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2 位作者 赵财胜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关联演化
下载PDF
南疆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时代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睿华 欧阳荷根 +2 位作者 赵财胜 宋林山 徐汉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47-1457,共11页
近些年发现的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床有望改变南疆无大—中型铜矿的局面,对其研究意义显著。该矿床已圈定铜多金属矿体32条及众多矿化蚀变点,成矿前景乐观。矿床由南、北两矿段组成。北矿段主体由13个隐爆角砾岩体组成,隐爆角砾岩体内... 近些年发现的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床有望改变南疆无大—中型铜矿的局面,对其研究意义显著。该矿床已圈定铜多金属矿体32条及众多矿化蚀变点,成矿前景乐观。矿床由南、北两矿段组成。北矿段主体由13个隐爆角砾岩体组成,隐爆角砾岩体内发育黄铜矿化;南矿段在花岗斑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发育脉状黄铜矿化,岩体内部发育细脉状和浸染状黄铜矿化。上述地质特征表明,斯如依迭尔矿床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对斯如依迭尔矿床成矿期的热液白云母进行40 Ar/39 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坪年龄为13.68±0.17 Ma,表明矿床形成于中新世。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冈底斯中新世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相同,均为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塔什库尔干 斯如依迭尔铜多金属矿 斑岩型矿床 40Ar/39Ar年代学 成矿地质背景
下载PDF
阳春盆地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郑伟 毛景文 +5 位作者 欧阳志侠 赵财胜 于晓飞 赵海杰 刘东宏 吴晓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71-2686,共16页
广东陂头面铜多金属矿位于云开地区的阳春盆地内,是一个与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受NE和NNE向构造断裂控制。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 广东陂头面铜多金属矿位于云开地区的阳春盆地内,是一个与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受NE和NNE向构造断裂控制。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对陂头面矿床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163. 5±0. 55Ma,4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62. 9~163. 9Ma,加权平均值为163. 3±1. 1Ma,结果表明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基本同时发生于中侏罗世晚期,这也是阳春盆地首次报道的形成于该时期的多金属矿床。该矿床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变化于30. 5×10^(-6)~41. 7×10^(-6),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本文对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微量元素的详细研究,结果获得锆石CeⅣ/Ⅲ比值范围为198~987,表明其具有高的氧逸度和很好的成矿潜力;锆石Ti饱和温度为597~782℃,暗示可能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构造环境。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的确定为下一步在阳春盆地及区域上开展150~170Ma左右的斑岩-矽卡岩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钦杭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陂头面铜多金属矿 LA-ICP-MS锆石U-PB定年 辉钼矿RE-OS定年 锆石微量元素 阳春盆地 钦杭成矿带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龙明伟 赵娜娜 +2 位作者 赵财胜 宋建新 孙文洁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202,共15页
针对长江黄河源区水土资源发展和可持续利用问题,该文基于水土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2010—2021年水土资源的匹配状况,评估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状态及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状态。结果表明:2010—2021... 针对长江黄河源区水土资源发展和可持续利用问题,该文基于水土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2010—2021年水土资源的匹配状况,评估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状态及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状态。结果表明:2010—2021年研究区的水土资源匹配状态极差,基尼系数虽然逐渐减小,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则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状态极差,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滞后水土资源承载力发展处于失调状态。总体上,长江黄河源区的水土资源状态较差,可持续利用形势严峻,提高源区水土资源的生态承载力,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维护水安全、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匹配 水资源 土地资源 基尼系数 生态足迹 耦合协调度
原文传递
贺兰山森林破碎化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王钰 刘涵 +4 位作者 赵财胜 桑玲玲 鞠正山 胡腾云 李雪草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3,共14页
针对森林破碎化格局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总体格局、物质和能量流动,迫切需要监测评估的问题,受限于森林分布数据可用性,当前森林破碎化格局精细分析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贺兰山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清遥感影像提取精细森林分布数据,采... 针对森林破碎化格局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总体格局、物质和能量流动,迫切需要监测评估的问题,受限于森林分布数据可用性,当前森林破碎化格局精细分析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贺兰山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清遥感影像提取精细森林分布数据,采用景观指数量化了东西坡森林破碎化格局,并利用广义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方法探讨了其对海拔环境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贺兰山森林破碎度随海拔上升呈先减后增的格局,东坡森林破碎度高于西坡;(2)森林破碎化海拔分布格局与地形、气候梯度呈单峰关系;(3)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塑造了森林破碎化格局。其中,气候因子及其与地形、人类活动因子的共同作用起主导影响;(4)生长季气候条件调控了树木分布上下限。生长季长度222 d、夏季平均温度10.9℃分别是限制东西坡树木上限的临界气候阈值,夏季降水量177 mm、夏季降水量243 mm分别是限制东西坡下限的临界气候阈值。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山区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复杂影响下的森林破碎化格局特征,可为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政策提供支持,也能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森林破碎化 景观格局 海拔梯度 树线
原文传递
一种利用贝叶斯算法优化XGBoost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潇远 苏巧梅 +4 位作者 赵财胜 朱月琴 李凯新 范锦龙 白东升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150,共11页
针对机器学习模型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模型超参数的选择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问题,该文以离柳煤矿区为研究区,基于滑坡编录数据,确定研究区内356个滑坡点,并提取了13个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利用贝叶斯优化(BO)算法对极限梯度提升(X... 针对机器学习模型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模型超参数的选择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问题,该文以离柳煤矿区为研究区,基于滑坡编录数据,确定研究区内356个滑坡点,并提取了13个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利用贝叶斯优化(BO)算法对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进行优化,并用BO-XGBoost、BO-RF和BO-SVM这3种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采用F1值、准确率和ROC曲线对3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13个评价因子均满足独立性要求,且滑坡易发性关系最密切的4个评价因子依次是采矿扰动、距道路距离、高程和地层岩性;(2)与传统XGBoost、RF和SVM相比,BO算法优化后的3种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有显著提升,在研究区内,BO-XGBoost相比BO-RF和BO-SVM模型泛化能力较好,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贝叶斯优化 极限梯度提升 超参数优化 离柳煤矿区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the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northern margin ofthe Erguna massif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75
7
作者 WU Guang SUN Fengyue +4 位作者 zhao caisheng LI Zhitong zhao Ailin PANG Qingbang LI Guangy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3期2733-2743,共11页
The Luoguhe intrusion, located in Mohe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mon-zogranite, quartz diorite and granodiorite, with minor dio-rite, tonalite, quartz monz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syeno-gr... The Luoguhe intrusion, located in Mohe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mainly composed of mon-zogranite, quartz diorite and granodiorite, with minor dio-rite, tonalite, quartz monzo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syeno-granite and alkali-feldspar granite. The intrusion can bedivided into two lithological units, i.e. quartz diorite andmonzogranite units, with affinities to high-K calc-alkalineseries. The quartz diorite unit (SiO2: 54.79%―58.30%Na2O/CaO: 0.79―1.53 and Shand index: 0.77―0.82) belongsto metaluminous rocks. And the monzogranite unit (SiO2:65.29%―66.45%, Na2O/CaO: 1.73―3.43 and Shand index<1.05) can be considered as weakly peraluminous rocks. Theintru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E abundance (∑REE =180.2―344.3 μg/g), medium-strong negative Eu anomalies(δ Eu = 0.33―0.82), weak REE fractionation [(La/Yb)N =4.12―10.45], enrichments in Rb, Th, U, K, La, Ce, Nd, HfZr and Sm, but strong depletions of Ba, Nb, Ta, Sr, P and Ti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REE and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intrusion was formed in a transitional tectonicsetting from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regime, which canbe classified as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SHRIMP U-Pbzircon analyses yield ages of 517±9 and 504±8 Ma for thequartz diorite and monzogranite units, respectively. The dis-covery of Early Paleozoic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in thenorthern margin of the Erguna massif indicates that thenorthern branch of Paleo-Asian Ocean between Siberianplate and Erguna massif was closed in the Early Paleozoicand the Salair orogeny ended ca. 500 Ma 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U-PB测年 早古生代 地球化学 地质学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尧 张茂省 +3 位作者 赵财胜 陈华军 魏欣 郭迟辉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9-210,共12页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该文基于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绥德县郭家沟村和常家沟村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该文基于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绥德县郭家沟村和常家沟村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提出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研究区诊断为自然恢复类、辅助再生类和恢复重建类修复模式,并划分为一带、两岸和三坡3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对区内受损、退化、功能与服务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提升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遏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的泥沙流失现象,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 一带两岸三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