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
作者 张忠学 尹致皓 +3 位作者 余佩哲 齐智娟 魏永霞 李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293,共12页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合耕作措施,并以常规顺坡耕作(CK)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并采用TOPSIS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了土壤稳定性强且蓄水保肥效果良好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结果表明: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深松、垄向区田、横坡耕作均能提高土壤体积含水率。TP-S处理体积含水率最大,0~4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增加29.47%;RF-S处理平均孔隙度最大,TP-S处理次之,平均孔隙度较CK处理分别增大10.68%、9.25%;TP-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稳定性,其中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R0.25)较CK处理分别增加12.30%、19.57%、13.97%;TP-S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机械组成,TP-S处理粗砂粒、粉粒、黏粒含量较CK处理增加15.40%、26.89%、1.90%,细砂粒含量较CK处理降低31.56%;TP-S处理IN(无机态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处理IN、AP、AK含量分别增加42.81%~55.32%、39.69%~40.68%、20.41%~25.45%。由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结果可知,TP-S处理贴合度最高,土壤结构更稳定,且蓄水保肥效果更好,为适宜该地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耕地 耕作措施 土壤结构 蓄水保肥 TOPSIS模型
下载PDF
节水灌溉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薛里 张忠学 +4 位作者 齐智娟 韩羽 徐丹 张作合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9,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秸秆不还田(N)作为对照组,共计8个处理。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水稻产量的影响,测定了水稻各生育期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pH值,并分析了N_(2)O排放总量和水稻产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返青期外,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相同秸秆还田形式下,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生育期内土壤平均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较常规灌溉模式高36.23%~60.82%、14.16%~19.61%。同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pH值。相同灌溉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14.44%~24.09%、8.22%~14.44%,生物炭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降低14.31%~23.90%。生物炭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各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28%~13.07%,其中控制灌溉模式下生物炭还田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控制灌溉下生物炭还田可以实现节水、增产、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N_(2)O排放 黑土区稻田 灌溉模式 秸秆还田形式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黑土稻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秦子元 张忠学 +3 位作者 郑和祥 畅利毛 韩再慧 杜思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通过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库容,小幅增加结实率,从而显著提高产量(P<0.05)。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可显著提升SOC、STN含量并降低STP含量(P<0.05)。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模式增加SOC、STN含量,而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增加STP含量。土壤C/N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C/N层化率,降低C/P、N/P层化率。相比常规淹灌,控制灌溉模式能提升不同土层SOC、STP含量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宜氮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为最优水氮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土区 水氮管理 土壤 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合成钛酸锌锂负极材料
4
作者 王立福 卢汇嘉 +5 位作者 许航 包鹏伟 万一行 荀瑞 张重学 王利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Li_(2)ZnTi_(3)O_(8)(LZTO)负极材料,考察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LZT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退火温度为700℃,退火时间为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LZTO中添加络合剂柠檬酸进行了改性。结果...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Li_(2)ZnTi_(3)O_(8)(LZTO)负极材料,考察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LZT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退火温度为700℃,退火时间为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LZTO中添加络合剂柠檬酸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当金属离子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比为2.00∶1.50时,制备的样品LZTO-2/1.50颗粒小、分散均匀,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0.5 A/g时,恒流充放电3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203.6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锌锂 溶胶-凝胶法 柠檬酸 电化学性能 负极材料
下载PDF
水土保持耕作对黑土玉米氮素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齐智娟 李骜 +3 位作者 张忠学 余佩哲 尹致皓 宋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5-373,共9页
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耕作处理:等高耕作(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 TP)、垄向区田(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RF)、深松耕(Subsoiling tillage... 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耕作处理:等高耕作(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 TP)、垄向区田(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RF)、深松耕(Subsoiling tillage, SF)、等高耕作+深松耕(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subsoiling tillage, TP-S)、垄向区田+深松耕(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subsoiling tillage, RF-S)、等高耕作+垄向区田(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TP-R)、常规耕作(Down-slope cultivation, CK),探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内,水土保持耕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器官氮素转运率以及氮肥利用率,部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也可以显著降低N_(2)O与CO_(2)排放。其中,玉米成熟期时,实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植株产量较CK处理增加3.39%~26.43%,TP-S处理提升效果最高。对于氮肥利用率,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较CK处理提高25.23%(RF处理)~76.98%(TP-S处理),提升效果显著。对于CO_(2)排放,除SF处理外,其余水土保持耕作处理均显著低于CK处理。但对于N_(2)O排放,TP处理、 TP-S处理和TP-R处理显著低于CK,而SF处理、RF处理以及RF-S处理较CK处理则明显增加。故综合来看,建议当地玉米种植采取等高耕作+深松耕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耕作 玉米 氮素利用率 N_(2)O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水氮耦合下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分析
6
作者 张忠学 薛里 +3 位作者 李铁成 齐智娟 王忠波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0-338,共9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3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稻田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和CH_(4)排放通量及两者排放总量的影响,并采用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评价体系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各处理水稻穗固碳量与根固碳量分别占其总固碳量的26.61%~40.92%、24.63%~31.95%。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相较于常规灌溉能提高水稻各器官碳含量、干物质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在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出现峰值;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变化,在分蘖期出现峰值。相同灌溉模式下,除返青期外,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降低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但提高了CH_(4)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净初级生产力为4245.82~6958.19 kg/hm~2,穗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凋落物净初级生产力最低,分别占其水稻净初级生产力的42.88%~51.82%、3.19%~3.90%。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各处理水稻净初级生产力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其中CN、CN1、CN2各处理净初级生产力较FN、FN1、FN2各处理分别增加11.17%、31.92%、2.98%。此外,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NECB均为正值,表示该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为净碳“汇”,其中CN1处理净碳收支(1082.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这说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稻田 水氮耦合 净生态系统碳收支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分析
7
作者 张忠学 余佩哲 +3 位作者 杜思澄 李铁成 齐智娟 王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6-375,共10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理模式下的水稻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和CH4排放强度,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及固碳量,并计算了净土壤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量呈现单峰值变化,并在分蘖期达到峰值;各处理甲烷排放量呈现双峰值变化且在分蘖期与穗肥施入后达到峰值。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与甲烷排放强度也显著减少(P<0.05)。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有效地降低了甲烷排放强度,但提高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收获后总固碳量为319.37~489.00 g/m^(2),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固碳量由小到大依次为叶、根、茎、穗,分别为植株总固碳量的5.16%~6.72%、5.71%~10.78%、28.62%~36.66%、49.53%~58.70%。控制灌溉相较常规淹灌有效提高了植株固碳能力。在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均在减氮量10%处理达到最高,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下NPP、GPP均高于常规淹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具有更高的生产潜力。除CN处理净土壤碳收支数值呈负值外其余处理均为正值,即除CN处理外其余处理均为土壤净碳增益效果,相同施氮量常规淹灌下土壤净碳增益高于控制灌溉,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施氮量的减少相同灌溉制度下各处理土壤碳收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CN1处理可以在保证较高生产能力下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减少土壤碳损失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稻田 净土壤碳收支 净初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碳库 水氮管理模式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节水灌溉稻田NH_(3)与N_(2)O排放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李铁成 张忠学 +3 位作者 张作合 杜思澄 韩羽 薛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8-355,共8页
为探究节水灌溉模式下黑土稻田NH_(3)、N_(2)O排放及氮肥吸收利用对减施氮肥的响应规律,以黑龙江省黑土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控制灌溉(C)2种灌溉模式,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 为探究节水灌溉模式下黑土稻田NH_(3)、N_(2)O排放及氮肥吸收利用对减施氮肥的响应规律,以黑龙江省黑土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控制灌溉(C)2种灌溉模式,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N1,99 kg/hm^(2))和减氮20%(N_(2),88 kg/hm^(2))3个水平,并在F和C灌溉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1和CK2)作为对照组,共8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全生育期NH_(3)挥发速率和N_(2)O排放的影响,计算了氮肥气态损失量和损失率,并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进一步估算了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及水稻收获后土壤中的氮肥残留量。结果表明:2种灌溉模式下的氮肥气态损失量及损失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控制灌溉模式的应用增加了黑土稻田氮肥气态损失,其各处理的氮肥气态损失量及损失率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下相同施氮量处理。然而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采用控制灌溉模式能够增强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氮肥损失。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和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淹灌模式下相同施氮量处理,且当施氮量相同时,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的氮肥损失量和总损失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综上所述,控制灌溉模式下减施氮肥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同时降低了氮肥损失,并可稳产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稻田制定节肥、增效、减排兼容的水肥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节水灌溉 减施氮肥 气态损失 吸收利用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MODIS和VIIRS植被指数产品在估算甘南草地生物量的适用性
9
作者 张忠雪 冯琦胜 +2 位作者 王瑞泾 金哲人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99-2212,共14页
目前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传感器处于超期服役阶段,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是MODIS传感器的继承和发展。本研究以甘南地区为例,选用MODIS的4种植被数据产品和VIIRS的两种植被数据产品提供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 目前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传感器处于超期服役阶段,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是MODIS传感器的继承和发展。本研究以甘南地区为例,选用MODIS的4种植被数据产品和VIIRS的两种植被数据产品提供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比分析了MODIS与VIIRS在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方面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与VIIRS相比较,基于MODIS的甘南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的精度更高,MODIS MOD13A1产品更适合甘南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2)甘南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较大的区域(>3000 kg·hm^(-2))主要分布于玛曲县、碌曲县和合作市,草地地上生物量较小的区域(<1500 kg·hm^(-2))主要分布于夏河县和迭部县。西部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较高,东部地区的非草地区域比较多,且生物量较低。3)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夏河县北部、玛曲县西北部以及碌曲县中部,生物量减少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玛曲县东南部和碌曲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产品对比 甘南 反演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赣北石门寺超大型钨矿床白云母短波红外特征及其勘查指示意义
10
作者 张忠雪 代晶晶 +5 位作者 王先广 胡正华 万新 彭勃 傅明海 赵龙贤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赣北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上的超大型斑岩型钨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白云母作为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能够指示岩浆和热液演化的不同阶段。从成矿的角度来看,在白钨矿成矿过程中,斜长石蚀变形成白云母和石英,提... 赣北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上的超大型斑岩型钨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白云母作为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能够指示岩浆和热液演化的不同阶段。从成矿的角度来看,在白钨矿成矿过程中,斜长石蚀变形成白云母和石英,提供了重要的Ca2+来源。而短波红外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查领域,利用白云母短波红外特征能够快速便捷地进行钨矿的勘查找矿研究。文章利用短波红外技术,对石门寺矿床中的白云母开展光谱测试,结合其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白云母对白钨矿成矿的勘查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含矿岩体中的白云母多为次生白云母,Si的平均离子数为3.245,Al的平均离子数为2.52,具有富硅贫铝的特点,其Al-OH吸收位置位于2209~2216 nm;而无矿岩体中的白云母多为原生白云母,Al的平均离子数为2.85,相对含矿岩体白云母Al的平均离子数较高,Si的平均离子数相对较低为3.08,Al-OH吸收位置位于2198~2208 nm之间。n(Al)(Al离子数)与Al-OH吸收波长呈现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白云母短波红外特征对石门寺钨矿床的重要指示意义,Al-OH吸收位置偏向长波方向的多硅白云母成为找矿的重要依据,为该矿床及外围的勘查找矿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对其他斑岩型钨矿床的找矿勘查具有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白钨矿 白云母 短波红外技术 石门寺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忠学 刘明 齐智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1,共8页
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灌溉条件下水氮合理施用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3个施氮量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 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灌溉条件下水氮合理施用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3个施氮量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的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和累积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提高灌水量可以提高60~100 cm土层铵态氮累积量、8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对土壤-作物氮平衡的研究表明,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而作物氮素吸收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素盈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肥料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300 kg/hm^2时肥料氮累积量占比21.27%~31.23%,肥料氮残留量和损失量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玉米植株氮素中有66.70%~75.05%来自于对土壤氮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土壤氮素累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综合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得出,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组合可保证肥料氮的充分利用,减少无机氮的残留和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氮管理 铵态氮 硝态氮 氮平衡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水分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孟翔燕 周凌云 +1 位作者 张忠学 吴秋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85-292,共8页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地黑土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全面淹灌3种灌溉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庆安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水...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地黑土水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全面淹灌3种灌溉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庆安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水稻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比全面淹灌分别增加了7.94%~23.67%和5%~14.47%,控制灌溉下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量比全面淹灌增加了12.13%和7.98%,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总量较全面淹灌分别增加了74.05、23.65μmol/(m^2·s)和63.35、16.85μmol/(m^2·s);除乳熟期外,其余生育期控制灌溉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高于浅湿灌溉与全面灌溉;3种灌溉模式下最大初始转换效率从分蘖期开始上升,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在乳熟期开始下降,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前期略有波动,在乳熟期迅速下降,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从分蘖期到乳熟期逐渐下降。两个生长季内,控制灌溉下产量略高于全面淹灌,但灌溉用水量较全面灌溉分别减少了31.45%和31.67%,水分利用效率比全面淹灌提高了46.45%和46.20%,辐射利用效率分别较全面淹灌增加了1.042%和1.036%,表明控制灌溉为黑龙江省半湿润区最佳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农艺性状 荧光 水分利用效率 辐射利用效率
下载PDF
脓毒症诱发的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无创通气失败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虹 董士民 +5 位作者 赵顺成 王琳 张中学 刘洪波 褚娅琨 陈亚静 《临床荟萃》 CAS 2018年第11期966-969,973,共5页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用于脓毒症诱发的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NPPV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更好地把握NPPV转为有创正压通气(IPPV)治疗的时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2018年保定市...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用于脓毒症诱发的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NPPV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更好地把握NPPV转为有创正压通气(IPPV)治疗的时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2018年保定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严重脓毒血症合并ARDS的患者共78例,56例患者符合要求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首先接受NPPV治疗,按无创通气后是否再行有创通气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观察两组入院时基本情况,应用无创通气的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无创通气前及无创通气2小时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最后对两组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与NPPV治疗失败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6例患者,成功组36例(64.3%),失败组20例(35.7%)。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的平均年龄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高、因肺部感染导致的ARDS的比例较高(P均<0.05),NPPV治疗2小时后成功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较失败组明显改善(P <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高(P=0.039)、NPPV 2小时后氧合指数仍<145mmHg(P=0.000)、NPPV治疗2小时后呼吸频率仍>30次/min(P=0.016)、因肺部感染导致的ARDS(P=0.026)是NPPV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创通气是治疗脓毒症诱发的轻、中度ARDS的有效方法,且有较好的安全性。患者APACHEⅡ评分高、NPPV2小时后氧合指数仍<145mmHg、NPPV治疗2小时后呼吸频率仍>30次/min、因肺部感染导致的ARDS是预测NPP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 人工 脓毒症 呼吸窘迫综合征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控制灌溉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忠学 李铁成 +3 位作者 齐智娟 兰佳欣 陈鹏 聂堂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9-238,共10页
为探明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稻田表层土壤氮素组成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试验秸秆还田量设置为有秸秆还田(还田量为6 t/hm^2)和无秸秆还田2个水平,全生育期施氮... 为探明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稻田表层土壤氮素组成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试验秸秆还田量设置为有秸秆还田(还田量为6 t/hm^2)和无秸秆还田2个水平,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N0(0 kg/hm^2)、N1(85 kg/hm^2)、N2(110 kg/hm^2)和N3(135 kg/hm^2)4个水平,共8个处理。基于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秸秆还田后,稻田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组分分配比例,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SON)、δ15 N含量变化以及与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含量的相关性。2年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表层可溶性有机氮占总可溶性氮的比例、氮矿化量以及δ15 N含量。施加秸秆各施氮量处理土壤表层SON含量均低于无秸秆处理,其中N3处理土壤表层NH4^+-N与NO3^--N含量较无秸秆N3处理分别降低40.3%、38.7%。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而且促进了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以较稳定的可溶性有机氮形态存在,当施氮量仅为0 kg/hm^2时,土壤表层氮矿化量与无秸秆处理最高氮矿化量无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表层氮矿化量显著高于无秸秆处理(P<0.05)。秸秆中δ15 N含量高,促使土壤表层富集δ15 N,施加秸秆N1、N2处理土壤表层δ15 N含量与无秸秆N2、N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N3处理土壤表层δ15 N含量显著高于无秸秆处理(P<0.05),而且连续2年秸秆还田,导致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与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SON)以及δ15 N的相关性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推行秸秆还田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控制灌溉 铵态氮 硝态氮 可溶性有机氮 氮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黑土稻田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忠学 李铁成 +3 位作者 齐智娟 陈鹏 聂堂哲 张作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1-308,共8页
为探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东北黑土区稻田碳循环的影响,以黑龙江省黑土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水方式,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0、85、110、135 kg/hm24个水平(N0、N1、N2、N3),测定了... 为探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东北黑土区稻田碳循环的影响,以黑龙江省黑土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水方式,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0、85、110、135 kg/hm24个水平(N0、N1、N2、N3),测定了8种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和根呼吸速率的变化以及水稻收获后各器官的固碳量。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总固碳量为446.49~716.92 g/m2,各处理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固碳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穗、茎、叶、根,分别占植株总固碳量的53.69%~59.44%、27.42%~30.12%、7.24%~8.96%、4.71%~8.35%。控制灌溉模式能提高水稻植株固碳量,其中CN2处理的总固碳量最大。相同施氮量、控制灌溉模式下,茎、叶、根固碳量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除CN0处理穗固碳量低于FN0处理外,其余相同施氮量、控制灌溉模式下的穗固碳量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从返青期至乳熟期各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根呼吸速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分蘖期达到峰值。除返青期外,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后各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和根呼吸速率均增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控制灌溉模式下各施氮量处理水稻各生育期(除返青期外)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和根呼吸速率均高于常规灌溉模式下相同施氮量处理。8种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黑土稻田均表现为较强的碳“汇”,控制灌溉模式能够增加碳“汇”强度,其中CN2处理碳“汇”强度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黑土稻田固碳减排潜力提供理论基础,为估算区域乃至全球碳平衡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稻田 水氮耦合 土壤呼吸 固碳量 碳排放量 碳平衡
下载PDF
喷灌条件下水氮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忠学 刘明 齐智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9-308,共10页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4个施氮量水...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氮素累积量、转运量、氮素籽粒贡献率、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回收率为21.27%~44.64%,N2W2处理的氮肥回收率最高。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累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茎、穗叶,中等施氮水平下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玉米植株氮素在W1水平显著降低(P<0.05)。各器官氮素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施氮处理整株玉米氮素转运量较未施氮处理均有所提高,N2W2处理氮素转运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参与转运的氮素中,土壤氮转运量大于肥料氮转运量。玉米各器官15 N转运量和土壤氮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整株玉米植株中参与转运的氮素有22.43%~39.45%来自肥料,中等施氮灌水处理各器官在向籽粒转运较高肥料氮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土壤氮转运量。不同器官氮素籽粒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占籽粒氮素累积量的18.29%~44.29%,贡献率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干物质转运量以及籽粒贡献率均由大到小依次为茎、叶、穗叶,N2W2处理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均最高。结合玉米干物质累积与转运规律以及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建议当地玉米种植采用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水氮管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氮管理 氮转运 同位素示踪技术 氮肥回收率
下载PDF
水磷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磷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忠学 姜丽莉 +3 位作者 陈鹏 聂堂哲 陈帅宏 赵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0-319,共10页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与磷肥吸收效率的关系,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F:淹灌,C:控灌)和6种施磷量(P0:0kg/hm2,P1:15kg/hm2,P2:30kg/hm2...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与磷肥吸收效率的关系,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F:淹灌,C:控灌)和6种施磷量(P0:0kg/hm2,P1:15kg/hm2,P2:30kg/hm2,P3:45kg/hm2,P4:60kg/hm2,P5:75kg/hm2),研究了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和植株磷素积累量、磷素利用效率、磷肥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磷素积累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磷素籽粒利用效率和磷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磷肥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的趋势。CP2和FP3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磷素积累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分别达到两种灌溉模式下不同施磷水平的最大值,CP2和FP3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CP2处理的水稻磷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FP3处理(P<0.05),因此,CP2处理为本试验中最优的水磷运筹模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磷素积累量与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植株磷素积累量与根干质量和根长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通过适宜的水磷运筹模式,可以创造良好的根系形态,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有利于提高产量及磷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磷运筹 产量 磷素利用效率 磷肥吸收效率 磷肥偏生产力
下载PDF
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15)N示踪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李铁成 秦子元 孙迪 宋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5-304,共10页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0、2.5、12.5、25 t/hm^(2)),以常规淹灌作为对照,研究浅湿干灌溉模...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水平(0、2.5、12.5、25 t/hm^(2)),以常规淹灌作为对照,研究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秸秆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根系对肥料和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加秸秆生物炭改变了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适量的秸秆生物炭提高了根系的主根长、根体积、根鲜质量、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优化了根冠比,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根系对肥料-^(15)N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与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活跃吸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浅湿干灌溉模式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促进了水稻根系对肥料-^(15)N和土壤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浅湿干灌溉模式施加12.5 t/hm^(2)秸秆生物炭处理的水稻经济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UE)、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较不施加秸秆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13.05%、30.54%、11.67%和13.05%。本研究可为秸秆生物炭在寒地黑土区稻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炭运筹 根系伤流 根冠比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节水灌溉下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忠学 冯子珈 +3 位作者 齐智娟 郑恩楠 杨桦 陈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3-321,共9页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设置了4个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水平:OF20(20kg/hm^2)、OF40(40kg/hm^2)、OF60(60kg/hm^2)和OF80(80kg/hm^2),同时以单施无机肥为对照(CK)处...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设置了4个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水平:OF20(20kg/hm^2)、OF40(40kg/hm^2)、OF60(60kg/hm^2)和OF80(80kg/hm^2),同时以单施无机肥为对照(CK)处理,研究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Fv/Fo)以及光化学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均随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OF6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且均高于CK处理;气孔限制值(Ls)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低于CK处理;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N)在不同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并无显著差异;施加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CK处理,其中OF60处理产量最高,且米质优于CK处理。综合分析,施用60kg/hm^2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条件下合理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复合微生物有机肥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忠学 孙迪 +4 位作者 李铁成 齐智娟 杜思澄 王柏 黄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4,共8页
为探寻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磷利用及土壤磷平衡的影响,于2020年和2021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淹灌+常规施磷肥(CK,45 kg/hm^(2))作对照,节水灌溉模式下设置5个磷肥施用梯度:0(CP0,不施磷肥)、18 kg/hm^(2)(CP1,减磷60%)、27 kg/hm... 为探寻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磷利用及土壤磷平衡的影响,于2020年和2021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淹灌+常规施磷肥(CK,45 kg/hm^(2))作对照,节水灌溉模式下设置5个磷肥施用梯度:0(CP0,不施磷肥)、18 kg/hm^(2)(CP1,减磷60%)、27 kg/hm^(2)(CP2,减磷40%)、36 kg/hm^(2)(CP3,减磷20%)、45 kg/hm^(2)(CP4,常规施磷)。分析节水灌溉模式下减施不同程度磷肥对稻田产量、地上部植株吸磷量和土壤剖面各土层有效磷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土壤磷素表观平衡量和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2020年水稻收获后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各处理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2021年水稻收获后CP3处理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CP3处理2020年和2021年的地上部植株磷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CP4处理和CK处理,分别为14.64和15.86 kg/hm^(2)(P<0.05)。地上部植株各器官磷素积累量由大到小为籽粒、茎鞘、叶。与常规施肥相比,2 a年CP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土壤磷素盈余量(P<0.05)。综合考虑,节水灌溉下减施常规磷肥用量20%为黑土区适宜的磷肥施用量,2 a均提高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率,且土壤磷素盈余量低。研究可为黑土区磷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素 灌溉 减施磷肥 磷肥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