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固有抗菌的黏附性可注射水凝胶用于牙周炎骨缺损治疗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赵洁晨 任乐 +3 位作者 魏玉 易紫媚 林淑贤 吴珺华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989-995,共7页
目的构建并制备具有固有抗菌黏附性的聚乙二醇(PEG)-聚赖氨酸(PLL)注射型水凝胶,探究其各项性能及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ε-聚赖氨酸通过酰胺化反应与四臂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交联获得水凝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 目的构建并制备具有固有抗菌黏附性的聚乙二醇(PEG)-聚赖氨酸(PLL)注射型水凝胶,探究其各项性能及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ε-聚赖氨酸通过酰胺化反应与四臂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戊二酸酯交联获得水凝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不同配比材料的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凝胶化时间、溶胀性和力学性能,确定最佳配比;评估其黏附强度;体内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验证PEG-PLL水凝胶在牙周炎中的疗效。结果成功构建了PEG-PLL水凝胶,其中当PLL浓度为20 mg/mL时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力学性能、凝胶化时间及较低的溶胀率,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产生约15 kPa的黏附力。动物体内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可有效阻止牙周炎骨缺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PEG-PLL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固有抗菌、生物相容性,并有一定的组织黏附性,可促进牙周炎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Ε-聚赖氨酸 抗菌 黏性水凝胶
下载PDF
炎性牙周膜干细胞影响T细胞迁移及活化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任乐 魏玉 +3 位作者 马鹏飞 易紫媚 赵洁晨 吴珺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48-154,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炎性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在牙周炎中对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PDLSCs模拟健康及炎性环... 目的:初步探讨炎性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在牙周炎中对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PDLSCs模拟健康及炎性环境下的PDLSCs,收集2组PDLSCs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um,CM),即健康PDLSCs条件培养液(CON-CM组)和炎性PDLSCs条件培养液(LPS-CM组),并收集同批次培养液为阴性对照(NC组),分别将其作用于人正常T淋巴细胞系H9细胞,观察不同CM对T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作用。进一步采用植物血凝素-L(phytohemagglutinin-L,PHA-L)刺激T细胞免疫活化,采用CM作用于活化状态下的H9细胞,并检测T细胞免疫活化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CC趋化因子受体6(CC chemokine receptor 6,CCR6)表达的变化,同时观察LPS刺激对PDLSCs分泌CC趋化因子配体20(CC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的影响。结果:与NC组和CON-CM组相比,LPS-CM组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迁移,及IL-2、IFN-γ、IL-17和CCR6的表达(P<0.05),且在LPS的刺激下,PDLSCs分泌的CCL20含量明显增多(P<0.001)。结论:正常PDLSCs具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而炎性PDLSCs可能通过CCL20-CCR6轴促进了T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活化等免疫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周膜干细胞 T细胞免疫 CC趋化因子配体20 CC趋化因子受体6
下载PDF
2016年夏季北冰洋浮冰站近地层辐射和湍流通量观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沈辉 杨清华 +3 位作者 孙启振 孙晓宇 赵杰臣 张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2,共11页
2016年8月7-1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83°N附近设立的长期浮冰站开展了辐射和湍流通量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反照率变化范围为0.64~0.92,平均反照率为0.78;基于现场观测数据评估了PW79、HIRHAM、ARCSYM和CCSM3 4... 2016年8月7-1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83°N附近设立的长期浮冰站开展了辐射和湍流通量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反照率变化范围为0.64~0.92,平均反照率为0.78;基于现场观测数据评估了PW79、HIRHAM、ARCSYM和CCSM3 4种不同复杂度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在天气尺度的表现,最为复杂的CCSM3结果优于其他参数化方案,但不能体现降雪条件下的反照率快速增长。浮冰区冰雪面平均净辐射为18.10 W/m^2,平均感热通量为1.73 W/m^2,平均潜热通量为5.55 W/m^2,海冰表面消融率为(0.30±0.22)cm/d,表明此时北冰洋浮冰正处于快速消融期。冰面的平均动量通量为0.098 (kg·m/s)/(m^2·s),动量通量与风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达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湍流通量 辐射 反照率 参数化
下载PDF
2017年夏季北极中央航道海冰观测特征及海冰密集度遥感产品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郝光华 赵杰臣 +4 位作者 李春花 杨清华 王江鹏 孙晓宇 张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4-63,共10页
2017年夏季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次成功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期间全程开展了海冰要素的人工观测。中央航道走航期间的平均海冰密集度和平均冰厚分别为0.64和1.5 m,海冰密集度时空变化大且以厚当年冰... 2017年夏季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次成功穿越北极中央航道,期间全程开展了海冰要素的人工观测。中央航道走航期间的平均海冰密集度和平均冰厚分别为0.64和1.5 m,海冰密集度时空变化大且以厚当年冰为主,高纬密集冰区的浮冰大小显著高于海冰边缘区。基于"雪龙"号的船基走航观测海冰密集度评估比较了国际上常用的5种常用的微波遥感反演海冰密集度产品,同走航目测海冰密集度点对点的比较,误差最大的为德国不来梅大学AMSR2基于Bootstrap算法的产品,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9和0.28;误差最小的为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基于AMSR2数据和OSHD和TUD两种不同算法的产品,平均误差分别为-0.02和0.01,均方根误差均为0.20。从日平均比较来看,AMSR2基于Bootstrap算法的误差最大,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5和0.20;AMSR2/OSI SAF(TUD)的误差最小,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和0.11,OSI SAF产品更接近人工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中央航道 海冰 观测 被动微波 评估
下载PDF
2016年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冰厚观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郝光华 杨清华 +6 位作者 赵杰臣 邓宵 杨勇 段培法 张林 李春花 崔丽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9,共14页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MBA (Snow and Ice Mass Balance Array)温度链浮标和3套太原理工大学温度链浮标(TY温度链浮标),SIMBA温度链浮标每天观测4次,TY温度链浮标每小时观测1次。利用浮标观测的温度剖面以及海冰和海水间不同介质温度差异计算得到海冰厚度。在S3站点,同时布放了SIMBA温度链浮标和TY温度链浮标。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钻孔观测冰厚比较结果显示,S1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 cm和14.7 cm,S2站点和S3站点分别为6.6 cm、6.9 cm以及4.0 cm、4.8 cm。S3站点的SIMBA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观测冰厚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8.2 cm和9.7 cm。因而S3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更接近人工观测的结果。进一步对Stefan定律海冰生长模型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生长率为0.1~0.8 cm/d,生长率快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且受积雪影响明显。相比于卫星遥感反演冰厚的误差和观测时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人工观测,2种温度链浮标未来对于中山站附近海冰的长期监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温度链浮标 固定冰 厚度 温度 南极 普里兹湾
下载PDF
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及验证评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明 杨清华 +6 位作者 赵杰臣 孙晓宇 田忠翔 沈辉 郝光华 李春花 张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6-53,共8页
本文系统地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结果。该预报系统基于麻省理工大学通用环流模式,并采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计算输出未来1~5 d的北极海冰密集度预报... 本文系统地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结果。该预报系统基于麻省理工大学通用环流模式,并采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计算输出未来1~5 d的北极海冰密集度预报产品。本文将数值预报结果同卫星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再分析资料和"雪龙"号第七次北极考察期间观测的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报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小于卫星观测值,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2.7%、-3.1%和-3.2%;数值产品的预报技巧好于气候态结果和惯性预报,但是在海冰出现快速融化或冻结时,基于Nudging同化的数值预报技巧仍有不足。另外,相比船测数据,数值预报结果在海冰边缘区的偏差相对较大,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8.8%、12.0%和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密集度 预报 北极 评估
下载PDF
Sensitivity of the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forecasts to different atmospheric forcing: a case study 被引量:5
7
作者 YANG Qinghua LIU Jiping +6 位作者 ZHANG Zhanhai SUI Cuijuan XING Jianyong LI Ming LI Chunhua zhao jiechen ZHANG L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5-23,共9页
A regional Arctic configurat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IT-gcm) is used as the coupled ice-ocean model for forecasting sea ice conditions in the Arctic Ocean at the N... A regional Arctic configurat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IT-gcm) is used as the coupled ice-ocean model for forecasting sea ice conditions in the Arctic Ocean at the 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Center of China (NMEFC), and th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Global Forecast System (NCEP GFS) is used as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To improve the sea ice forecast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Polar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Polar WRF) model prediction is also tested as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Their forecasting performances are evaluated with two different satellite-derived sea ice concentration products as initializa-tions: (1) the 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Sounder (SSMIS) and (2)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EOS (AMSR-E). Three synoptic cases, which represent the typi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the Arctic Ocean in summer 2010, a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the Arctic sea ice numerical forecasting experiments. The evaluations suggest that the forecasts of sea ice concentrations using the Polar WRF atmo-spheric forcing show some improvements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NCEP G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Ocean seaice concentration FORECAST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reanalysis and satellite-based sea surface wind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from Chinese Antarctic Expeditions 被引量:2
8
作者 LI Ming YANG Qinghua +3 位作者 zhao jiechen ZHANG Lin LI Chunhua MENG Sha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3年第3期147-152,共6页
Sea surface winds from reanalysis (NCEP-2 and ERA-40 datasets) and satellite-based products (QuikSCAT and NCDC blended sea winds) are evaluated using in situ ship measurement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 Sea surface winds from reanalysis (NCEP-2 and ERA-40 datasets) and satellite-based products (QuikSCAT and NCDC blended sea winds) are evaluated using in situ ship measurement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 (CH1NAREs) from 1989 through 2006, with emphasis on the Southern Ocean (south of 45°S). Compared with ship observations, the reanalysis winds have a positive mean bias (0.32 m·s-1 for NCEP-2 and 0.13 m·s-1 for ERA-40), and this bias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Southern Ocean (0.57 m·s-1 and 0.45 m·s-1, respectively). However, mean biases are negative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The satellite-based winds also show positive mean biases,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reanalysis data. All four wind products overestimate ship wind speed for weak winds (〈4 m·s-1) but underestimate for strong winds (〉10 m·s-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analysis and satellite winds are examined to identify regions with large discrepa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winds NCEP-2 ERA-40 QUIKSCAT NCDC blended sea winds Southern Ocean
下载PDF
2000—2019年北极多年冰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海涵 张智伦 +3 位作者 李新情 惠凤鸣 赵杰臣 庄齐枫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431,共13页
海冰是北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北极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多年冰是海冰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研究北极地区多年冰的时空变化能更深度地揭示极地气候的变化。本文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海冰冰龄和冰... 海冰是北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北极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多年冰是海冰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研究北极地区多年冰的时空变化能更深度地揭示极地气候的变化。本文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海冰冰龄和冰厚数据,分析了2000—2019年北极多年冰范围和冰龄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冰厚和体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再分析数据,对多年冰变化开展归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北极多年冰主要分布在北极中心海域,占比65.6%。相较于2000年,2019年多年冰范围和5年及以上海冰比例呈明显缩减趋势,分别减小1.61×10^(6)km^(2)和21%,其中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海域减小速率最快。2011—2019年多年冰平均厚度是2.35±0.18 m,结冰期冰厚、体积增加量的年际间波动较大,融冰期的减小速率普遍大于结冰期的增加速率。在各类环境参量的相关性分析中,2 m空气温度、海表面温度与多年冰的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7。在全球变暖和“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未来北极海冰特别是多年冰的变化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多年冰 多年冰范围 冰龄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凌燕 赵阶晨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的实效性与企业工作的实践性、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人才培养模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剖析校企合作的价值和作用,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从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指出了校企合...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的实效性与企业工作的实践性、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人才培养模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剖析校企合作的价值和作用,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从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指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针对这些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对策,以此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性 计算机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