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十四届全运会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含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利娟 王红磊 +4 位作者 赵天良 施双双 武自豪 可玥 刘焕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3,共16页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影响,于2021年8月6日至10月1日使用在线监测仪器观测了环境六要素、气象要素和PM_(2.5)中的气溶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主要污染物O_(3)和PM_(2.5)浓度日变化的影响不同,主要由温度对光化学过程的影响和扩散条件差异导致。O_(3)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峰值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浓度变化更迅速。PM_(2.5)在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白天的峰值浓度较高,并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夜间的峰值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PM_(2.5)中化学组分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对有机碳的组成影响较大。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相比,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NO_(3)^(-)、SO_(4)^(2-)、NH_(4)^(+)、Cl^(-)、Ca^(2+)、Na^(+)和NO_(2)^(-)浓度降低了17.9%~71.8%,K^(+)、Mg^(2+)和元素碳浓度增加了1.9%~13.6%,有机碳浓度仅降低了1.0%,但是一次有机碳浓度增加了13.6%,二次有机碳浓度降低了4.7%。NO_(3)^(-)/SO_(4)^(2-)值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0.53)远低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1.66),表明减排措施实施期间交通源的贡献显著降低。降雨对NO_(3)^(-)和NH_(4)^(+)的清除较弱,反而会增加其浓度,但对K^(+)、Mg^(2+)、Ca^(2+)和Na+的清除作用较强。NO_(3)^(-)、SO_(4)^(2-)和NH_(4)^(+)在减排措施实施前后均是水溶性离子最重要的组成,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为90.8%(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95.8%(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二次有机碳是有机碳的主要组成,占比为75.5%(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79.9%(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不同阶段的水溶性离子和含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特征不同。NO_(3)^(-)、SO_(4)^(2-)和NH_(4)^(+)浓度晴天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分布,雨天为多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有机碳 元素碳 日变化 PM_(2.5) 臭氧 第十四届全运会 西安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利娟 王红磊 +2 位作者 赵天良 施双双 卢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2,共13页
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反映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经历的动力学和化学等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理塘县2017年7月6日至8月3日10 nm~10μm气溶胶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环保六要素(PM_(2.5)、PM_(10)、SO_(2)、NO_(2)、CO... 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反映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经历的动力学和化学等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理塘县2017年7月6日至8月3日10 nm~10μm气溶胶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环保六要素(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和气象要素数据、HYSPLIT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潜在来源和影响区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平均值为4660.3 cm-3,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0 nm以下,占总数浓度的99.95%;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差异较大,核模态、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91.9、4218.0、50.1和0.4 cm-3;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但是峰值时间存在差异,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12:00和19:00,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08:00和20:00;气溶胶数浓度谱和表面积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50 nm和170 nm,峰值浓度分别为7361.9 cm^(-3)·nm^(-1)和215.5μm ^(2)·cm^(-3)·nm^(-1)。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来源高值区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东北部的局地污染区和西南部的境外远距离传输区。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影响区域的高值区相对比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 2.5 污染气体 粒径分布 日变化 潜在来源 影响区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伯利亚高压对两湖盆地冬季PM_(2.5)异常变化的驱动作用
3
作者 姚婧妍 白永清 +5 位作者 赵天良 熊洁 周悦 朱燕 孙晓芸 张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12-3321,共10页
利用华中地区两湖(湖南-湖北)盆地2015~2022年1月PM_(2.5)浓度观测数据,结合2000~2021年中国1km分辨率近地表PM_(2.5)浓度再分析数据集(CHAP)、ERA5气象再分析资料,借助统计相关性分析、大气环流异常诊断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了东亚冬... 利用华中地区两湖(湖南-湖北)盆地2015~2022年1月PM_(2.5)浓度观测数据,结合2000~2021年中国1km分辨率近地表PM_(2.5)浓度再分析数据集(CHAP)、ERA5气象再分析资料,借助统计相关性分析、大气环流异常诊断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了东亚冬季风(EAWM)系统中西伯利亚高压强度(SHI)与两湖盆地冬季PM_(2.5)异常变化的关联与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剔除人为排放长期变化对PM_(2.5)影响的基础上,两湖盆地2015~2022年1月观测PM_(2.5)年际变化与同期SHI相关性达到-0.82(P<0.05,n=7,剔除疫情年影响),并且2000~2019年1月PM_(2.5)再分析与SHI年际变化也呈显著负相关-0.77(P<0.05,n=20),揭示了以SHI表征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主导了两湖盆地冬季PM_(2.5)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EAWM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是调制两湖盆地冬季大气扩散能力和PM_(2.5)年际异常的一个关键影响系统.SHI强(弱)年,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纬向型环流偏弱(强),高空西风分量减弱(增强),东亚大槽加深(减弱),中低层为异常偏北(南)风,有利(不利)冷空气入侵南下,增强(减弱)两湖盆地通风系数,从而调制了区域PM_(2.5)异常变化.通过FLEXPART-WRF模拟也验证了西伯利亚高压通过调控两湖盆地大气扩散能力和本地源贡献,进而影响局地PM_(2.5)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湖盆地 PM_(2.5)年际异常 东亚冬季风(EAWM) 西伯利亚高压 CHAP数据集 FLEXPART-WRF
下载PDF
徐州市大气PM2.5与O3作用关系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52
4
作者 张宇静 赵天良 +4 位作者 殷翀之 王自发 葛宝珠 刘端阳 杜欣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67-2272,共6页
通过2013~2017年徐州市环境监测资料分析季风影响下主要大气复合污染物PM2.5和O3的相关性,并基于气象观测资料进一步探究PM2.5和O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季节,PM2.5和O3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56;冬季风季节,PM2.... 通过2013~2017年徐州市环境监测资料分析季风影响下主要大气复合污染物PM2.5和O3的相关性,并基于气象观测资料进一步探究PM2.5和O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季节,PM2.5和O3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56;冬季风季节,PM2.5和O3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4,均通过了99%的置信检验,表明徐州市PM2.5和O3相互作用呈现相反的季节变化.夏季风季节,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大气氧化性较强,O3主导大气氧化性,大气氧化性通过促进二次颗粒物生成使得PM2.5浓度升高,夏季风季节以O3对PM2.5的促进作用主导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变化;冬季风季节,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大气氧化性较弱,高浓度的PM2.5削弱太阳辐射抑制大气光化学,导致O3生成率降低,冬季风季节以PM2.5对O3的抑制作用主导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O3 大气复合污染 大气氧化性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大气环境变化中大气颗粒物PM_1的重要作用——关中平原MODIS气溶胶产品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彭玥 赵天良 +4 位作者 郑小波 王宏 银燕 廖瑶 朱珊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43-2449,共7页
利用MODIS 3km气溶胶产品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细粒子比例(FMF),本文对关中平原气溶胶近15a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气候分析,揭示了大气环境变化中大气颗粒物PM1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关中平原为AOD高值区和FMF低值区.其中,最大值AOD出现... 利用MODIS 3km气溶胶产品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细粒子比例(FMF),本文对关中平原气溶胶近15a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气候分析,揭示了大气环境变化中大气颗粒物PM1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关中平原为AOD高值区和FMF低值区.其中,最大值AOD出现在西安及周边地区高达1.06,而FMF主要集中在0.3以下较低水平.伴随关中平原近几年大气气溶胶水平的降低,PM1比重却逐年上升.关中平原AOD年际变化在2001~2011年间为显著上升趋势,2011~2015年间则呈下降趋势;而2001~2015年之间FMF的年际变化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逐年加重的人为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近15a关中地区AOD与FMF区域变化的相互关系表明,大气气溶胶低水平(AOD<0.5)时,伴随FMF上升,AOD显著减小;气溶胶较高水平(AOD>0.5)时,AOD随FMF上升而增大.这表明大气颗粒物PM1对区域清洁和污染大气环境变化均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 细粒子比例 关中平原 大气环境变化
下载PDF
降水和风对泰安地区PM_(2.5)浓度的影响及区域传输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栾兆鹏 卢慧超 +3 位作者 李恬 崔向前 赵天良 朱庆瑞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3期33-39,共7页
利用泰安市2018—2019年降水、风和PM_(2.5)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降水和风对PM_(2.5)浓度的影响,并对PM_(2.5)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降水对PM_(2.5)有一定清除作用,降雨日PM_(2.5)平均质量浓度较非降雨日平均降低约7.2%,秋冬季节最... 利用泰安市2018—2019年降水、风和PM_(2.5)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降水和风对PM_(2.5)浓度的影响,并对PM_(2.5)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降水对PM_(2.5)有一定清除作用,降雨日PM_(2.5)平均质量浓度较非降雨日平均降低约7.2%,秋冬季节最为显著。降水对PM_(2.5)的清除率与降水强度、降水前PM_(2.5)初始浓度及降水时间均有关。当降水强度大于4 mm·h^(-1)时,清除率多在40%以上;当降水强度小于2 mm·h^(-1)、初始浓度低于75μg·m^(-3)或降水强度小于1 mm·h^(-1)、初始浓度在75—100μg·m^(-3)范围,且降水持续时间在5 h以内时容易出现PM_(2.5)浓度反弹现象。不同风向风速对泰安地区霾粒子清除也有明显差异,西南偏西风和东北偏东风更容易造成泰安地区霾污染,重污染期间风速超过5 m•s-1偏南风和风速超过3 m•s-1偏北风均对污染物具有有效清除作用。而区域风场相关矢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PM_(2.5)污染物主要从广西—湖南—江西一带、安徽南部及浙江北部在西南气流引导下传输至泰安地区,本地源贡献则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降水 清除率 排放源
下载PDF
南京主要大气污染物季节变化及相关气象分析 被引量:67
7
作者 贾梦唯 赵天良 +4 位作者 张祥志 吴香华 汤莉莉 王黎明 陈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67-2577,共11页
为研究南京主要大气复合污染物PM_(2.5)、PM_(10)和O_3四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利用2013年1月~2015年2月国控点环境监测数据对浓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的精细大气边界层气象场,分析气象要素与各污染物的相关性,并... 为研究南京主要大气复合污染物PM_(2.5)、PM_(10)和O_3四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利用2013年1月~2015年2月国控点环境监测数据对浓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的精细大气边界层气象场,分析气象要素与各污染物的相关性,并建立统计模型.结果表明:PM_(10)、PM_(2.5)冬高夏低,冬季日均值分别为160.6μg/m^3和98.0μg/m^3;日变化特征四季基本一致,但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且冬季上午峰值比其余三季延后1~2h.各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细粒子占主导,PM_(2.5)/PM_(10)年均值为0.59;首要污染物为PM_(2.5)、PM_(10)、O_3的年频率分别为51.5%、26.6%和13.5%,PM_(2.5)主导四季AQI的变化,尤其是在重污染的情况下,首要污染物为PM_(2.5)占96%.O_3浓度春末夏初高、秋末冬初低,日变化为单峰式;O_3与边界层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四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0.572、0.326、0.323.四季PM_(10)、PM_(2.5)、O_3_8h_max日值逐步回归方程拟合度为4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物 南京 气象要素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亚洲季风强弱年蒙自市大气环境容量差异估算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清健 赵天良 +6 位作者 郑小波 史建武 张朝能 常嘉成 张凯 钟曜谦 于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054-4064,共11页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对亚洲季风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省蒙自市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模拟评估.根据标准化南亚夏季风指数分别选取2005年和2015年为强、弱季风年.对2015年四季(以1月、4月、7月和10月为代表月)和2005年夏季(7月为代表...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对亚洲季风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省蒙自市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模拟评估.根据标准化南亚夏季风指数分别选取2005年和2015年为强、弱季风年.对2015年四季(以1月、4月、7月和10月为代表月)和2005年夏季(7月为代表月)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蒙自市2015年全年CO、NO2、SO2、PM2.5、PM10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120.31、1.127、1.875、1.267、1.688(×104t/a),其中各污染物冬季大气环境容量最小,春季的最大(PM10除外),且PM2.5在冬季排放量已饱和.强季风年相对弱季风年夏季CO、NO2、SO2、PM2.5、PM10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提升4.81%、3.86%、12.6%、18.4%、8.7%,其中PM2.5的容量提升最高.亚洲季风年际变化对云南高原空气质量及大气环境容量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容量 WRF-Chem 云南高原 季风气候变化
下载PDF
清洁大气背景下贵阳空气质量变化及气象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舒卓智 赵天良 +3 位作者 郑小波 邱玉珺 仕仁睿 贾梦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460-4468,共9页
利用贵阳市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云贵高原城市空气变化及气象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近4a贵阳区域SO_2、NO_2、O_(3_8h)、PM_(10)、PM_(2.5)和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0.78±19.71),(28.32±9.59),(107.... 利用贵阳市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云贵高原城市空气变化及气象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近4a贵阳区域SO_2、NO_2、O_(3_8h)、PM_(10)、PM_(2.5)和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0.78±19.71),(28.32±9.59),(107.59±27.54),(67.56±34.32),(42.53±24.52)μg/m3和(0.74±0.22)mg/m^3,除SO_2浓度接近或超出我国中东部城市之外,其它污染物均表现为相对清洁水平;地面O_3浓度逐年明显上升,但其它大气污染物水平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呈现与我国中东部一致的空气质量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特征.各功能区污染物区域差异明显,颗粒物和SO_2、NO_2、CO浓度水平表现为工业区>居民区>郊区,O_3浓度呈现为郊区>居民区>工业区的特征,表明人为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近4a O_3与PM_(2.5)夏季白天呈显著正相关,冬季显著负相关,反映了云贵高原城市空气质量的复合污染特性.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温度、边界层高度、太阳直接辐射和气压的相关性显著,而与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性较弱,这不同于中东部地区风速主导大气污染物水平变化的特征.云贵高原夏季作为主要雨季,小雨和中雨量级降水对PM_(2.5)吸湿增长较弱,中雨以上降水对PM_(2.5)具有清除作用;而在PM_(2.5)浓度较高和干冷的冬季,小雨的PM_(2.5)吸湿增长明显,中雨以上降水对PM_(2.5)清除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贵阳 大气污染物 气象条件 云贵高原
下载PDF
基于加密探空观测的成都市一次重霾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气溶胶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蔚 赵天良 +7 位作者 徐祥德 张小曳 郑小波 杨富燕 夏俊荣 曹乐 邱玉珺 谷晓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52,共9页
基于2017年1月4日至7日成都市一次重霾污染过程的系留汽艇探测的低层大气气象要素和大气颗粒物垂直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结构及气溶胶垂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重霾污染期间,大气边界层昼夜变化特征基本消失。稳定边界层结... 基于2017年1月4日至7日成都市一次重霾污染过程的系留汽艇探测的低层大气气象要素和大气颗粒物垂直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结构及气溶胶垂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重霾污染期间,大气边界层昼夜变化特征基本消失。稳定边界层结构出现25次,对流边界层结构仅出现3次,大气边界层结构趋于稳定,边界层高度普遍在700 m以下。霾污染发生、维持及消散阶段大气边界层气溶胶垂直结构具有明显差异。霾污染发生阶段,大气边界层气溶胶粗、细粒子主要集中在300 m高度以下,近地面层大气气溶胶粒子累积触发霾污染事件;霾维持阶段,大气颗粒物粒子浓度数垂直方向趋于一致,大气边界层稳定结构中存在强的大气垂直混合作用;在霾消散阶段,较高处的气溶胶粒子浓度最先下降,且下降幅度最大,表明对流层自由大气作用对霾污染消散具有影响。大气边界层风速的增大加剧了大气传输扩散。温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在近地层呈负相关关系,在100 m高度以上呈正相关关系。大气边界层低层偏冷,高层偏暖的稳定大气热力层结减弱了大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利于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和液相化学反应,加剧了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污染 大气气溶胶 垂直分布 大气边界层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华北平原和山区城市PM_(2.5)和O_(3)变化关系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罗悦函 赵天良 +4 位作者 孟凯 王宏 龚康佳 辛雨珊 卢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81-3989,共9页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华北地区平原城市保定市和山区城市张家口市PM_(2.5)和O_(3)变化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定市PM_(2.5)夏低冬高,O_(3)夏高冬低,日变化为午后单峰型,而张家口市PM_(2.5)浓度低,日变化幅度较弱,冬季O_...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华北地区平原城市保定市和山区城市张家口市PM_(2.5)和O_(3)变化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定市PM_(2.5)夏低冬高,O_(3)夏高冬低,日变化为午后单峰型,而张家口市PM_(2.5)浓度低,日变化幅度较弱,冬季O_(3)日变化为午后峰值和凌晨5:00左右弱峰值双峰型.张家口市冬季全天及春夏秋季夜间O_(3)浓度显著高于保定市,甚至夏季出现夜间O_(3)超标异常,最高浓度达到202μg/m^(3),反映了平原城市和清洁山区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变化的影响.PM_(2.5)和O_(3)在4~9月为正相关,11~3月为负相关;保定市PM_(2.5)-O_(3)相关系数日变化呈单峰型,张家口市为双峰型变化,凌晨和午后各有一峰值,华北地区平原污染区和高山相对清洁区,大气复合污染物PM_(2.5)和O_(3)作用关系的日变化及季节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大气复合污染 相关性分析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融合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天亮 张小俊 +1 位作者 张明路 于方程 《制造业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5-190,共6页
为了改善传统蚁群算法进行路径规划时出现的距离障碍物过近,冗余节点多,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改进融合蚁群算法。将A*算法的启发式搜索策略融入到蚁群算法,优化蚁群算法的期望启发函数,设置选择概率因子和安全因子,并引入自我调节机制... 为了改善传统蚁群算法进行路径规划时出现的距离障碍物过近,冗余节点多,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改进融合蚁群算法。将A*算法的启发式搜索策略融入到蚁群算法,优化蚁群算法的期望启发函数,设置选择概率因子和安全因子,并引入自我调节机制对最优路径及周围信息素进行更新。在栅格地图中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融合蚁群算法提高了搜索效率,改善了蚁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规划路径可以避开障碍物边界。最后将该算法应用在机器人路径规划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改进融合蚁群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表现良好,相较于传统蚁群算法能明显提升规划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控制 智能机器人 路径规划 蚁群算法 A*算法
下载PDF
云贵高原近45年来日照及能见度变化及其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郑小波 罗宇翔 +3 位作者 段长春 zhao tian-liang 陈娟 康为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2-998,共7页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18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和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的日照、云量、中低空水汽和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的总云量、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85%的台站出现日照... 利用云贵高原1961—2005年184个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总云量和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的日照、云量、中低空水汽和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的总云量、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85%的台站出现日照时数减少,减少量在12.2h.(10a)-1到173.7h.(10a)-1之间。Mann-Kendall检验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减少的台站中有63.7%的站出现突变现象,突变发生的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发生在80~90年代,21世纪以来这种减少现象不明显。同时年平均能见度从60年代的34km下降到目前的27km。云量、高空水汽和能见度条件分析表明,高原对流层气溶胶和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气候变化 日照 能见度 云量
下载PDF
Al-Nb-B细化纯镁原位拉伸变形机制及其断裂机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武昌 赵天亮 +2 位作者 许晋 罗群 李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81-2090,共10页
以纯镁为细化对象,研究Al-2.8Nb-0.3B(中间合金)作为晶粒细化剂对铸态纯镁微观组织、拉伸变形及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合金的添加量由0增加至7.14%,晶粒由毫米级的柱状晶细化至平均直径约196μm的等轴晶,最大拉伸应力由53.8... 以纯镁为细化对象,研究Al-2.8Nb-0.3B(中间合金)作为晶粒细化剂对铸态纯镁微观组织、拉伸变形及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合金的添加量由0增加至7.14%,晶粒由毫米级的柱状晶细化至平均直径约196μm的等轴晶,最大拉伸应力由53.8 MPa提升至185.4 MPa,滑移线的平均间距由17.9μm减至1.3μm。纯镁经7.14%中间合金细化后的拉伸断裂过程与细化前的存在显著区别:细化前,晶粒内部首先产生滑移线,随后裂纹在最深的滑移台阶处萌生、扩展,并最终断裂;细化后,晶粒内部同样先产生滑移线,但随后裂纹沿晶界处的第二相β-Mg_(17)Al_(12)_萌生裂纹和扩展,直至最终断裂。纯镁经7.14%中间合金细化后,合金发生显著的细晶强化,但细化后合金晶界处形成数十微米的β-Mg_(17)Al_(12)_相,降低了合金的延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镁 Al-Nb-B细化剂 微观组织 原位拉伸 断裂机理
下载PDF
基于旋翼无人机的大气边界层环境气象垂直观测及订正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家平 赵天良 +4 位作者 陈燕 白永清 孙晓芸 王淞 曹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基于旋翼无人机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可为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的研究提供具有高时空解析能力的新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变化机制。本文详述了旋翼无人机在开展大气边界层环境气象垂直观测实验的应用及优势。基于... 基于旋翼无人机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可为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的研究提供具有高时空解析能力的新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变化机制。本文详述了旋翼无人机在开展大气边界层环境气象垂直观测实验的应用及优势。基于自主研发的旋翼无人机环境气象观测平台,通过开展传感器在无人机上不同的搭载位置,以及旋翼无人机与探空气球、高塔的对比观测实验,明确了旋翼无人机对气象环境观测的影响及合理的搭载方式。研究进一步在湖北重污染天气条件下开展了0—1000 m的大气边界层垂直观测,并研发了基于旋翼无人机姿态数据的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及污染物垂直观测的订正方法。结果表明:实验获取了2—10 m垂直分辨率的高质量大气廓线数据,可精细捕捉大气边界层及其逆温层高度和污染物浓度等要素的垂直变化特征。本文旨在为无人机观测的科研应用提供一种技术可行且数据可靠的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无人机 大气边界层 气象环境观测 大气探测
下载PDF
阿拉伯半岛沙尘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菲 韩永翔 +3 位作者 潘琳 陆正奇 赵天良 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4-563,共10页
通过对阿拉伯半岛地面90个气象站20年沙尘天气、AI指数及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气象条件分析,确定该区域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永久多尘地区是半岛扬沙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从2月开始扩张,并在6月达到最大.浮尘的时空分... 通过对阿拉伯半岛地面90个气象站20年沙尘天气、AI指数及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气象条件分析,确定该区域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永久多尘地区是半岛扬沙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从2月开始扩张,并在6月达到最大.浮尘的时空分布与扬沙类似,但还存在希贾兹山脉北部和波斯湾沿岸的高值中心,3月与永久多尘地区的高值区连成一片,6~7月达到最大,然后开始收缩并分裂成几个小中心.AI指数存在一个像倒箭头的相对高值中心,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分布,强度和范围在6月最大.10~4月和5~9月半岛分别盛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风向,它们将沙尘远程传输到下游地区.天气学分析表明,冷锋入侵半岛使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快速锲入暖空气之下,是导致沙尘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半岛存在3类传输路径,其重要性依次为西北方向撒哈拉沙漠的远程传输、反气旋风场将来自伊拉克或伊朗的沙尘远程传输和本地的沙尘源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源地 气溶胶指数 传输路径 后向轨迹
下载PDF
Ce元素对低碳钢热浸镀锌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文灿 范洪强 +3 位作者 赵天亮 张志宏 刘玉宝 李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77-1388,共12页
采用热浸镀法在低碳钢表面制备含Ce元素的镀锌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中性盐雾试验(NSS)以及电化学测试方法,揭示不同Ce元素添加量对镀层微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镀液中添加... 采用热浸镀法在低碳钢表面制备含Ce元素的镀锌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中性盐雾试验(NSS)以及电化学测试方法,揭示不同Ce元素添加量对镀层微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镀液中添加适量的Ce元素可在细化镀锌层晶粒和减薄镀锌层厚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镀锌层的耐蚀性。与纯锌镀层相比,镀液中添加0.012%和0.2%Ce(质量分数)后镀层的腐蚀速率分别降低24%和27%。Ce元素提高镀锌层耐蚀性的机理为:一方面,Ce的添加提高了腐蚀产物中Zn5(OH)8Cl2∙H2O占比,从而提高了腐蚀产物的致密性与粘附性;另一方面,腐蚀过程所形成的Ce(OH)3沉淀吸附在阴极相,阻碍氧的扩散,抑制了阴极吸氧反应。当镀液中添加超过0.012%Ce后(过饱和),阴极反应已被充分抑制,因而继续提高Ce添加量对镀锌层耐蚀性的提高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浸镀 稀土元素 镀锌层 耐蚀性 电化学行为
下载PDF
耐热合金钢P22焊接工艺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长安 赵天亮 +1 位作者 冀卫兴 赵芳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146-149,共4页
针对P22钢的焊接特点和施工情况,通过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固定焊口采用GTAW+SMAW的焊接方法,预制焊口采用GMAW自动焊;选择成分、力学性能与母材接近的焊材,制定合理的焊接及热处理工艺;加强焊工管理严格控制焊接过程工艺执行情况,避免了... 针对P22钢的焊接特点和施工情况,通过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固定焊口采用GTAW+SMAW的焊接方法,预制焊口采用GMAW自动焊;选择成分、力学性能与母材接近的焊材,制定合理的焊接及热处理工艺;加强焊工管理严格控制焊接过程工艺执行情况,避免了P22材质管道焊接中冷裂纹、再热裂纹缺陷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2 热处理 冷裂纹 再热裂纹
下载PDF
稳定化奥氏体不锈钢TP321撬装式管道自动焊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天亮 汪殿龙 +1 位作者 石千惠 马京川 《焊接技术》 2021年第8期44-48,共5页
针对TP321钢的焊接特点和项目施工情况,固定焊口采用氩电联焊,预制焊口采用MAG焊,按相关标准规范确定焊接材料、热输入及热处理工艺参数等,通过工艺评定试验验证了焊接工艺的合理性。焊接作业过程中,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措施的执行情况,... 针对TP321钢的焊接特点和项目施工情况,固定焊口采用氩电联焊,预制焊口采用MAG焊,按相关标准规范确定焊接材料、热输入及热处理工艺参数等,通过工艺评定试验验证了焊接工艺的合理性。焊接作业过程中,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及措施的执行情况,焊口外观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焊缝内部不存在夹渣、气孔、未熔合、热裂纹等缺陷,满足了工程项目对焊接质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321不锈钢 腐蚀 MAG焊 稳定化热处理
下载PDF
The Key Supply Source of Long-Distance Moisture Transport for 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on July 21, 2012 in Beijing
20
作者 李娟 徐祥德 +2 位作者 李跃清 赵天良 吴翀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1年第1期34-47,共14页
In this study,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long-distance moisture transport supply source of 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on ... In this study,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long-distance moisture transport supply source of 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on July 21,2012 in Beijing.Recording a maximum rainfall amount of 460 mm in 24 h,this rainstorm event had two dominant moisture transport channels.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ainstorm,the first channel comprised southwesterly monsoonal moisture from the Bay of Bengal(BOB)that was directly transported to north China along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TP)by orographic uplift.During the rainstorm,the southwe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was weakened by the transfer of Typhoon Vicente.Moreover,the southea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between the typhoon an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became another dominant moisture transport channel.The moisture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a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a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and the moisture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was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BOB and Indian Ocean.The control experiment well reproduced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rainfall and moisture transport.By comparing the control and thre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we found that the moisture transported from Typhoon Vicente and a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 bot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is extreme rainfall event.After Typhoon Vicente was removed in a sensitivity experiment,the maximum 24-h accumulated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was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50%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experiment,while the rainfall after removing the tropical cyclone was reduced by 30%.When both the typhoon and tropical cyclone were removed,the southwe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was enhanced.Moreover,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 of removing Typhoon Vicente also weakened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Thus,the moisture pump driven by Typhoon Vicent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 through its westerly airflow.Typhoon Vicente was not only the moisture transfer source for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al moisture but also affected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which was a key supply source of long-distance moisture transport for 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on July21,2012 in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moisture transport TYPHOON tropical cyclone BEIJ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