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基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嘉驹 胡黎文 郭婷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4期1749-1755,共7页
铁基纳米颗粒具有超顺磁性、低毒性、高磁化率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高生物相容性的特点,是一类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包括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和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两种。它能够与外加磁场产生局部磁矩,并引起局部磁场改变自... 铁基纳米颗粒具有超顺磁性、低毒性、高磁化率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高生物相容性的特点,是一类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包括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和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两种。它能够与外加磁场产生局部磁矩,并引起局部磁场改变自旋方向,具有很好的对比度和信噪比,产生较高的MRI信号强度和对比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像。同时,铁基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对人体安全性较高,特别是在MRI对肿瘤和炎症等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时,在实现肿瘤协同精准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铁基纳米颗粒合成技术的提高,医工多学科交叉融合可实现新型造影剂对靶点的精准定位和高分辨率成像,为疾病治疗和生物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铁基 纳米颗粒 磁性氧化铁
下载PDF
新能源制氢系统及电源研究现状
2
作者 李阳 赵嘉驹 +2 位作者 史铁 孔卫江 余会明 《电工技术》 2024年第S01期453-456,共4页
整体介绍了风、光新能源制氢系统的组成,及电解槽电源的现状和研究方向。首先介绍了在风电场景中对整流电源的要求,此场合中主流的电源拓扑结构,之后分析多脉波整流器以及全控性IGBT整流器的性能特点。在光伏发电中,介绍主流光伏制氢系... 整体介绍了风、光新能源制氢系统的组成,及电解槽电源的现状和研究方向。首先介绍了在风电场景中对整流电源的要求,此场合中主流的电源拓扑结构,之后分析多脉波整流器以及全控性IGBT整流器的性能特点。在光伏发电中,介绍主流光伏制氢系统,电源拓扑、系统特点。之后介绍风光发电制氢系统,通过构建不同的预测模型,预测下一周期的风光发电数据,从而调动电解槽的负荷,实时消耗发电功率,维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介绍了新能源制氢系统储能承担的作用,及合理计算系统成本和储能成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制氢 整流 新能源制氢 离网 电力电子变换器
下载PDF
百香果茎尖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家桔 高玲 +5 位作者 李莉萍 张如莲 高锦合 刘迪发 徐丽 应东山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75-80,共6页
以黄金百香果茎尖为试验材料,进行茎尖离体芽的诱导和培养,研究茎尖外植体消毒最佳方式与时间,初代、继代增殖及生根培养过程中适宜的激素种类及浓度。结果表明: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的酒精溶液消毒30 s后再用0.1%HgCl2消毒10 min;最适... 以黄金百香果茎尖为试验材料,进行茎尖离体芽的诱导和培养,研究茎尖外植体消毒最佳方式与时间,初代、继代增殖及生根培养过程中适宜的激素种类及浓度。结果表明: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的酒精溶液消毒30 s后再用0.1%HgCl2消毒10 min;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6-BA 2.0 mg/L+GA30.5 mg/L+NAA 0.1 mg/L,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1 mg/L,适宜芽的增殖且利于壮苗;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IBA 0.1 mg/L,形成的苗健壮,生根率高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茎尖培养 组培体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症状群特征潜在类别分析及不同类别间生活质量比较
4
作者 张梦珂 魏铭慧 +4 位作者 李佳雪 张远 赵家菊 侯国梁 史凌云 《华西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592-1598,共7页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症状群特征的潜在类别,并比较各类别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3年11月—2024年3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4所三级甲等医...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症状群特征的潜在类别,并比较各类别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3年11月—2024年3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关节外科因KOA行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的症状,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各类别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问卷有效率为95.3%。362例患者中,342例(94.5%)具有症状群。342例患者年龄47~85岁,平均(65.25±7.03)岁;男83例(24.3%),女259例(75.7%)。患者按术后症状群特征被分为3个潜在类别:高症状组(16.1%)、低症状组(51.8%)、高肿胀组(32.2%)。相对于低症状组,本次为第1次关节手术是高症状组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2.73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6,6.139),P=0.015],而体质量指数24.0~27.9 kg/m^(2)是高症状组的保护因素[OR=0.362,95%CI(0.156,0.840),P=0.018];体质量指数<24.0 kg/m^(2)是高肿胀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69,95%CI(1.321,5.803),P=0.007]。3个潜在类别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高症状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最低(P<0.05)。结论KOA患者TKA后症状群可分为3种潜在类别,且不同类别间生活质量表现不同,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提供精准化症状管理策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 症状群 潜在类别分析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群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梦珂 魏铭慧 +5 位作者 张远 李佳雪 侯国梁 赵家菊 汪洋 史凌云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4年第29期2271-2279,共9页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症状群的发生现状及其潜在类别特征,分析比较各潜类别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及手术资料上的差异,为临床制订症状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1...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症状群的发生现状及其潜在类别特征,分析比较各潜类别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及手术资料上的差异,为临床制订症状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KOA行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其进行调查,并测量其术后关节肿胀程度和瘀斑大小,使用Mplus 8.3软件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潜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共337份,问卷回收率为94.7%(337/356),年龄分布为47~85(65.19±6.99)岁,男90例(26.7%),女247例(73.3%);其中,92.3%(311/337)的TKA患者存在术后症状群。TKA患者术后症状群表现为3种类别,分别命名为"高水平疼痛-心理障碍组"(12.5%,39/311)、"高瘀斑-中水平心理障碍组"(25.4%,79/311)和"低症状组"(62.1%,193/311)。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59岁(OR=2.367)、体质量指数24.0~27.9 kg/m^(2)(OR=0.207)、与子女/父母居住(OR=6.473)、本次为第2次关节手术(OR=0.040)是"高水平疼痛-心理障碍组"的影响因素(均P<0.05)。与子女/父母居住(OR=4.023)、合并慢性病(OR=1.979、3.842)、术中出血量≤100 ml(OR=2.342)是"高瘀斑-中水平心理障碍组"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TKA患者术后症状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症状群内部存在异质性,护理人员需根据不同类别的特征,早期识别风险患者,给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置换术 症状群 潜在类别分析
原文传递
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冯仕明 赵家举 +1 位作者 马超 徐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的33例(3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的33例(3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2.6±11.3)岁(范围:20~55岁)。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1.2±32.1)h(范围:6~140 h)。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4±2.9)分(范围:4~8分);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63.3±11.8)分(范围:50~75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94.8±9.1)分(范围:70~105分)。所有患者均使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联合排钉技术进行固定,记录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9.7±10.4)min(范围:40~110 min),患者均未行植骨术。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跟骨影像学评估满意,术后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皮肤感觉异常及腓骨肌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跟骨影像学指标(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后第1天、术后1年、术后2年的跟骨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骨折复位无丢失(P值均>0.05)。术后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后足力线及功能恢复满意,跟骨外观及外侧壁外形恢复满意,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优27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0%。结论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复位精准,固定可靠,功能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关节镜技术 三通道 排钉技术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苏日宝 王培吉 +3 位作者 王秀会 崔满意 赵家举 周聚普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陕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内吲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65岁)121例,应用快速康复外科... 目的探讨陕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内吲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65岁)121例,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论治疗(A组)64例和常规治疗(B组)57例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腕关节功能,观察两组随访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结果A组围手术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48h的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06,P=0.014,P=0.000,P=0.000)。术后12周A组患者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明显优于B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用手术期的应用,能促进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快速康复外科 老年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鸟嘴型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坏死的显微外科修复八例 被引量:4
8
作者 苏日宝 王培吉 +6 位作者 谷云峰 王秀会 左志成 赵家举 付备刚 吴佳俊 沈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跟骨鸟嘴型骨折术后软组织坏死的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对8例跟骨鸟嘴型骨折术后软组织坏死的患者采用外科皮瓣一期修复创面,其中5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2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 目的探讨跟骨鸟嘴型骨折术后软组织坏死的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对8例跟骨鸟嘴型骨折术后软组织坏死的患者采用外科皮瓣一期修复创面,其中5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2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1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5例不能直接缝合患者采用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皮瓣切取面积5.0 cm×3.0 cm^7.0 cm×5.0 cm。术后通过门诊复诊及微信随访,对患者皮瓣成活度、是否感染、皮瓣外形、感觉以及踝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完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软组织及跟骨感染等并发症,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按照英国医学研究院将感觉功能分成6级,3例感觉恢复为S2,余下5例为S1。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的踝-后足量表评估,优5例,良3例。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和满意度。结论对跟骨鸟嘴型骨折术后软组织坏死的治疗,采用显微外科皮瓣修复,能够一期覆盖创面,避免跟骨骨髓炎的发生,能早期康复锻炼,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鸟嘴型骨折 螺旋桨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亚洲内陆干旱区巴里坤湖记录的H1突变事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永涛 安成邦 +3 位作者 赵家驹 李渊 段阜涛 苗运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6-926,共11页
对亚洲内陆干旱区Heinrich (H)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响应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内陆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突变事件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BLK11A岩芯450~610 cm段的沉积物为研究载体,基于AMS 14C年代控制,通过岩性、粒度... 对亚洲内陆干旱区Heinrich (H)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响应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内陆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突变事件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BLK11A岩芯450~610 cm段的沉积物为研究载体,基于AMS 14C年代控制,通过岩性、粒度、 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钛含量( XRF-Ti)和孢粉变化特征等对H1突变事件(17~15 cal. ka B. P.)发生时流域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重建.研究结果表明: 1)H1时期湖泊岩性以砂质或者粉砂质的浅湖相为主,湖泊水位较低.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现出与流域现代扬尘一致的双峰分布特征,同时XRF-Ti含量增加,两者共同指示了流域局地扬尘发生频率增加,且对湖泊物质输入起主导作用;2)该时期耐旱的荒漠植被比例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流域生物量也相应降低,代表了流域植被显著退化;3)结合中纬度欧亚内陆干旱区其他地质记录,发现这一区域H1时期整体以冷干气候为主,风沙活动加强,湖泊萎缩,植被退化.主要原因为西风携带水汽的减少,使得能够到达该内陆区域的降水减少,另一方面温度降低导致了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两者共同导致了内陆干旱区植被和环境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巴里坤湖 孢粉 末次冰消期 H1突变事件
原文传递
Pollen-inferred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16.7 ka BP at Balikun Lake, Xinjiang 被引量:23
10
作者 TAO ShiChen AN ChenBang +6 位作者 CHEN FaHu TANG LingYu WANG ZongLi LU YanBin LI ZhiFei ZHENG TongMing zhao jiaj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49-2457,共9页
A high-resolution fossil pollen record from the sedimentary cores of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modern surface pollen dat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 A high-resolution fossil pollen record from the sedimentary cores of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modern surface pollen dat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16.7 cal. ka BP. Fossil pollen assem-blages and lithology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dominated by desert. The desert had extremely arid climate and lower effec-tive moisture during 16.7–7.9 cal. ka BP, especially from 16.7 to 8.9 cal. ka BP when the lake maybe dried up. During 8.9–7.9 cal. ka BP, the environment gradually recovered in this area. It was then followed by the optimum period from 7.9 to 4.3 cal. Ka BP, when the effective moisture obviously increased.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ical desert-steppe/steppe vegetation and was ac-companied with several patch-birch woodlands around the lake. After that, a short but extremely arid climatic event occurred during 4.3–3.8 cal. ka BP, and the vegetation quickly changed from desert-steppe/steppe to desert. It was a relatively optimum period from 3.8 to 0.53 cal. ka BP showing typical desert-steppe/meadow-steppe landscape. Since 0.53 cal. ka BP, the climate has shown signs of deteriorating again. Furthermore, region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is area were clearly different from East Asia monsoonal area during the last 16.7 cal. ka BP.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rid climate during the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and relatively wet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巴里坤湖 花粉记录 BP 植被 中晚全新世 新疆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Anthropogenic origin of a change in the fire-climate relationship in northern China after~2000 yr BP:Evidence from a 15,500-year black carbon record from Dali Lake 被引量:2
11
作者 ZHANG Zhiping LIU Jianbao +7 位作者 CHEN Shengqian ZHANG Shanjia JIA Xin ZHOU Aifeng zhao jiaju CHEN Jie SHEN Zhongwei CHEN Fah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136-1156,共21页
There are debates regarding whether a wet and warm climate or a dry and cold climate dominated Holocene fire a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on the millennial timescale,and when human activities overtook climate change as ... There are debates regarding whether a wet and warm climate or a dry and cold climate dominated Holocene fire a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on the millennial timescale,and when human activities overtook climate change as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fire occurrence in the region.Here we present a high-resolution fire history for the past~15,500 years from a sediment core in Dali Lake,located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one of the areas of highest fire risk in China.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ire activity was rare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15,500–11,700 yr BP),gradually increas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and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during~9000–5000 yr BP,after which there was a decreasing trend.However,after~2000 yr BP this decreasing trend ended,and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s a peak in fire activity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MWP).Overall,fire activity corresponded well to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precipitation on the millennial timescale during~15,500–2000 yr BP,but this relationship changed after~2000 yr BP.We propose that fire a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on the millennial timescale during~15,500–2000 yr BP was dominated by the biofuels reserv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EASM precipitation.In contrast,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after~2000 yr BP,human activity caused a~62%–73%increase in fire activity,which altered the fire-climate relationship that had previously prevailed in northern China.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wet-warm climate(increased EASM intensity),rather than a dry-cold climate,was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fire a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5,500–2000 yr BP on the millennial timescale,but that human activi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ire occurrence after~2000 yr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e activity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iofuels reserve human activities nor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