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时代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
1
作者 曹进 赵宝巾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60-73,共14页
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 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果与受众的认可度,以“河西宝卷”“绚丽甘肃”“数字敦煌”为分析对象,对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开展分析研究,建议在数字化时代,努力实现人工智能和文化产品生产的无缝对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手段。本文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多模态 河西走廊文化 翻译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进 赵宝巾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2-89,共8页
语言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文化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碰撞、彼此融合。以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跨学科、超学科的视角来探讨“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一人文社会重大命题,可梳理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 语言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文化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碰撞、彼此融合。以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跨学科、超学科的视角来探讨“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一人文社会重大命题,可梳理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这两者之间的逻辑脉络。在人工智能时代,打破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之间的壁垒,使传播活动中的“语言”“文化”“传播”三要素发挥最大传播效能,构建多模态跨文化传播格局,打造多模态跨媒体传播理念,拓展多模态跨语言传播效果,让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文化传播和语言传播更具亲近性和故事性,旨在跨语言传播中为文化架起桥,在跨文化传播中为语言铺好路,让语言与文化携手构建国际传播的文明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言传播 跨文化传播 人工智能 多模态
下载PDF
Subsidence Analysis and Burial History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Jurassic Soutpansberg Basin,Limpopo Province,South Africa 被引量:1
3
作者 Ntokozo MALAZA LIU Ken zhao baoj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000-2007,共8页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pansberg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by a tectonic subsidence analysis coupled with backstripping calculations based on data of newly interpreted sequence boundaries. Furthermore, burial ...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outpansberg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by a tectonic subsidence analysis coupled with backstripping calculations based on data of newly interpreted sequence boundaries. Furthermore, burial and time plots were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of the basin. Input data were based on facies, lithostratigraphic models and tectonic interpretations. The studied succession is up to 1000 m and is underlain by the Achaean Limpopo Mobile Belt. The subsidence within the basin supports the primary graben system which must have been centred within the present basins, and later became a region of faulting. The subsidence and burial history curves suggests two phases of rapid subsidence during the Early-Late Permian (300–230 Ma) and Middle Triassic (215–230 Ma). The areas of greater extension subsided more rapidly during these intervals. Two slow subsidence phases are observed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215–198 Ma) and Early Jurassic (198–100 Ma). These intervals represent the post-rift thermal subsidence and are interpreted as slow flexural subsidence.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on the subsidence curves, it is possible to infer that the first stage of positive inflexion (300 Ma) is therefore recognised a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outpansberg Basin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 subsidence Karoo Supergroup Soutpansberg basin Permian-Jurassic
下载PDF
学者之风 长者之风 仁者之风——南国农让“电化教育”有了“学科身份”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宝巾 《北京教育(高教)》 2019年第2期93-96,共4页
南国农(1920年—2014年),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基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生于江西,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积极... 南国农(1920年—2014年),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基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生于江西,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召唤回到祖国,1953年被聘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著有《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基础》《教育传播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 南国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