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
作者 束青林 胡婧 +5 位作者 汪卫东 林军章 于田田 张仲平 殷方好 郑万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7,共11页
系统调研了中外近10a来在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进展,分别从提高洗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2方面,就采油菌体、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多糖分别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化学采油制剂间的协同作用机理... 系统调研了中外近10a来在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的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进展,分别从提高洗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2方面,就采油菌体、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多糖分别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化学采油制剂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体系构建及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与化学采油制剂复合后,在界面张力降低、乳化分散、流度比控制和稠油降黏等方面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胜利油田探索了菌体复合聚合物调剖技术及微生物脱硫保黏技术,预测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和10.3%,大庆油田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现场应用,先导区提高采收率达到22%。生物化学复合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老油田难采储量动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下一步需继续深化生物、化学体系间协同增效机理,根据油藏平面及层间、层内的差异,创新生物、化学采油体系复合及实施工艺,细化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油藏空间的实施方案,通过油藏立体均衡开发,最大限度发挥生物与化学复合增效技术优势,满足老油田可持续开发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复合采油 协同增效 洗油效率 波及体积 脱硫保黏
下载PDF
基于映射距离比离群因子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2
作者 张忠平 姚春辰 +3 位作者 孙光旭 刘硕 张睿博 魏永辉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9-1732,共14页
针对基于邻近性的离群点检测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过滤正常点,并且在检测全局离群点时难以检测出局部离群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映射距离比离群因子离群点检测(MDROF)算法。首先,为了减少正常点在检测过程中的时间消耗,给出了差异相似... 针对基于邻近性的离群点检测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过滤正常点,并且在检测全局离群点时难以检测出局部离群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映射距离比离群因子离群点检测(MDROF)算法。首先,为了减少正常点在检测过程中的时间消耗,给出了差异相似度的概念,通过定义差异相似度剪枝因子过滤掉数据集中的大部分正常点。其次,定义映射k距离,通过映射距离与可达距离的比值刻画数据对象的局部离群程度,通过可达密度刻画数据对象的全局离群程度。最后,结合数据对象相互近邻点的平均排位定义映射距离比离群因子来检测离群点。在人工数据集以及真实数据集上分别对该算法与其他经典的离群点检测算法在精确率、AUC值和离群点发现曲线上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MDROF算法在离群点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明显优于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离群点检测 差异相似度剪枝 映射k距离 映射距离比
下载PDF
基于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3
作者 张忠平 孙光旭 +2 位作者 姚春辰 刘硕 齐文旭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针对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方法在不同分布的数据集上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的离群点检测算法。首先,引入k近邻和反向k近邻扩展邻域空间(ENS)代替传统的k邻域范围,更加全面地考虑数据对象的邻域信息;其次,... 针对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方法在不同分布的数据集上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的离群点检测算法。首先,引入k近邻和反向k近邻扩展邻域空间(ENS)代替传统的k邻域范围,更加全面地考虑数据对象的邻域信息;其次,在传统核密度估计(KDE)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元高斯函数,在扩展邻域空间内估计数据对象的密度,同时借鉴自适应核带宽的思想,更好地适应不同数据集的数据分布;然后,给出期望距离的概念,进一步区分局部离群点和位于低密度区域的正常点;最后,定义了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刻画数据对象离群程度。在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对所提算法进行实验验证,并与部分传统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离群点 核密度估计(KDE) 期望距离 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
下载PDF
基于AI的无线空口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露 李福昌 +2 位作者 张犇 张忠平 刘永 《邮电设计技术》 2024年第7期47-51,共5页
针对现有无线通信系统中空口传输性能损失等问题,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无线空口技术方案,给出了空口AI典型用例的模型方案及部分算力需求,并对AI在无线空口中应用的效果和挑战进行了梳理。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模型算法已在... 针对现有无线通信系统中空口传输性能损失等问题,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无线空口技术方案,给出了空口AI典型用例的模型方案及部分算力需求,并对AI在无线空口中应用的效果和挑战进行了梳理。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模型算法已在通信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空口AI的研究是实现6G网络智能内生的重要方向,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及性能提升提供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网络 人工智能 空口技术
下载PDF
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兆祥 张仲平 +2 位作者 郑万刚 殷方好 佟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000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交替 浅薄层 特超稠油 物理模拟 生产时间
下载PDF
多模式磁共振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张中萍 陈钦 +1 位作者 林家秋 张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期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8月—2022年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期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8月—2022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筛选其中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再根据SWI所显示梗死灶内是否存在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为标准,将存在CMBs的30例患者为CMBs组,对应选取同期在医院就诊的无CMBs的30例患者为无CMBs组进行对照性研究。2组均给予快速静脉溶栓治疗,24 h内复查磁共振SWI序列,检测计数发生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例数,对比CMBs组和无CMBs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WI、DTI、SWI 3种序列均能显示急性期脑梗死灶,其中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灶的显示率最高(100%),DTI次之(93.3%),SWI最低(86.7%),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能够显示CMBs,而DWI和DTI不能。2组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复查SWI,发现有HT者15例(25.0%),其中CMBs组有HT者10例(33.3%),无CMBs组有HT者5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磁共振技术可以快速评价缺血的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CMBs是溶栓治疗的重要评估因素,存在CMBs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发生HT的风险增加,应慎重选择溶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 磁共振技术 急性期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豹纹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
7
作者 丛宇 王东升 +3 位作者 张忠平 王雨燕 付艺 刘迎春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417-419,共3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其局部皮肤仍存在疼痛不适,表现为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常呈钝痛、刺痛、跳痛或刀割痛等,缓解后可再次发作呈间歇性,也可持续发作诱导出剧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其局部皮肤仍存在疼痛不适,表现为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常呈钝痛、刺痛、跳痛或刀割痛等,缓解后可再次发作呈间歇性,也可持续发作诱导出剧痛,持续时间常达1个月及以上,是带状疱疹最常见且难以控制的并发症[1]。PHN又被称为“世界级疼痛”,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的特点,神经疼痛给患者带来巨大困扰,长期的疼痛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随着病程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神经分布区域 顽固性疼痛 神经疼痛 皮疹消退 嗜神经性 中药熏蒸治疗 跳痛
下载PDF
豹纹刺的临床应用概况
8
作者 丛宇 王东升 +3 位作者 张忠平 王雨燕 付艺 刘迎春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419-421,563,共4页
豹纹刺,属五脏刺法之一[1],首见于《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指操作时以穴位或患处局部为中心,在其前后左右均施以针刺,刺时要使针入于络脉以出血,因出血点多如斑斓的豹皮,故... 豹纹刺,属五脏刺法之一[1],首见于《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指操作时以穴位或患处局部为中心,在其前后左右均施以针刺,刺时要使针入于络脉以出血,因出血点多如斑斓的豹皮,故名豹文刺[2]。现代豹纹刺多由患处边际向中心行散刺法,但与散刺法相比,豹纹刺需刺中血络,出针见血,在散刺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能促使瘀血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概况 豹纹刺 疏通经络 豹文刺 出针 血络 络脉 出血点
下载PDF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阻流环的分布特征及突破开采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姚秀田 徐宏光 +3 位作者 张仲平 谢向东 贾蕾 王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4,共8页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周期稠油性质、渗流特征以及阻流环影响下的黏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吞吐后轻质组分被优先采出,重质组分留下,在近井带40~60 m处形成以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堆积为主的环状高黏阻流环;阻流环的宽度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阻流环会降低储层的渗流能力,影响了油藏中流场的分布特征,对远井区稠油的渗流起到遮挡作用,导致井间的原油难以有效动用;为了消除阻流环的不利影响,形成了基于阻流环分布的“前置降黏+高压搅动”“高效降黏+气体增能”2类释放产能促效引效开采技术。研究成果为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轮次吞吐 稠油油藏 阻流环模式 四场分布 降黏开采
下载PDF
基于全息图平稳分布因子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10
作者 张忠平 郭鑫 +1 位作者 张玉停 张睿博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5-1712,共8页
使用传统的基于图的方法进行离群点检测构造转移概率矩阵需要使用数据的整体分布,容易忽略数据的局部信息,导致检测精度低,而使用数据的局部信息可能导致“悬空链接”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个基于全息图平稳分布因子的离群点检测... 使用传统的基于图的方法进行离群点检测构造转移概率矩阵需要使用数据的整体分布,容易忽略数据的局部信息,导致检测精度低,而使用数据的局部信息可能导致“悬空链接”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个基于全息图平稳分布因子的离群点检测算法(HSDFOD)。首先,使用相似度矩阵自适应地获取每个数据点的邻居集合构造一个局部信息图;然后,引入最小生成树构造一个全局信息图;最后,利用局部信息图和全局信息图融合为一个全息图构造转移概率矩阵进行马尔可夫随机游走,并通过生成的平稳分布检测离群点。在人工数据集A1~A4上,HSDFOD的精确率均高于SOD(Outlier Detection in axis-parallel Subspaces of high dimensional data)、SUOD(accelerating large-Scale Unsupervised heterogeneous Outlier Detection)、IForest(Isolation Forest)和HBOS(Histogram-Based Outlier Score);曲线下面积(AUC)整体上也优于这4个对比算法。在真实数据集上,HSDFOD的精确率均高于80%,AUC均高于SOD、SUOD、IForest和HBOS。可见,所提算法在离群点检测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群点 全息图 转移概率矩阵 马尔可夫随机游走 平稳分布因子
下载PDF
网纹红土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及其粒级效应的物源意义
11
作者 张忠萍 朱丽东 +6 位作者 马桢桢 黄颖 于红梅 李凤全 张杭佳 王天阳 叶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2-594,共13页
网纹红土是南方红土中最具标志性的地层之一。本文以中亚热带地区典型网纹红土样品为研究对象,针对网纹红土原样及其分离出的红基质和白网纹3类样品的全样、<2μm、2~4μm、4~10μm、10~32μm、32~63μm和>63μm等不同粒级组分样... 网纹红土是南方红土中最具标志性的地层之一。本文以中亚热带地区典型网纹红土样品为研究对象,针对网纹红土原样及其分离出的红基质和白网纹3类样品的全样、<2μm、2~4μm、4~10μm、10~32μm、32~63μm和>63μm等不同粒级组分样品的稀土元素(REE)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南方网纹红土中红基质、白网纹和分粒级组分的REE分馏特征。结果显示:①白网纹的ΣREE和各稀土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红基质,主要原因是白网纹中含有较多的锆石及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也可能是稀土元素在两者之间的迁移导致了相对含量的变化。红基质Ce异常均大于白网纹的现象,指示了网纹的形成可能与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有关;②网纹红土中REE含量存在明显的粒级效应,>2μm的粒级组分中,REE含量随着粒级增大而降低。网纹红土中<2μm组分的REE总量较低,可能与该粒级副矿物类型有关,相对酸性的环境对其影响有限;③不同样品间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在<32μm组分中,红基质和白网纹的LREE/HREE、Eu/Eu*等特征参数均十分接近,并与全样一致,而在>32μm组分中存在明显差异。>32μm组分中红基质和白网纹La/Nd、Eu/Sm等稳定元素比值十分接近,表明红基质和白网纹物源相同;④网纹红土各粒级组分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长江漫滩沉积物,揭示网纹红土的潜在物源主要为长江漫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稀土元素 分粒级 红基质 白网纹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锂电池热电耦合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宇昊 徐椤赟 +3 位作者 张钟平 刘灵冲 南斌 赵海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543,共8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有效缩短大规模储能电站内部锂电池运行仿真时间、提高仿真结果精度,对提高锂电池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仿真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仿真模型无法支撑锂电池运行状态快速、精确...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有效缩短大规模储能电站内部锂电池运行仿真时间、提高仿真结果精度,对提高锂电池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仿真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仿真模型无法支撑锂电池运行状态快速、精确仿真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锂电池热电耦合模型构建方法。首先,设计了锂电池数字孪生结构体系并分析了热电耦合模型构建原理;其次,考虑到ANSYS TwinBuilder平台的LTI ROM降阶模型具有计算耗时短、仿真精度高的特点,分析热力学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之间的耦合机理,基于ANSYS TwinBuilder建立锂电池热电耦合数字孪生模型;进而,分别采用最小二乘算法和原理分析法对等效电路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参数进行离线辨识,并考虑老化、温度等因素影响,利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实现对等效电路模型参数的在线辨识;最后,分别在Simulink和ANSYS Icepak中搭建锂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将其耦合到ANSYS TwinBuilder平台中,并从多维度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的高效性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数字孪生 热电耦合 参数辨识 ANSYS TwinBuilder
下载PDF
熔盐储热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钟平 刘亨 +3 位作者 谢玉荣 赵大周 牟敏 陈桥 《综合智慧能源》 CAS 2023年第9期40-47,共8页
熔盐是一种理想的储热介质,具有黏度低、蒸汽压低、热稳定性高、储热密度高等优点,因此熔盐储热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火力发电机组的调峰调频、供暖与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目前对熔盐储热关键技术的研究普遍以太阳能光热... 熔盐是一种理想的储热介质,具有黏度低、蒸汽压低、热稳定性高、储热密度高等优点,因此熔盐储热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火力发电机组的调峰调频、供暖与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目前对熔盐储热关键技术的研究普遍以太阳能光热发电为中心展开,针对其他场景的研究与应用不够充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熔盐的工作温度区间、加热方式、关键部件的选择和系统流程的布置都有区别。概述了熔盐储热技术的优势特点与技术关键,总结了在不同场景下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的应用示范,分析了目前熔盐储热技术需要加强研究的关键方面,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 储热 光热发电 火力发电机组 余热回收
下载PDF
中药定向透药联合推拿按摩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肢体肿胀、致痛因子和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马少华 高永露 +1 位作者 张忠平 张飞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究中药定向透药联合推拿按摩对髋部骨折(气虚血瘀证)术后患者肢体肿胀、致痛因子和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106例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 目的探究中药定向透药联合推拿按摩对髋部骨折(气虚血瘀证)术后患者肢体肿胀、致痛因子和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106例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中药定向透药联合推拿按摩,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髋关节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血清致痛因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清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VAS、NRS、中医证候积分、PGE2、SP、5-HT、FIB、D-D、PLT、P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中药定向透药联合推拿按摩的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致痛因子和凝血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定向透药 推拿按摩 气虚血瘀证 致痛因子 凝血因子
下载PDF
2A12-T4/7A09-T6铝合金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接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远方 张丽娜 +2 位作者 陆云鹏 张中平 朱贺 《电焊机》 2023年第3期124-129,共6页
采用机器人搅拌摩擦点焊设备对1.2 mm厚2A12-T4铝合金与4 mm厚7A09-T6铝合金板材进行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试验,并对焊后试样进行X光检测、力学抗拉力检测,对焊点内部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当下扎/回填速率为30... 采用机器人搅拌摩擦点焊设备对1.2 mm厚2A12-T4铝合金与4 mm厚7A09-T6铝合金板材进行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试验,并对焊后试样进行X光检测、力学抗拉力检测,对焊点内部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当下扎/回填速率为30 mm/min时,试样抗拉力较低,当下扎/回填速率为40 mm/min、50 mm/min时,试样抗拉伸力较高,且随转速升高的变化趋势相近,试样最高抗拉力出现在转速2100 r/min、速率40 mm/min时;焊点外缘结合区是材料结合最薄弱区域,若该区域表面出现缺陷,则焊点力学性能较差,该区域表面平整,则焊点力学性能高;试样断裂方式均为薄板一侧出现“穿孔”,焊点完整留在厚板一侧,断口断裂机制为韧性断裂、晶间滑移与脆性断裂相互作用的混合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点焊 2A12铝合金 7A09铝合金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高温熔盐储热耦合煤电机组供热调峰系统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亨 赵大周 +2 位作者 张钟平 闫霆 潘卫国 《上海电力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92-296,共5页
以国内某300 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高温熔盐储热系统。耦合此熔盐储热系统后,机组在调峰运行期间实现了热电解耦,拓宽了调峰运行区间,获得额外收益,大幅提高了运行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熔盐储热系统中的换热... 以国内某300 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高温熔盐储热系统。耦合此熔盐储热系统后,机组在调峰运行期间实现了热电解耦,拓宽了调峰运行区间,获得额外收益,大幅提高了运行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熔盐储热系统中的换热器进行了分析,为高温熔盐储热系统应用于燃煤机组的热电解耦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机组 热电解耦 高温熔盐 储热系统 灵活性改造
下载PDF
园区级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7
作者 李欣璇 张钟平 +1 位作者 王世朋 刘丽丽 《能源与节能》 2023年第12期46-48,共3页
紧跟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需求,结合园区级用户的特点,利用存量资产,用“绿色充电”的运行理念,构建园区级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论述了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结合项目应用,分析“光伏+储能+充电桩”的能源一体化方案及其合理... 紧跟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需求,结合园区级用户的特点,利用存量资产,用“绿色充电”的运行理念,构建园区级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论述了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结合项目应用,分析“光伏+储能+充电桩”的能源一体化方案及其合理运行模式。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及充电桩技术相结合,助力减碳能源新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低碳经济
下载PDF
机器人化钻锚车钻臂工作空间分析及轨迹规划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郝雪弟 景新平 +5 位作者 张中平 谢勇厚 张境麟 刘冰 梁泽楠 吴淼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28-2137,共10页
针对深部危险煤层综掘工作面事故率高、效率低的工程难题以及锚杆支护自动化、智能化需求,提出一种与智能掘支锚联合机组配套的机器人化钻锚车,并对其进行工作空间分析和轨迹规划。首先,基于D-H法建立钻锚车顶板和侧帮钻臂结构的运动学... 针对深部危险煤层综掘工作面事故率高、效率低的工程难题以及锚杆支护自动化、智能化需求,提出一种与智能掘支锚联合机组配套的机器人化钻锚车,并对其进行工作空间分析和轨迹规划。首先,基于D-H法建立钻锚车顶板和侧帮钻臂结构的运动学模型,基于蒙特卡洛伪随机数方法对4个钻臂进行工作空间分析;其次,针对左右钻臂协同分工作业、变位过程中避障的需求,编排顶板和侧帮钻臂的关节运动谱,基于五项式插值法得到各关节随时间的运动轨迹方程,并结合运动学模型解算各钻机末端的运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化钻锚车工作空间能满足长×宽为5 500 mm×3 600 mm的试验巷道的支护要求;钻机末端轨迹到临时支护支架最小距离为100 mm,顶板钻臂和侧帮钻臂变位过程中均不会与支架发生干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方法 蒙特卡洛方法 工作空间 轨迹规划 钻锚车
下载PDF
低效热采/水驱稠油转化学降黏复合驱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束青林 郑万刚 +5 位作者 张仲平 杨晓敏 吴伟 吴光焕 赵红雨 郑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共10页
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开发以热采吞吐和水驱为主,热采中,稠油油汽比逐轮次下降,井间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钻新井不经济;水驱中,稠油油水流度比大,吨油操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变差,采收率不足20%。“十三五”以来,为了提高低效稠油开发效果,立... 胜利油区稠油油藏开发以热采吞吐和水驱为主,热采中,稠油油汽比逐轮次下降,井间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钻新井不经济;水驱中,稠油油水流度比大,吨油操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变差,采收率不足20%。“十三五”以来,为了提高低效稠油开发效果,立足多级调驱、化学降黏改善流度,提高采收率,确立了加合增效均衡驱替技术思路。从稠油致黏机理研究出发,深化了降黏剂的解聚、乳化等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了多级调驱、防膨及气体增溶等与化学降黏相结合的加合增效复合机理研究,研发了低聚型降黏驱油剂、黏弹性乳化调驱剂和双重功能泡沫调驱剂等关键化学剂,完善了方案优化决策调控技术,从而形成了以“强调驱、强降黏、强防膨、强活性、强增溶”为核心的稠油化学降黏复合驱技术。该技术有别于常规稀油的聚合物“二元”、“三元”复合驱以及普通稠油化学驱等技术,已成功推广应用到多轮次吞吐后、敏感性及高温高盐水驱等多种类型稠油油藏,覆盖地质储量1500×10^(4) t,预计提高采收率8%以上,有效支撑了低效稠油油藏的变革性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稠油 多级调驱 化学降黏 复合驱 水驱 热采
下载PDF
基于聚类离群因子和相互密度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忠平 邱敬仰 +2 位作者 刘丛 朱梦凡 章德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314-2323,共10页
针对大多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算法往往需要人工输入参数,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很难选择一个合适参数的问题,将无参数的基于自然邻居的离群点检测算法的自然邻居搜索算法和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离群因子和相互密度的离... 针对大多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算法往往需要人工输入参数,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很难选择一个合适参数的问题,将无参数的基于自然邻居的离群点检测算法的自然邻居搜索算法和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离群因子和相互密度的离群点检测算法。该算法使用相互密度和γ密度构造决策图,将γ密度异常大的样本点作为聚类中心进行聚类,最后根据聚类的离群因子找出离群聚类边界检测离群点,该算法不需要人工输入参数。在模拟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下进行了实验,证明了所提算法能很好地进行聚类和离群数据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群点 数据挖掘 聚类离群因子 相互密度 γ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