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1
作者 冯向前 徐建强 +5 位作者 沈足金 王丹英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肖玉苹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4,117,共8页
以杭嘉湖稻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甬优1540稻米品质、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对不同播期(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的响应,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适当推迟,可显著提高甬优1540产量(产量峰值... 以杭嘉湖稻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甬优1540稻米品质、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对不同播期(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的响应,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适当推迟,可显著提高甬优1540产量(产量峰值出现在播期5月10日和5月20日),增产主要源于除有效穗外产量构成因子不同程度提高;甬优1540的加工、外观和蒸煮品质随着播期延迟亦不同程度提升,但营养食味品质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杭嘉湖稻区优质稻甬优1540在5月10日左右播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产量与米质的协同变优。分析不同播期播种水稻,穗发育、籽粒灌浆阶段的气候因子与产量及米质指标相关性发现,日均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与每穗粒数(R=-0.25~-0.82,P<0.001)、加工品质(R=-0.28~0.90,P<0.001)负相关;而灌浆期昼夜温差与千粒重(R=0.6,P<0.001)、碱消值(R=0.50,P<0.001)、胶稠度(R=0.87,P<0.001)和蛋白质含量(R=0.74,P<0.001)正相关,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R=-0.83,P<0.001)显著负相关,表明适度缓解穗发育期和籽粒灌浆期高温胁迫,提高灌浆期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水稻加工和蒸煮食味品质,是通过播期调整协同优化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优质稻 产量 米质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水培条件下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磷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德顺 徐春梅 +4 位作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褚光 刘元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6-248,共13页
【目的】研究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磷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期为促进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新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珍汕97B和密阳46为材料,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水培试验。秧苗移栽一周后用在线溶氧仪(氮气、氧气调... 【目的】研究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磷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期为促进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新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珍汕97B和密阳46为材料,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水培试验。秧苗移栽一周后用在线溶氧仪(氮气、氧气调节)设定中氧:2.5-3.5 mg·L^(-1),高氧:>6.0 mg·L^(-1)(饱和溶解氧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用充气泵连续向水体中充入空气)和常规水培(CK,不进行氧调节)3个氧处理,研究水稻幼苗生长(生物量、根系形态结构)、根系生理(根系活力、磷吸收动力学、磷酸酶活性、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柠檬酸等)以及磷吸收积累等指标。【结果】(1)中氧处理促进水稻幼苗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加其生物量、根冠比以及磷的吸收和积累;高氧处理降低株高,减少地上生物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无明显影响。(2)中氧处理后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总根系体积较对照显著增加,平均根粗显著降低;高氧处理与之相反。中氧和高氧处理均能促进有机酸的分泌(有机酸总量、草酸、酒石酸以及柠檬酸含量均增加)、提高叶片和根系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但与高氧处理相比,中氧处理后根系活力显著增强,磷吸收动力学参数得以优化,Imax增大、Km和Cmin降低。(3)磷积累量、地上部磷含量与根系形态(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平均根粗和总根系体积)、根系活力、吸收动力学参数Imax、草酸以及酒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磷吸收动力学参数Km和Cmin显著负相关。地下部磷含量与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根系活力、有机酸总量以及草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其余指标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结论】适度增氧(中氧)增加叶片和根系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根系活力、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分泌量,优化根系形态(增加根系总长度和表面积)和磷素吸收动力学参数,从而促进水稻幼苗对磷的吸收。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改变根际氧环境从而提高水稻对磷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际氧环境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下载PDF
南方稻区“早籼晚粳”栽培模式晚季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向前 殷敏 +8 位作者 王孟佳 马横宇 褚光 刘元辉 徐春梅 章秀福 张运波 王丹英 陈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63,共18页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0.16,P<0.05;R:-0.43--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0.16,P<0.05;R:-0.43--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品种类型 灌浆期 稻米品质 气象因子
下载PDF
水稻-冬季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模式对水稻齐穗期根际土壤代谢组表达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王孟佳 冯向前 +6 位作者 马横宇 刘元辉 褚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陈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304,共10页
水稻–冬季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是南方稻区一种经济高产的水–旱轮作模式,其对水稻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影响可能是调控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周年水–旱轮作模式长期定位试验,以水稻–冬季空闲(CK)模式为对... 水稻–冬季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是南方稻区一种经济高产的水–旱轮作模式,其对水稻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影响可能是调控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周年水–旱轮作模式长期定位试验,以水稻–冬季空闲(CK)模式为对照和水稻–马铃薯(稻草覆盖种植并还田,RP)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集水稻齐穗期根际土壤样品,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根际土壤代谢物种类与丰度,研究RP轮作模式水稻齐穗根际土壤代谢物组分和功能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采用OPLS-DA模型筛选差异代谢物(HMDB数据库)发现,与CK模式相比,RP轮作模式具有201个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根际土壤代谢物,分别归属于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苯丙烷和聚酮等11个父类;其中苯丙烷和聚酮、丙烯醇脂质、苯及其衍生物、甾体内酯、氨基酸/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酰糖苷等代谢物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表征RP轮作模式下水稻根际土壤差异性代谢物;②有机氧化合物、有机酸及衍生物和苯丙烷和聚酮等代谢物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呈显著正相关(r=0.816~0.938),其可通过为水稻直接提供养分、协助提高土壤养分供给或间接调节水稻生长等提高稻田综合生产力;③核苷/核苷酸、脂质和类脂分子等差异代谢物与水稻产量差异呈显著正相关(r=0.957~0.999),其可能是通过参与一系列代谢途径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最终对水稻产量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根际 代谢组 轮作 秸秆还田
下载PDF
路明卫拌种处理对水稻生长和防治二化螟的效果
5
作者 徐春梅 肖德顺 +4 位作者 章秀福 陈松 褚光 刘元辉 王丹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水稻生产中,二化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为害逐年加重。路明卫是一种防治水稻螟虫的悬浮种子处理剂,其主要成分是50%氯虫苯甲酰胺。为合理安全使用该农药,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开展了路明卫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秧苗素质以及二... 水稻生产中,二化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为害逐年加重。路明卫是一种防治水稻螟虫的悬浮种子处理剂,其主要成分是50%氯虫苯甲酰胺。为合理安全使用该农药,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开展了路明卫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秧苗素质以及二化螟防效的田间试验,同时进行了田间示范验证。结果表明,路明卫安全可靠,用其(10 mL/667 m^(2))处理干谷或芽谷,不影响种芽的伸长、种子发根和秧苗素质;且省工高效,用路明卫拌种后可减少水稻分蘖期间(播种至播后60 d)1次二化螟农药防治,不增加水稻枯鞘、枯心的发生,还表现出显著的抗卷叶螟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明卫 水稻 二化螟 产量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褚光 陈婷婷 +3 位作者 陈松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3-523,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与水、氮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在浙江富阳进行,供试品种为三系籼型杂交稻天优华占。设置常规灌溉(CI)和...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与水、氮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在浙江富阳进行,供试品种为三系籼型杂交稻天优华占。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低氮(LN,80 kg/hm^2)、中氮(MN,160kg/hm^2)和高氮(HN,240 kg/hm^2)3种施氮水平。【结果】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互作效应。与CI相比,AWD抑制无效分蘖,分蘖成穗率提高8.1%~10.7%;提高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LAD)与群体生长率(CGR);促进根系下扎,10~20 cm根层根系生物量增加了24.4%~32.3%,同时提高了结实期根系活性;促使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向籽粒中运转;且AWD在160 kg/hm^2(中氮)施氮水平下可显著提高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为本研究最佳的水、氮运筹模式。【结论】通过适宜的水、氮运筹可充分发挥其互作效应,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水分利用率 氮肥利用效率 水氮互作
下载PDF
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根-冠生长特性、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褚光 徐冉 +4 位作者 陈松 徐春梅 刘元辉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594,共9页
【目的】探明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根冠发育以及产量与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甬优1540(三系籼/粳杂交稻)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0N(空白)栽培模式、当地农户习惯栽培模式(对照)以及优化栽培模式。【结果】优化栽培处理两年的平均产... 【目的】探明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根冠发育以及产量与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甬优1540(三系籼/粳杂交稻)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0N(空白)栽培模式、当地农户习惯栽培模式(对照)以及优化栽培模式。【结果】优化栽培处理两年的平均产量为11.5t/hm^(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氮肥偏生产力、产谷利用率以及水分利用率较对照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优化栽培处理改善了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降低了根系生物量与根-冠比,提高了深根比与比根长,增加了齐穗期与灌浆中期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提高了灌浆中后期根系氧化力与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的浓度。此外,与对照相比,优化栽培处理显著提高了灌浆中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叶片中Z+ZR含量以及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结论】优化与集成现有栽培技术,可以改善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提高地上部生理活性,进而实现肥水利用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肥水利用效率 优化栽培 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廷 可文静 +11 位作者 熊加豹 王海彬 韩雨恩 孔许 张静 马国辉 魏中伟 林文雄 潘晓华 章秀福 马均 赵全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5-171,共7页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以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期超级杂交稻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产...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以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期超级杂交稻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产量潜力的提高,4期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除倒5节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倒2节和倒3节大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外,其他节间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均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4期超级杂交稻的实际产量、穗粒数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4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较第1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增产68. 83%,穗粒数增加87. 42%,而有效穗数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结构特征与穗粒数、结实率以及产量存在正相关,而与千粒质量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和基部茎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显著影响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因此,4期超级杂交稻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结构特征以及基部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的改善是保证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穗大粒多和结实率正常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茎秆 维管束 产量潜力
下载PDF
土壤氮激发效应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少文 殷敏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12,共10页
土壤氮激发效应是土壤养分释放、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对土壤氮素激发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上更加合理制定氮肥运筹,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也有利于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并提供有效的治污方法。本文在介绍土壤氮素激... 土壤氮激发效应是土壤养分释放、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对土壤氮素激发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上更加合理制定氮肥运筹,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也有利于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并提供有效的治污方法。本文在介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概念和机制的基础上,评估目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主流测定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重点阐述了外源添加物(无机氮肥、有机物料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作用效果及其微生物机理。土壤氮激发模式中,外源添加物对土壤C/N比的影响可能是土壤氮激发效应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有效C冗余时,施用无机氮肥,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分解,从而表现正的激发效应;反之,有效C不足但有效N富集时,则表现为固氮微生物活性相对增强,从而出现负的激发效应。微生物是激发效应的推动者。本文通过共代谢理论、微生物热区理论和微生物能量与物质转化理论三个理论假说解析了微生物在土壤氮激发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深化对激发效应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土壤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因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及通过激发效应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激发效应 氮肥 有机物料 微生物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和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少文 殷敏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484-2499,共16页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0(0)、N1(142.5 kg N·hm-2)和N2(202.5 kg N·hm-2)。于2016—2017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在田间采集并测定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结果】(1)轮作模式与氮肥互作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7—30 d内,其CH4累积排放量约为整个生育期的51.9%—72.3%。(2)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N0水平下,冬季作物栽培(包括RP、RW和RC-G)显著提高稻季CH4累积排放量,与RF相比分别增加74.1%—145.1%、68.5%—109.9%和56.4%—108.6%。(3)增施氮肥(N1和N2)后,CH4排放对轮作模式的响应出现分化。其中,RF、RP和RW模式下稻季CH4排放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2水平下,RP、RW和RF的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2—55.8、45.3-51.5和25.0—30.5 g·m-2,分别比N0水平提高23.0%—38.4%、26.7%—33.7%和35.3%—43.5%;而与N1相比,则提高9.9%—19.7%、20.8%—23.1%和17.4%—18.8%。而RC-G模式下则表现为增施氮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季CH4排放;与N0相比,N1和N2下稻季CH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0.7%—42.4%和10.6%—16.6%。(4)进一步解析与土壤CH4排放相关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菌(mcrA)和甲烷氧化菌(pmoA)丰度变化,发现N0水平下秸秆及绿肥全量还田能够显著增加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相关微生物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因轮作模式而有所差异,增施氮肥促进产甲烷菌的增殖,却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但其变化幅度因轮作处理而有所不同。随着氮肥增施,RP、RW和RF的mcrA丰度增加191.4%、160.6%和143.3%,而RC-G则仅有62.6%。(5)另外,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RF、RP和RW模式下mcrA/pmoA比值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为71.4%—141.1%、197.1%—258.2%和84.6%—165.5%,而RC-G则相反,下降26.8%—42.3%。其变化规律与CH4排放基本一致。【结论】稻田系统中秸秆还田C/N的相对含量可能是干扰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碳冗余时,相关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中有效氮制约,投入无机氮可以减轻氮的限制作用从而显著提高CH4排放;而碳不足时,继续投入无机氮,相关微生物繁殖由于受到土壤中有限碳源的限制其活性也会受到抑制,CH4排放相对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水稻 氮肥 CH4排放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下载PDF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被引量:18
11
作者 殷敏 刘少文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0-903,共14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产量 生育特性 晚籼稻 常规粳稻 杂交粳稻 籼粳杂交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粳稻产量、生育时期及温光资源配置的生态性差异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孟佳 殷敏 +5 位作者 褚光 刘元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陈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486,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海拔83 m)开展。选择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以高产籼稻(IR)为对照,设置常规粳稻(IJR)和籼粳杂交稻(IJHR)2个处理。比较不同生态区晚季温光条件下籼稻、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在产量、生育特性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低纬度下粳型水稻品种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及库容较高纬度均有所下降,导致产量降低2.4%~19.1%;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稳定或略有提高。同时,籼粳杂交稻产量在两地均最高,分别为8.8~10.3 t/hm2(富阳)和8.0~10.2 t/hm2(温州);2)供试品种生育时期因纬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与高纬度相比,低纬度的水稻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差异,穗发育期有所缩短(4.2%~27.3%),而灌浆期显著缩短,其中籼稻、常规粳稻以及籼粳杂交稻分别缩短7.3%~11.9%、20.8%~41.9%以及23.1%~35%。3)不同生育阶段温光配置差异主要体现在灌浆期,平均温度低纬度要高于高纬度(籼稻提高0.4~2.4℃;常规粳稻2.3~3.5℃;籼粳杂交稻2.5~2.8℃);有效积温纬度间的差异随品种类型而异,其中籼稻无显著变化,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分别降低24.7~126.4℃和25.7~107℃。4)主成分分析表明,纬度变化造成的温光资源积累差异(PC1和PC2)是主因(贡献度49%),也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品种的温光敏感性(PC5,贡献度18%)以及品种的穗粒结构(PC3,贡献度14%)。【结论】与高纬相比,低纬粳型水稻产量降低主要源于生育期缩短(灌浆期为主),有效积温减少,库容降低。籼粳杂交稻在低纬度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可能源于其较强的穗粒优势。有鉴于此,重(大)穗型粳稻在长江中下游较低纬度双季晚稻种植可能更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长江中下游 纬度 产量 生育时期 温光资源
下载PDF
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及生长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秀 叶昌 +6 位作者 燕金香 李福明 褚光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5-1468,共14页
[目的]测定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对外界NH4+浓度的响应,解释水稻品种间氮吸收差异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法栽培氮吸收高效的水稻品种齐粒丝苗(QL)和氮吸收低效的品种沪科3号(HK),通过分析水稻幼苗在0—0.80 mmol·L^(-1)低铵浓度和1.... [目的]测定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对外界NH4+浓度的响应,解释水稻品种间氮吸收差异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法栽培氮吸收高效的水稻品种齐粒丝苗(QL)和氮吸收低效的品种沪科3号(HK),通过分析水稻幼苗在0—0.80 mmol·L^(-1)低铵浓度和1.00-12.96 mmol·L^(-1)高铵浓度下的铵吸收速率,计算铵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值,比较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通过比较不同NH4+浓度下的水稻苗期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以及地上和地下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用根系扫描法分析根系形态,包括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根尖数等,用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scanning ion-selective electrode technique,SIET)测量根分生区和伸长区NH4+的跨细胞膜运输,用液相氧电极系统分析根系氧损耗,研究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生长差异。[结果](1)在0—0.8 mmol·L^(-1)、低铵浓度下,2个水稻品种QL和HK幼苗对NH4+的吸收符合Michaelich-Menten方程,氮吸收高效品种QL的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为氮吸收低效品种HK的1.66倍;当NH4+的浓度大于1 mmol·L^(-1)时,水稻幼苗对NH4+的吸收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同一NH4+浓度下,氮吸收高效品种QL对NH4+的吸收速率大于氮吸收低效品种HK;(2)水稻根系分生区在外界不同NH4+浓度下均表现为NH4+的跨细胞膜净流入,且NH4+净流入速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氮吸收高效品种QL在低铵(LN)、中铵(MN)和高铵(HN)处理下根系分生区NH4+净流入速率分别比氮吸收低效品种HK高42.0%、71.8%和63.6%;根系伸长区NH4+的跨细胞膜流通品种间存在差异,氮吸收低效品种HK在LN和HN下均出现NH4+跨细胞膜净输出,而氮吸收高效的品种QL仅在HN下出现NH4+跨细胞膜净输出,且净输出速率比氮吸收低效的HK低34.30%。(3)在LN和MN浓度下,氮吸收高效品种QL的苗期形态和物质积累并不占优势;适量增铵可以增加水稻的株高、分蘖、叶绿素含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但过高的外界铵浓度对水稻生长特别是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HN下,氮吸收高效的品种QL显示出一定的生长优势,播种后10-20 d的分蘖增加速率和干物质增加速率分别比氮吸收低效的品种HK高65.7%和31.4%;虽然品种QL的根系氮浓度比品种HK低15.1%,但其地上部氮积累量比HK高23.5%,说明QL比HK能更快地将根系吸收的氮转运至地上部供其生长所需。[结论]与氮吸收低效品种相比,氮吸收高效品种根系细胞膜上有更多的NH4+运输载体,根系吸收的NH4+同化、转运速度快,苗期分蘖速率和干物重积累速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吸收效率 铵吸收 NH4+流通 苗期形态
下载PDF
水稻苗期根系铵钾离子吸收的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燕金香 李福明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6,共8页
【目的】为探讨水稻幼苗根系NH_4^+、K^+吸收的交互作用,深化水稻养分吸收理论,【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低钾及高钾浓度下水稻在有铵和无铵时的K^+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钾浓度下水稻根系NH_4^+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比较。... 【目的】为探讨水稻幼苗根系NH_4^+、K^+吸收的交互作用,深化水稻养分吸收理论,【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低钾及高钾浓度下水稻在有铵和无铵时的K^+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钾浓度下水稻根系NH_4^+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当K^+<0.2 mmol/L时,水稻根系通过高亲和转运系统吸收K^+服从Michaelich-Menten动力学方程;NH_4^+的存在显著降低K^+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且降幅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H_4^+对水稻根表载体与K^+的亲和力(Km)影响较小,在1.62 mmol/L NH_4^+浓度下,水稻品种齐粒丝苗和沪科3号的Km分别下降了12.33%和16.46%,远低于Vmax 47.30%和39.21%的降幅。2)当K^+>0.5 mmol/L时,水稻根系K^+低亲和转运系统发挥作用,K^+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呈不饱和特征;但在相同K^+浓度下,水稻根系的K^+吸收速率随NH_4^+浓度的增加而下降。3)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NH_4^+浓度下,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受K^+浓度的影响很小。【结论】NH_4^+抑制水稻苗期根系K^+的高亲和转运和低亲和转运,NH_4^+对K^+高亲和吸收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铵竞争细胞膜上的钾载体所致;外界K^+浓度的变化对水稻幼苗的NH_4^+吸收速率影响很小。水稻铵钾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NH_4^+对K^+吸收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钾吸收 铵吸收 低亲和转运系统 高亲和转运系统
下载PDF
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根系微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德顺 徐春梅 +4 位作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褚光 刘元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9-409,共11页
【目的】研究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根系微形态建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幼苗理想根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春优84和秀水09为材料,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水培试验。秧苗移栽一周后用在线溶氧仪(氮气、氧气调节)... 【目的】研究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根系微形态建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幼苗理想根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春优84和秀水09为材料,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水培试验。秧苗移栽一周后用在线溶氧仪(氮气、氧气调节)设定低氧(0~1.0 mg/L)、中氧(2.5~3.5 mg/L)和高氧(>6.0 mg/L,饱和溶解氧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用充气泵连续向水体中充入空气)和常规水培(CK,不进行氧调节,水稻移栽一周后水中氧含量约为0.3~2.5 mg/L)4个氧处理,研究水稻幼苗生物量、根系微形态结构、根系分泌有机酸、呼吸强度等指标。【结果】1)各处理水稻幼苗根系直径为d_(1)(0~0.50 mm)、d_(2)(0.51~1.00 mm)和d_(3)(1.01~1.50 mm)的细根占总根的比例均超过90%,对水稻苗期根系形态构建尤为重要。中氧处理后,春优84直径为d_(1)、d_(2)和秀水09直径为d_(1)、d_(3)的根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2)低氧处理减少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抑制细根(d_(1))生长,促进粗根(d_(5),2.01~2.50 mm)的生长,降低呼吸强度,增加有机酸分泌量。中氧和高氧处理后水稻植株的生物量均有增加,但生理反应不尽相同。中氧处理后水稻根系呼吸强度上升,而高氧处理后根系呼吸强度降低。各氧处理均减少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素(IAA)含量,中氧和高氧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高氧处理显著增加根系一氧化氮(NO)含量,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供试品种总根和细根(d_(2))的各形态指标(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均与根系有机酸分泌量、呼吸强度、NO含量正相关,与生长素(IAA)含量负相关。【结论】适当增氧(中氧)处理增加水稻幼苗根系呼吸强度和有机酸分泌量,根系生理活性增强;增加细根(直径为0~1.50 mm)的根长、吸收面积的占比,优化其根系形态结构。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栽培措施改变根际氧环境调控分蘖期水稻根系微形态结构,增强根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际氧环境 根系生理 根系微形态结构
下载PDF
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横宇 王孟佳 +5 位作者 殷敏 褚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陈松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2,共4页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混合施入土壤的集灌溉和施肥于一体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节水省肥的目的,还是实现农业精确定量、智慧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水肥一体...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混合施入土壤的集灌溉和施肥于一体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节水省肥的目的,还是实现农业精确定量、智慧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水肥一体化中滴灌等技术在设施栽培以及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对滴灌技术在水稻中应用存在的成本高、环境不友好、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沟渠改造、加强滴灌管道建设、垄畦栽培结合、水肥药一体化和筛选新品种等解决方法。本文为水肥一体化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水稻栽培未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 水肥一体化 灌溉
下载PDF
水稻因土质施肥方法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昌 黄秀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陈松 章秀福 王丹英 《中国稻米》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反应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成土颗粒的组成状况。不同质地土壤间养分含量、蓄水导水、保肥供肥、保温导热、耕性、微生物种类及其活动等性能的差异,影响肥料的固定、转化、吸收和流失,并影响作物的产量形...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反应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成土颗粒的组成状况。不同质地土壤间养分含量、蓄水导水、保肥供肥、保温导热、耕性、微生物种类及其活动等性能的差异,影响肥料的固定、转化、吸收和流失,并影响作物的产量形成,进而形成区域性的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水稻肥料利用状况的改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土壤质地对肥料利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质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理化性质差异,分析了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简要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不同土质土壤的肥料高效施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土壤肥力 作物生长差异 施肥方法
下载PDF
根表铁膜对水稻磷素吸收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德顺 徐冉 +5 位作者 王丹英 陈松 褚光 刘元辉 章秀福 徐春梅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共5页
磷(P)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仅次于氮。P在土壤中含量丰富,但由于其难溶性及土壤的高吸附性,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活性P含量很低。根表铁膜对土壤中的P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植物的营养库,铁膜中的P是植物吸收的重要P源。有关根... 磷(P)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仅次于氮。P在土壤中含量丰富,但由于其难溶性及土壤的高吸附性,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活性P含量很低。根表铁膜对土壤中的P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植物的营养库,铁膜中的P是植物吸收的重要P源。有关根表铁膜与水稻P吸收的关系已有很多报道,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情况比较复杂。本文综述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原因、对P的吸附与解吸附能力以及对水稻吸收利用的影响,并对今后开展根表铁膜对水稻P吸收的调控机理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同时对根表铁膜调控水稻P吸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表铁膜 根系氧化力
下载PDF
基于640层CT下不同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在头颈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比较
19
作者 彭燕 张秀富 +2 位作者 梁瑞鹏 黎晓强 邓佳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23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头颈640层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进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565例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7月-12月收治的2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2...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头颈640层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进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565例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7月-12月收治的2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2年1月-6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试验组采用18G静脉留置针,完成头颈CTA检查。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主观和客观指标、静脉穿刺成功率、对比剂外渗率、注射部位疼痛感。结果:试验组管腔边缘锐利度、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大脑大静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C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注射部位疼痛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对比剂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640层CT下,行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18G静脉留置针完成静脉碘对比剂团注,能更好地与检查时间和注射速度相匹配,可有效提升图像质量,减少对比剂残留,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同时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640层CT 血管成像 头颈CT
下载PDF
单季晚稻甬优12百亩方15 t/hm^2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占才水 章秀福 周昌南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64-65,共2页
甬优12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2018年在浙江省江山市作单季晚稻种植,田间表现抗性强、生长整齐、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等特点,百亩示范方产量15.25 t/hm^2。本文根据生产过程中播、种、管、控的实际情... 甬优12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2018年在浙江省江山市作单季晚稻种植,田间表现抗性强、生长整齐、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等特点,百亩示范方产量15.25 t/hm^2。本文根据生产过程中播、种、管、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为今后该品种作单季晚稻大面积推广提供配套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晚稻 甬优12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