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晚中生代大陆变形、深部过程及动力学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建华 董树文 +4 位作者 赵国春 张岳桥 辛宇佳 王金铭 卢运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861,共33页
受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作用,华南晚中生代经历了强烈大陆再造,并伴随幕式岩浆活动,是研究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壳幔过程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成... 受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作用,华南晚中生代经历了强烈大陆再造,并伴随幕式岩浆活动,是研究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壳幔过程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成果,以构造解析为主线,深-浅结合,在华南识别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中晚侏罗世弧背缩短和白垩纪弧后伸展系统,厘定了二者的时空格架和叠加改造关系。弧背缩短系统以扬子中部的隔档-隔槽式褶皱、深部多层滑脱和双重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具SE向NW的逆冲扩展变形规律,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前进式俯冲有关。白垩纪主体以大陆伸展为主,经历了伸展和挤压变形交替,并伴随着岩浆活动的爆发、迁移和停止,其可能与板片俯冲动力学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白垩纪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深部过程及浅表响应,提出了岩石圈随深度变化的分层差异伸展模式。自下而上,从岩石圈地幔到上地壳,应变近一致地表现为(W)NW-(E)SE伸展,反映了垂向变形一致性。可能的垂向应力传播过程:板片后撤诱发长距离地幔流,其在岩石圈底部形成剪切牵引应力,促进下岩石圈地幔被动拉伸;上岩石圈地幔局部发育强应变剪切带,作为应力传播构造,其可有效加强壳-幔间剪切,促进下地壳韧性拉伸,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关联。我们认为岩石圈伸展、板片后撤和地幔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动力学耦合系统,将华南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驱动力归结为:(1)古太平洋俯冲带海沟后撤和板片回卷诱发的远程效应,和(2)地幔流在岩石圈底部施加的剪切牵引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晚中生代 大陆变形 岩石圈伸展 深部过程 浅表响应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妍蓉 周海 +9 位作者 赵国春 韩以贵 张东海 王盟 赵少伟 裴先治 赵千 Narantsetseg Tserendash 耿红燕 Enkh-Orshikh Orsoo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共18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对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这一关键时期的岩石组合做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石炭世(350~325 Ma),晚石炭世(320~305 Ma)和早二叠世(300~280Ma)3个阶段。早石炭世(350~325Ma)发育典型的弧岩浆岩且具有向南变年轻的趋势。此外,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其主体具有显著的地幔贡献。综合前人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古亚洲洋主洋盆以北多个次生的弧后洋盆俯冲后撤的结果。晚石炭世(320~305Ma)以高硅花岗岩为主,尤其315~310Ma的碱长花岗岩、碱长正长岩等是年轻弧地体重熔的产物,是俯冲大洋板片显著消耗的结束。早二叠世(300~280Ma)发育伸展相关的岩石组合(如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基性岩墙),这些岩浆活动显示高温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地幔物质贡献。结合前人工作,特别是笔者的前期工作,上述岩浆活动是由石炭纪板片后撤之后高角度俯冲诱发的俯冲板片断离所造成,且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南蒙古东西两侧均有类似的岩石、构造和沉积记录。因此,笔者提出,古亚洲洋主洋盆泥盆纪--二叠纪多期次的俯冲后撤导致了其北侧一系列次生的弧后洋盆的开启、俯冲至闭合,上述过程伴随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及其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的垂向地壳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石炭纪—二叠纪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南蒙古地区
下载PDF
Multiple Uplift and Exhum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Evidence from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2
3
作者 WU Limin PENG Touping +6 位作者 FAN Weiming zhao guochun GAO Jianfeng DONG Xiaohan PENG Shili MIN Kang Tin Aung MYINT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69-584,共16页
Since the Cenozoic,the Tibetan Plateau has experienced large-scale uplift and outgrowth due to the India-Asia collision.However,the mechanism and timing of these tectonic processes still remain debated.Here,using apat... Since the Cenozoic,the Tibetan Plateau has experienced large-scale uplift and outgrowth due to the India-Asia collision.However,the mechanism and timing of these tectonic processes still remain debated.Here,using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ing and inverse thermal modeling,we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phases of rapid cooling for different batholiths and intrus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In contrast to previous views,we find that the coeval granitic batholith exposed in the same tectonic zone experienced differential fast uplift in different sites,indicating that the present Tibetan Plateau wa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ial uplift rather than the entire lithosphere uplift related to lithospheric collapse during Cenozoic times.In addition,we also suggest that the 5-2 Ma mantle-related magmatism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ritical trigger for the widely coeval cooling event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because it led to the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O_(2)level and a hotter upper crust than before,which are efficient for suddenly fast rock weathering and erosion.Finally,we propose that the current landform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tectonic and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tite fission track rapid cooling differential uplift MAGMATISM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台地的建立和消亡
4
作者 牛亚卓 史冀忠 +3 位作者 赵国春 牛文超 陈高潮 宋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12,共18页
碳酸盐岩台地具有重要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中亚造山带南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出现大规模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但这些岩石地层单元缺少精确时代约束和系统对比研究,因而制约了进一步古地理和古环境意义的讨论。此次研究报道了阿拉善... 碳酸盐岩台地具有重要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中亚造山带南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出现大规模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但这些岩石地层单元缺少精确时代约束和系统对比研究,因而制约了进一步古地理和古环境意义的讨论。此次研究报道了阿拉善地块北缘“阿木山组”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提供了火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精确约束了碳酸盐岩台地的时代和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北的“阿木山组”应修订为“格根敖包组”,以碎屑岩为主,时代为晚石炭世卡西莫夫期—早二叠世阿瑟尔期(<296.1 Ma)。该断裂带以南的阿木山组的碳酸盐岩台地以连续出露、富含?类化石的灰岩为标志,时代为晚石炭世格舍尔期—早二叠世阿瑟尔期(303.2~295.3 Ma)。笔者根据研究区与甘肃北山、内蒙古中部等地区的高精度地层对比提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碳酸盐岩台地是全球晚石炭世海侵和古亚洲洋南缘亚热带气候的产物,早—中二叠世的裂谷作用是这些碳酸盐台地消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古海洋 碳酸盐岩台地 同位素年代学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下载PDF
自然美育课程实践的路径探索——以“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为例
5
作者 周全 徐能雄 +1 位作者 张翃滔 赵国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自然美育是美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积极拥抱自然美育思想,对引发美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全面加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配合本科生修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之后而设立的野外实... 自然美育是美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积极拥抱自然美育思想,对引发美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全面加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配合本科生修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之后而设立的野外实践性课程,是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自然美育发展路径,结合我校野外地质实习特色,将自然审美教育与野外实习学习相融合,共同掀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伟大愿景注入崭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育 人才培养 学科融合 课程实践 地质实习
下载PDF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石构造组合及其亚类划分 被引量:21
6
作者 邓晋福 刘翠 +8 位作者 狄永军 冯艳芳 肖庆辉 刘勇 丁孝忠 孟贵祥 黄凡 赵国春 吴宗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50,共9页
TTG岩石构造组合(或岩类)表征洋壳俯冲作用。本文提出TTG岩类的4个亚类:(1)镁安山岩系列(MA)低压型TTG亚类,形成于非常年轻和很热的洋壳俯冲,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例如活动洋中脊俯冲的板片窗的边缘;(2)镁安山岩系列(... TTG岩石构造组合(或岩类)表征洋壳俯冲作用。本文提出TTG岩类的4个亚类:(1)镁安山岩系列(MA)低压型TTG亚类,形成于非常年轻和很热的洋壳俯冲,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例如活动洋中脊俯冲的板片窗的边缘;(2)镁安山岩系列(MA)高压型TTG亚类,形成于比较年轻和较热的洋壳俯冲,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3)低镁(或非镁)安山岩系列(LMA)低压型TTG亚类,形成于洋内弧下地壳,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4)低镁(或非镁)安山岩系列(LMA)高压型TTG亚类,形成了大陆边缘弧山根带,压力≥1 500-1 600 MPa,深度≥50-60 km。对TTG岩类4个亚类的研究,并结合对无TTG形成的老的冷的俯冲带洋壳和冷的弧地壳以及幔楔有无岩浆产生等方面的研究,可以重建岩浆弧的壳幔结构和热结构,进而可为与洋俯冲有关的成矿作用提供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 岩浆弧与洋俯冲 TTG岩系的亚类 镁安山岩和低(或非)镁安山岩 高压与低压
下载PDF
辽东半岛金矿成矿作用与深部资源勘查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建民 赵国春 +10 位作者 徐刚 邱海成 李建锋 肖昌浩 沙德铭 刘福兴 毕广源 房兴 张家奇 郭祺 于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13-1635,共23页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关注,相关的地质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也持续进行。总体看,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金矿床本身的描述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工作,但缺乏对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过程的全面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部资源勘查工作的方向及部署。作者根据2016—2019年间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石显微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辽东半岛金矿的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并就深部资源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化分属于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宏观及微观上,构造对区内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两个时期的金矿都经历了早期的韧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且金矿化都与晚期脆性构造环境下发育的超碎裂岩化及含矿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基于辽东半岛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和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本文认为辽东半岛的深部资源勘查应重点集中在3个方向:营口—宽甸台拱的南、北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营口—宽甸台拱的东、西两侧北东向(新华夏系)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低级别、低序次构造系统;关注在现有含矿构造带下部是否存在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化(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成矿作用 构造变形对金矿的控制 成矿年代学 深部资源勘查 辽东半岛
下载PDF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油一体化”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诗琦 贾黎明 +10 位作者 苏淑钗 马履一 程志楚 高世轮 高媛 李世冉 张赟齐 孙操稳 赵国春 段劼 翁学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6-107,共12页
【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油一体化"产业(以下简称"林油一体化"产业)是指以生物质能源企业为主,将原料林培育、生物柴油等系列产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本文旨在提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油一体化"产业(以下简称"林油一体化"产业)是指以生物质能源企业为主,将原料林培育、生物柴油等系列产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本文旨在提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发展。【方法】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原料林林地调查、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CO2eq排放量测算、原料林培育及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测算等,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原料林不同培育模式及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结果】(1)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原料林培育基地,企业创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及其他生物燃油的生产工艺;(2)生产1 t无患子生物柴油,原料林固定CO2量25.38 t,全生命周期CO2eq排放量为-19.41 t,与石化柴油相比,减排量达621.77%;(3)多数原料林为实生栽培模式,未实现良种化,缺乏集约经营,结果晚、产量低、成本高;以20年为项目周期,果实价格4元/kg计,实生栽培模式原料林约亏损1 687.68元/(hm2·a),高接换头模式年均利润为419.57元/(hm2·a);但若形成无性系栽培模式,在第10年可收回成本,年均利润为2 675.55元/(hm2·a);若再按2019年的市场平均价格9元/kg计算,则在第5年即可收回成本,年均利润达20 675元/(hm2·a),经济效益将大幅度提升;(4)1 t无患子干果生产生物柴油平均盈利18.65元,生产皂苷类产品平均盈利6 573.3元,若形成完整的油-皂-碳-林多联产产品生产线,年处理5 000 t干果的净收益为5 566.4万元。【结论】"优良无性系种植园模式+多联产产业链模式"是未来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产业优先享受营造林普惠财政补贴政策、国家种业和良种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并强制石化柴油中配比生物柴油,拓宽生物柴油的推广应用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物质能源 林油一体化 产业 可持续发展 多联产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对北拉萨地块起源的约束 被引量:7
9
作者 胡培远 翟庆国 +5 位作者 赵国春 唐跃 王海涛 朱志才 王伟 吴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15-3129,共15页
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北拉萨地块纳木错西缘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分别为720±6Ma和732±7Ma,相当于新... 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北拉萨地块纳木错西缘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分别为720±6Ma和732±7Ma,相当于新元古代中期。变质辉长岩为钙碱性系列,具有Nb、Ta和Ti负异常,与岛弧玄武岩类似。变质辉长岩中锆石具有较高的εHf(t)值(+5. 2^+9. 7),应当是源自俯冲环境下相对亏损的地幔楔。花岗片麻岩原岩为I型花岗质岩石,并且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εHf(t)值(-3. 3^+0. 3),可能形成于地壳内古元古代变质火成岩的部分熔融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变质辉长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应当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的洋壳俯冲消减过程。北拉萨地块上的前寒武纪岩浆和变质记录与东非造山带的活动时限较为一致,因而北拉萨地块可能与东非造山带具有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北拉萨地块 念青唐古拉岩群 全岩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超大陆聚散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国春 韩以贵 +8 位作者 李建华 姚金龙 刘潜 张东海 王潮 唐卿 张健 尹常青 张国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20-3127,共8页
超大陆(Supercontinent)是在地球演化某一阶段所形成的几乎包含当时所有陆块的一个大陆。超大陆的聚合是通过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来完成的,而超大陆的裂解往往是超级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因此,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势必对地球的水圈、大... 超大陆(Supercontinent)是在地球演化某一阶段所形成的几乎包含当时所有陆块的一个大陆。超大陆的聚合是通过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来完成的,而超大陆的裂解往往是超级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因此,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势必对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环境。在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大陆深俯冲会导致大陆总体面积的减少和大洋面积的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另一方面,在超大陆的聚合期间,地幔岩浆喷发至地表的机会明显减少,通过火山射气进入大气圈中的CO_(2)含量会急剧降低,从而形成极端寒冷干燥的冰室(Icehouse)气候,冰碛岩在低纬度地区广泛出现,不利于生物生存,或导致生物大量灭绝。相反,在超大陆裂解期间,大陆地壳会遭受拉伸减薄,大陆面积相对增加,大洋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另外,导致超大陆裂解的超级地幔柱所喷发的巨量玄武岩会导致洋壳加厚,也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此外,超级地幔柱巨量玄武质岩浆的喷发会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的增加,形成温暖潮湿性的气候(Greenhouse),有利于生命复苏或大爆发。然而,目前有关超大陆聚散的环境效应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主要局限于Pangea超大陆聚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影响研究,一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有待于通过对Rodinia和Columbia/Nuna等更古老的超大陆聚散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陆 聚合 裂解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环境 地幔柱
下载PDF
大陆的起源 被引量:24
11
作者 赵国春 张国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共19页
太阳系固体星球都有类似的核-幔-壳结构,但唯独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长英质组成的大陆壳。太古宙大陆克拉通主要由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为主的TTG深成侵入体变质而成的正片麻岩和由基... 太阳系固体星球都有类似的核-幔-壳结构,但唯独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长英质组成的大陆壳。太古宙大陆克拉通主要由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为主的TTG深成侵入体变质而成的正片麻岩和由基性-超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岩变质的表壳岩(绿岩)组成。已有的资料显示这些太古宙大陆岩石组合起源于大洋壳的部分熔融。大洋壳分为大洋盆地、洋中脊、岛弧和洋底高原(大洋岛)。前两者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5~10km,不可能成为形成太古宙TTG深成侵入体的场所。因此,长英质大陆或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岛弧,或起源于地幔柱体制下的洋底高原。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岛弧模式能够很好地解释太古宙克拉通TTG深成岩的成因,即俯冲大洋板片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埃达克岩相当于太古宙高压(高Al2O2)型TTG,而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地壳再次熔融所形成的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相当于太古宙低压(低Al2O2)型TTG。然而,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岛弧模式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太古宙绿岩带火山岩组合中缺少大量的安山岩、科马提岩~1600℃高温形成环境、克拉通规模近于同时侵位的TTG岩套、大规模卵形构造样式、代表性的逆时针P-T轨迹变质作用演化等诸多特征。相反,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太古宙绿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成因,即基性的拉斑玄武岩和超基性的科马提岩分别来自地幔柱头部部分熔融和尾柱熔浆,而酸性的英安岩、流纹质英安岩和流纹岩是地幔柱热异常导致的洋底高原底部的部分熔融物。按照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太古宙TTG岩浆是由洋底高原底部玄武质地壳的部分熔融而成,这样能够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太古宙TTG能够在短时间内巨量产出并在形成时间上没有任何系统变化。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还能合理地解释太古宙克拉通穹隆构造(dome-and-keel structure)样式、近等压冷却型(IBC)逆时针P-T轨迹,缺少蓝片岩和双变质带的等典型岛弧俯冲带的标志的特征。本文在对大陆起源的岛弧模式和地幔柱洋底高原模式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大陆起源于洋底高原的两阶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板块构造 岛弧 地幔柱 洋底高原 花岗-绿岩地体 太古宙
下载PDF
非洲大陆岩石圈演化与成矿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邱瑞照 赵国春 +8 位作者 邱磊 刘勇 孙凯 肖庆辉 周肃 赵宏军 任晓栋 范玉须 高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3,共15页
岩石圈深部过程与成矿关系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对于深化成矿地质背景了解、总结成矿规律、有效开展资源潜力评价、提高矿产勘查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岩石圈角度划分的非洲大陆新大地构造单元为基础,分析了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 岩石圈深部过程与成矿关系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对于深化成矿地质背景了解、总结成矿规律、有效开展资源潜力评价、提高矿产勘查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岩石圈角度划分的非洲大陆新大地构造单元为基础,分析了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等不同类型岩石圈的成矿特色。根据非洲大陆形成和岩石圈演化,区分非洲大陆不同类型岩石圈的壳-幔状态,即物质形成时代、结构形成时代,结合主要矿产空间分布、矿床类型及矿产组合,划分出现今非洲大陆27个成矿区带。从地质过程的“动态”视角审视和划分非洲大陆成矿区带,是以深部过程与成矿为主线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为在非洲地区开展资源评价与选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类型 岩石圈演化与成矿 成矿区带划分 非洲大陆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关成尧 赵国春 +3 位作者 白相东 袁四化 张艳 刘晓燕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555-586,共32页
为了看清断层力学的理论全貌,文章研究了断层力学的发展脉络、应有体系、框架性缺失,总结了学术各界关注点及研究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力学关联领域存在尺度差异和目标差异,断层力学是多学科纽带,却是"三不管"地带。岩石裂... 为了看清断层力学的理论全貌,文章研究了断层力学的发展脉络、应有体系、框架性缺失,总结了学术各界关注点及研究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力学关联领域存在尺度差异和目标差异,断层力学是多学科纽带,却是"三不管"地带。岩石裂纹和含内部构造的断层之间存在尺度差异和变形速度差异。断层力学的百年发展经历了从外力研究断层—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研究断层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的发展方向就是逐渐简化、实用化,阻碍了定量理论的发展。"Mohr范式"是支撑,带有实用化、简单化特点,也阻碍了断层力学向机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断层研究存在正演和反演两类方法,正演主要包括实验断层力学和理论断层力学两类途径,正演和反演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地质力学"秉承"力学统一律",体现断层空间联系和力学联系,属于"广义断层力学"范畴。"广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统一发展,关注联系"发展途径,"狭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分散发展,各自攻克"发展途径。先存断层或薄弱带控制后生断层,并影响应力展布,"应力制约论"是重要方向。未来将产生"流变摩擦学"和"断层岩组构摩擦学"两个方向,"断层岩组构摩擦学"应整合显微构造学成就,研究岩石组构稳定特征、流变特征、广义摩擦特征等,需要将显微构造学唯象理论上升到大尺度断层力学理论中,将岩石组构引入到岩石力学实验中。不同尺度关注点不同、理论不同、取用参数不同,加剧了研究群体的隔离。断层内泥粒是可以迁移的,由此产生"断层泥粒迁移学"。断层闭锁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未来研究应立足"慢应变"和"大尺度"的断层摩擦延展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力学 摩擦 慢应变 Mohr范式 组构
下载PDF
青河后造山岩体成因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增产 赵国春 +2 位作者 潘峰 王凯 黄博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3-1057,共25页
阿尔泰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阿尔泰何时结束造山一直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育早二叠世花岗岩,具有碱性或A型... 阿尔泰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阿尔泰何时结束造山一直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育早二叠世花岗岩,具有碱性或A型花岗岩特征,能够反映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青河岩体位于阿尔泰造山带东南部,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组成,具有研究阿尔泰造山带晚期构造演化的条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青河岩体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新的测年数据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283±3Ma)、中细粒二长花岗岩(280±2Ma)、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286±2Ma)和辉长闪长玢岩(269±1)均形成于早二叠世。岩体高硅(SiO_2=61. 98%~73. 35%),富碱(K_2O+Na_2O=5. 84%~8. 72%,碱度率AR=2. 12~3. 65),低钙(CaO=1. 29~3. 76%),里特曼指数σ=2. 38~2. 54,K_2O/Na_2O=0. 78~1. 0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_(Eu)=0. 46~0. 78),10000×Ga/Al=2. 85~2. 47,反映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_(Hf)(t)值介于+4. 04~+11. 7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是新元古代玄武质物质再熔,并发生结晶分异的结果。因此,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造山带 早二叠世 碰撞后伸展 青河岩体
下载PDF
冈瓦纳大陆北缘安第斯型造山带:藏北安多奥陶纪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培远 翟庆国 +4 位作者 赵国春 唐跃 朱志才 王伟 吴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0-544,共15页
随着近年来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青藏高原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已经日趋清晰,但是对于青藏高原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很低。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安多地区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 随着近年来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青藏高原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已经日趋清晰,但是对于青藏高原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很低。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安多地区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这些花岗岩形成于早奥陶世(481~487Ma),为Ⅰ型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锆石ε_(Hf)(t)值(-5.8~+0.6),可能形成于壳源和幔源岩浆的混合作用,随后经历了广泛的结晶分异过程。拉萨地块的埃迪卡拉纪-奥陶纪Ⅰ型花岗岩具有Sr/Y比值降低和锆石ε_(Hf)(t)值升高的演化趋势,指示伸展环境下的幔源岩浆上涌过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安多地区奥陶纪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与早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洋壳俯冲和陆块拼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安多 花岗岩 全岩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物理模拟实验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晓 张宏远 +5 位作者 邓红菱 王根厚 干微 曹秀华 赵国春 余心起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3期72-76,共5页
物理模拟实验是构造地质学一项必要技术。本科生“构造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问卷结果显示:构造模拟实验现象直观立体,能良好地表达应变和运动学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国内地质院校构造物... 物理模拟实验是构造地质学一项必要技术。本科生“构造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问卷结果显示:构造模拟实验现象直观立体,能良好地表达应变和运动学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国内地质院校构造物理模拟教学程度偏低,学时和教学内容设置少,模拟结果不够生动形象。构造模拟实验教学前景广阔,应开发更多构造现象的模拟仪器,结合多种构造模拟手段,促进“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物理模拟 教学质量
下载PDF
诗歌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建平 赵国春 +1 位作者 张绪教 曹秀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2期89-93,共5页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相关专业本科一年级“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后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次野外实习中对地学产生兴趣并由此真正喜欢上地质专业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利用诗歌文化的形式,仿...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相关专业本科一年级“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后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次野外实习中对地学产生兴趣并由此真正喜欢上地质专业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利用诗歌文化的形式,仿照七言格式对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8条教学路线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并用四言格式对整个北戴河实习进行了总结。将诗歌运用到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野外教学过程生动了起来,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提高了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北戴河 地质认识实习
下载PDF
辽东青城子白云金矿床成矿期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婳 赵国春 +8 位作者 刘建民 张家齐 毕广源 郭祺 房兴 徐刚 刘福兴 霍延达 边惠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0-1739,共20页
辽东青城子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古元古代辽吉裂谷带内,是我国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白云金矿床是青城子金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其储量大、开采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野外勘察、井下观察、资料收集及室内测试等方法... 辽东青城子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古元古代辽吉裂谷带内,是我国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白云金矿床是青城子金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其储量大、开采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野外勘察、井下观察、资料收集及室内测试等方法,并采用野外情况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矿体的分布形态、围岩蚀变及成矿期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主要发育于辽河群盖县组云母片岩、变粒岩中,为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主体走向为EW向,向南中等—低角度倾斜,呈舒缓波状,具有尖灭再现等特点;矿体围岩蚀变发育并受断裂控制,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石墨化、绿泥石化等;导矿和容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冲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构造。通过对成矿期控矿断裂解析及Au品位分布特征,厘定其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为NW—SE方向挤压,矿体向SW侧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金矿床 构造特征 矿体形态 围岩蚀变 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侵入岩时空分布及主脊与东坡岩体特征对比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迪 赵国春 +1 位作者 苏尚国 李宏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对位于大兴安岭主脊上的马勒根坝岩体、朝阳沟岩体和大兴安岭东坡区域的野猪沟岩体、布敦化岩体的4个不同花岗岩岩体的岩石类型、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年代学及构造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研究区... 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对位于大兴安岭主脊上的马勒根坝岩体、朝阳沟岩体和大兴安岭东坡区域的野猪沟岩体、布敦化岩体的4个不同花岗岩岩体的岩石类型、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年代学及构造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及地质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主脊朝阳沟岩体和东坡布敦化岩体年龄分别为(154±1) Ma和(154.1±1.6) Ma,属于晚侏罗世岩体,主脊马勒根坝岩体和东坡野猪沟岩体年龄分别为(144.62±0.74) Ma和(140.2±2.7) Ma,属于早白垩世岩体。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脊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岩体,东坡岩体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TTG型岩体;主脊比东坡岩体更加亏损Ba、Nb、Sr、P、Ti、Eu元素,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东坡岩体为正常的I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泽奈崎板块NNW向俯冲和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共同作用于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在大兴安岭主脊形成断裂带,导致幔源岩浆上涌底侵下地壳而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花岗岩体;主脊处于碰撞向伸展环境过渡的时期,东坡区域此时应处于俯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蒙古-鄂霍次克洋
下载PDF
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现代板块构造与现代地球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金龙 赵国春 +5 位作者 韩以贵 刘潜 余珊 Simon Williams 何艳红 李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7-1018,共12页
板块构造是维持岩石圈与表生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循环、保持地球生命力的一级动力学机制,但是板块构造在地球上并非与生俱来。板块构造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温度下降,并部分受俯冲带富水沉积物的影响。自太古代板块构造启动以来,其... 板块构造是维持岩石圈与表生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循环、保持地球生命力的一级动力学机制,但是板块构造在地球上并非与生俱来。板块构造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温度下降,并部分受俯冲带富水沉积物的影响。自太古代板块构造启动以来,其经历了热俯冲、浅俯冲为特征的早期板块构造阶段、地球中年期以及冷俯冲、深俯冲为特征的现代板块构造阶段。新元古代晚期,特别是显生宙以来,地球上开始广泛出现低温/压(T/P)比的超高压变质岩;与此同时,同样受控于地幔温度的马里亚纳型大洋初始俯冲蛇绿岩开始出现于地球上了。这显示新元古代以来,由于地幔温度下降,板块构造体制进入深俯冲阶段。在此阶段,随着冈瓦纳古大陆的逐步聚合,在530~520 Ma,其周缘形成了俯冲带并发生了全球性的构造联动。此外,活动陆缘数量、温压比(T/P)、锆石Hf-O同位素演化趋势等都在早寒武世达到了峰值或低谷,表明早寒武世全球俯冲通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俯冲作用达到全板块尺度。因此,启动于新元古代的现代板块构造,很可能在早寒武世才建立起来,在此之前,经历了构造转换阶段。板片的深俯冲造就了冈瓦纳古大陆聚合阶段史无前例、高耸入云的造山带,这些巨型山脉显著改变了地球的气候,为海洋输送了大量Fe,P等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此外,这一时期的高俯冲通量导致CO_(2)的构造排气量达到峰值。全球性构造过程显著提高了初级生产力,引发新元古代大气增氧事件(NOE),为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之后,地球表生气候环境逐渐接近现代地球,多门类高级生命繁盛,多圈层密切协同演化的现代地球系统逐渐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板块构造 现代地球系统 冈瓦纳大陆 造山作用 俯冲带 多圈层协同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