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乒乓球战术五项指标统计法的建构与应用研究
1
作者 徐君伟 栾超群 +3 位作者 段秋月 赵洋慧 张文芳 匡泉辉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7,共9页
为更好地提升乒乓球技战术定量分析效果,构建了乒乓球战术五项指标统计法,并与传统三段法的特点和具体运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项指标法破解了战术归“段”时固定得失分板数的规约,最大限度确保战术归“段”准确;厘清了由“抢... 为更好地提升乒乓球技战术定量分析效果,构建了乒乓球战术五项指标统计法,并与传统三段法的特点和具体运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项指标法破解了战术归“段”时固定得失分板数的规约,最大限度确保战术归“段”准确;厘清了由“抢”入“持”的衔接过程,更明确、深入地揭示由“抢”入“持”的衔接特点;战术指标的内涵更精准、贴切,更充分、准确地揭示运动员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和世界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最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 战术 上手 反上手 快速衔接
下载PDF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构造及沉积特征
2
作者 王春阳 丁巍伟 +3 位作者 董崇志 方银霞 赵阳慧 牛雄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著,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 构造变形 沉积特征 地震剖面解释
下载PDF
Characterising the nature, evolution and origin of detachment fault in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Qiongdongnan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被引量:11
3
作者 REN Jianye ZHANG Daojun +7 位作者 TONG Dianjun HUANG Anmin WANG Yahui LEI Chao ZUO Qianmei zhao yanghui HE Weijun YANG Linl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preted. The geometry of No.2 fault system is also re-defin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y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ckstripping. Furthermore,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nd its controls o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N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Late Eocene. At this time, No.2 fault system initiate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discontinuous fault segments, which controlled a series small NE-trending fault basins. During the Oligocene, the regional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changed from NW-SE to SN with the oceanic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the early small faults started to grow along their strikes, eventually connected and merged as the listric shape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s ob-served today. No.2 fault detaches along the crustal Moho surface in the deep domain of the seismic profiles as a large-scale detachment fault. A large-scale rollover anticline formed in hanging wall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are a series of small fault basins in both limbs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howing that the early small basins were involved into fold deformation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tructur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vely arranged graben and half-grabe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at the extension zone of the tip of the V-shaped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s activity period is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furthermore the emplacement and eruption of magm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 below the Moho surface occurred at the region between Songnan-Baodao and Changchang sags, from east to west with the early-stage spread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refore,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in depicting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deep-water basi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ut also provides the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establishing a unified model of continental margin extension and oceanic spre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dongnan Basin No.2 fault detachment fault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下载PDF
贵阳市行道树资源调查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扬辉 陈永毕 +2 位作者 王博 池永宽 张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192,共11页
【目的】为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环境质量,优化贵阳市城市森林和行道树结构,充分发挥行道树生态-经济-景观复合系统的多重功能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贵阳市地图为底,结合Google Earth获取的贵阳市城市卫星图,采取实... 【目的】为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环境质量,优化贵阳市城市森林和行道树结构,充分发挥行道树生态-经济-景观复合系统的多重功能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贵阳市地图为底,结合Google Earth获取的贵阳市城市卫星图,采取实地踏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行道树进行调查,在定性的基础上对行道树组成、相对多度、生活结构、多样性指数、健康状况及观赏特性与物候特征等进行定量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行道树共有30种,隶属于18科25属,其中,常绿树种占多数(68.61%);基调树种为香樟、桂花、三球悬铃木、银杏、荷花玉兰,樟属类树种聚集程度过高且结构不合理;行道树平均胸径为23.69 cm,平均高度为5.65 m,平均冠幅为4.46 m,平均冠幅略偏小;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D均较低;季相较明显树种应用频度低,数量少;彩叶树种色系以黄、红色为主;秋色叶、春秋季色叶和常色叶最佳观赏期平均分别为49.7、131.5和149.5 d。【结论】1)贵阳市行道树种类较少,多样性指数偏低,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种单一性和层次单调性;2)数量结构比例不合理,个别树种数量占比严重过大;3)行道树胸径结构整体上呈偏左分布型,与生态学提倡的金字塔增长模型相差较远;4)行道树季相变化不丰富且色彩较单一;5)行道树单一绿色叶树种种类、数量占比量最大,彩色叶树种种类、数量过少;6)行道树平均生长指数为84.17,总体长势较好;7)提出贵阳市骨干树种、基调树种、一般树种、试用树种参考名单,共计4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结构特征 多样性 观赏特性 贵阳市
下载PDF
贵阳市乡土野生木本植物资源与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扬辉 陈永毕 +3 位作者 熊康宁 池永宽 王博 张莹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0年第12期71-79,共9页
为了解贵阳市乡土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对贵阳市野生木本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构建乡土野生木本植物评价体系,通过Yaahp软件计算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喀斯特地区城市园林生态... 为了解贵阳市乡土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对贵阳市野生木本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构建乡土野生木本植物评价体系,通过Yaahp软件计算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喀斯特地区城市园林生态景观及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贵阳市有乡土野生木本植物301种,隶属于94科179属,以灌木类(含小乔木,49.83%)为主。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共3个一级因子、13个二级因子。一级因子中生物学特性(0.5278)和观赏特性(0.3325)权重值较高;二级因子中适应性(0.2386)最高,抗逆性、繁殖难易度、色彩、观赏期和资源数量较高(均高于0.07)。本评价体系共筛选出51种优良植物,这些植物综合得分(均大于3.50)且适应性、抗逆性和观赏性较强。此外,针对不同种类的乡土野生木本植物提出了园林应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木本植物 园林应用 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划分及伸展演化过程
6
作者 王维扬 唐勇 +3 位作者 任建业 李赫 赵阳慧 方银霞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43,共13页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位于陆缘强烈伸展区,蕴含着岩石圈临界伸展破裂和洋盆扩张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文利用多道地震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陆缘南、北部洋陆转换带结构构造特征,探讨...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位于陆缘强烈伸展区,蕴含着岩石圈临界伸展破裂和洋盆扩张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文利用多道地震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陆缘南、北部洋陆转换带结构构造特征,探讨陆缘伸展演化过程。多道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北部洋陆转换带发育有裂陷期断陷和向海倾斜的掀斜断块;南部发育有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裂陷期断陷、海底火山以及局部隆起;从陆到洋方向,重力异常值变化明显。根据上述结果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划分为近端带、洋陆转换带和洋盆三个构造单元,分别对应了其伸展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前裂谷阶段、陆缘裂陷阶段和海底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被动陆缘 南海西南次海盆 构造单元 伸展演化过程
下载PDF
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赵仰徽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12期60-62,共3页
为了优化旱作区玉米施肥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缓释氮肥和常规氮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时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施N 75~225 kg/hm^(2)时,同一施氮水平下,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氮肥2次施肥,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先增后减... 为了优化旱作区玉米施肥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缓释氮肥和常规氮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时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施N 75~225 kg/hm^(2)时,同一施氮水平下,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氮肥2次施肥,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先增后减趋势。在300 kg/hm^(2)高施氮量下,常规施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具有明显的优势,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19.0%,缓释氮处理玉米产量有所下降。综合考虑,缓释氮一次性基施省工省时,符合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缓释氮肥 减量 施肥
下载PDF
半干旱区雨养农田绿肥作物轮作休耕技术措施研究
8
作者 赵仰徽 齐向辉 +2 位作者 任稳江 车宗贤 任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为探索休耕地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以半干旱生态退化区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毛苕子→春油菜→箭筈豌豆(R1)、春油菜→箭筈豌豆→毛苕子(R2)、箭筈豌豆→毛苕子→春油菜(R3)3个不同绿肥作物轮作序列,及撂荒(CK1)、裸闲(CK2)共5个处理,开展... 为探索休耕地科学合理的管护方式,以半干旱生态退化区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毛苕子→春油菜→箭筈豌豆(R1)、春油菜→箭筈豌豆→毛苕子(R2)、箭筈豌豆→毛苕子→春油菜(R3)3个不同绿肥作物轮作序列,及撂荒(CK1)、裸闲(CK2)共5个处理,开展3年定位试验,通过系统监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参数,明确不同处理对休耕地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轮作处理可年生产绿肥干物质2257.5-3478.3kg·hm-2,其年均农田土壤水分耗散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69-71.36mm,但绿肥干物质还田使0-20cm土层有机质较撂荒和裸闲处理显著提高了8.87%-32.8%。R3处理一个轮作周期的绿肥总干物质还田量较R1、R2处理增加了54%、19.9%,水分总耗散量较R1、R2、CK1、CK2处理增加了62.98mm、29.14mm、140.34mm、202.78mm,水分生产效率较R1、R2处理提高了39.3%和21.4%;3年轮作结束后,0-40cm土壤容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介于1.151-1.219g·cm-3之间;R3处理0-20cm土层有机质分别较R1、R2、CK1、CK2处理提高了27.5%、2.6%、44.5%、18.4%。综合来看,传统撂荒和裸闲方式耕地质量恢复较慢,合理的绿肥轮作还田可有效加快耕地质量恢复,以箭筈豌豆→毛苕子→油菜轮作还田方式效果最佳,可在半干旱生态退化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 耕作措施 绿肥 轮作 土壤水分 理化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