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
1
作者 范仁雪 朱先进 +44 位作者 陈智 于贵瑞 张维康 韩朗 王秋凤 陈世苹 刘绍民 王辉民 闫俊华 谭俊磊 张法伟 赵风华 李英年 张一平 石培礼 朱教君 吴家兵 赵仲辉 郝彦宾 沙丽清 张玉翠 姜世成 顾峰雪 吴志祥 张扬建 周莉 唐亚坤 贾丙瑞 李玉强 宋清海 董刚 高艳红 蒋正德 孙聃 王建林 何其华 李新虎 王飞 魏文学 邓正苗 郝翔翔 李彦 刘晓利 章熙锋 朱治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是粮食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基础。分析AGPP的时空变化可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但需以准确评估区域AGPP为基础。基于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和公开的数据集,... 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是粮食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基础。分析AGPP的时空变化可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但需以准确评估区域AGPP为基础。基于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和公开的数据集,本研究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AGPP数据集,并结合生物、气候和土壤因素,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树通过模拟单位叶面积的AGPP构建了中国AGPP评估模型,生成了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AGPP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arcsecond,数据格式为tiff。本数据可以为模型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也可以为区域生产力、生态质量、陆地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随机森林回归树模型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区植被变化与归因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力 赵思妍 +2 位作者 陈元鹏 张阳坚 周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23,共14页
植被为地球生态系统主要构成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监测植被动态变化有利于区域的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基于谷歌云平台GEE,集成了Sen+MK趋势分析、MK突变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残差以及相对贡献率分析等多种统... 植被为地球生态系统主要构成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监测植被动态变化有利于区域的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基于谷歌云平台GEE,集成了Sen+MK趋势分析、MK突变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残差以及相对贡献率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自动化植被恢复综合分析体系,可用于植被变化趋势检测及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区分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陕西省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区域之一——铜川市耀州区为例,开展生态修复区与自然恢复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归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耀州区1990—2020年土地覆盖格局整体呈现自东南向西北耕地逐渐减少、林地草地逐渐增加的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呈现以速率0.55%/a波动上升的趋势,上升突变点为2007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耀州区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正向驱动,相对贡献率为79.10%,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率为15.22%。在植被改善区域,应归因于以人类活动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治理效果较好;在植被退化区域,主要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自然恢复 植被动态变化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相对贡献率
下载PDF
西藏特有黄绿卷毛菇原生地及室内试验研究
3
作者 李文宇 王景升 +6 位作者 余成群 张扬建 武俊喜 郑周涛 柴一秋 刘又高 朱军涛 《西藏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7-21,共5页
黄绿卷毛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高寒草地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效益。近些年相关学者开展了关于黄绿卷毛菇的人工引种驯化,但均未见成效。基于黄绿卷毛菇是特有的生物资源,对其成功引种驯化及快速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及经济效益。... 黄绿卷毛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高寒草地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效益。近些年相关学者开展了关于黄绿卷毛菇的人工引种驯化,但均未见成效。基于黄绿卷毛菇是特有的生物资源,对其成功引种驯化及快速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及经济效益。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黄绿卷毛菇进行室内菌种培养试验及原生产地增产控制试验得出以下结论:改变培养基配方可使菌丝生长速度较普通培养基配方提高;而通过原生地控制环境条件和浇水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未来应重点开展原生地孢子粉野外接种栽培实验研究,开展扩张菌丝体接种栽培试验,以及固体培养物野外接种栽培试验,以实现黄绿卷毛菇的人工培育和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卷毛菇 菌丝体 控制试验
下载PDF
藏北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及生产力对模拟增温幅度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军祥 张扬建 +10 位作者 朱军涛 曾辉 常文静 丛楠 刘瑶杰 俎佳星 黄珂 朱艺旋 王荔 唐泽 陈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4-485,共12页
青藏高原气候严酷,陆地表层生态系统脆弱,其高寒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利用开顶箱(OTCs,Open Top Chambers)式装置在藏北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设置不同增温梯度实验(W1、W2、W3、W4),探究... 青藏高原气候严酷,陆地表层生态系统脆弱,其高寒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利用开顶箱(OTCs,Open Top Chambers)式装置在藏北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设置不同增温梯度实验(W1、W2、W3、W4),探究增温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样地相比,增温减少了植物群落总盖度(2015年,W1、W2、W3、W4分别显著减少了28%、23%、59%、60%; 2016年,W4显著减少了83%)和高山嵩草盖度(2015年,W1、W2、W3、W4分别显著减少了26%、33%、681%、64%; 2016年,W4显著减少了85%),而低幅度增温(W1、W2)对委陵菜属植物盖度无显著影响,高幅度增温(W3、W4)显著减少了委陵菜属植物盖度(2015年,W3、W4分别显著减少了58%和60%;2016年,W4显著减少了71%); 2)对整个植物群落而言,增温幅度较低时,增温对群落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当温度升高超过一定程度,这种促进作用会逐渐减弱甚至变成抑制作用(2015年,W4显著减少了地上生物量69%; 2016年,W4显著减少了地上生物量82%); 3)高山嵩草盖度和其他物种总盖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而委陵菜属植物盖度无明显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预示着,一定程度的升温会促进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生长,但温度升高超过一定幅度时,会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加剧,同时当地群落中委陵菜属植物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相对稳定,这类物种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可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产力 群落特征 多梯度增温 高山嵩草草甸 藏北高原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涵 于贵瑞 +46 位作者 朱先进 王秋凤 张雷明 陈智 孙晓敏 何洪林 苏文 王艳芬 韩士杰 周国逸 赵新全 王辉民 欧阳竹 张宪洲 张扬建 石培礼 李英年 赵亮 张一平 闫俊华 王安志 张军辉 郝彦宾 赵风华 张法伟 周广胜 林光辉 陈世苹 刘绍民 赵斌 贾根锁 张旭东 张玉翠 古松 刘文兆 李彦 王文杰 杨大文 张劲松 张志强 赵仲辉 周石硚 郭海强 沈彦俊 徐自为 黄辉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55-68,共14页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已成为生态系统尺度碳水交换通量观测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数据和中国区域其他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法发表的文献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有实际蒸散量数据记录143条、水分利用效率数据记录96条,涉及5种生态系统类型45个生态系统,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本数据集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估、全球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量 水分利用效率 涡度相关 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 CHINAFLUX
下载PDF
云南干热河谷辣木(Moringa oleifera)对Cd-Pb-Cu-Zn四种复合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及富集特征
6
作者 段晓清 赵广 +5 位作者 张扬建 穆羽 杨旺鑫 金杰 韩学琴 廖承飞 《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17-2827,共11页
我国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植物修复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亟需开展耐重金属胁迫植物筛选和尾矿堆积区重金属修复的研究。本研究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引种的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对象,... 我国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植物修复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亟需开展耐重金属胁迫植物筛选和尾矿堆积区重金属修复的研究。本研究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引种的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不同浓度土壤复合重金属(Cd-Pb-Cu-Zn)胁迫,探讨了辣木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植株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对复合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揭示了辣木对复合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机制和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复合重金属胁迫对辣木叶片光合能力、植株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特征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复合重金属胁迫对辣木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整体表现为低促高抑;辣木株高、地径、根长、根粗的生长都受到显著抑制,且随着胁迫的加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胁迫的加剧,辣木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至地下部分。适应重金属胁迫过程中,辣木将更多的重金属储存在地下生物量中。此外,辣木对4种重金属元素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不同,其中对Cu^(2+)和Zn^(2+)的耐受性较好,对Cd^(2+)和Zn^(2+)富集能力较强。综上,辣木对复合重金属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且生物量较大,生长较快,可考虑作为重金属污染较轻区域的辅助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植物修复 干热河谷 生物量分配 光合作用
原文传递
近五十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正在变湿吗? 被引量:1
7
作者 章禹 张扬建 +7 位作者 程亮 丛楠 郑周涛 黄珂 张建双 朱艺璇 高洁 孙毅寒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99-120,共22页
Recently, whether drylands of Northwest China(NW) have become wetting has been attracting surging attentions. By comparing the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ices(SPEI) derived from two different potenti... Recently, whether drylands of Northwest China(NW) have become wetting has been attracting surging attentions. By comparing the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ices(SPEI) derived from two different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es, i.e., the Thornthwaite algorithm(SPEI_th) and the Penman-Monteith equation(SPEI_pm), we try to resolve the controversy.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ir temperature has been warming significantly at a rate of 0.4℃ decade^(-1) in the last five decades and the more arid areas are more prone to becoming warmer.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the entire study area increased insignificantly by 3.6 mm decade^(-1) from 1970 to 2019 but NW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s. Further, the SPEI_th and SPEI_pm demonstrated similar wetting-drying-wetting trends(three phases) in China’s drylands during 1970–2019. The common periodical signals in the middle phase were identified both by SPEI_th and SPEI_pm wavelet analysis. Analysis with different temporal intervals can lead to divergent or even opposite results. The attribu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 driving the drought trend transition. This study hints that the wetting trend’s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hinge on the targeted temporal periods an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RYLANDS drying or wetting trend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DROUGHT ARIDITY
原文传递
Dynamic changes in urban land spatial inequality under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被引量:1
8
作者 FANG Xiaoqian SU Dan +4 位作者 WU Qing WANG Jiayi zhang yangjian LI Guoyu CAO 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760-778,共19页
Relativ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can typical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urban agglomeration,while urbanization of land has been found importa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 Relativ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can typical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urban agglomeration,while urbanization of land has been found importa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umerous studies have measured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urban agglomerations.However,urban land spatial inequality under a specific spatial structure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combined theβ-convergence model and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to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s in urban land spatial inequality in urban agglomerations.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YRDUA)in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Indicators of urban land have been appli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modified conditionalβ-convergence model,while the existence of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was tested by analyzing coefficients of the control variable.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spatial inequality of urban land area had decreased during 2000–2020,the whole YRDUA had still shown an obvious core-periphery structure.Compared with urban land area,the spatial inequality of urban land economic dens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had decreased more rapidly,and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was less obvious.Our findings can help to improve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serve a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expansion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convergence analysis spatial ine-quality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自治区短轮伐期人工林时空分布信息提取
9
作者 段文胜 陈元鹏 +6 位作者 王力 黄妮 贺原惠子 张昌赛 张阳坚 周泉 牛铮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17-2627,共11页
短轮伐期人工林SRPs(Short-Rotation Plantations)作为主要的经济型林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精细的SRPs时空分布信息十分缺乏。本研究以中国SRPs种植最为广泛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为研究区... 短轮伐期人工林SRPs(Short-Rotation Plantations)作为主要的经济型林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精细的SRPs时空分布信息十分缺乏。本研究以中国SRPs种植最为广泛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为研究区域,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及1986年—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应用LandTrendr时间序列分割算法对SRPs的时空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结果分析表明:(1)广西SRPs种植面积近30年呈逐年稳定快速增加的态势,1990年种植面积仅1.93×10^(5)ha,到2019年达到了4.04×10^(6)ha,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3×10^(5)ha;(2)从空间分布来看,广西东部、南部SRPs分布较为集中,其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以及地表坡度在20°左右的坡地,且河池市是广西SRPs种植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3)SRPs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与林业产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83,p<0.001),表明SRPs是影响林业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的基于长时序的SRPs时空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可以为林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并为森林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短轮伐期人工林 LandTrendr LANDSAT 时空分布制图 长时间序列 时序分割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被引量:19
10
作者 于贵瑞 李文华 +7 位作者 邵明安 张扬建 王绍强 牛书丽 何洪林 戴尔阜 李发东 马泽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20-2635,共16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信息 全球变化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长期实验增温对藏北高寒草甸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维 李少伟 +1 位作者 张扬建 付刚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0年第5期516-524,共9页
草地营养品质与家畜和野生草食动物的幼畜补充和种群动态密切相关。然而,在青藏高原特别是藏北高原,高寒草甸营养品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研究调查了藏北三个高寒草甸样地(A:4313 m、B:4513 m和C:4693 m,实验从200... 草地营养品质与家畜和野生草食动物的幼畜补充和种群动态密切相关。然而,在青藏高原特别是藏北高原,高寒草甸营养品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研究调查了藏北三个高寒草甸样地(A:4313 m、B:4513 m和C:4693 m,实验从2008年开始)的长期实验增温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基于2018–2019年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粗脂肪(EE)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发现实验增温仅使样地B 2019年的CP含量增加了27.25%,ADF增加了89.93%,NDF增加了41.20%,Ash含量减少了57.76%。CP和WSC的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SM)的增加而增加,CP含量随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增加而降低。SM和VPD对CP含量、ADF含量和营养品质变异的总的解释度大于气温。与气温相比,VPD更能解释NDF和Ash的变化。因此,气候变暖对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而不同;与温度相比,水的有效性对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洗涤纤维 粗灰分 粗蛋白 粗脂肪 中性洗涤纤维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原文传递
“亚洲水塔”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底阳平 张扬建 +1 位作者 曾辉 唐泽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22-1331,共10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 青藏高原 物候 群落组成 水分条件
原文传递
藏北高原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和空间因素的关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田莉 张扬建 +4 位作者 Claus HOLZAPFEL 黄珂 陈宁 陶建 朱军涛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8年第5期526-537,共12页
环境和空间因素长期以来被视为决定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高原植被的影响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拥有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梯度极端值。我们的目标是量化藏北高寒草地群落的空间分布,揭示植被的物种组成、空间... 环境和空间因素长期以来被视为决定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高原植被的影响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拥有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梯度极端值。我们的目标是量化藏北高寒草地群落的空间分布,揭示植被的物种组成、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藏北高寒草地分布区,我们沿着1200公里长的梯度建立了63个采样点,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调查发现沿横断面可识别的三种类型(高山草甸,高山草原,沙漠草原)中有14个高寒草地种群。分析发现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和空间分布主要由年平均降雨量影响,受温度影响较小。沿着该断面,73.5%植被分布的变化能够被环境变量解释,56.3%被空间因素解释。环境和空间因素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9.6%和12.3%,而他们交互作用解释了43.9%。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藏北高寒草地的生物和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环境解说 空间格局 青藏高原 植被组成
原文传递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剑萍 陈学福 +4 位作者 严勤 张杨剑 谢志伟 夏阳 关玉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31-837,共7页
目的了解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国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就诊并使用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12周治疗的96例中国成年慢性HCV感染者。检测患者... 目的了解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国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就诊并使用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12周治疗的96例中国成年慢性HCV感染者。检测患者基线、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随访12周的HCV RNA、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腹部彩色超声或CT,检测患者基线及随访12周的肝脏硬度。记录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共有93例患者(96.9%)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其中3例复发。88例快速病毒学应答(RVR)(91.7%,88/96),并且到治疗结束时(EOT)96例(100%)均达到了病毒学应答。在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基线平均Child-Pugh评分为7.4±1.0,平均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11.4±1.7,其中12例患者SOF/VEL联合RBV 12周治疗均获得SVR12(100%),5例患者单药SOF/VEL治疗12周仅3例获得SVR12(60%)。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12周,肌酐水平与基线无明显差异。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79),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为35.3%(6/1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胆红素升高、疲劳和贫血。没有发生因不良反应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死亡或中止治疗的情况。结论以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国各常见基因型初治和经治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HCV感染者,均有较高SVR12,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治疗 安全性 直接抗病毒药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
原文传递
冬季最低温和温度季节变异对北美树木分布北界及多样性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宏 张扬建 +1 位作者 Robert E.RICKLEFS 王宪礼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80-290,共11页
Biologists have considered both winter coldness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as major determinants of the northern limits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which in turn drive the well-known latitudinal ... Biologists have considered both winter coldness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as major determinants of the northern limits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which in turn drive the well-known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However,few studies have tested which of the two climate variables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In this study,we assess whether winter coldness or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is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ern latitudinal limits of tree species and with tree species richness in North America.Tree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each of 1198 quadrats of 110 km×110 km in North America.We used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atitude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each species,and of species richness per quadrat,with winter coldness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Species richness was analyzed within 38 longitudinal,i.e.,north-south,bands(each being>1100 km long and 110 km wide).Th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range limits of tree species were three times better correlated with minimum temperatures at those latitudes than with temperature seasonality.On average,minimum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together explained 81.5%of the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range limits of the tree species examined,and minimum temperature uniquely explained six-fold(33.7%versus 5.8%)more of this variation than di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Correlations of tree species richness with minimum temperatures were stronger than cor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for most of the longitudinal bands analyzed.Compared to temperature seasonality,winter coldness is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pecies distributions at high latitudes,and is likely a more important driver of the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tolerance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minimum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temperature variation trees tropical conservatism hypothesis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海拔差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健 朱军涛 +2 位作者 张扬建 董金玮 张宪洲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8期1601-1614,共14页
Understanding climatic effects on crop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is imperative for managing agricultural water and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ongoing climate change in climate-sensitive areas wit... Understanding climatic effects on crop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is imperative for managing agricultural water and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ongoing climate change in climate-sensitive areas with complex topography, such as southwestern China. We investigated climatic effects on crop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southwestern China at each 100-m elevation bin during 2001–2017. The maximum water use efficiency was 1.71 gC kg^(–1) H_2O for the 1900–1999 m elevation bin under the growing seas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4.58±0.32℃ and 965.40±136.45 mm, respectively.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slopes were dominated by the evapotranspiration slopes at elevations below 1999 m bu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slopes at elevations above 2000 m. This difference was caused by the substantial responses of evapor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lower elevations and the increased climatic sensitivity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t higher elevation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at other elevations, croplands at lower elevations were more vulnerable to extreme drought because of the dominant role fluctuating evapotranspiration played in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 findings will improve cropland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southwestern China elevational gradi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