模型大鼠体内TNF-α、IL-1β、IL-6、IL-8、MCP-1升高,其机制与抑制IκB-α的降解及p65的入核,即抑制NF-κB激活相关。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为进一步弄清其抗血栓、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炎症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红花不同配比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宏 廖茵茵 +5 位作者 张伟健 李泮霖 赵超 彭维 姚宏亮 苏薇薇 《中南药学》 CAS 2018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红花不同配比与药效的相关性,阐明药材的贡献、主次及相互作用。方法在丹红注射液原处方丹参、红花配伍比例的基础上,构建丹参、红花不同配比的差异样品;比较各差异样品活血化瘀药效的差别;运用灰色关联分析...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红花不同配比与药效的相关性,阐明药材的贡献、主次及相互作用。方法在丹红注射液原处方丹参、红花配伍比例的基础上,构建丹参、红花不同配比的差异样品;比较各差异样品活血化瘀药效的差别;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析因分析等方法,研究丹参、红花不同配比与药效间的相关性,依据两者的交互作用阐明丹参、红花对药效的贡献。结果丹参为主要药效贡献者,与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红花则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发挥作用;丹参、红花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且在原处方比例下整体药效最佳。结论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红花药材配伍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丹参 红花 组方配伍规律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磨削变质层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巩亚东 张伟健 +1 位作者 蔡明 周显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6-851,共6页
为探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磨削变质层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磨削表面及亚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中的塑性变形层内... 为探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磨削变质层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磨削表面及亚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中的塑性变形层内γ相和γ’相发生剧烈扭曲变形且磨削变质层的硬度大于基体.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产生不同影响,随着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加,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不断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微量润滑(MQL)作为冷却条件可以降低相应的磨削变质层厚度,最多达到3. 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磨削 磨削变质层 塑性变形 磨削参数
下载PDF
负压清石鞘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伟健 胡志雄 +3 位作者 陈深泉 吴保忠 杨帝宽 李文钊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6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清石鞘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取石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eel... 目的探讨负压清石鞘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取石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eel-away鞘技术,试验组患者采用负压清石鞘技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清石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及总结石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肾盂内压力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清石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期结石清除率及总结石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肾盂内压力、PCT、WBC、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清石鞘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能缩短患者的清石时间,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降低患者的术中肾盂内压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清石鞘 经皮肾镜取石术 Peel-away鞘技术 肾结石
下载PDF
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在江门地区男性不育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伟坚 牛映红 +2 位作者 李德良 龙华泉 冯钜豪 《中国处方药》 2021年第8期10-1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江门地区相关男性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研究,分析其对男性不育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20年3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以及新会区人民医院接治的1698例男性门诊患者(包括儿科门诊等未成年人126例)作为研究... 目的通过对江门地区相关男性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研究,分析其对男性不育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20年3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以及新会区人民医院接治的1698例男性门诊患者(包括儿科门诊等未成年人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从符合条件的成年男性不育患者以及正常产生精子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00例患者,按照严重少精子症、无精子症以及正常产生精子进行分组比较。其中严重少精子症、无精子症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50例、150例,将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划入严重少精子组,将无精子症患者划入无精子症组,余下100例可正常产生精子的男性作为对照进行研究,分为正常组。结果1698例患者中检出缺失患者87例,总缺失率为5.12%;其中有2例未成年人检出缺失,在未成年人中缺失率为1.59%;成年人中缺失率为5.41%;87例检出缺失患者中AZFa 1例,AZFb 3例,AZFb+c 4例,AZFc 79例。正常组的缺失率为0.0%,相比于正常组的AZF区缺失率,无精子症组、严重少精子组的数值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正常组男性的精子密度水平明显高于严重少精子症组,正常组成年男性精液检查结果中a级、a+b级、c级精子、d级精子相比于严重少精子症组成年男性均具有更高水平(P<0.05)。结论江门地区男性不育患者缺失比例和缺失区域与某些报道不完全一致,但可能与采集的例数不够多或者与采集的患者来源不同有关,通过检测Y染色体长臂AZF区微缺失可及时发现男性不育的原因,优化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支出,缓解子代遗传缺陷负荷,为优生优育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除了将不育成年患者作为Y染色体基因缺失检测的对象外,应思考对于高度可疑的未成年人,是否有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Y染色体 基因缺失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原料药材与成品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毕聪 李泮霖 +5 位作者 张伟健 刘宏 易京 彭维 赵超 苏薇薇 《中南药学》 CAS 2018年第4期433-437,共5页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与其原料药材核心成分间的相关性,为丹红注射液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批丹红注射液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8种核心成分含量,并计算转移率。结果 8种成分从原料药材...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与其原料药材核心成分间的相关性,为丹红注射液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批丹红注射液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8种核心成分含量,并计算转移率。结果 8种成分从原料药材到丹红注射液中的转移率如下:丹参素87.76%、原儿茶醛152.3%、迷迭香酸20.71%、紫草酸2.296%、丹酚酸B 1.451%、对香豆酸125.5%,丹酚酸A与丹酚酸D为生产过程中转化生成的新成分。结论本研究对于丹红注射液的生产以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丹参 红花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综合评价的SiC_(p)/Al磨削表面质量试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旭 巩亚东 +1 位作者 张伟健 韩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9-339,共11页
目的针对高体积分数SiC_(p)/Al加工表面缺陷复杂多样,提出其表面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磨削参数对SiC_(p)/Al磨削表面质量的耦合影响规律,优化加工工艺。方法基于SiC_(p)/Al磨削加工表面缺陷,提出粗糙度综合指标SR为主、表面形貌为辅的... 目的针对高体积分数SiC_(p)/Al加工表面缺陷复杂多样,提出其表面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磨削参数对SiC_(p)/Al磨削表面质量的耦合影响规律,优化加工工艺。方法基于SiC_(p)/Al磨削加工表面缺陷,提出粗糙度综合指标SR为主、表面形貌为辅的表面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全因子试验方法分析低、高进给速度工况下主轴转速和磨削深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借助Abaqus软件揭示SiC_(p)/Al磨削表面形成机理,解释试验结果。结果小切深(a_(p)为5mm和20mm)时,粗糙度综合指标SR随着主轴转速n_(s)的增加而先递减再增大;大切深(a_(p)为40mm和80mm)时,SR随着n_(s)的递增而递减或近似递减。低主轴转速(n_s为2000 r/min和4000 r/min)时,SR随着磨削深度a_p的增加(a_(p)由5mm递增到80mm)而先增大再减小而后又增加;高主轴转速(n_(s)为6000 r/min和8000 r/min)时,SR随着a_p的增加而先增加再低进给量时减小或高进给量时增加。获得最佳磨削表面质量的最优磨削参数是:进给速度v_(f)=50 mm/min,磨削深度a_(p)=5mm,主轴转速n_(s)=6000r/min。兼顾磨削效率和表面质量的最优磨削参数是:v_(f)=50mm/min,a_(p)=80mm,n_(s)=8000 r/min。结论表面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较高,主轴转速和磨削深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具有耦合性,减小磨削深度、采用适当主轴转速有助于改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积分数SiC_(p)/Al 磨削 表面质量 粗糙度综合指标 全因子试验
下载PDF
两种生态型蚯蚓对四环素污染土壤中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罗舒文 甄珍 +4 位作者 李文清 张伟健 吴伟健 任磊 蔺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土壤酶和微生物可参与土壤中诸多复杂生物化学过程,是指示土壤自净能力和土壤肥力的关键生物学指标。本试验以赤子爱胜蚓(表层种)和壮伟环毛蚓(内层种)为工程生物,研究两种不同生态习性的蚯蚓在不同时间段(0、10、20、30d和40d)对四环... 土壤酶和微生物可参与土壤中诸多复杂生物化学过程,是指示土壤自净能力和土壤肥力的关键生物学指标。本试验以赤子爱胜蚓(表层种)和壮伟环毛蚓(内层种)为工程生物,研究两种不同生态习性的蚯蚓在不同时间段(0、10、20、30d和40d)对四环素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明确蚯蚓对四环素污染土壤的自净能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程度。利用冗余分析明确蚯蚓通过改变何种环境因子影响四环素污染土壤的酶活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蚯蚓对四环素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40 d),添加蚯蚓的土壤中蔗糖酶(2.15~4.98 mg g-1 d-1)、脲酶(0.55~1.70 mg g-1 d-1)、过氧化氢酶(0.54~1.08 mL g-120 min-1)和脱氢酶活性(0.78~5.14 g g-1 d-1),显著高于自然土壤(3.24 mg g-1 d-1、0.66 mg g-1 d-1、0.89 mL g-120 min-1和2.03 g g-1 d-1)和灭菌土壤(0.70 mg g-1 d-1、0.23 mg g-1 d-1、0.24 mL g-120 min-1和0.21 g g-1 d-1),但添加蚯蚓中酸性磷酸酶活性(0.02~0.15 mg g-1 d-1)显著低于自然土壤(0.17 mg g-1 d-1)和灭菌土壤(0.04 mg g-1 d-1)。添加蚯蚓显著改变了土壤原有的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四环素污染土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微生物群落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 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 cid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 emmatimonadetes)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冗余分析表明,两种生态型蚯蚓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值、有机质、胡敏酸和胡敏素等环境因子,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抑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赤子爱胜蚓对土壤蔗糖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壮伟环毛蚓,而壮伟环毛蚓对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促进作用优于赤子爱胜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蚯蚓 四环素 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广义超螺旋算法的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有限时间速度控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伟键 都海波 +1 位作者 朱文武 王利楠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3-841,共9页
针对三相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本文首先根据广义超螺旋算法(GSTA),设计出广义超螺旋观测器,能够估计电机的转子位置和转速.然后基于上述设计的广义超螺旋无速度传感器,结合有限时间控制理论,设计出有限时间速度控制器,可以实现基于无速... 针对三相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本文首先根据广义超螺旋算法(GSTA),设计出广义超螺旋观测器,能够估计电机的转子位置和转速.然后基于上述设计的广义超螺旋无速度传感器,结合有限时间控制理论,设计出有限时间速度控制器,可以实现基于无速度传感器下的有限时间速度调节.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有限时间控制 广义超螺旋 无速度传感器 速度控制
下载PDF
低温燃烧法制备Mn-CeO_x催化剂及其NH_3-SCR脱硝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纪生晓 张玮坚 +1 位作者 郑玉婴 朱建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32,共9页
通过低温燃烧法(LCS)制备了不同金属硝酸盐与柠檬酸物质的量比的系列Mn-CeO_x(LCS)锰铈催化剂,将其与共沉淀法(CP)制备的Mn-CeO_x(CP)锰铈催化剂相对比,结合XRD、XPS、FESEM和H2-TPR等技术表征,对其NH_3-SCR脱硝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 通过低温燃烧法(LCS)制备了不同金属硝酸盐与柠檬酸物质的量比的系列Mn-CeO_x(LCS)锰铈催化剂,将其与共沉淀法(CP)制备的Mn-CeO_x(CP)锰铈催化剂相对比,结合XRD、XPS、FESEM和H2-TPR等技术表征,对其NH_3-SCR脱硝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硝酸盐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比是影响Mn-CeO_x(LCS)催化剂脱硝性能的重要因素。虽然两种催化剂中的锰氧化物组分均为无定型,但相较于Mn-CeO_x(CP),Mn-CeO_x(LCS)表面具有较高的锰含量与Oα/(Oα+Oβ)比,其脱硝催化性能也较高;同时,Mn-CeO_x(LCS)锰铈催化剂上有更多的多级孔,有利于气体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反应。硝酸盐与柠檬酸物质的量比为36∶22的Mn-CeO_x(LCS)锰铈催化剂在80-180℃下脱硝率可达75%-100%;即使通入SO2,180℃下的脱硝率仍可稳定于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燃烧合成 Mn-CeOx NH3-SCR 氮氧化物
下载PDF
基于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含当归-丹参药对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新博 张伟健 +2 位作者 郭绍举 黄彦子 梁艺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9期23-29,共7页
目的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含当归-丹参药对的中药成方制剂组方规律进行研究,为临床实践应用以及今后进一步的新方研发提供线索或依据。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含有当归... 目的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含当归-丹参药对的中药成方制剂组方规律进行研究,为临床实践应用以及今后进一步的新方研发提供线索或依据。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含有当归-丹参所有成方中的主治证候和疾病进行频次统计,并对其中高频的核心药物组合及证治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含当归-丹参药对的方剂122首,主治证候59种,包括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心神不宁证、风寒湿凝滞筋骨证、肝肾亏虚证、瘀阻胞宫证、瘀阻脑络证、胞宫虚寒证等(频次≥8),主治疾病78种,包括月经失调、不寐、痛经、眩晕、健忘、心悸、带下病、耳鸣等(频次≥12)。结论含“当归-丹参”药对在临床运用上最常用的主治证候为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分别以十全大补汤及四物汤为基础方;优势疾病为月经失调、不寐,以香附四物汤及天王补心丹为主方。当归丹参药对在妇科疾病的配伍应用,可在临床上作做进一步的推广,并作为未来相关新药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丹参 药对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组方规律
下载PDF
小车-弹簧-小车简谐振动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佳敏 田晓艳 +4 位作者 张伟建 冯卓宏 郑卫峰 陈志高 陈志华 《实验室科学》 2019年第1期18-21,共4页
理论上分析了小车-弹簧-小车系统在弹簧弹性力作用下的动力学过程。利用PASCO数字化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了简谐振动过程中该系统的运动状态,得到两小车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验证系统的质心运动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同时,通过... 理论上分析了小车-弹簧-小车系统在弹簧弹性力作用下的动力学过程。利用PASCO数字化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了简谐振动过程中该系统的运动状态,得到两小车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验证系统的质心运动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同时,通过分析摩擦力做功情况,验证了忽略摩擦力的条件下系统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本实验涵盖多个重要的动力学知识点,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直观明了,数据完善且有说服力,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谐振动 质心运动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机械能 数字化实验
下载PDF
Long-Term Effect of No-Tilla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a Continuous Maize Cropping System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6
18
作者 HUANG Shan SUN Yan-Ni +2 位作者 RUI Wen-Yi LIU Wu-Ren zhang wei-ji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85-292,共8页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conservation tillage is an effect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 to increase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soi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organ...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conservation tillage is an effect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 to increase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soi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 tillage regimes, physical fractionation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ng-term no-tillage (NT) on soil aggregation and SOC frac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NT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SOC by 18.1%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under a long-term maize (Zea mays L.)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roportion of soil large macroaggregates (> 2000 μm) was higher in NT than that in CT, while small macroaggregates (250-2000 μm)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Therefore, the total proportion of macroaggregates (> 2000 and 250-2000 μm) was not affected by tillage management. However, C concentrations of macroaggregates on a whole soil basis were higher under NT relative to CT, indicating that both the amount of aggregation and aggregate turnover affected C stabilization. Carbon concentrations of intra-aggregat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microaggregates (iPOM m) and microaggregates occluded within macroaggregates (iPOM mM) in NT were 1.6 and 1.8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in CT, respectively. Carbon proportions of iPOM m and iPOM mM in the total SOC increased from 5.4% and 6.3% in CT to 7.2% and 9.7% in NT,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microaggregate protected C (i.e., iPOM m and iPOM mM) between NT and CT could explain 45.4%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whole SOC.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T stimulates C accumulation within microaggregates which then are further acted upon in the soil to form macroaggregates. The shift of SOC within microaggregates is beneficial for long-term C sequestration in soil. We also corroborate that the microaggregate protected C is useful as a pool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illage management on SOC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方式 有机碳 组分 玉米 东北 中国 系统 连作
下载PDF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 Subtropical Paddy Soil 被引量:25
19
作者 HUANG Qian-Ru HU Feng +4 位作者 HUANG Shan LI Hui-Xin YUAN Ying-Hong PAN Gen-Xing zhang wei-ji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27-734,共8页
A long-term experiment beginning in 1981 in Jinxi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subtropical China, was conducted in a paddy field under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 with fou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 includin... A long-term experiment beginning in 1981 in Jinxi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subtropical China, was conducted in a paddy field under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 with fou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 including 1) no fertilizer as control (CK), 2) balanced chemical N, P, and K fertilizers (NPK), 3) organic manure using milk vetch and pig manure in the early and late rice growing season, respectively (OM), and 4) balanced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organic manure (NPKM). Samples (0-17 cm) of the paddy field soil, which was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were collected after the late rice harvest in November 2003 for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and fractions of organic C and N. Results showed that TOC and TN in the NPKM and OM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two treatments (CK and NPK).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with or without chemical fertiliz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all fractions of organic C and N, whereas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ly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occluded particulate organic C (oPOC) and amino acid N. In addition,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proportions of fre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POC) and oPOC in total C, and those of amino sugar N and amino acid N (P < 0.01) in total N. In contrast,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ly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s of oPOC and amino acid N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ither contents or proportions of soil organic C and organic N fractions between the NPKM and OM treatments. These indicated that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 with or without chemical fertilizers played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soil organic C and N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e paddy field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亚热带 有机碳 施肥
下载PDF
How plant density affects maize spike differentiation, kernel set, and grain yield form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0
20
作者 zhang Ming CHEN Tao +6 位作者 Hojatollah Latifmanesh FENG Xiao-min CAO Tie-hua QIAN Chun-rong DENG Ai-xing SONG Zhen-wei zhang wei-j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745-1757,共13页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tassel and ear differentiation,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ASI), and grain yield formation of two types of modern maize hybrids(Zhong...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tassel and ear differentiation,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ASI), and grain yield formation of two types of modern maize hybrids(Zhongdan 909(ZD909) as tolerant hybrid to crowding stress, Jidan 209(JD209) and Neidan 4(ND4) as intolerant hybrids to crowding stress) in Northeast China. Plant densities of 4.50×104(D1), 6.75×104(D2), 9.00×104(D3), 11.25×104(D4), and 13.50×104(D5) plants ha-1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nitial time of tassel and ear differentiation of maize. Instead, higher plant density delayed the tassel and ear development during floret differentiation and sexual organ formation stage, subsequently resulting in ASI increments at the rate of 1.2–2.9 days on average for ZD909 in 2013–2014, 0.7–4.2 days for JD209 in 2013, and 0.5–3.7 days for ND4 in 2014, respectively, under the treatments of D2, D3, D4, and D5 compared to that under the D1 treatment. Total florets, silking florets, and silking rates of ear showed slightly decrease trends with the plant density increasing, whereas the normal kernels seriously decreased at the rate of 11.0–44.9% on average for ZD909 in 2013–2014, 2.0–32.6% for JD209 in 2013, and 9.7–28.3% for ND4 in 2014 with the plant densit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under the D1 treatment due to increased florets abortive rates.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100-kernel weight of ZD909 showed less decrease trend compared that of JD209 and ND4 along with the plant densities increase. As a consequence, ZD909 gained its highest grain yield by 13.7 t ha-1on average at the plant density of 9.00×104 plants ha-1, whereas JD209 and ND4 reached their highest grain yields by 11.7 and 10.2 t ha-1at the plant density of 6.75×104 plants ha-1, respectively. Our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hybrids with lower ASI, higher kernel number potential per ear, and relative constant 100-kernel weight(e.g., ZD909) could achieve higher yield under dense planting in high latitude area(e.g.,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dense planting spike differentiation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ASI) kernel se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